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大故宮六百年風雲史> 士人殉國 ——明末忠臣孫承宗和史可法

士人殉國 ——明末忠臣孫承宗和史可法

2024-10-10 21:17:22 作者: 閻崇年

  在明末清初,為維護明朝江山而殉難者,為反抗清朝入主而殉國者,其人數之多,其悲壯之情,邁越前代,影響至今。僅舉孫承宗和史可法兩段史事,其愛國精神,以見一斑。

  先說孫承宗。

  孫承宗(1563—1638),今河北高陽人,相貌奇偉,說起話來聲音清亮,萬曆三十二(1604年)年,科舉高中榜眼。孫承宗有謀略,萬曆的時候發生「梃擊案」,大學士吳道南問他:「『梃擊案』當怎麼辦?」孫承宗說:「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連貴妃,不可深問。」

  天啟帝即位,孫承宗做日講官,就是皇帝老師。皇帝很喜歡聽孫承宗講課,不久,提拔他做禮部侍郎。孫承宗還熟悉兵法。遼陽失陷後,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兼帝師。兵部尚書、遼東經略王在晉要在山海關外八里地方再建一座城池,以加強防守。但是六品小官寧前道袁崇煥反對,認為應當在山海關外二百里處建寧遠城。王在晉不聽,袁崇煥就寫信給宰相葉向高。葉向高跟孫承宗商量,孫承宗說:「我去巡查一下。」宰相同意,皇帝准許。於是,孫承宗騎馬出關,由袁崇煥陪同,到山海關外,考察寧遠城址。他同意袁崇煥的意見,認為寧遠是山海關的屏障,寧遠不可不守。回到山海關,孫承宗同王在晉有一段對話。

  孫承宗問:「等八里舖重城修好,是否把舊城現有的四萬人都填進去守?」

  王在晉答:「要另外派四萬。」

  孫承宗問:「舊城外為新城,舊城外埋的地雷為敵人設,還是為自己設?新城如守不住,四萬新兵怎麼回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王在晉答:「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萬一潰敗,可以去那裡。」

  孫承宗反問:「軍隊還沒打仗就準備山寨,不是教他們潰敗嗎?而且我軍敗退官兵可以去,敵軍難道不能跟上去嗎?現在不考慮恢復遼東,只想著守山海關,把關外屏障都放棄掉,引得敵軍逼近,京城以東還安寧得了嗎?」??

  孫承宗和王在晉推心置腹地談了七天七夜,王在晉仍不同意。

  孫承宗回京後,和葉向高都支持袁崇煥主守寧遠的意見,就在給皇帝講課的時候,面奏所聞所見,順便說了一句:「王在晉不堪重用。」隨後,明朝調走了王在晉,這才有了之後的寧遠大捷。

  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承宗已經年邁退休,多爾袞率清軍破長城。十一月初九,清軍攻打孫承宗的老家高陽。縣令雷之渤聞警先逃,告老還鄉的原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孫承宗本無守土之責,卻率領全家兒子、孫子、曾孫和鄉民,登城據守,要與高陽城共存亡。清兵攻城不下,就環繞城牆,吶喊三周。守城兵民也三次呼應。接著,清軍再次圍攻高陽城。激戰一天一夜,城被攻陷,孫承宗被抓。清軍勸降,孫承宗說:「我是天朝大臣,城亡我也與之亡,不就是死嗎,無須多言。」說完,面朝皇宮的方向叩頭,然後投繯而死,年七十六。隨後,孫承宗的兒子、孫子、曾孫都戰死,家裡的婦女都自殺,闔府三十多人,除一個兒子因在外地做官而免於難之外,全家都殉於社稷。

  明末愛國之臣,北有孫承宗,南有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北京大興籍,河南祥符(今開封市祥符區)人,短小精悍,目炯有光,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官鳳陽巡撫、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這個官,廉潔守信,和下屬均勞苦。出征的時候,士兵吃不飽,他決不會自己先吃飽,所以士兵都願意以死效力。

  崇禎皇帝自縊後,鳳陽總督馬士英與阮大鋮計議,要在南京立福王朱由崧為新的君主,雖然史可法等大臣列出立福王有七個不可——貪婪、荒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但是史可法面對清朝大敵還是贊同了。立了福王之後,五月,南明朝廷討論戰守問題。史可法說:「福王應該素服祭祀郊壇,發師北征,示天下以必報仇之義。」福王升史可法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仍掌兵部。史可法議分江北為四鎮,自請督師,出鎮淮安、揚州。

  當時,福王小朝廷極度混亂。有人為爭官位,在殿堂之上大吵大鬧,甚至拔刀相向,互相追逐。史可法上疏說:「陛下如果躬謁祖陵,親眼見到泗州、鳳陽,蒿萊滿目,雞犬無聲,肯定非常悲憤,願能慎終如始。身處深宮廣廈,想到諸陵魂魄未安;享用玉食大餐,想到諸陵沒有麥飯;膺圖受籙,則念為什麼忽然陷入危亡;早朝晏罷,要念為什麼忽然喪失大業。小心謹慎,無時懶惰荒廢,二祖列宗將默佑中興。如果安處東南,不思遠略,賢奸無辨,威斷不靈,豪傑裹足,祖宗怨恫,東南一隅,不可保啊。」史可法句句懇切,字字到位,直到今天我們讀起來,還是為他的赤膽忠心所感動。當時清軍南下,形勢嚴峻。史可法每次繕寫奏疏,都反覆誦讀,聲淚俱下,聽到的人無不感泣。

  在危難時刻,史可法保持德高品潔的本色。福王給他所加少保、太子太保、少師、太子太師等,他都力辭不受。他身為督師、兵部尚書、大學士,但行不張蓋,食不重味,夏不用扇子,冬不穿皮衣,睡覺都不脫衣服,可謂枕戈待旦。史可法很能喝酒,即便喝數斗都不醉,但他在軍中滴酒不沾。過除夕,寫文書到夜半,疲倦索酒。廚師報告,肉已分給將士,沒有下酒菜餚,史可法就用鹽粒豆豉下酒。除夕夜,他喝了幾十杯,懷念先帝,潸然淚下。

  清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南明諸軍缺餉,將士吃不飽飯。總兵官高傑到睢州,被叛將許定國殺害。高傑部兵大亂,屠掠睢州附近二百里殆盡。史可法聞變,流涕頓足,嘆道:「中原不可能收復了!」

  清軍攻陷盱眙,南明援兵戰敗。史可法連夜趕回揚州。揚州城中,人們斬關出逃,舟楫一空。史可法傳檄援兵,無一兵一卒前來。正月二十,清兵趕到。第二天,總兵李棲鳳就拔營出降。但是史可法指揮揚州官民同仇敵愾,御城堅守。舊城西門險要,史可法親自防守。他寫信寄給母親和妻子說:「如果我死了,就把我葬在高皇帝陵墓的旁邊。」就是說,他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而且就是死了,也要給高皇帝朱元璋守陵。兩天後,清兵來到揚州城下,炮擊揚州城西北角,城破。可法自刎未遂,被清軍抓住。清軍勸降,他毅然拒絕,被殺。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從直、江都知縣周志畏、兩淮鹽運使楊振熙等,都死於城難。清軍因揚州兵民拼死抵抗,在城中大肆屠殺,被稱為「揚州十日」,慘絕人寰,流傳至今。

  史可法面對敵軍,堅強不屈,壯烈殉難,無法尋屍。一年後,家人將他生前遺物葬於揚州城外梅花嶺。後來人們建有史公祠紀念他。

  國難當頭,大學士孫承宗、兵部尚書史可法都頑強抗敵,戰鬥到最後,以死報國。這種士人的氣節被後人景仰和傳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