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隋唐時代揚州的繁華
2024-10-10 19:23:34
作者: 吳廷璆
581年隋統一中國,結束了西晉末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時由於江南水稻栽培的生產力顯著發展——廢除一年休閒法實行連作法,廢除直播法實行插秧法——中國的經濟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93]雖然王朝的政治中心仍在華北,但「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94]「每年漕運江淮米四十萬石。」[95]所以「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96]「江淮雖經兵變,其民比諸道猶有資產。」[97]這說明江淮不特較關中富庶,即在全國亦稱首指。
作為江南經濟中心的揚州,是僅次於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的大都市,人口為467850,[98]占全國人口的1/100弱。[99]「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100]即謂天下之盛;揚州為第一,益州(四川)為第二。《舊唐書》也說:「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101]當初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赴江都時,「帝御龍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給樓船,九品以上給黃篾舫,舳艫相接,二百餘里」[102]。他還在揚州建造「迷宮」,「金楹玉柱,蓬島丹邱。吳姬越女皓齒明眸……朝吟蛺蝶,暮彈箜篌」。[103]揚州如此美好,難怪當年曾任揚州總管的晉王廣(即後來的煬帝)616年(大業十二年)第三次(第一次是605年,第二次是610年)下揚州時,不顧群臣諫言以詩留別官人說:「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104]流連忘返,最後竟死在這裡。及至唐代,揚州更為繁華,「高檣巨艦,畫戟彤旌。管弦達旦兮,別院燈火不夜兮」。詩人王建的《夜看揚州市》,描繪揚州的夜市盛況:「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105]詩人杜牧曾旅居揚州十載,後來在《遣懷》一詩中寫下了難忘的回憶: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106]
唐代揚州位於水陸商路的交點,是南北物資的集散地,「時商賈如織」。例如,「維揚萬貞者,大商也,多在外運易財寶以為商」[107]。「揚州地當衝要,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108]「呂用之……父璜,以貨茗為業,來往於淮浙間。時四方無事,廣陵為歌鐘之地,富商大賈,動逾百數。」[109]足見揚州商業之盛。安史之亂後揚州又是鹽鐵轉運使的駐在地,總匯東南財稅,各道節度使和京中百官都派人開設邸店(轉運批發商)進行貿易,「掛名軍用,實和其利息」,與民爭利。
揚州不僅商業興盛,手工業也相當發達,除紡織品(綿、錦)外還有銅器、木器製品、製糖、製鹽、釀酒、鑄錢及其他手工業。特別青銅鏡最為著名,被列為貢品:「唐於揚子江心鑄銅鏡,宋尚入貢,今無。」[110]揚州的手工業品通過運河運銷長安:「堅預於東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隻置於潭(廣運潭——引者),其船皆署牌表之,即於袱背上堆積廣陵所出錦、鏡、銅器、海味……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111]木器製品運銷南京:「廣陵有賈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餘事,製作甚精,其費二十萬,載之建康,賣以求利。」[112]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揚州是中國製糖工業的發源地:「西蕃……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太宗遣使至摩伽佗國(Magadha今印度比哈爾省——引者)取其法,令揚州煎蔗之汁,於中廚自造焉,色味逾於西域所出者。」[113]揚州還是製鹽工業的一大中心:「乾元元年(758)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遊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徭,盜鬻者論以法。」[114]劉晏繼第五琦之後為鹽鐵使,鹽實行專賣。官收亭戶之鹽,加價賣與鹽商,使其銷售。於是鹽增產,「吳、越、揚、楚鹽廩至數千,積鹽二萬餘石,有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場,嘉興、海陵、鹽城、新亭、臨平、蘭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監,歲得錢百餘萬緡,以當百餘州之賦」。[115]海陵、鹽城屬揚州府,揚州在十監中占其二,可見產鹽之盛。後淮北置十三所巡院[116]以捕販私鹽者,揚州又占其一。這樣,「商民均利」,「歲鹽利至六百餘萬緡,居天下賦稅之半,國用給焉」。[117]揚州產的鹽通過運河輸送南北,鹽船成群結隊往來於運河。日本僧圓仁初到揚州,看到絡繹不斷的鹽船隊感到奇怪。[118]
揚州釀造業發達,酒專賣:「揚州等八道州府[119]置榷趨,並置官店沽酒,代百姓納梅榷酒錢。」[120]銅也是揚州的一大物產,除製造銅外,還用以鑄錢,曾設立丹揚監、廣陵監二錢官管理。揚州擁有鑄錢爐十座:「天下爐九十九,絳州三十,揚、潤、宣、鄂、蔚皆十,益、(鄧)、郴皆五,洋州三,定州一。」[121]所產之錢運到長安:「江淮錢監,歲出錢四萬五千貫,輸於京師」[122],揚州造船業也很發達,與登州、洪州、饒州、江州同為造船工業的中心。
揚州物產極豐富。據《新唐書》,揚州所產土貢有「金、銀、銅器、青銅鏡、綿、蕃客袍錦、半臂錦、獨窠錦、殿額、莞席、水兕(音祀)甲、黃稑米、烏節米、魚臍、糖蟹、蜜姜、藕、鐵精、空青、白芒、兔絲、蛇粟、栝蔞粉」[123]。此外還有竹、蓮子、李、梅、杏、石榴、棗、梨。特別竹有淡竹、苦竹、象牙竹、斑竹、水竹、鳳尾竹等。
唐代揚州城是大都督府的治所,有大城(羅城,在子城之南)和子城(牙城,在北面的蜀岡)即所謂「層城」。也就是杜牧詩中所說的「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124]。牙城是藩鎮主帥所居之城,唐淮南道採訪使、節度使所居。揚州城的規模相當大,「南北十一里,東西七里,周四十里」[125]。運河沿城自東北向南流入長江。唐代城市一般都呈棋盤形,揚州城也不例外,東西十一條大路把大城劃分為十二區,南北沿合瀆渠有一條大道,把大城一分為二。這條中央大道和其他城市一樣,應該叫作「朱雀街」。[126]合瀆渠呈倒L形,其上架有著名的「二十四橋」。[127]關於二十四橋,唐代許多詩人都留下了名句,如杜牧的「雲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韋莊的「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揚州有寺院四十九所,[128]著名的有大明寺(今法淨寺)、開元寺、禪智寺、光山寺、既濟寺、延光寺、天寧寺、無量壽寺等。其中大明寺最為著名,寺內的大明寺井和棲靈塔是揚州二大名勝。大明寺井被稱為「天下第五泉」,甘洌明潔,千古遊人競相品啜。棲靈塔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是一座九層塔,凡到揚州的人都要登塔眺望。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三年(754)來揚州,寫了《秋日登揚州西(棲)靈塔》一詩:「凌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水搖金剎影,日動火珠光。鳥拂瓊簾度,霞連繡拱張。目隨征路斷,心逐雲帆揚。」[129]「揚州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130]總之,隋唐時代的揚州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