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虞夏大事

2024-10-09 21:35:20 作者: 錢穆

  虞、夏大事最要者,厥為舜、禹與苗族之鬪爭。

  舜、禹征三苗,屢見尚書、堯典、皋陶謨、禹貢、呂刑皆言之。戰國策、秦策一見,魏策二見。墨子、二見。荀子、二見。韓非子、賈子新書、准南子、三見。鹽鐵論、說苑諸書,必為古代一大事。舊說三苗為九黎蚩尤氏之後。尚書呂刑及楚語。又謂三苗、九黎皆顓頊之後。山海經大荒北經。若然,則三苗與虞、夏為同族相爭矣。史記謂:昌意取蜀山氏女而生顓頊。蜀山殆卽涿鹿之山,涿鹿又卽蚩尤故國,然則虞、夏與三苗之爭,正猶黃帝與蚩尤之爭,皆近在今河南西境北及山西兩省黃河中游之兩岸也。魏策吳起之言曰:「昔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後世誤渭在湖湘之間。惟洞庭、彭蠡地位卽左右互易,又古衡山不指湖南,且不當在三苗北。古河域亦有名彭蠡者。見呂氏春秋愛類、淮南人間訓。江北漢水流域亦有名洞庭者。楚辭所泳洞庭是也。春秋河東有茅戎,又有陸渾蠻氏,亦稱戎蠻子。杜注云:「在河南新城縣。」苗與茅、蠻同聲。古三苗疆域大率南北以此為度。正與虞、夏壤地雜處。舜、禹驅逼苗民,漸遷而西,所渭「竄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也。若三苗在湖湘間,不應驅至今甘肅境。舊說又謂:三苗,姜姓之別。尚書呂刑言及苗民制刑,呂國河南南陽,正古代四岳姜姓居地,本古昔苗土,故引以為誡耳。范氏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其國近南嶽。」漢人多指南陽衡山為南嶽也。

  又有禹、啟與有扈之戰事。

  啟伐有扈,見尚書甘誓、呂覽先己諸篇。鄭玄以為在魏。大戰於甘,卽左氏王子帶邑也。見僖二十四年。地在今洛陽東南。尚書甘誓,墨子引作禹誓,莊子人間世亦云:「禹攻有扈。」呂氏召類云:「禹攻曹魏、屈鷔、有扈以行其教。」是禹時勢力東侵已及於扈。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鄠縣,古有扈國。特以同音說之,恐不如鄭玄以為在東者為信。高誘註:「有扈乃夏啟庶兄,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則與墨子、莊子均不合,恐出後人臆說。是舜、禹、啟以來,虞、夏氏族驅逐苗民以固西陲,又攻有扈以擴東土也。

  大抵夏人先起今河南嵩山山脈中,在伊、洛上游,其勢力逐次沿伊、洛向東北下游而移殖。一方自河南省西部北渡黃河而達今山西省之南部,東及太行山南端盡頭之迤西。

  故其地皆稱大夏。史記言:「禹鑿龍門,通大夏」。又云:「齊桓公伐大夏。」左傳祝佗曰:「唐叔封於夏墟。」昔人又謂禹都安邑,皆指山西南部中條山以南沿河一帶而言之。

  又一方面則沿河南岸東下,漸次達於今山東、河北境,遂與東方黃河下游諸民族勢力相接觸。

  

  此可以后羿、寒浞與少康中興之事說之。此事見左傳襄公四年、哀西元年。后羿本國在鋤,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故鋤城在滑州衛城縣東十裡。」卽今滑縣東十五裡之鋤城。入為夏朝之卿士而遷有窮。史記正義引晉地記:「河南有窮谷,本有窮氏所遷。」左傳定公七年:「單武公、劉桓公敗尹氏於窮谷」,文選洛神賦注引華延洛陽記:「城南五十裡有通谷」,卽其地,後人因「窮」名不美而易之。因太康之畋於洛表,水內為汭,外為表,洛表,洛之南。拒太康而入居斟尋。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漢書音義:「斟尋在河南。」竹出紀年:「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左傳(昭二十三年):「郊、尋潰」,杜註:「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張儀列傳正義引括地誌:「鞏縣西南五十八裡故鄩城。」代夏為王,又為其臣寒浞所滅。寒國名,本在東方。杜預云:「北海平壽縣東有寒亭。」今山東濰縣東北五十裡。浞卽代羿,又滅夏之斟灌。「斟灌」殆卽「武觀」,夏後相(太康子)為羿所逼,出依斟灌,見吳世家集解,及左哀元年疏引賈逹說。觀臨河津,故亦曰「觀津」。為斟姓之墟,故曰「斟觀」。在今山東曹縣西故觀城。卽春秋衛地。其時夏都蓋自斟尋東北退至斟灌。使其二子澆處過,豷處弋。「斟灌」或作「斟戈」,則「戈」卽「灌」也。則「過」或卽是「鄩」。蓋寒浞滅此二邑而分使二子處之。而夏後相之子少康出奔有虞,在河南。左傳杜註:「梁國有虞縣。」夏臣伯靡自有鬲氏水經註:「大河故瀆西流經平原鬲縣故城西。」地理志曰:「鬲津,故有窮后羿國。」殺寒浞。而少康自綸漢書續志:「梁國虞有綸城,少康邑。」在今歸德。複國。少康滅澆於過,至其子杼。又滅豷於戈。寒氏遂亡。此一事見夏代國家規模已頗擴大。有共主、屬邑、分國、敵國等等關係,不得僅以遊牧部落看待。而其間自太康失國迄於少康復國,綿歷數十年,戰爭蔓延及於大河南北兩岸,誠古代一大事也。此事史記夏本紀失載,而旁見於吳世家。又楚辭離騷、天問亦言之。又有夏人與東夷之交涉。見後漢書東夷傳引竹書紀年。夏之放武觀,見竹書紀年及逸周書。滅寒浞,逐東夷,皆見其勢力之逐步東伸。

  商民族亦在東方,初以服屬於夏人勢力之下,繼則起而革命,遂代夏為當時之王朝而稱商代。古史已難詳論,然夏、商兩代就文化大體言之,似是一系相承,並無甚大顯著之不同,則夏、商殆我漢民族之兩支,而非兩民族也。惟嚴格言,中國民族之摶成,當在春秋乃至先秦。若言夏國、商國,則此時政治組織尚未臻十分凝定。若言夏氏族、商氏族,或夏部族、商部族,則似含義又過狹小。姑以民族稱之,以指當時之兩種結集,如雲「夏人」、「殷人」,可勿以嚴正的異民族視之。(下言周民族亦然。)若以虞夏時代為中國上古史之第一期,以其始建君位世襲之王朝。則殷商可謂中國上古史之第二期。以其在近代已有直接史料發見,較虞、夏之純為傳說追記者更進一層。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