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愛國英雄 ——林則徐的為官與交友

愛國英雄 ——林則徐的為官與交友

2024-10-10 21:19:32 作者: 閻崇年

  上一講說到林則徐仰慕「梅妻鶴子」的精神境界,在任職杭嘉湖道時,修葺林逋墓。此外,在杭州,林則徐還修葺了明朝于謙墓,而在福州任職時,他修葺了宋朝李綱墓。林則徐用這些舉動來追慕英雄,教育後人,而他自己也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英雄。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英雄壯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是,為什麼林則徐可以做出如此英雄壯舉呢?答案可以從他為官和交友的一些片段中去尋找。

  清代各衙署公堂大多懸掛一個匾額,上面是康熙帝御筆「清慎勤」 三個字——清廉、謹慎、勤勉。林則徐以一生三十多年的為官實踐,踐行這三字的官箴。

  林則徐從二十九歲到三十六歲,在京師做了七年小京官。他刻了一枚閒章,「讀書東觀,視草西台」八個字——「東觀」為漢藏書之處,「西台」為唐御史之省,表明他勵志既勤於學習,又清廉自守。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十六歲到五十四歲的林則徐,官場生涯進入上行道,從浙江杭嘉湖道,做到湖廣總督。而且林則徐為官,多在江浙等富庶之區,官職也多為肥缺。他始終秉持「清慎勤」這三字為官箴言,展現出過人的能力和勇氣,道光皇帝對林則徐是信任和重用的。

  前面講過,道光十八年(1838 年)十一月,林則徐來到皇宮,這一次是道光皇帝命他覲見。在很短的時間裡,林則徐先後被皇帝召對十九次。接著,林則徐被授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菸。

  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初一,林則徐接任兩廣總督,投身禁菸第一線。六月,林則徐和鄧廷楨把從英美煙販那兒繳出的二百三十七萬多斤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向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鴉片戰爭爆發後,九月,林則徐、鄧廷楨被嚴加議處,接著被革職。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林則徐被遣戍伊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林則徐在遣戍伊犁途經鎮江的時候會見魏源。魏源(1794—1857)是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這兩個人同宿一室,對榻傾談。林則徐把他在廣東收集的有關西洋的《四洲志》的全部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編纂介紹西方國家情況的《海國圖志》。面臨被遣戍新疆的噩運,林則徐竟然還在考慮國家大事,令魏源非常感佩。不久,當魏源聽說林則徐臨時被調到開封參加黃河搶險的時候,又趕來再度相會。兩人定下《海國圖志》之約,結下肝膽相照的情誼。後來魏源寫成《海國圖志》,主張「師夷之長以制夷」,學習西方技藝,抵抗外國侵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黃河在開封祥符決口。道光帝派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前往督辦河工,又命剛剛前往新疆的林則徐折回開封效力。早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年輕的林則徐到南昌充江西鄉試副主考官,便與時任江西學政的王鼎結識,得到王鼎器重。此時他身處低谷,再見老領導,兩人都悲喜交加。經過半年的艱苦努力,到第二年二月,工程完工。王鼎晉升太子太師,而林則徐則仍舊發往伊犁效力贖罪。分別時,王鼎送別林則徐,依依不捨,老淚縱橫。林則徐賦詩安慰他:「塞馬未堪論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您千萬不要為我難過。)

  王鼎憤憤不平,回到朝廷力爭。道光帝倒沒責備他,就讓他退休了。過了幾天,王鼎寫下遺疏,彈劾大學士穆彰阿誤國,然後關緊門戶自縊,希望以死來警示皇帝。但是這份遺疏被軍機章京陳孚恩毀滅。道光帝對王鼎突然死去雖有懷疑,但沒有證據,便給予優詔憫惜。史載王鼎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託,也不請託於人。請託就是古代的拉關係、送賄賂、走門路。王鼎死那天,家無餘貲。

  魏源、王鼎,都是林則徐的真朋友!

  再說林則徐。鴉片戰爭爆發後,林則徐從事業的巔峰跌入谷底,忍辱負重,遠戍新疆。他克服了短暫的氣餒,在五十八歲到六十六歲生命的最後八年裡,雖遠在新疆和西北、西南,仍然做出重大貢獻。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林則徐帶領兩個兒子——十九歲的聰彝和十七歲的拱樞——由西安登程赴戍。林則徐寫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二首,其中,就有傳頌千古的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如對國家有利,我願犧牲自己生命,難道會躲避危險、迎取好處嗎?)

  十一月初九,經連續四個月艱苦跋涉,林則徐父子抵達新疆首府伊犁惠遠城。老友鄧廷楨陪同進城,一同來到伊犁將軍府拜見伊犁將軍布彥泰等。在新疆的艱苦歲月,林則徐得到鄧廷楨和布彥泰的鼓勵、關心和照顧,結下深厚友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年底,林則徐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捐資開墾惠遠城東的一塊荒廢土地,並開始籌備。開墾,須開挖一條大灌渠。林則徐提出「分段承修」的施工原則,並主動捐資承修整個工程中最困難的龍口首段。這個工程歷時一年才完工。其間,林則徐帶領他的兩個兒子日夜奮戰在工地上。大渠全長四百三十餘里,澆灌了伊犁河北岸的二十多萬畝農田。這是清代伊犁開闢屯田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乾隆、嘉慶兩代的未竟之業,被當地人稱為「林公渠」,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的足跡踏遍南疆八城及吐魯番、哈密,行程三萬里。其間,浚水源,開溝渠,父子扯繩,進行測量,墾田近六十九萬畝,提議給當地民眾耕種,得到允准,為新疆的開發建設做出貢獻。同時,林則徐以政治家的敏銳研究西部局勢,提出海防和塞防並重,並預見:「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指出了沙俄對中國的威脅。

  後來,清廷起用林則徐任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則徐因病辭職回福建老家。十一月,疾病纏身的林則徐特意把行船在長沙嶽麓山下湘江邊停泊,派人招左宗棠來舟中見面。左宗棠(1812—1885)是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左宗棠和林則徐在舟中徹夜暢飲傾談。當時,林則徐六十五歲,左宗棠三十八歲,兩人神交已久,素未謀面,但一見如故。「湘江夜話」的經歷對左宗棠產生很大影響,後來他經略西北,反抗沙俄侵略,為祖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清廷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往廣西,林則徐在途中病逝。

  林則徐為官,始終以清廉、謹慎、勤勉為準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林則徐重視交友,以正直的人格結交正人君子為友,肝膽相照,相互感召,志同道合,同舟共濟。這種君子之交就像一股清流,注入當時頹萎的官場。

  林則徐生逢中國社會大變革時代。他睜眼看世界,挺身抗侵略,以錚錚鐵骨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是偉大的愛國民族英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