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殷周關係
2024-10-09 21:35:45
作者: 錢穆
周人滅殷前,兩國在政治上早已發生關係,並非為不相聞問之兩民族。謂殷、周之先本無關係者,乃崔述豐鎬考信錄說。
據傳說,周王季曾命為殷牧師,後漢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其後文丁殺季曆。呂覽首時,晉書束皙傳、劉知幾史通疑古、雜說兩篇。西伯與九侯、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詩:「我征徂西,至於艽野。」「九」、「鬼」同聲。禮記明堂位作「鬼侯」。鬼方正在西方也。鄂侯史記晉世家集解引世本:「叔虞居鄂。」卽大夏。左隱六年:「翼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此在晉南。三公皆在殷西。又為紂三公,而西伯見囚於羑裡。左傳襄二十一年、趙策、韓非子、尚書大傳、史記、褚先生補史記龜策列傳等書。則殷、周關係已夙有之。或武乙之暴雷震死於河、渭之間,殆如周昭王之南征而不復也。據此則殷之忌周已甚,而周之蓄志翦商亦已久矣。文王死未葬,武王奉文王木主以伐紂,蓋以乘紂之不備。及周之得志,並其先世事皆諱之,若伐紂盡出弔民伐罪之公,並無一毫私意存於其間。此猶滿清初以告天七大恨興師叛明,及入關後亦諱不復道也。
而且殷、周之關係,已顯如後代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關係。
此證之周人自述。詩大雅:「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此見王季時與殷畿諸侯通婚姻也。尚書召誥召公語。稱「大國殷」,多士周公語。稱「天邑商」,大誥成王語。稱「小邦周」,顧命康王語。稱「大邦殷」。此皆周人已滅商後之文告。可見以前殷、周國際上地位名分確有尊卑,決非敵體之國,為並世所共認,故周人亦不能自諱也。
更據周人所稱述,知當時之殷、周,乃略如以前之夏、商,夏、商、周三代之觀念,起源甚早。
召誥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相古先民有夏,今時既墜厥命。今相有殷,今時既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為茲二國命。」
在夏時已有所謂中央共主與四方侯國之國際關係,此種政治上名分成立與維持,為考論中國古代史文化演進一極端重要之問題,不可忽視。及至殷未周初,此等共主與侯國之政治演進至少已有七、八百年以上之歷史。而且殷在安陽,周在豐鎬,相去千裡外,若以安陽為中心,安陽至豐、鎬之距離為半徑,畫一圓周,約略可以想像殷王室政治勢力圈之大概。今殷墟發掘所得海濱居民之器物甚多,知殷人與東方海岸之關係,必甚密切。商亡,有箕子避至朝鮮之傳說,或殷王室勢力本自及於朝鮮半島也。政治上能有此名分上之維繫與分別,只據此點,卽可推想當時一般文化之程度。實則此層與上論史記列載夏、殷帝王名字世次一節,只是一事之兩面。自禹、啟以來,中國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傳世相承千年之久,雖王朝有夏、商之別,政治演進,則仍是一脈相沿。治古史者每忽略此點,好將中國古代文化壓低,好將古代年曆縮短,逐至周代有突飛猛進,不知其所從來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