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

2024-10-11 01:51:58 作者: 特倫斯·艾倫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動物的產生》(On the Generation of Animals)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學中的後成說理論,說明了從卵細胞發育為動物,或從孢子發育為植物的過程總是遵循著一系列的規律。在此期間,生命體將發生變化,並且形成各種器官。只可惜,這些內容被忽略了近2000年的時間。如今我們已進入遺傳時代,儘管這一理論在今天看來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由於生命起源理論中的神創論與先成說主宰了世界長達數世紀之久,因此,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沒有得到足夠的信任與重視。1795年,胚胎學家卡斯珀·弗里德里希·沃爾夫(Caspar Friedrich Wolff)以後成說的觀點駁斥了先成說理論。經過生物學家廣泛而激烈的辯論,最終後成說推翻了先前所建立的先成說觀點。隨著顯微鏡的不斷改進,關於細胞群的觀察也在不斷繼續。20世紀初,恩斯特·諾伊曼(Ernst Neumann)對骨髓細胞進行了描述,並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

  在血液、淋巴器官與骨髓中所有不同形式的血細胞都是「大淋巴」幹細胞的後代。通過有絲分裂或其他細胞轉化的方式,這些幹細胞一次又一次地實現了自我更新與分化。

  這很可能便是「幹細胞」一詞的首次登場。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