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商亦盜的粵商與浙商
2024-10-09 10:40:59
作者: 王志綱工作室(智綱智庫)
其實,當晉商與徽商如日中天、橫掃華夏大地時,身處南國沿海邊陲的廣東粵商與位於東部沿海的浙商也已經活躍在了中國的萬裏海疆和內陸大地之上。
由於天時不同、地利迥異,粵商、浙商與晉商、徽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相似的是,它們都在封建經濟的框架內產生,都以資源的交易流通為主。不同的是,粵商與浙商主要經營國際貿易,尤其是粵商,他們充當國際二道販子,將西方國家的香料、毛製品、工業品,甚至印度的鴉片販了進來,同時他們也將中國的茶葉、絲綢等手工製品輸往西方。其次,其大量貿易主要在海面上或港口內完成,與晉商、徽商通過網絡及店鋪不同。再次,這種獨特的貿易形勢以及其天高皇帝遠的地理區位,使他們具有雙重角色——亦商亦盜。生意順利的時候,他們是規矩的商人,而貿易受阻或虧損連連的時候,他們就成了「夜黑殺人,風高放火」的強盜。最後,粵商、浙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具有海洋意識或國際意識。
隨著中國的兩大商幫——晉商及徽商的失落與消亡,粵商與浙商也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但他們卻未完全消失,而是帶著強烈的國際意識融入到了一個新生命的血脈當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五口通商之後,他們(尤其是粵商)首先進入了專司國際貿易的廣州十三行,搞貿易、辦洋務,轉變成了中國近現代意義上的商人。上海開埠之後,因其「襟三江而帶五湖」的特殊區位優勢,浙商與粵商又紛紛進入上海,成為「大上海」現代商人的鼻祖。很多年前我去上海,朋友相約到霞飛路看一些一百多年前大商家的公館。路上我問朋友,一流公館屬於廣東潮汕幫,還是寧波幫?他們說肯定是寧波幫。我說,錯了,最大、最有氣派的公館一定是潮汕人建的,不信打個賭。一路參觀下來,果不其然,最大的公館真的是廣東商人陳氏兄弟發財之後修建起來的。不僅如此,凡是一些規模較大的公館都屬於潮汕幫,幾個小的公館才屬於寧波幫。
與此相關的問題是,上海話是怎樣構成的?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說,上海話是一座金字塔,那麼,處於塔尖部分的就是潮州話。現在上海話中的一些俗話、俚語,還可見潮州話的痕跡,比如,形容一個人精明無比時說「潮州人的門檻」。因為處於社會金字塔尖的大買辦、大老闆大都是潮汕人。塔的中部,類似於職業經理人的階層,如襄理、經理等高級夥計則以寧波人為主,故上海話中有寧波方言的色彩。再往下,則是類似於打工階層的安徽人、蘇北人,所以,上海話有蘇北、安徽等地的口音。總之,潮州話、寧波話、蘇北話、安徽話等構成了今天的上海話。
直到今天,「阿拉」上海人優越感十足,幾乎把全國人民都當成鄉下人,但卻唯獨不敢小瞧廣東人與寧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