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社區的融合
2024-10-09 12:12:00
作者: (印)阿魯·薩丹拉徹
我很能理解馬塞拉的想法,我也正是因為對信用感興趣才會去研究分享經濟的。2011年,當時我正在和同校的拉維·帕普納(Ravi Bapna)、明尼蘇達大學的奧洛克·古普塔(Alok Gupta),以及田納西大學的莎拉·賴斯(Sarah Rice)進行一項研究。我們利用Facebook這個社交平台進行了一項經濟學實驗,測試Facebook上好友之間的信任程度,以及經濟上的信任度與他們的社交親密度之間的關係。
我們認為這個課題和研究方法都很棒。但當我們把研究成果拿到學術會議上討論時,卻被問道:「能說出幾個關於這個理論成果實際運用的例子嗎?」於是我們四處尋找能利用Facebook進行信用交易的網絡公司。然後我們發現了一間小公司——Getaround。Facebook(2011年時並不像現在這樣流行)代表著一種身份和信用認證,這正是Getaround需要的信用關係。
2011年8月,我聯繫了Getaround的聯合創始人傑西卡·斯科皮奧(Jessica Scorpio),但當時我們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合作方式(Getaround當時處在很初級的階段),我仍然保持和該公司的聯繫。幾年後,它的執行長薩姆·賽德(Sam Zaid)和獨立決策人帕登·墨菲(Padden Murphy)開始運用我的研究成果。這家公司一直是個非常好的合作對象,它充分表現了它對科學的無條件支持——為我研究經濟效應模型提供了關鍵的數據(他們同時也與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蘇珊·沙欣[Susan Shaheen]合作研究汽車共享對環境的影響)。
與中國的P2P租車領軍者PP租車一樣,Getaround發展得很快,一方面得益於超過4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另一方面則在於它在「即時」模式上的賭博——預訂一輛車立即就能使用,而不用經過主人同意——這個模式才真正從購買變成了共享。它的點對點租用模式是整個分享經濟的核心部分,它是兩種觀點的完美融合:使用卻不擁有,以及網絡結構取代層級結構。
但是,至今為止除了汽車以外,還沒有其他物品形成規模化、數位化的點對點租用市場。早些時候,出租服務網站Snapgoods嘗試了對所有物品——從電鋸到掃地機器人——的點對點租用,但是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普通人之間相互租借自己貴重物品的市場可能是一個新的機會。比如,KitSplit,它是由兩名紐約大學的學生莉絲貝·考夫曼(Lisbeth Kaufman)和卡特里娜·布德里斯(Katrina Budelis)創立的點對點租用平台,幫助獨立電影製作人相互之間分享相機、鏡頭、虛擬頭戴設備以及其他專業設備。但是截至2015年,其他規模化的成功例子就幾乎沒有了,點對點租用平台更多的是提供公告欄式的服務,比如阿蘭·伯格(Alan Berger)的鄰居間的資源共享平台NeighborGoods。
很多在家庭設施租借市場上取得成功的公司,採用了另一種更傳統的短期租借形式:物品共享庫。吉恩·霍米基(Gene Homicki)曾創立了West Seattle Tool Library並經營至2012年,現在他經營一家叫myTurn的軟體公司,它可以幫助任何一個社區輕鬆建立起物品共享庫。霍米基說在這些物品租借網站上很容易形成社群。他在2014年告訴在線雜誌Shareable說:「我們見證了物品共享庫誘生的創客空間(Makerspaces),我們還看到協作空間(co-working spaces)和創客空間不斷增加物品庫的內容。它是雙向的,同時進化。」
高端服飾的點對點租借似乎也是一個發展方向。一個叫Rent the Runway的服裝租賃網站就獲得了成功。通過這個平台,一件昂貴的衣服只須用零售價十分之一的價格就能租借幾天。類似的平台也在不斷湧出,包括美國的StyleLend和Rent My Wardrobe、歐洲的RentezVous,以及杜拜的Designer-24。
2015年年初,我有幸碰到了洛娜·鄧肯(Lona Duncan),她曾是一名模特,也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她還曾是Style Lend的聯合創始人和執行長,在這期間她將點對點服飾租借市場的潛力極大地發揮了出來。
「使用卻不擁有比不斷購買更符合人性。女人們希望能在更大範圍內選擇自己的服飾。」鄧肯說,當時我們正分享著一壺來自格林尼治村David’s Tea品牌的一款叫Buddha’s Blend的茶。
「除此之外,出租收入的前景可能會誘發更多衝動購物。」Rentez-Vous的創始人菲奧娜·狄瑟妮(Fiona Disegni)說。在2014年我和她的一次對話中,她還特別指出將這種商業模式引入小眾設計師中的價值,指出點對點租借行為使潛在消費者更容易感受到流行趨勢,使相同品位的消費者聚集成一個社群,這樣設計師就有了獲得回饋和做市場調研的途徑,與消費終端更加無縫對接(有趣的是,她所列出的這些好處,與我在2007年告訴我的學生社交媒體帶來的商業價值異常相似)。
但鄧肯說,關鍵的挑戰在於物流。這些服飾需要寄給使用者,使用後經過乾洗再無損壞地回到主人手裡,這些事情對於規模化的公司,如Rent the Runway已經做得很嫻熟,但對一些小型的點對點租用平台仍是一個挑戰。結果,直到2015年,Style Lend和Rentez-Vous都通過組織類似服裝交換的活動發展壯大,即客戶在事先約定的地點見面交接服裝。狄瑟妮和鄧肯向我描述的商業與社區的融合,同霍米基說的物品共享庫中人的交流和物品交換的共同發展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儘管「使用但不擁有」確實存在潛在的巨大效率優勢,但除了房屋和汽車之外,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發展規模化點對點租用市場呢?它們的遠期價值是否跟商業與社區的關係緊密相關呢?如果它們開始發展,將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會不會因為出現更多的交易而推動經濟發展呢?鄧肯說的「衝動購物,再租出去」的情況會成為現實嗎?經濟會不會因為人們停止購買而發展減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