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尊重孩子的個性
2024-10-09 08:01:35
作者: (美)喬治M.卡帕卡
別人經常問我,育兒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最快最好地實現這個目標?答案顯然有很多種。但在我看來,教育孩子的目標就是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並為孩子以後踏入社會做好準備。
其中,「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指,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滿足孩子物質、情感及教育方面的需求。通過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關注孩子的健康與營養,鼓勵並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為孩子提供一些認知方面的挑戰與激勵,促進孩子的成長,這樣,孩子在物質和教育方面的需求才會被滿足。至於情感上的需求,它雖然難以捉摸,卻非常重要,它包括給孩子提供自由舒適的環境,給予關愛、理解與尊重,以及家長應給予的自由空間,這樣,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即使與家長的個性不一樣,或與家長所期盼的那種個性不太相同,家長也不應遏制這種發展。
合理引導孩子,倔勁兒也能換來成功。
例1
瑪茜是個年僅20歲的少婦,時不時就來進行心理諮詢。她說丈夫專橫無禮,常常虐待、壓制她,並將她使喚得團團轉。丈夫的朋友們到家裡來玩時,她不得不伺候他們,還要忍受他們的粗俗無禮。等他們吃飽喝足拍拍屁股走人後,她就得收拾家裡的爛攤子。而瑪茜的老闆也欺壓她,隔三差五就要她加班,還剋扣加班費,分派一些根本不是她分內事的工作。諮詢師幫助瑪茜認識到,並不是別人說什麼她就得做什麼,她是一個獨立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也可以對別人加以管制。
有幾次,瑪茜的媽媽也在場。當聽到瑪茜講述她的一些經歷時,媽媽卻說道:「她脾氣非常倔,以前我們老得打著她她才聽話。為什麼在別人面前,她就不像在我們面前時那麼倔呢?」一天,在諮詢期間,瑪茜小聲地對媽媽說:「媽,是不是你把我所有的倔勁兒都打沒了?」
例2
喬,32歲,離異,無業。有過兩次婚姻,每一次離婚都是妻子先提出來的,說是再也無法與他相處。喬有個6歲的兒子,不過他很少與兒子聯繫,因為他這個前妻將他告上法庭,要求增加撫養費。喬氣得再也不想與他們有任何瓜葛。
喬的朋友很少,他常與身邊的人發生爭吵,當他無法「為所欲為」時,他就會跟別人起衝突。他總被打得鼻青臉腫。喬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從沒待夠過一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老闆要是開始使喚我,我就對他毫不客氣,然後走人。」喬也承認自己不知被炒過多少次魷魚了。
喬與家人的聯繫也非常少。因為一些矛盾,他的親兄弟也跟他斷了來往。喬自己也不與父母聯繫,他說:「從小,他們就使喚我做這做那,想支配我的生活,這都讓我無法容忍。」
例3
丹尼斯是個商人,35歲,他開辦了一家賀年片製作公司,規模不大卻也生意紅火。五年前,丹尼斯突發奇想,他認為即使大型賀年片製作公司也沒有瞄準專業市場,也沒有生產滿足醫生、律師、教師等專業人士特定需求的賀年片。當他開始起家時,丹尼斯的親朋好友都不看好這件事。但出人意料,經過艱難困苦與堅持不懈的努力後,他成功了。雖然並不富有,但他的事業還算順利。他為自己的願望得以實現而感到非常自豪。
在他所在的社區中,丹尼斯也備受尊重。兩年前,他發現小鎮上的水源受到了該區一家製藥廠排放的危害性化學物質的污染。儘管剛開始並沒人對他的投訴作出響應,但他並沒有放棄,他繼續聯繫社區組織、環保團體及媒體,該製藥廠最終改善了過濾系統。現在小鎮上的供水非常安全。
丹尼斯已為人父,有兩個孩子。妻子非常欣賞他的韌性與勇氣,她這樣評價丹尼斯:「我們從小就認識,他就是有那股勁兒。一旦決定做什麼,就沒人攔得了。如果事情進展得不順利,他也跟別人一樣會非常傷心。」她說,儘管他很倔強,卻也熱情、仁厚,富有同情心。
這三個人有什麼共同點呢?很明顯的一點就是,打孩提起,他們就都是性格倔強的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倔強的趨勢卻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瑪茜的要強與倔強早已消退;喬的叛逆持續到了成年期,這使他無法擁有穩定的生活;而對于丹尼斯,這股倔勁兒卻是他的財富,他能夠好好利用它,實現個人的成功,並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同樣是倔強的人,為什麼長大後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倔強在成長中的轉變方式不同。瑪茜的倔勁兒被壓製得無影無蹤,從而使她覺得不值得為自己爭取什麼,也不用花心思去改變什麼;而喬的倔強持續到了成年期,致使他缺乏正確的判斷力,總是一意孤行,從而給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危害。丹尼斯似乎是另一種「倔」——意志堅韌,富有毅力。當事情關係重大,他能堅持自我;而無關緊要時,他能以其敏銳的判斷力,避免一意孤行。因此,他既固執頑強,又善良溫和。
作為家長,我們該怎樣引導孩子的性格發展呢?「倔」對一個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前進的財富。然而,如果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那「倔」就成了一意孤行,只會損人又不利己。作為家長,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變得像瑪茜一樣軟弱,我們也不希望孩子長大之後像喬一樣頑固而又孤獨。我們只會希望孩子們像丹尼斯一樣保持自己的意志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通過正確的判斷力使這種倔勁兒發揮最好的效用。那我們該怎麼做呢?關鍵就在於家長要對孩子抱有合理的期望。
什麼是合理的期望?
邁克帶著8歲的兒子,來到諮詢中心進行治療。他說兒子小邁克根本不聽他的話。事實上,爸爸對小邁克非常生氣,他說:「當兒子沖我說『不,我才不要』『你不要強迫我』時,我真想揍他一頓。」
在治療階段,邁克承認他無法忍受兒子這樣的反抗,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公然挑釁。他認為,小邁克才8歲,就質疑爸爸所說的話,這是不應該的。邁克認為,「兒子必須聽我的話,因為我說了算。我從來不會去頂撞我的爸爸,否則就會招來一頓暴打。我覺得還是自己太心軟了,不然他不敢這樣對我。」
這個例子再平常不過了。它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兩種誤區:第一,家長盲目地認為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第二,家長把孩子的叛逆看做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
如果從瑪茜、喬及丹尼斯這三者中選擇,絕大多數家長都會選擇丹尼斯作為孩子的榜樣。一方面,家長期待孩子盲目地接受他們所說的每句話;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孩子能自發地培養出某些優秀的品質,並具備成年人一樣堅強的意志。不過,這兩者本身卻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孩子盲目地接受家長所說的一切,他絕不會成為一個獨立思考、堅忍不拔的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與獨斷專行的性格是從人生早期開始的,如果受到壓制,將不會得到發展。
怎樣培養合理的期望值?
我們都希望孩子成長為健康幸福、適應力強、意志堅定的人;希望他們學會為自己的未來著想,作出明智的決定。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實現這些目標應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孩子的快樂、適應力與意志力的程度,與我們的教育方法密切相關。如果每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你都要反駁、斥責他,那孩子長大後終將不會快樂,只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長大後就會和瑪茜一樣。但這也不是勸您放任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固執己見、不學好,很可能會變得像喬一樣。那麼,我們該怎麼拿捏這個度,幫助孩子像丹尼斯一樣成長呢?
訣竅就在於要注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態度。換句話說,不要指望孩子會一味盲從你的「一言堂」。儘管這樣會讓你的日子過得更輕鬆自在些,但很可能會使孩子成長為消極、沒主見的人。你應該允許甚至歡迎孩子能對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質疑,而不應該把這看做是對家長權威的挑戰。
你要知道,孩子還不會區分什麼時候能隨心所欲、什麼時候不能。如果你想要孩子變得自信、堅強,必須從小就培養。不能封了孩子的嘴,也不能因為孩子有牴觸情緒、提反對意見而懲罰他。
你得知道,孩子的行為遠比他的言語重要(但如果孩子在言語上或行為上表現得過激,那你就要立即採取行動。具體方法見第56頁)。如果他僅僅只是顯得不願意,但仍選擇了正確的做法,那就不要數落他或懲罰他。如果他堅決不照規矩做,那麼你就好好利用該做法產生的後果來教育孩子,讓他從中學習經驗,教育孩子以後遇到類似事情時作出正確的選擇。
請記住,和孩子定規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擊他的信心,而是鼓勵他努力照正確的做法去做,同時也讓他知道「一意孤行」與「見機行事」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你也要明白,你要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否遵守你們之間定的規矩。這樣,孩子就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畢竟,你希望孩子是因為明曉事理而遵守規矩,而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遵守規矩。
如果孩子實在不聽話,這並不代表你很失敗——只有對孩子實施了錯誤的獎罰時,才能說是「失敗」。你可以事先與孩子一起制定具體、恰當的獎罰細則,這樣就能引導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學會思考與判斷,從而減輕你的育兒負擔。這種方法非常重要,即使你沒有具體的育兒方案,只需牢記這一點,也能大大調整你對孩子的期望值,改善你和孩子的關係,孩子也會因此變得幸福快樂、更能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