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門目
2024-10-09 09:30:01
作者: (宋)朱熹 (宋)黎靖德編
理氣
太極陰陽,凡形於法象者二卷。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鬼神
其別有三:在天之鬼神,陰陽造化是也;在人之鬼神,人死為鬼是也;祭祀之鬼神,神示、祖考是也。三者雖異,其所以為鬼神者則同。知其異,又知其同,斯可以語鬼神之道矣,故合為一卷。
性理
「論性不論氣不備」,故先總論人物之性,而繼以氣稟之性為一卷。古人之學必先明夫名義,故為學也易,而求之不差。後世名義不明,故為學也難,蓋有終身昧焉而不察者,又安能反而體之於身哉!故以性情心意等之命名者為一卷,仁義禮智等之命名者為一卷。共三卷。
學
先之以小學為一卷。總論為學之方為一卷。次論知行為一卷。次專論讀書之法為二卷,乃致知之一端也。次則及夫持守為一卷。又次則終以行事為一卷。共七卷。朱子教人之序如此,因敢次第之,即大學致知而後誠意、正心、修身,誠意、正心、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從上聖賢相承定法,不容變易。如近世之逞虛言而不實踐,乃學者之罪,正原於知之未致,非教之失也,茍或懲此別立一法,後致知而先行事,則其始雖若有近效,而其終之弊必至廢書而流於異端。不然,所見不充,規模狹隘,不過於循默自守而已,所謂經綸大經則無矣,非理學之用也。
大學五卷
論語三十二卷
孟子十一卷
中庸三卷
易
易類悉本卦爻次第。上、下系,說、序、雜、卦,亦本古注分章。今從本義。惟綱領三卷,則略為義例。氣數雖並行,然有氣而後有數,故先陰陽,而數始次之。物受形於氣數,故圖書次之。易本圖書而畫,故伏羲六十四卦次之。而原易之作,則本教天下之占,故卜筮次之。而所以教天下之占者,則假奇偶之體以象吉凶,故象次之。此伏羲之易,朱子所謂本義也,此則為二卷。易始無辭,更文王周公孔子而辭始備,故三聖易次之。越千有餘年,至程子而始演易之理,邵子而始明易之數,又至朱子而始推易之占,故繼以三子之易。然後總論夫讀易之方,與夫卦爻等義可以類推而通者,而復終之以人事,以明易為人事用也。凡後世之言易者,其得失略次於後,使學者有考焉,此則為一卷。上經四卷,下經二卷,上、下系三卷,說、序、雜卦一卷。
書二卷
詩二卷
孝經一卷
春秋一卷
禮八卷
樂一卷
孔孟周程張邵朱子
自孔子及顏曾弟子,至孟子,繼以周程張子,用附為一卷。周程,所以上繼孔孟也。然後分周子之書為一卷,程子之書為三卷。凡系入近思者,皆依卷次第,別為二卷。其非入近思者,以類而從,別為一卷,文集附焉。張子之書為二卷,亦別入近思者。邵子之書為一卷。程子門人為一卷。楊氏尹氏門人為一卷。羅氏胡氏門人為一卷。朱子自論學工夫為一卷,論注書為一卷,已上諸經存者不入。外任一卷,內任一卷,論治道一卷,論取士一卷,論兵刑一卷,論民財一卷,論官一卷,訓門人九卷。
呂伯恭一卷
陳葉一卷
陸氏一卷
老氏一卷
釋氏一卷
本朝七卷
歷代三卷
戰國漢唐諸子一卷
雜類一卷
作文二卷
朱子遺語之行於世也,盛矣!蓋本其舊者有三,而從以類者二,靖德嘗受讀而病其難也。昔朱子嘗次程子之書矣,著記錄者主名,而稍第其所聞歲月,且以「精擇審取」戒後之學者。李公道傳之刊池錄也,蓋用此法。黃公榦既序之矣,後乃不滿意,蓋亦懼夫讀者之不得其方也。二公之心,其亦韓子所謂「堯舜之利民也大,而禹之慮民也深」者乎!是以黃公不自出其所錄。其後李公性傳刊續錄於饒,以備池錄之所未,蔡公杭刊後錄,又益富矣。然饒錄最後三家,李公嘗附致其疑,而其四十二卷元題「文說」者,以靖德考之,疑包公揚所錄。蓋公之子尚書恢,嘗刻公所輯文說一編,視此卷雖略,而饒後錄所刊包公錄中,往往有此卷中語,是知此為公所錄亡疑。獨所載鬍子知言一章,謂書為溺心志之大阱者,最為疑忌後學,使不知者謂為先生語,是當削去亡疑,而李公不能察也。語錄之難讀如此,黃公之慮豈為過哉?
語之從類,黃子洪士毅始為之,史廉叔公說刻之蜀,近歲徽州又刻之;王公佖為續類,徽州又刻之。昔張宣公類洙泗言仁,祖程子意也,而朱子以滋學者入耳出口之弊疑之。魏公了翁援是為學者慮,當矣。蔡公乃曰,論語諸篇,記亦以類,則議者亦莫能破也。然三錄、二類,凡五書者,並行而錯出,不相統壹。蓋蜀類增多池錄三十餘家,饒錄增多蜀類八九家,而蜀類續類又有池饒三錄所無者。王公謂蜀類作於池饒各為錄之後者,蓋失之。而今池錄中語尚多蜀類所未收,則不可曉已。豈池錄嘗再增定邪?抑子洪猶有遺邪?
子洪所定門目頗精詳,為力厪矣。廉叔刻之,不復讎校,故文字甚差脫,或至不可讀。徽本附以饒錄續類,又增前類所未入,亦為有功。惜其雜亂重複,讀者尤以為病。而饒後錄新增數家,王公或未之見,未及收也。靖德忘其晚陋,輒合五書而參校之,因子洪門目以續類附焉,饒後錄入焉,遺者收之,誤者正之,考其同異,而削其復者一千一百五十餘條,越數歲編成,可繕寫。顧文字浩博,猶不敢謂亡舛誤,覽者幸哀其劬而正之!其或一二字可疑,則元錄之訛,無別本可訂定,固不得輒改也。諸公序語,列之篇端,合而考之。黃公謂:「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所以志學者之幸。李公謂語錄與諸書異者,當以歲月先後求之,亦確論也。獨論記者易差,而謂李端伯猶爾,則不然。蓋以「至大至剛以直」為句者,乃伊川之說,端伯不誤也。讀書之難,豈獨語錄!朱子嘗言論語後十篇不及前,「六言六蔽」不似聖人法語,是孔門所記猶可疑也,而況後之書乎!讀者誠能服膺乎「精擇審取」之訓,以為讀語類之法,而又以「滋入耳出口之弊」雲者為讀語類之戒,則庶乎可與共學矣!景定癸亥秋八月戊申朔,後學導江黎靖德書。
李公性傳敘饒錄,謂先生有別錄,多談炎興大事,未敢傳而亡於火,猶倖存一二。頃嘗問諸其家,則所云存者亦不存矣,甚可惜也!因讀蔡公所刻包公錄已四卷,其一卷既與元題「文說」者相出入,而他三卷所言,大抵多炎興間事,疑即李公昔藏而今亡者。但略無互見於諸家之所錄,則與其子樞密所跋文說謂「公所錄多且詳,與世所傳大概無異,故藏而不出」雲者不相似。樞密又謂公所錄已亡於建安之火,不復存,而湯氏乃有藏本,是皆不能使人亡疑焉者。
靖德來盱江,樞密甫下世,恨不及質之也!近歲吳公堅在建安,又刊別錄二冊,蓋收池饒三錄所遺,而亦多已見他錄者,並參校而附益之,粗為定編。靖德適行郡事,因輒刻之郡齋,與學者共之。咸淳庚午正月辛亥,靖德再書。
考訂
池僥三錄最號精善,然猶不免誤字。其可知者已輒改,某詳則姑仍之,覽者擇焉可也。
黃子洪雲,池本陳埴錄乃答埴書,不當取為錄。今觀廖德明錄中猶有答符舜功書一條,饒本周謨錄有答謨書數條。又,程端蒙錄論「知言養氣」處,全寫或問二段;徽續類載呂燾錄孟子三條,乃全寫集注。今皆削。
諸家所記,重複者既以類聚,乃易見。蓋池錄饒錄有自復出者,饒錄有已見池錄者,饒後錄有饒錄已見者,如揚錄與不知何氏錄重複者甚多。蜀類自有復見者,徽續類尤多前類所已見者,又自有復出者,建別錄又多諸書所已見者,刪去之餘,十存二三耳。
蜀類與池饒錄文異者,從其文義之長。
蜀類條目精詳,然猶有誤入類者,徽續類之誤尤多,今悉刊正。
徽類雖翻蜀本,已增入饒錄九家,然亦有差誤,今刊正。
徽類續類會粹當無遺矣,然池錄中猶有十餘條未入,饒錄中遺者尤多,今增入。
諸錄中語有可疑者,輒削之。
建別錄第十九卷不知何氏錄中有「師?」字,乃趙恭父也。二十卷中有「礪曰」字,乃劉用之也。此二卷,或二人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