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奪門皇帝
2024-10-09 15:08:57
作者: 翻車魚
朱祁鎮著實委屈,他現在別說是叫門和黑化了,連土木堡之變都尚未發生呢!
怎麼總憑未來的事情來懲罰他呀!
「瓦剌留學生這個名詞好解釋,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一年,在此期間也先意圖用他提高大明給自己的利益,但是成效不佳,後來也先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朱祁鎮,朱祁鎮並不同意。在瓦剌中他也學到了不少謀算,加之喜寧太監對他的刁難,他首次聯合袁斌、哈銘,利用也先和伯顏帖木兒除掉了喜寧,這是他回到大明的第一個障礙。」
「朱祁鎮從一無所知的皇帝變成這樣,主要歸功於北狩。」
或許歷史上也覺得朱祁鎮太過屈辱,較之宋徽宗有過之尤不及。
所以史上稱他在瓦剌這年為「北狩」。
幾個皇帝面色鐵青,均手癢的還想打他一頓!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倒是季博昶及時開口,「所謂奪門皇帝,已是後話,正統時空的皇帝也是朱祁鎮。」
「朱祁鎮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主。于謙、王直等人聯合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孫太后下旨,於是明朝有了新的皇帝,朱祁鎮被遙尊為太上皇。」
「隨後朱祁鈺命于謙統領北京保衛戰,守住了北京城。」
在危難關頭,朱祁鎮反而是個無關緊要的人了。
除了妻子錢皇后,期盼他回來的人已經寥寥無幾。
「朱祁鈺帶領北京保衛戰獲得全勝,打退了也先的士氣,在朝中獲得極高威望,于謙也被封為一品于少保。景泰帝逐漸有了野心,想徹底取代朱祁鎮的位置,在打退瓦剌後,他對接回朱祁鎮一事消極怠慢。最後若不是楊善,恐怕朱祁鎮在瓦剌死了也沒人關心。」
「接回朱祁鎮後,朱祁鈺廢除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朱見濟,將朱祁鎮幽禁於南宮,多番為難,讓朱祁鎮心寒、懷恨在心。景泰元年朱見濟早夭,群臣力薦富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鎮在幽禁的七年後,聯合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
老朱棣一聽,竟然皺起了眉頭。
怎麼這後世兒孫都學起了自己?一個個的都要通過造反來獲得皇位。
「可惜天順年間,朱祁鎮徹底黑化了,他上位第一件事是大開殺戒。」
「徐有貞入閣,石亨封爵,曹吉祥封為司禮監太監,是曾經王振的位置。同一天,于謙和王文被逮捕。」
「混帳小子!于謙是功臣!若沒有于謙,北京城早就被也先攻下了!」
宣德帝怒斥朱祁鎮,他甚至于謙的功勞。
他在位時,天下百姓頗為愛戴尊敬于謙,連于謙的同僚都對他的行事敬佩不已。
他就像是朝廷上的一股清流。
朱祁鎮將頭埋的更深,不敢回應。
天地良心!這些事他還沒來得及做呢!就要被扼殺的搖籃里了!
他此刻也沒有這種想法,更不敢有!
季博昶見狀,繼續道:「隨後朱祁鎮開始內閣大換血,陳循、江淵被革職,發配遼東充軍。」
「內閣除了胡熒全部被換掉。于謙、王文,抄家斬首。」
聽到于謙死了,宣德帝的怒火徹底無法抑制。
連老朱和老朱棣都氣的踹了朱祁鎮一腳。
「于謙是功臣!我大明國運昌盛,何時被異族打到家門口過!?你個混帳東西!居然敢殺于謙!」
老朱棣氣的鬍子都開始顫抖。
「朱祁鎮還在名義上/將王振官復原職,在北京智化寺為王振塑了泥像,對外宣稱他是戰死殉國,王振廟裡香火未斷,得以配享。」
宣德帝剛親眼看著徐達下命,將王振五馬分屍。
他冷笑,「好。傳令下去!三軍傳閱完王振的項上人頭,再還給朕,給朱祁鎮好好看看!」
此言既出,朱祁鎮嚇的渾身都軟了下來。
他無法想像平素里對他悉心教導、事無巨細的王先生,變成一具死屍,而且屍首不全。
「你可惜王振,他早晚也會死。你剛才所召見的忠臣,他們世代效忠大明,難道僅一個王振讓你覺得憐惜?」
季博昶擰著眉觀察朱祁鎮的神情。
他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尤為重視感情,即便是王振做了那麼多錯事,他也從未怪罪過王振。
即便是于謙和王直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鎮也沒有真的想殺他們。
他深知沒有于謙,大明早就滅亡了。
無外乎是他太容易信任別人,信任了徐有貞的話。
當時景泰帝病重幾近駕崩,他沒有子嗣,必然傳位於朱見深或將王位歸還給朱祁鎮。
可是徐有貞卻在朱祁鎮耳旁吹風,說于謙有擁立藩王朱瞻墡之意。
所以他殺了于謙,為事成有名。
朱祁鎮渾身癱軟著跪在地上,他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信任身邊的每個人,難道也有錯?
「你寵信王振,導致大明數十年積攢兵力人才被掏空,你又寵信帶你奪門的徐有貞,你可知,朱祁鈺一死,皇位必定交於你手。你奪門實屬多此一舉!」
因徐有貞多番吹風,內閣僅剩不多的人才都被流放、充軍。
包括名臣于謙,連王直都心灰意冷請求執事。
季博昶實在不知道說朱祁鎮什麼好。
老朱早已怒髮衝冠。
他在位時就算殺伐果斷了些,也是知道各部尚書和左右侍郎不能隨便殺,內閣學士更不能輕易動!
這混小子來了個大換血就算了,還將奸佞王振官復原職,立廟封諡號。
提及擁立藩王一事,宣德帝皺緊眉頭。
他開口問道:「仙師,我有一事尚且不明朗。」
上次經過一堂課的培訓後,他回到宣德時空召見了三楊,推廣了官員俸祿改制和內閣變換制度,他們三人都頗為贊同,只是封爵一事都勸他再想想,他還因此動了怒氣。
「但說無妨。」
朱瞻基說出自己的困惑後,請教道:「不知這封爵制度當如何推行?」
洪熙朱高熾也正有此煩惱。
在洪武和永樂年間自然是不必為這件事煩憂。
朱元璋本身就是制度的制定者,隨時可以推翻革新。
而朱棣更是說一不二,他天不怕地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