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曾文正公全集(全十六冊)> 條陳日講事宜疏 道光三十年四月初四日

條陳日講事宜疏 道光三十年四月初四日

2024-10-13 11:50:14 作者: (清)曾國藩 ;李瀚章 編撰;李鴻章 校刊

  奏為條陳日講事宜,補臣前折所未備事。

  竊臣前於用人三策折內,言及康熙年間日講之例。三月十一日,奉諭旨:著於百日後舉行日講,所有一切應行事宜,著各該衙門察例詳議以聞。欽此。查康熙年間例案,臣部及各衙門俱已無存。而臣之初意,繫於贊助聖學之中,陰寓陶成人才之意。原折內所謂其幾在此、其效在彼者,尚未申明詳晰。今一切應行事宜,亦必求於人才有益,不徒務講學之虛名。謹參考《會典》及《聖祖御製文集》、《國史列傳》諸書,竭臣愚見,先定大概規模,補前折所未備。請皇上再交各衙門核議,務使精益求精,聖學、人才,兩有裨益,方得實效。謹將臣所擬條款臚列於後:

  ——考定日講設官之制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謹按日講起居注官,現在滿洲十員,漢人十二員。臣考舊章,則日講官與起居注官,系屬兩項,非一項差使也。日講官主執經入侍,每日進講,即宋時崇政殿說書之職也。起居注官主典禮侍班,簪筆載記,即周時左史、右史之職也。我朝順治十年設立日講官,其時並無起居注之名。至康熙九年復舉行日講,且創立起居注館,於是起居注官即以日講官兼攝之,兩項差事乃並為一項矣。厥後康熙二十五年停止日講,而起居注官則未嘗廢,銜上日講二字亦未裁去。雍正、乾隆以來相沿不改,其實所辦之事,乃記注侍班之事,日講二字則有空銜而無實事也。今奉旨舉行日講,似須循名責實,二者分作兩項,於現在記注官之外,別添一項人作日講官,以復順治及康熙初年之例。其現在之起居注官,只於銜上裁去日講二字,其餘不改,以循雍正、乾隆以來之例,庶名實相符,而於六朝成憲皆不稍背雲。

  ——講官員數

  謹按順治十二年初設講官,選詞臣八人,不分滿、漢。康熙九年定設滿洲四員,漢官八員。厥後遞有增加,至十八員、二十六員不等。蓋以講官而兼記注之事,職務較繁故也。今既將講官與記注官分作兩項,似可循康熙九年之例,定為滿洲講官四員,漢講官八員。

  ——每日進講員數

  謹按順治十二年,定以掌院學士率講官或二人,或三人進講。康熙年間每日進講之員,無可查考。臣愚以為進講之員太多,不免徒務虛文。謹擬每日以一人進講,不事旅進旅退,與尋常召見無異。庶講官凝定專一,得以悉心啟沃;皇上靜對臣工,聽其講論今古,亦得細察其精神器識,即此可以陶冶人才矣。

  ——講官應用何項人

  謹按現在起居注官,專用翰詹兩衙門之人。溯查康熙年間,勵杜訥以州同而轉講官,高士奇以中書而轉講官,當時取人,往往不限資格。又康熙十六年,有滿洲講官兼用小九卿之例。乾隆初年,有呈進講章兼用科道之例。此次設立講官,似可援此二例斟酌行之。臣之愚見,擬請除大學士、掌院學士及六部、都察院職事較繁,無庸充補講官外,其餘內閣學士及九卿科道之由科甲出身者,准其與翰詹兩衙門一體充補講官,庶取人之途較廣,而仍不違乎成例。

  ——定保舉講官之法

  謹按順治十二年初立講官,諭令大臣選詞臣學問淹博者八人。既由臣下選擇,是保舉之法也。康熙年間,講官由題本開列請簡;乾隆年間,講官由引見擢用,至今相沿不改。臣思此次復設此官,仍須行選擇保舉之法。蓋保舉尚恐其濫,惟保舉講官斷不至於濫,不特保人者十分慎重,即受保者自揣學問平庸,亦必不敢妄進以取戾也。求皇上於一二品大臣中,特旨派出四五人,令其各保數員進講。所保之人必容止莊重,辭氣溫雅,又必兼熟《通鑑》、《會典》二書。如不稱職,令其退出講筵;或根柢甚深,而口稍拙訥者,不妨保舉。

  ——進講之地

  謹按康熙年間進講之地,懋勤殿為多。惟十二年暫修宮殿,駕駐瀛台,即在瀛台進講。二十三年天氣嚴寒,即在暖閣進講。其餘或在郊外,或幸南苑,皆不輟講。是地可隨時遷移也。今奉諭旨便殿進講,皇上現御東書房,臣擬請即在東書房進講。以後或有遷移,臨時再降諭旨。

  ——進講之儀

  謹按康熙年間進講儀節,初入,行三叩禮,侍立,詣講案前進講。講畢,復行三叩禮。至十六年停止講畢之三叩禮。臣今擬就此儀稍為酌量,請即東書房言之:皇上升御床西面,床上恭設一橫幾為書案,置所講之書於案上;又預設小几於室中,為講官之講案。屆時講官捧書入陳於講案上,轉出案西,跪東北面,一叩,興;復講案位,侍立宣講。講畢,復轉出案西,跪一叩,興;趨出。如遇聖駕不御東書房,所有皇上南面,講官北面之處,有時限於地勢,再行臨時斟酌。謹照此儀另繪一圖附呈。

  ——進講之時

  謹按康熙年間尚未設立軍機處,部院奏事,即系大臣入對承旨,奏事既畢,然後講官入侍。自九年至二十年皆然也。二十一年,乃改於部院未啟奏之前,講官先入進講。遙想其時,大約不過辰刻耳。今則時勢移易,較康熙年間迥有不同。康熙年間,部院章奏不過數件,今則每日多至七、八十件;康熙年間,各省章奏,聖祖省鑒,直待夜分燃燭之後,今則清晨裁定,宣諭軍機而批答;康熙年間,引見人員甚少,今則逐日皆有引見。有此數者之不同,則每日早間聖躬亦煩勞矣。臣之愚見,擬請待引見以後,皇上萬機已畢,御前大臣、侍衛等皆已散直,日永神暇,然後講官進講。則有義理之悅,而無他務之擾,庶幾如聖祖讀書記中所謂:「神理淵穆,怡然忘倦」雲。

  ——所講之書

  謹按康熙年間所講之書,先《四書》,次《尚書》,次《周易》,次《詩經》,次《通鑑》。講《通鑑》之時,仍兼講《四書》。而順治年間,亦曾翻譯《通鑑》及《大學衍義》二書呈進。今臣聞聖學高深,諸經、《通鑑》講貫已熟。竊謂為君之道,莫備於真德秀《衍義》、邱濬《衍義補》二書。真氏於用人之道,邱氏於理財、治民之道,尤言之深切著明。頃給事中呂賢基曾以為請臣擬請講此二書,於今日時政實有裨益。

  ——陳講之道

  謹按講官陳說,貴忠誠切直,尤貴明於本朝掌故。康熙十六年諭講官宜進直言,毋有隱諱。二十一年諭講官須有勸誡箴規之意,乃稱啟沃。又聖祖御製《講官箴》曰:「體之行之,朕躬是力;載獻載替,爾職宜飭。」又曰:「誼貴勵翼,先正其心;爾苟勿欺,吐辭足欽。」繹此八句,則知切直者未有不由於忠誠也。至於本朝掌故,則大經大法實有超越前古者。若能於每日進講之時,將列聖至德善政稱述一二條,不惟君臣之精神互相警發,而為講官者必熟於國家之典章,則凡《會典》及列朝《聖訓》,皆當時時研究。此中之磨厲人才,已不少矣。

  ——復講之法

  謹按康熙十四年諭:日講原期有益身心,今只講官進講,朕不復講,日久將成故事,不惟於學問之道無益,亦非所以為法於後世也。嗣後進講時,講官講畢,朕乃復講。如此,庶幾有裨實學。欽此。臣思復講之法,不過疑者詰之,誤者辨之,非必逐句討論也。今講官講畢,應請皇上於疑難之處,俯加詰問;講官錯誤之處,仰承指示。若無疑可問,無誤可指,即不妨默識深領,方為可久之道。

  ——纂成講書

  謹按康熙年間,講官撰成講章,分寫正、副本,先期將正本進呈。其撰法,先列經文,次列諸儒之說,次列講官推演之義。既講之後,又將講章編輯成書。今所傳《四書解義》,《書經》、《易經》各解義是也。此次所講《衍義》及《衍義補》,真氏、邱氏之書本系臣下進講體裁,不必更撰講章,亦不必先期呈進矣。只須於本日遞一折片,雲臣某人今日進講第幾卷、第幾頁、某句起、某句訖。謹奏。已為簡當。至已講之後,仍須編輯成書,將來刊刻流傳,以昭聖學之盛。其編輯之法,先抄真氏、邱氏全文,次列講官敷陳之說,以能徵引《會典》者為上。於既講後三日呈遞,俟發下之後匯繕成帙,匯成三卷進呈一次。抑臣又有請者,《聖祖御製文集》中有講筵緒論二卷,凡八十五條。皇上聰明天縱,講筵觸發,間有緒論,敬祈發下交講官編入,使臣等欽誦之餘,益加儆惕,則興起多矣。

  ——講官體制

  謹按康熙年間,講官恩遇最為隆渥,或賜詩篇,或賜邸第,或賞貂皮,或交部議敘。錫賚便蕃,非常之典,非臣下所敢議及也。至於體制所在,雖屬虛文,亦宜稍示優異。一得講官,雖編、檢、科道,皆得專折謝恩。其雨帽、坐墊,請照現在起居注官之例。朝賀班次,請照南書房翰林之例。至於春秋經筵,侍班,宜在六部堂官之次,並隨至文淵閣賜茶。其科道充講官者,即不派街道巡城差使。間有扈從之時,講官所用帳房及一切應用物件,仍遵康熙十二年諭定章程,酌定數目,由內務府給與。

  ——進講年數

  謹按康熙進講,自九年至二十五年,凡十有七載。中間如三藩用兵,九省騷動,捐例常開,倉庫空虛,實有倍甚於今日者,而未嘗停講。蓋聖祖實由於此中深求政要,兼厲人才,非以此為文章之娛也。湯斌之放江蘇巡撫,聖祖諭曰:「以爾久侍講筵,老成端謹,故特簡爾。」熊賜履之既沒,聖祖諭吏部曰:「賜履夙學老成,為講官多年,未嘗不以內聖外王之道,正心修身之體,直言講論。」當時偉人輩出,大抵多識拔於講筵之中。蓋侍學既久,故知之真也。皇上復舉舊章,伏願行之久遠,不可遽求速效。雖有偏災小警,不可停罷。漸濡既久,風氣日振。臣前折所謂十年以後,人才當有起色也。若舉行數載,或即停止,雖於聖學無損,而固不能收百年樹人之效。區區之忱,尤在於此。伏乞聖鑒。

  以上十四條,竭臣愚忠,粗定大概規模。其有不典不詳,求皇上飭交各衙門核復施行。謹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