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一定存在過「海洋」
2024-10-13 06:16:46
作者: (美)霍格蘭
如果你曾經驅車穿越美國西南部地區,特別是加利福尼亞州或喬治亞州的西部山麓,在連綿幾百英里的海岸線周邊,你會發現大片富含鐵質的磚紅色黏土,與旁邊暗綠色的松林構成鮮明的對比。
數億年前,在北美大陸的這一部分還沒有被非洲大陸「揉皺」[12]之前,美國國土是位於海底的,表面覆蓋著海洋沉積物和淤泥,淤泥中是混雜著鐵化合物的黏土,包括綠脫石和磁赤鐵礦等。很久以後,人類的「海盜號」在火星上也發現了這些化合物。
兩億年前,北美洲與非洲板塊相撞。它們之間的大陸架高高隆起,露出海面,就像一塊巨大毛毯上的褶皺,覆蓋在上面的黏土與沉積物——現在已變成幾英里高的沉積岩——形成了一系列的陡峭山脈。經過長期的日曬雨淋,上面布滿了侵蝕的痕跡,它們就像沉積岩上的「漣漪」,含有黏土和氧化鐵,與海岸邊紅色的坡地一起經受著無休止的雨水沖刷,一些化合物也被衝進海里……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布蘭登堡顯然認為火星上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水文地質事件,而且有確切的化學以及地質物理學數據為證。這說明,即使火星不具備地球的板塊構造,從地球與火星上都有明顯類似的黏土化合物的事實來看,無論「海盜號」項目的科學家如何宣稱,火星上一定存在過「海洋」。
布蘭登堡指出,「海盜號」取樣的火星黏土很有可能與地球的深海區域中的黏土是同一種東西。他的這一結論恰好是我們在連續幾周討論火星「編年史」卻難以達成共識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
我本人多年來就一直在考慮其中一些問題,甚至從1971年,我從新英格蘭搭飛機跋涉3000英里前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時候就開始了。
「水手9號」給我們呈現的是兩個火星半球截然不同的面貌,其中一個非常古老,布滿隕石坑,而且幾乎沒有遭到侵蝕;另一個則是斑痕累累,有大面積的斷層平原,極地區域還覆蓋著一片奇怪的「沙海」,中間是一塊冰雪覆蓋的不毛之地……
兩個半球的唯一共同點似乎就是:
它們都是火星的一部分。
後來,蘭伯特在一次發言中表示:「為什麼其中一個半球看上去像月球,另一半卻不這樣?」
如今在布蘭登堡的協助下,回答這些老問題是指日可待的了……
受到火星土壤與地球海底黏土相似性的鼓勵,我激動地在計算機終端輸入:
為了回應蘭伯特上次的發言……「現在的火星一半到處是隕石坑,另一半覆蓋著熔岩流,隕石坑比較少……為什麼前一半像月球,另一半不像呢?」
我不相信火星北部(隕石坑較少的那個半球)平原是所謂的熔岩流形成的。我認為這片大平原曾經是火星早期海洋的海底!來自南面古代隕坑高地的侵蝕沉積物部分填充了原本廣闊的盆地,結果導致(液態水中的)二氧化碳與火星地表發生反應,形成大量的碳酸鹽岩——既減輕了火星新形成的大氣層的壓力(以及「溫室效應」),又使地表溫度迅速降低,最終使整顆星球進入冰凍狀態。
雖然火星上沒有「灘涂」的痕跡,但是並未對我造成困擾,因為經過了幾億年,原來的海洋/陸地格局交界處肯定已經被風蝕和沉積下來的沙塵變得面目全非。
我又提出了火星軌道器拍攝的照片中的證據……
……上述模型的重要性在於,它解釋了目前環繞火星北極(而且只有北極)的「沙丘海」的成因,說明這些占地近100萬平方英里的沙丘是由來自平原之外地區的侵蝕沉積物形成的。我認為,這些沉積物是來自火星「北半球海洋」的原始沉積物,海水消失後,它們逐漸乾燥下來,又被風吹到了北方。
……因此,我的結論是,火星兩個半球的不同地貌現象,是它形成初期的原始海洋變遷引起的。由於火星沒有板塊運動,無法讓原來位於海底的沉積物沉降下去,致使它們填充了火星盆地,在古老的隕石坑上面覆蓋上一層非常厚重的淤泥!
上述理論的優點在於,所有假設都符合布蘭登堡找到的最後一個缺失的要素:火星沙土平原的土壤與地球海底黏土的成分極為相似。
「海盜號」的火星表面分析結果引起的諸多謎題之一,就是它的土壤中明顯缺少硝酸鹽,而「海盜號」著陸器登上火星之前,大家都認為火星土壤中應該不缺這種東西。在地球上,硝酸鹽是氮元素與氧元素化合的產物——它通常在雷雨中形成,而雷電會導致硝酸的產生。
「不見的硝酸鹽」讓原本滿懷信心地列出「火星上應該有什麼」清單的「海盜號」任務團隊十分尷尬,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我之前預測的是火星大氣中的氮元素都跑到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殘骸中,現在我不得不出來解釋為什麼土壤中也沒有!
由於布蘭登堡已經把地球黏土與火星土壤聯繫起來,致使許多火星謎題集中到了一起,我又發出以下評論:
……對於「為什麼『海盜號』檢測不到氮元素」這個問題,現成的答案是,「海盜號」取樣的沉積地層年齡比「火星海洋」老得多,它們在火星生物出現之前就成形了。經過冰凍和乾燥等過程,這些沉積物最終暴露在空氣中,被風吹得到處都是,覆蓋在火星地表,會自然地阻止(陸地上與灘涂中的)火星生物活動產生的硝酸鹽混進土壤。
「海盜號」著陸器分別在火星的兩處地點登陸:克利斯和烏托邦。兩地幾乎相隔半個星球,然而——
兩個登陸點都位於北半球,都至少低於平均高度[13]2英里。就是說,火星上如果還存在海洋,低於這個高度的地區都會在海平面以下,兩架著陸器會位於海面以下2英里的地方。
換言之,用本書常用的說法來解釋就是,「海盜號」取到的樣品是來自火星過去海底的土壤——如果火星過去確實有過海洋的話。這也就是說:
……克利斯地區的取樣結果顯示土壤含氯量超高,雖然「海盜號」團隊沒有出面解釋,不過我認為這證明「海盜號」所取樣品確實來自古代海底(海水含氯酸鹽)。著陸器周圍所謂的「硬殼層」地表,是氯酸鹽中的化學物質從下而上滲出「凝固」而成的,這一點也符合我提出的概念。
有點像埃德加·賴斯·巴勒斯的科幻小說所想像的火星上「巴松地區的死海海底」。
我們又在遠程計算機會議上討論了幾天這個問題。在此期間,NASA恰好召開了傳統形式的「火星編年史」討論會——第十五屆月球與行星科學年會。自從德克薩斯的休斯敦成功發射登月飛船之後,這個會議每年都要召開一次,會議主持人選自行星學界的各類研究者。年會上宣讀的一篇論文吸引了我:H.P.瓊斯的《火星北方低地的沉積盆地與泥石流》(Sedimentary Basins and Mud Flows in the Northern Lowlands of Mars)。
我的意思是,這篇論文是講火星過去可能存在的海洋(或者至少是湖泊)的,而作者是行星學界的「圈內人」。
儘管本階段的「火星獨立研究」碩果纍纍,但是,在實現我們的主要目標——驗證火星異常地物是人造的——方面,卻沒有絲毫進展。
因為一直缺少資金,「編年史討論會」使用的價值數十萬美元的計算機設備以及信息傳輸都是由瑞恩·布瑞克所在的公司免費提供的,我們的研究何去何從?現在確實到了決定性的時刻。
3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正在計算機終端上輸入發言內容,屏幕突然變黑了——
我們的「編年史討論會」也跟著戛然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