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三國史> 司馬昭集團在戰役中「亮點紛呈」

司馬昭集團在戰役中「亮點紛呈」

2024-10-09 08:34:00 作者: 李浩白

  壽春之役初起,司馬昭雖然在宏觀層面做出了「圍城而下」「不戰而勝」的決策,但他手下大多數部將在執行這一宏觀戰略時還是堅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戰中處理得比較靈活機動。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便是司馬氏集團的幹將王基。

  王基是最先趕到壽春城下布局設圍的魏將。他身處戰場第一線,對戰事的主動權把握得比較到位。司馬昭當時率領大軍還遠在項城,擔心王基因兵力不足而為諸葛誕、文欽、唐咨、全端等人所挫,遂下詔讓他「斂軍堅壘」「不可輕易交鋒」。王基根據實地情況做了兩手準備:一邊在斂軍固守的同時,一邊也在加緊收攬城外的各個戰略要塞,始終不讓敵軍有隙可乘。

  到了吳將朱異率著大軍馳到安豐城之際,司馬昭並不清楚東吳到底派了多少援軍前來交鋒。為了穩妥起見,他又詔王基率部放棄營壘、轉據北山以藏鋒。王基卻認為:

  今圍壘轉固,兵馬向集,但當精修守備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險,使得放縱,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決定繼續留守諸處要塞,並上奏給司馬昭。

  今與賊家對敵,當不動如山。若遷移依險,人心搖盪,於勢大損。諸軍並據深溝高壘,眾心皆定,不可傾動,此御兵之要也。(摘自《三國志·魏書·王基傳》)

  司馬昭採納了他的建議,放手任他所為。這一次,他倆都賭對了:東吳果然只派了這三萬吳軍前來續援(文欽、唐咨、全端等人是第一批東吳援軍),孫(左糹右林)等大部人馬根本沒有上岸尾隨。司馬昭進據丘頭,所率二十六萬大軍各有所統,分部圍守,牢牢地套住了壽春城,然後終於可以從容自若地實施他的「圍而後下、不戰而勝」的大戰略了。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壽春包圍戰的過程中,魏軍強硬派首領石苞、王基等人多次請求強攻猛打。司馬昭都一一拒絕了,他給出的答覆是:

  (諸葛)誕之逆謀,非一朝一夕也,聚糧完守,外結吳人,自謂足據淮南。(文)欽既同惡相濟,必不便走。今若急攻之,損游軍之力。外寇卒至,表里受敵,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將使同戮。吾當以長策縻之,但堅守三面。若賊陸道而來,軍糧必少,吾以游兵輕騎絕其轉輸,可不戰而破外賊。外賊破,欽等必成擒矣。(摘自《晉書·文帝紀》)

  在定下這一套計謀之後,司馬昭一方面仍令王基、陳騫等固守營壘,以防諸葛誕、文欽、全端等縱兵突圍;另一方面則令石苞、州泰、胡烈等驍將率輕騎奇兵在外圍專攻吳國的援軍。

  《晉書·文帝紀》記載:

  吳將朱異帥兵萬餘人,留輜重於都陸,輕兵至黎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御之,異退。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襲都陸,焚其糧運。苞、泰復進擊異,大破之。異之餘卒餒甚,食葛葉而遁,吳人殺(朱)異。

  《三國志·吳書·孫(左糹右林)傳》寫得更加詳細。

  (孫(左糹右林))復遣(朱)異率將軍丁奉、黎斐等五萬人攻魏,留輜重於都陸。異屯黎漿,遣將軍任度、張震等募勇敢六千人,於屯西六里為浮橋夜渡,築偃月壘。為魏監軍石苞及州泰所破,軍卻退就高。異復作車箱圍趨五木城。苞、泰攻異,異敗歸,而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詭道襲都陸,盡焚異資糧。(左糹右林)授兵三萬人使異死戰,異不從,孫(左糹右林)斬之於鑊里。

  孫(左糹右林)自己懦弱無能,卻「委罪朱異,擅殺功臣」,造成吳軍內部人心大亂、士氣低落,也意味著東吳再無餘力與司馬氏集團硬抗。

  朱異被殺的消息傳入司馬昭耳中,他立即極為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壽春之役大轉折的一個關鍵點,並做出了正確研判:

  (朱)異不得至壽春,非其罪也,而吳人殺之,適以謝壽春而堅(諸葛)誕意,使其猶望救耳。若其不爾,彼當突圍,決一旦之命。或謂大軍不能久,省食減口,冀有他變。料賊之情,不出此三者。今當多方以亂之,備其越逸,此勝計也。(摘自《晉書·文帝紀》)

  為了迷惑壽春城中的敵軍,司馬昭「因命合圍,分遣羸疾就谷淮北,廩軍士大豆,人三升。欽聞之,果喜。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縱反間,揚言吳救方至。誕等益寬恣食,俄而城中乏糧」(摘自《晉書·文帝紀》)。

  與此同時,司馬昭的謀士鍾會也施展「反間計」,促使壽春城中的敵軍從自身內部分化瓦解。《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記載:

  初,吳大將全琮,孫權之婚親重臣也。琮子懌、孫靜、從子端、翩、緝等,皆將兵來救(諸葛)誕。懌兄子輝、儀留建業,與其家內爭訟,攜其母,將部曲數十家渡江,自歸文王(指司馬昭)。(鍾)會建策,密為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說吳中怒懌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將家,故逃來歸命。懌等恐懼,遂將所領開東城門出降,皆蒙封寵,城中由是乖離。

  而諸葛誕的部將蔣班、焦彝等人也看透吳軍「外救不至,眾無所恃」,只能是坐困愁城、白白等死,隨即叛變而出,投降了司馬昭。

  諸葛誕、文欽等人終於意識到再拖下去只有被活活困死,決定奮死一搏,於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誕、欽、咨等大為攻具,晝夜五六日攻南圍,欲決圍而出。圍上諸軍,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傷者蔽地,血流盈塹。復還入城,城內食轉竭,降出者數萬口」(《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

  這一次突圍失敗後,諸葛誕和文欽、唐咨等更加窘困。文欽勸說諸葛誕為了節省軍糧而將他的手下北方將士全部遣送出城,只留下來援吳軍一齊死守城池。諸葛誕怎會捨得自剪羽翼?於是與文欽嫌隙日深,一怒之下殺了文欽。文欽之子文鴦、文虎二人不得已只有逃出城來,歸降了司馬昭。

  因為文鴦當年在毌丘儉之亂中驚嚇過司馬昭的兄長司馬師並使其目裂而亡,司馬氏幕府中人盡皆建議司馬昭將他二人誅除以復仇。司馬昭卻拋下私怨,決定利用文鴦二人的歸降來示信於敵軍,達到「瓦解敵之軍心」的目的。《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記載:

  大將軍(指司馬昭)令曰:「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當戮,然鴦、虎以窮歸命,且城未拔,殺之是堅其心也。」乃赦鴦、虎,使將兵數百騎馳巡城,呼語城內云:「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表鴦、虎為將軍,各賜爵關內侯。城內喜且擾,又日飢困,誕、咨等智力窮。

  到了此時刻,司馬昭明白此戰最終對決的關頭已然到來。他親臨一線指揮作戰,「見城上持弓者不發,謂諸將曰:『可攻矣』」。於是,魏軍四面進兵,同時鼓譟登城,壽春城內城外竟是無人反抗。

  諸葛誕窘急至極,沒料到自己居然落得如此孤立,偷偷丟下唐咨等吳將,單身乘馬,與自己的侍衛隊企圖從小城門突圍而逃。在半途中,他卻遭司馬昭幕府之司馬胡奮率軍截殺,夷其三族。而唐咨等人亦只有棄械而降。

  至此,壽春一役,司馬昭及其部屬群策群力,謀無不中,大獲全勝。他以二十六萬之眾徹底擊潰二十餘萬之敵,歷時近九個月,戰爭範圍波及魏、蜀、吳三國,終於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了最大的戰績,堪稱光武重生、曹操再世。

  他在這場戰役中用兵如神,以王基、陳騫打「攻堅戰」,以石苞、州泰打「游擊戰」,以鍾會打「文宣戰」,以文鴦兄弟打「心理戰」,各種妙計層出不窮、應變無方,展現了後三國時期繽紛多彩的高超戰爭藝術,值得後世引以為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