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改變命運

2024-10-11 01:19:08 作者: 王志綱

  前不久有記者在報上總結了四個王志綱,可能你們今天看到的是第五個王志綱。我是1982年大學畢業的,學的是經濟學。到現在,彈指一揮18年,經歷了幾次職業轉換。2000年5月,王志綱在海峽首屆網絡項目招商會上接受記者採訪。

  五個王志綱

  第一個王志綱是學者,在廣東省社科院做了三年經濟學研究,發表了一些論文,奠定了一個比較厚實的理論研究基礎,其中有些論文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但中國傳統的理論研究單位多是脫離實際的、坐而論道式的研究方式,使我常常感到這地方不宜久留。但這種地方有個好處,能鍛鍊人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分析、把握社會問題的能力。

  三年後,我準備放棄學者身份,有很多朋友拉我去深圳經商,我也曾考慮出國,為此我參加了出國培訓班,有出去的機會。但經過篩選後,我確定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生活方式。要想有點作為,必須解讀中國,讀透中國這本大書,我才有可能參與市場經濟的博弈。最後我選擇了新華社記者這個職業,這是第二個王志綱。

  在新華社10年(1984-1994年),我幾乎跑遍了中國,採訪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首腦以及基層的三教九流,目睹了從蝌蚪到青蛙的企業發展歷程,經歷了經濟的潮起潮落,領悟了千般人生,所以對現在的中國有點發言權。到1994年,當我完成了第三部著作即《中國走勢採訪錄》之後,我覺得應離開新聞界了。新聞記者雖是個很好的職業,但它只是過渡性職業,如果以新聞記者為終身職業,也許是個悲劇。因為,我判斷中國新聞記者「鐵馬金戈」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未來幾年將不會有大的作為。1984~1994年,我經歷了中國風雲變幻的時期,包括小平同志的第一、第二次南方講話,我認為自此之後會是很平淡的一個時期。如果記者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只是一種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種事業,那麼我覺得夠了。加之感到體制的約束已經限制了我的發展,最後乾脆選擇「下海」。

  

  我一介書生,在商海中能幹什麼?有什麼資源?用什麼和市場進行交換?那時IT行業可沒這麼興旺,沒有網絡經濟,更談不上網站。那時的老闆多半文化不高也看不起文化人。在他們心目中,知識分子不就是寫字的嘛。幹什麼呢?當時在廣東省學工科的可以做「星期六工程師」,就是星期六到企業去解決技術問題,老闆把你的腦袋掏空後,給你幾百元津貼,你就高興得不得了。但我下海的目的不是為了謀生,我必須改變這種現實,我必須自己創造市場。由此,我給自己的定位有三項:第一是獨立製片人。那一段時間我曾主持拍攝了幾部大型專題片——《大潮湧珠江》、《北方的躁動》、《南方的河》、《跨世紀的衝刺》和《老闆你好嘢》,而且經濟和社會效益都不錯,我可以通過製片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這可以算是第三個王志綱——電視人。但這還不夠,要提高生存質量,必須有經濟效益,獨立策劃人可以實現這個目的,也就是向老闆宣布:知識、智慧是有價的。這還不夠,我的人生定位不單單是為了錢,我還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結,所以我給自己的第三個定位是自由撰稿人,我希望自己還能繼續筆墨生涯。

  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弱點是「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講起來是一套套的,就是不懂如何操練,這也是很多老闆看不起文化人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通過大跨度、大主題的調研,整合各路人馬拍片,客串為老闆們出謀劃策,這些「天上飛」、「地上爬」、「水裡游」的各種磨鍊,鍛鍊了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第四個王志綱——策劃人,從1994年下半年,我以獨立策劃人的身份從事策劃;1995年初創辦王志綱工作室;1996年中移師深圳市開始正規化公司運作;1999年涉足IT行業,現在已形成策劃實戰與商業思想庫建設兩個業務重心。策劃中心在廣州,有十七八個人,有博士、碩士,專門從事房地產、區域和企業策劃,已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操作模式。另一個中心,網絡和商業思想庫,兩者並重放在深圳市,它是個研究中心,是個戰略中心,現在它並不掙錢,但要完成作為商業思想庫所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在這期間我們也嘗試著辦了兩個網站,一個是中國智網,另一個在中國智網的基礎上,作為餐桌上第一道有特色的菜,就是王志綱工作室網站。這也許是第五個王志綱——衝浪者,也就是進入網絡世界的王志綱。我到這裡面來有外行的感覺,是來學習的,這是真心話!

  厚積薄發

  總結這五個王志綱使我感到:人生知識財富的積累是一個不斷疊加的過程,每一次轉型不是對前一次的廢棄,而是以它為基礎再上一個台階。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網絡資訊時代,最急需的是複合型人才。很多人,不是不努力、不聰明,但不成功,原因是什麼?始終在低層次轉換,學的和做的許多事互相沒有關聯,深入不下去,功力不夠是個原因。中國有句話叫做「厚積薄發」,就是指有了紮實的功底才能實現裂變效應。

  1994年下海,我靠房地產策劃挖到了第一桶金。那時中國房地產正處於轉型時期,早期的房地產炒作已經結束,特別在朱鎔基總理宣布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以後,很多樓盤死火,老闆們束手無策,我覺得機會來了。通過救活一個1800畝地的死火樓盤,我導入了一套全新思維,在人們都認為不可能情況下,使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證明了「市場不是等來的,也不一定是找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這句話對網絡經濟同樣適用,當所有的人對形勢都不看好的時候,都在等、靠、望時,也許對有遠見的人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經濟轉型期間,我們這些原本不是經商的人,卻扮演了經濟人物的角色。但我們給自己的定位並非利潤最大化,我們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首先是公司,必須要掙錢,要有效益;另一半不是公司,我們致力於創建中國特色的商業思想庫。我們網站的理念是「創新天地、整合平台」,創新是我們每天考慮的,怎麼創新、超越。整合,就是建立一個平台整合各種資源,共同把事情做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