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古詩詞裡的自然常識> 蝗蟲(huáng chóng)

蝗蟲(huáng chóng)

2024-10-09 11:36:19 作者: 史軍、傅遲瓊

  小小蝗蟲為什麼能造成這麼大的危害?

  鳥吃了蝗蟲會中毒嗎?

  雪後書北台壁二首·其二

  〔宋〕蘇軾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雲有幾家。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特別能吃的蝗蟲

  聽我講詩詞

  這首詩是蘇軾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時創作的,稱得上是寫雪的佳作。這裡選取的是第二首。詩人先寫了城頭的烏鴉上下翻飛,雪後城中過往的車輛艱難前行。昨夜雪之大,大到把樓「染」成了玉色,行人也被凍得起了雞皮疙瘩。原野上銀霜滿地,反射出來的光照得人眼都花了。大雪滅蝗蟲,麥子被大雪覆蓋,來年一定會長得茂盛,這是豐收的徵兆呀!本應賦詩歌頌,但蘇軾稱自己既老且病,詩力大不如前,只得吟誦唐代詩人劉叉的《冰柱》聊以自慰。不過,蘇軾還是自謙了,喜歡這首詩的人很多,王安石甚至還曾和詩六首以示喜愛。

  蟲兒有歷史

  說到古人用來比喻「禍害」「寄生蟲」的昆蟲意象,必提蝗蟲。它們還容易跟螽斯弄混,被稱為「螽」。這類直翅目蝗科的昆蟲有著咀嚼式口器,以農作物為食,在適宜的環境裡還會群居並集中遷徙。它們所過之處,沒有什麼植物能倖存,這對古代的農耕是巨大的打擊。因此,蝗災被視為跟旱災並列的重大自然災害。而且,蝗災往往還伴隨著旱災一起暴發,導致受災地餓殍(piǎo)遍野。

  中國歷史上造成最大危害的蝗蟲應該是東亞飛蝗。作為一種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若蟲要經過5次蛻皮,其間翅膀越來越長,最後成為翅膀完整的成蟲,獲得遷飛的能力。

  博物小課堂

  雌性蝗蟲向土中產卵。

  小小蝗蟲為什麼能造成這麼大的危害?

  這與蝗蟲自身的習性有很大關係。首先,蝗蟲的繁殖能力很強,雌性東亞飛蝗每次產4~5個卵塊,每個卵塊里有50~75個卵,也就是一次最多能產375粒卵。而且東亞飛蝗的發生代數由北向南遞增,北京以北的地區每年1代,黃淮流域每年2代,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2~3代,華南地區每年3代,到了海南地區就是每年4代!其次,蝗蟲特別能吃,也不挑食,所到之處幾乎寸草不生,棉花、大麥、小麥、玉米、土豆全部被蝗蟲吃個精光,連根稈子也不留下。據計算,1平方千米的蝗蟲群能吃下3.5萬人的口糧!再次,蝗蟲的遷飛能力很強,東亞飛蝗的累計飛行距離最遠可達65千米,累計飛行時間超過7小時。它們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吃完一個地方再飛往下一個地方。

  鳥吃了蝗蟲會中毒嗎?

  蝗蟲有散居型和群居型兩種生態類型。散居型蝗蟲沒有危害,體色為綠色,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從而保護自己不被天敵發現;而群居型蝗蟲的體色是鮮艷的黃色或黑色,能揮發出苯乙氰(qíng)這種化學物質。鳥不喜歡這種味道,但餓了也會吃一些蝗蟲。群居型蝗蟲一旦被鳥類啄食後,它揮發的苯乙氰就會轉變成劇毒的氫氰酸,鳥吃了之後會嘔吐。群居型蝗蟲就是靠這種機制來抵禦天敵的。這也說明群居型蝗蟲的防禦手段更加高明,因而防治它也更加困難。除了體色和防禦機制外,散居型和群居型蝗蟲在嗅覺、活動能力、免疫能力等方面都有差異,這涉及複雜的調控機制。近年來,科學家在這方面做了許多研究,致力於遏制蝗蟲從散居型轉變成群居型,大大減少了蝗蟲成災的可能性。

  自然放大鏡

  蝗蟲的生活檔案

  生命周期:

  漸變態昆蟲,雌性產卵於土內或者土表。若蟲的形態和成蟲相似。

  行為習性:

  主要在日間活動。有些蝗蟲能夠成群遷飛,對農作物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害。

  食物:

  植物的葉片等部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