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的兵與農
2024-10-11 01:56:18
作者: 劉鶴
「武士」作為一種職業或一個階級出現,可以追溯至平安時代。然而,在江戶時代之前,武士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標準只是一些相當模糊的概念,即使在武士階級內部,這些模糊的概念也不是公認的準則。
這並不難理解,在互相殺伐的亂世,很難想像有什麼道德準則能夠得到較好的執行,基督徒也曾頂著教皇的詛咒開心地射爆對方(教皇英諾森三世在1139年頒布敕令,禁止基督徒以弓弩自相殘殺,違者下地獄)。武士們除了對領主忠誠之外,多數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道德準則可言,特別是當他們將自己的行為方式實踐在農民身上時,往往使後者陷入十分悲慘的境遇。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借農民出身的假武士菊千代之口,說出了武士和農民之間這種激烈的矛盾:「你們把農民當作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笑話,農民最狡猾,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儲物室,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到山谷深處去看看,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會說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說謊!一打仗就去殺落敗的武士搶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最吝嗇、最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但是……是誰令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田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
在這種激烈的經濟衝突之下,武士階級完全沒有理由將自身的道德準則加諸農民身上,正如獅子沒有理由去教化羚羊,羚羊也不可能認同獅子的行為準則,後者也不可能接受前者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