被出賣的將軍

2024-10-11 02:01:18 作者: 徐興無

  在天子加元服時所宣布的大赦令中,有一類人不在赦免之列,那就是:黨人。

  天子不能原諒他們。天子的這種仇恨,是由宦官們培養起來的。

  

  建寧元年(168)九月的北官政變結束了,但這場碰撞猶如一場大地震,它的餘震仍延續到第二年。

  大將軍和陳太傅被誅之後,士大夫們或垂頭喪氣,或咬牙切齒;宦官和姦小們興高采烈,拍手稱快。不過,有一個人卻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複雜心情,這個人便是張奐。

  他被宦官們出賣了。

  事後,他知道了一切,知道了宦官矯詔調他出馬,正是因為他剛剛被征入京而蒙在鼓裡。自孝桓皇帝永壽元年(155)被朝廷任命為安定屬國都尉開始,他一直在與南匈奴、東羌、先零、烏桓、鮮卑等周邊民族作戰。憑藉西北敦煌人天生的軍事才能和年輕時遊學三輔而養成的儒學境界,他成功地運用軍事和懷柔兩種手段,受到這些民族的畏服。由於他的仕途,是由徵辟大將軍梁冀府開始的,故而在梁冀倒台後,一度被禁錮在家。那時,他的師長和好友、帝國度遼將軍皇甫規多次上書,舉薦張奐代替自己,因而他又被拜為武威太守,再次鎮守西北。皇甫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陳太傅的同志,宦官的對頭。

  以去年冬天大破東羌的功勞,張奐理當封侯。但他也明白,想封侯,就必須侍奉中官,而這又是他深以為恥的事。果然,在振旅還朝期間,朝廷頒布了對他的賞賜:賜錢二十萬,家中一子為郎官。他推辭了這一殊榮,官場和戰場,他都有些厭倦了。於是,他乘此機會,向朝廷提出了一個更低級的但必須改變一條法律的要求:將自己以及家族的戶籍,遷到帝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區域——長安與洛陽之間的弘農郡華陰地界。朝廷答應了他的要求,為此,也打破了邊人不得內徙的律令。

  現在,侯王的爵位終於放在自己的面前,但張奐卻感到如鞭撻於朝市一樣的難堪。他一連上表,非常堅決地辭去了封賞,只保留了大司農的職務。因為這是朝廷的職官,可以保持自己士大夫的身分和為朝廷效力的權力;再則,大司農之職所享受的祿秩為二千石,與護匈奴中郎將同秩;加之自己曾於孝桓皇帝延熹九年(166)擔任過此職,因而也談不上升遷。

  就這樣,他還是受到了朋友、同僚乃至門生們當面或書面的指責。他只是默默無言,杜門自省。他更在等待著機會,洗刷自己的恥辱,昭大白於世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