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奪位 ——韜光隱晦的老四如何突然得到皇位?
2024-10-10 21:18:28
作者: 閻崇年
康熙帝死,雍正帝立,年號雍正,就是雍親王得位之正的意思。然而,雍親王得位是正還是不正,這恰恰是三百多年來清宮的一件疑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帝在南苑圍獵時患感冒,回暢春園養病。十五日冬至的祭天大禮由皇四子胤禛代行。
十三日清晨,康熙帝病重,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個皇子和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又命從天壇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這時,康熙帝其他幾位皇子,長子胤禔被監守,次子即廢太子胤礽被禁錮,五子胤祺被派往孝陵行祭禮,十四子胤禎正在西北領兵作戰,而幾位年幼的皇子當時跪在殿外,沒有聆聽皇父諭旨。
當天上午,雍親王胤禛從天壇趕到暢春園,在這一天裡,他被康熙帝召見了三次,但是他的皇父並沒有跟他說起皇位繼承的事。
當晚戌時(十九至二十一點),康熙帝駕崩。步軍統領隆科多向胤禛口頭傳達了康熙帝由他承繼大位的遺詔,胤禛聽了之後又驚詫,又悲痛,昏倒在地。誠親王皇三子胤祉等即向胤禛叩首,勸他節哀。從這一刻起,胤禛雖然沒有繼承大位,但是擔負起新君的責任。當天夜間,胤禛指揮將康熙帝遺體運回紫禁城乾清宮。胤禛和隆科多護送康熙帝遺體回到乾清宮,並下令,他的兄弟如果沒有命令,不得進入皇宮。
十四日,宣布大行皇帝龍馭上賓;傳大行皇帝留下遺詔,命雍親王嗣位;命胤禩、胤祥、大學士馬齊和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大臣;召十四子胤禎回京;九門關閉,禁止出入。
十六日,頒布大行皇帝遺詔。
十九日,遣官告祭天壇、太廟、社稷壇,京城九門開禁。
二十日,雍正帝在太和殿舉行登極大典,改年號為「雍正」。
雍正帝即位,無論是遺詔繼位,還是奪位,他畢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那麼,康熙帝眾多皇子,多想繼承皇位,為什麼唯獨胤禛心想事成?在長達四十五年的皇子生涯中,胤禛是怎麼一步一步地攀援,最後登上皇帝寶座的?
本章節來源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胤禛的母親烏雅氏,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的女兒。胤禛從小受孝懿皇后的養育,年幼的胤禛因她而尊貴。十四歲,胤禛同內大臣費揚古的女兒烏拉那拉氏成婚。二十一歲,胤禛受封為貝勒,分府居住,三十二歲被封為雍親王,禛貝勒府就成為雍親王府,就是今北京雍和宮。
皇四子胤禛從六歲開始到上書房讀書,受到嚴格的儒家傳統教育,也有滿洲的「國語騎射」的訓練,就是滿洲語文與騎馬射箭。
胤禛結婚之後,多次受皇父之命參與重大政治與祭祀活動。東向,至少五次到東陵祭祀,還到關外祭祀三陵——永陵、福陵和昭陵;西向,隨皇父西巡五台山;南向,隨皇父兩次南巡;北向,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隨皇父巡視塞外,以後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先後十餘次到塞外;京畿,五次隨皇父巡視京畿,治理永定河,察看水利。特別是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跟隨皇父遠征噶爾丹,領正紅旗大營,軍旅生活使他受到了鍛鍊。結婚後三十年的實際磨鍊,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與深切的體驗,為後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
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到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廢太子,再立太子,再廢太子,引起政局震盪。時逢胤禛從三十一歲到四十五歲的盛年,在這十四年間,他韜光養晦,以誠孝皇父、友愛兄弟,博得皇父的信任。
胤禛的心腹戴鐸分析當時形勢是,皇上強勢,諸王並爭。應對的謀略是,誠孝事上,適露所長,掩蓋所短,避免引起皇父疑惑;友愛兄弟,大度包容,和睦忍讓,讓有才者不嫉妒,無才者以為依靠。
胤禛知道,受到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他抱定主旨,誠孝皇父。在兄弟爭奪皇位時,胤禛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明於競爭,又勸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廢皇太子後,大病一場。胤禛進宮,奏請選擇太醫及胤祉、胤祺、胤禩和自己,為皇父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最早對皇太子胤礽產生不 滿,就是因為在生病時,年少的胤礽不懂得對皇父恭示孝心。所以胤禛 這一招還是很靈的。
胤禛在處理兄弟關係時,不結黨,不結怨。他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長子和皇八子黨,他超然於兄弟的朋黨之外,或者說,他在兄弟角逐皇儲時,採取一種不附合、不排斥的中庸態度。這使他躲避皇父與兄弟兩方面發出的矢鏃而安然無恙。
胤禛還友愛兄弟。如皇太子第一次被廢,胤禛非但沒有落井下石,反而給予關照。胤礽起初被幽禁在上駟院旁帳篷里,由皇長子胤禔和皇四子胤禛看守。胤礽提出:「皇父所說要殺皇父一事,實為烏有,請代我向皇父奏明。」胤禔不答應。胤禛說:「你不奏,我就奏。」胤禔只好代奏。結果康熙帝聽了後說,奏得對,命將胤礽身上的鎖鏈去掉。後來,康熙帝說:「之前拘禁胤礽時,並無一人為他陳奏,只有四阿哥性情和氣量過人,深知大義,多次在朕前為胤礽保奏。」胤禛的幾位弟弟胤禟、胤祹、胤禎等被封為貝子時,他啟奏說,願意降低自己的爵位,以提高弟弟們的爵位。胤禛這樣乖巧的做法,既博得皇父的歡心,也討得諸弟的好感。
在康熙帝臨終的關鍵時刻,胤禛善於並緊緊地抓住歷史機遇,堅決、果敢地登上皇帝寶座。
但是,雍正帝是繼位還是篡位,當時就議論紛紛,成為歷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