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新政 ——短暫的改革與開放
2024-10-10 21:19:43
作者: 閻崇年
同治皇帝是清朝皇宮的第十位主人。
同治朝遇上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運動兩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這就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地帶。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有利的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清朝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這是兩千年來第一個專門處理外事的中央機構。它不僅掌管清廷與各國間的外交事務,而且總攬「新政」的所有洋務事務,所以實際上它是清廷的內閣兼外交部。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英國股、法國股、俄國股、美國股和海防股等機構。其中各股兼理的事務——俄國股,兼理俄、日兩國;英國股,兼理英國、奧地利;美國股,監理美、德、秘魯、義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法國股,兼理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等國外交事務;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可以看出,當時清朝外交的視野還是比較開闊的。
當時,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由英國人赫德擔任,同治五年(1866年)春天,赫德要請假回國結婚,建議順道帶幾個人去西方考察,這促成了派員出國考察的破天荒的事情發生。
官員們對出國考察都不願去也不敢去,而六十三歲的斌椿卻報名應徵。斌椿,漢軍正白旗人,曾做過知縣等低級官員,後給赫德做秘書。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斌椿率三名學生從上海乘輪船出洋,在歐洲遊歷一百一十多天,訪問了法、英、荷蘭、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比利時等國。斌椿寫出《乘槎(chá)筆記》一書,記錄親眼所見諸如歐洲博覽會、芭蕾舞、大英博物館、國家議會、近代報社、高等學院、法國凡爾賽宮、凱旋門,及火車、輪船、電報、電梯、機器印刷、蒸汽機、攝影、鋼琴、起重機、顯微鏡、幻燈機、紡織廠、兵工廠等,同行學生張德彝也著《航海述奇》,把他們所看到的西方近代科技與文明介紹給國人。
清政府著力培養洋務人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屬的京師同文館,實際上就是新式外國語學校。同文館後來面向社會招生,聘請美國人丁韙良為總教習,相當於校長,開設化學、數學、天文、物理、國際法、外國史地、醫學、生理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畢業年限為八年。同文館初步具備一所綜合性高等學府的規模,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併入京師大學堂。
除了開辦學堂,清政府還派出留學生。這跟一個叫容閎的人關係密切。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容閎進入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後來跟隨該校美國教員布朗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他在美國讀完中學後進入大學,獲得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回國後,給直隸總督曾國藩做幕僚和譯員。同治九年(1870年),清政府批准曾國藩等申請派留學生的奏章,在上海成立留學出洋局,後以陳蘭彬、容閎為正、副委員,常駐美國,經管留學生事務。
當時,招生工作極難進行,幼童父母都不願把孩子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去。如詹天佑,他的鄰居在香港做事,勸其父送詹天佑報名。這位鄰居再三說明去美國留學比科舉進士有出息,並提出,如果詹天佑去美國留學,就把女兒許配給他,詹天佑的父親才同意了。當時詹天佑才十二歲。後來,詹天佑學成回國,修築京張鐵路,建灤河大橋,都是稱著世界的創舉。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留學幼童先受預備班半年教育,學習簡單英語,了解美國情況。同治十一年(1872年)夏,經過考試選拔,第一批幼童三十名,在上海乘輪船出洋。從同治十一年到光緒元年(1875年),每年出國一批,每批三十人,先後共有四批一百二十人赴美國留學。
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清政府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留美學生自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出洋,至光緒七年(1881年)撤回,留美時間最長者達九年。出國時十二至十六歲的少年,歸來時已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許多人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科技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二十四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的十二人,外交次長、公使二人,成為總長的一人,內閣總理一人;加入海軍的二十人,其中成為海軍將領者十四人;從事教育者五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二人;從事實業者三十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九人、工程師六人、鐵路局局長三人等。
除了總理衙門、出國考察、設立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外,洋務運動的另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軍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走在前列,興辦近代軍工廠,編練新式軍隊,購買英國、德國軍艦,還初建水師學堂、北洋水師等。近代軍事工業的出現,引進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大機器生產,對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培養科技人才起到積極作用。這標誌著清朝開始邁出開放和近代發展的一小步。
然而,好景不長。中國的近鄰日本在1868年(同治七年)實行「明治維新」後,走上國家富強之路。而清朝維新圖強的新鮮空氣卻伴隨著奕 軍機大臣的五次任命又五次被免而宣告夭折。清朝再一次堵塞了中西交流的渠道,又一次失去了向西方借鑑、學習和吸納的機會。
清朝同中國歷史上其他皇朝不同,處於世界範圍的近代化過程中。這時,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強已經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資產階級民主化;日本、俄國也逐漸強大。清朝面臨生死存亡的問題,卻依舊故我,或換湯不換藥,因循、頑固、頹廢、沒落,可謂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