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主要詩人詞家簡介

2024-10-09 07:48:11 作者: 李白 杜甫等

  徐鉉(916—991)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能詩,精通文字學。原為南唐翰林學士,歸宋後官至散騎常侍。有《徐公文集》。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鍾隱,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主李璟第六子,史稱南唐李後主。他熟諳音律,精於書畫,尤工於詞,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文學家。但他在政治上卻無所作為,終日縱情聲色歌舞,最後肉袒出降大宋。以此為界,其詞的創作表現出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前期與「花間詞派」一脈相承,並且在內容上局限於描寫奢侈糜爛的宮廷生活,後期主要是稱臣北宋時期,以抒發懷舊傷今之感和哀嘆亡國之痛為主。其作品語言明淨,形象生動,藝術成就極高,對後世詞人影響很大。現存詞三十餘首,與其父李璟有《南唐二主詞》。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出身清寒,世代務農,九歲能文。歷任右拾遺、翰林學士、知制誥,因敢於直諫而屢受貶謫。其詩文平易清新,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驅。有《小畜集》。

  种放(955—1015)字明逸,號雲溪醉侯,洛陽(今屬河南)人。早歲穎悟,無心舉業。隱居終南山豹林谷東明峰,以講習為業。詔贈工部尚書。有《端居賦》。

  楊朴(生卒年不詳)字契元,鄭州(今屬河南)人。終身不舉不仕。因同學畢士安之薦,以布衣之身為太宗召見,當場賦《蓑衣》詩而歸。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潘閬(?—1009)字逍遙,又號逍遙子,河北大名人。他為人狂放不羈,廣交當時名士。先因之被太宗賜進士第,也因之而得罪亡命。其詩與唐人「賈(島)孟(郊)」風格近似,詞具浪漫色彩。有《逍遙集》和《逍遙詞》。

  魏野(960—1019)字仲先,號草堂居士,陝州(今河南陝縣)人。詩格清苦,不求仕進。有《草堂集》。

  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曾任官樞密副使、參政知事,兩次為相,封萊國公。後遭讒被貶雷州,卒諡忠愍。其詩風格淡雅,語言曉暢。有《巴東集》和後人輯《寇忠愍公詩集》。

  蒨桃(生卒年不詳,事跡不詳)寇準之妾。

  錢惟演(962—1034)字希聖,臨安(今浙江杭州)人。為吳越王錢椒之子,隨父降宋。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工部尚書等。詩為西崑體領袖之一,與楊億、劉筠等相互酬唱,結為《西崑酬唱集》傳世。

  林逋(967—1028)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歲不趨榮利,浪遊江淮間。後結廬歸隱孤山二十年,種梅養鶴,終身未娶,人稱「梅妻鶴子」。卒諡和靖先生。其詩多描寫隱居生活,尤長於詠梅。有《林和靖詩集》。

  司馬池(980—1041)字和中,陝州夏縣(今山西聞喜)人,乃司馬光之父。宋真宗景德二年進士,官曆侍御史知雜事、更三司副使、天章閣侍制等。今存詩一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陝西,後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少時貧困,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考中進士,後成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並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與韓琦並任陝西經略安撫使率軍守衛邊塞多年。在文學方面工於詩詞、散文創作,乃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行者之一。尤其他在《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文化襟抱之大和思想境界之高,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

  張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後官至都官郎中。其為人疏放不羈,善於諧謔,能詩善詞。小令雋永,尤其對慢詞發展有一定影響。與柳永齊名,曾因「雲破月來花弄影」等名句被人戲稱「張三影」。有《張子野詞》。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早慧,七歲能詩,十五歲以神童應試被賜同進士出身。官曆翰林學士、集賢殿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為一代名相。卒諡元獻。工於詩詞,尤長小令,范仲淹、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下。僅存《珠玉詞》。

  張升(992—1077)字杲卿,韓城(今屬陝西)人。大中祥符八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樞密使。以太子太師致仕,贈司徒兼侍中。卒諡康節。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陸(今屬湖北)人。仁宗天聖二年,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名著當時,被呼為「大宋、小宋」。官曆龍圖閣學士、史館修撰、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與歐陽修同修《新唐書》後,再進工部尚書。因《玉樓春》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句,朝野送之有「紅杏尚書」美稱。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聖二年進士,官曆知制誥、史官修撰、翰林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封魯國公。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城(今屬安徽)人。少時以父蔭補桐城、河南主簿,後賜進士出身,官至都官員外郎。也曾參與《新唐書》的修撰工作。其詩風格平淡委婉,質樸自然,多反映現實生活,在當時詩壇有很大影響。因家鄉宣城古稱宛陵,所以又自稱「梅宛陵」「宛陵先生」。身後有《宛陵先生文集》傳世。

  葉清臣(1003—1049)字道卿,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天聖二年進士。官曆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後罷為侍讀學士。知河陽,贈左諫議大夫。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幼貧喪父,由其寡母撫養成人。天聖中進士後,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政治上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也曾屢遭貶黜。文學上當時就被推為文壇領袖,蘇軾、曾鞏、王安石等均出其門下,是唐宋八大家的主要成員。他詩詞文賦俱佳,藝術成就卓越。卒贈太子太師,諡文忠。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詞》《醉翁琴趣外篇》等。

  張俞(生卒年不詳)字少愚,號白雲先生,益州(今屬四川)人有《白雲集》。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祖籍四川梓州銅山,後徙居河南開封。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曾任大理平事。後被革職為民,退居蘇州,築滄浪亭並自號滄浪翁。在詩歌上與梅堯臣並稱「蘇梅」。有《蘇學士文集》傳世。

  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陽)人。仁宗時進士。官曆右司諫、陝西安撫使、樞密副使、知州、宰相等。有《安陽集》。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舉「茂才異等」不第,倡立盱江書院,極力排斥佛、道二教,世稱「盱江先生」。有《盱江文集》。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山(今屬四川)人。長於古文,筆力雄健,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有《嘉祐集》。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今屬湖南)人。官曆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曾知郴州、南康軍,精於《易》學,程顥、程頤從之受業。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少年聰悟,其砸缸救人的故事世代流傳。寶元初中進士後,歷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龍圖閣知學士、翰林學士等職。他先在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後在哲宗時拜相廢除新法。居相八月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不僅詩文有成,而且於我國史學有卓越貢獻。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資治通鑑》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進士,官曆鄞縣知縣、常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以參政知事拜相後,倡行新法,力革舊弊,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其文學成就很高,影響頗大,詩文能夠反映社會矛盾,體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與主張,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傳世。

  劉攽(1023—1089)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曆六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有《公非集》。

  王安國(1028—1074)字平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乃王安石之弟。熙寧元年賜進士及第。除西京國子監教授,授崇文院校書,改著作郎、秘閣校理。有《王校理集》。

  徐積(1028—1103)字仲車,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治平四年進士。歷任司戶參軍、推官、宣德郎等。有《節孝集》。

  杜安世(生卒年不詳)字壽域,京兆(今西安市)人,曾任郎中之職。慢詞作家,也能自度新曲。有《壽域詞》一卷。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幼子。雖生長富貴之家,仕途卻較坎坷,晚年家道中落。能文善詞,與其父在當時就並稱「二晏」。其詞語言穠麗,精於雕飾,含情綿邈,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有《小山詞》。

  石象之(生卒年不詳)字簡夫,新昌(今屬浙江)人。慶曆二年進士。官太常丞。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其詩風格奇崛豪放,甚為王安石所推重。有《廣陵先生文集》。

  程顥(1032—1085)字伯淳,世居中山,其後又徙居開封、洛陽。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曾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等。與其弟程頤同受學於周敦頤,並稱「二程」,為宋代理學之洛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明道集》四卷。

  王觀(生卒年不詳)字通叟,如皋(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試開封府第一。官曆大理寺丞、江都知縣、翰林學士等。其詞風趣而近於俚俗,有《冠柳集》。

  張舜民(1034—1100)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今陝西彬縣人。其詩主學白居易,語言通俗,多為譏刺時事之作。

  魏夫人(生卒年不詳)襄陽(今屬湖北)人。文學家魏泰之姊,宰相曾布之妻。封魯國夫人,時稱其為魏夫人。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屬四川)人,乃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仁宗嘉祐二年與蘇軾同登進士科。官曆河南推官、秘書省校書郎、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並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卒諡文定。有《欒城集》。

  王雱(1044—1076)字元澤,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王安石之子。二十四歲舉進士,是王安石新法改革的堅決支持者。早卒。

  郭祥正(生卒年不詳)字功父,自號漳南浪士,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宋神宗熙寧年間進士。少有詩名,先後為梅堯臣、王安石所賞識。有《青山集》。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熙寧初任國子監教授。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其詩力矯當時輕俗之弊,開一代風氣並為江西派主宗;其詞早年近似柳永,晚年近於蘇軾,雖與秦觀齊名但成就卻不如秦觀。其書法尤其精妙,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代書法「四大家」。有《山谷集》。

  李之儀(1048—?)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神宗元豐年間進士,曾入蘇軾定州幕,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後因文獲罪。有《姑溪居士文集》。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神宗元豐八年進士。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能詩文,長於詞。其詞筆法緻密,蘊藉含蓄,音律和美,語言清麗自然,為婉約派正宗。有《淮海集》。

  李唐(1049—113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徽宗朝補入畫院,以善畫山水人物和畫牛著稱。有《萬壑松風圖》、《採薇圖》等。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人稱米南宮。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後遷襄陽(今屬湖北),再遷潤州(今江蘇鎮江)。精於鑑別,妙於書畫。其書法得王獻之精髓,為宋代四大書家之一。其山水人物畫獨步前人。其詩歌氣象雄渾,構思精奇,名盛當時。有《寶晉英光集》《書史》等。

  謝逸(?—1113)字無逸,自號溪堂,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屢試不第。曾作蝴蝶詩三百首,人稱「謝蝴蝶」。有《溪堂集》《溪堂詞》。

  趙令畤(1051—1134)字德麟,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玄孫。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卒贈開府儀同三司。有《侯鯖錄》。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居衛州(今河南汲縣)。孝惠皇后族孫,授右班殿直。能詩文,長於詞,善於錘鍊。其詞風格多樣,內容多為愛國憂時、慷慨悲壯之作。卒於常州僧舍。有《慶湖遺老集》。

  陳師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受業曾鞏,又從黃庭堅學詩。元祐初因蘇軾力薦而為徐州教授,後為秘書正字。工詩,以苦吟著稱,為江西派中堅。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神宗元豐二年進士第一及第,哲宗朝累遷著作佐郎。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黃庭堅、張耒、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有《晁氏琴趣外篇》。

  楊時(1053—1135)字中立,南劍將樂(今屬福建)人。宋神宗熙寧九年進士,就學於程顥、程頤門下十年,至高宗朝以龍圖閣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後以讀書講學為事,優遊林泉。朱熹等人從學於他,並尊之為「程學正宗」。有《龜山集》《二程粹言》。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人。神宗熙寧年間進士,官曆臨淮主簿、著作郎、史觀檢討等。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有《柯山集》。

  毛滂(1055—1120)字澤民,衢州江山(今屬浙江)人。一生仕途失意。其詞自然深摯,秀雅飄逸,別樹清圓明潤一格。有《東堂集》。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才學,元豐初入都為太學生。因獻《汴都賦》歌頌汴京形勝和朝廷新法,被擢為太學正。其作品渾厚和雅,音律嚴整,語言工麗,是北宋繼柳永、蘇軾之後而崛起詞壇的藝術大家。因其曾主持大晟府,積極收存古曲,創製新調,被認為是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主要創始人。有《片玉詞》傳世。

  鄭少微(生卒年不詳)字明舉,晚號木雁居士。成都(今屬四川)人。元祐三年進士。《全宋詞》存其詞二首。

  仲殊(生卒年不詳)僧人。俗姓張名揮;法名仲殊,字師利。安州(今屬河北)人。曾舉進士,遊蕩不羈。幾為其妻毒斃,乃出家為僧。崇寧間自縊,有《寶月集》。

  晁沖之(生卒年不詳)字叔用,一字川道。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乃晁補之之從弟。擅音律,工詩文。有《晁叔用詞》。

  宗澤(1060—1128)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元祐六年進士。靖康元年知磁州,募集義勇,抗擊金兵。岳飛乃由其擢拔為帥,屢獲戰勝。後因朝廷阻攔,憂憤成疾,臨終時猶連呼過河者三。有《宗忠簡公集》。

  韓駒(?—1135)字子蒼,蜀仙井監(今四川仁壽)人。政和初,以獻頌補假將仕郎。召試,賜進士出身。有《陵陽集》。

  徐俯(1075—1141)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庭堅之甥。以父蔭授職通直郎,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有《東湖集》。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哲宗紹聖四年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等。晚年自號石林居士。能詩文,長於詞。作品多感懷國事,成為豪放派的後繼者之一。有《石林詩話》等。

  宇文虛中(1179—1146)字叔通,別號龍溪居士,成都(今屬四川)人。初名黃中,宋徽宗親為更名宇文虛中。徽宗大觀三年登進士第。靖康元年,以資政殿大學士自請使金。次年春,金遣返宋使,虛中以「(徽欽)二帝未還,虛中不可歸」為由留在金國。金國尊其文名,加以官爵,奉為國師,歷任翰林學士承旨,封河內郡開國公。

  汪藻(1079—1154)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幼時聰穎過人,入太學。其詩格調清新、語言明快,以描寫自然景物見長。有《浮溪集》。

  曹組(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今許昌)人。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有《元寵集》。

  万俟詠(生卒年不詳)字雅言。徽宗崇寧年間召試補官。其詞構思新穎,注重音律,風格淡婉工雅。有《大聲集》。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早年隱居山林,清望頗高。至高宗紹興二年才應召入朝,出為秘書省正字,賜進士出身。其後期詞格調悲涼,多憂憤、感懷之作。有《岩壑老人詩文》。

  孫覿(1081—1169)字仲益,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大觀三年進士。汴京為金人所破後,曾為欽宗草降表。詆李綱,毀岳飛。有《鴻慶居士集》。

  趙佶(1082—1035)即宋徽宗,神宗之子,1100年—1126年在位。詩詞、書畫、聲樂等,無所不精。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所俘後擄往北國,死於五國城。有《宋徽宗集》。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屬安徽)人。少從張耒、李之儀游,紹興十二年進士。工詩文,有《竹坡詞》。

  李綱(1083—1140)字伯記,邵武(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進士。先後歷官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金兵南侵時,任汴京都城四壁守御使,為宋代著名抗金英雄。有《梁溪先生文集》。

  吳激(?—1142)字彥高,自號東山,建州(今屬福建)人。著名書畫家米芾之婿。工詩能文,字畫俊逸,尤精樂府。奉命使金後,金人因慕其名而不予放歸,命為翰林侍制。詩文與蔡松年齊名,時稱為「吳蔡體」。有《東山集》。

  呂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高宗六年召賜進士出身,官曆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為江西詩派著名詩人。有《東萊詩集》。

  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著名學者李格非之女,金石家趙明誠之妻。其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之作妍麗明快,多以閨情為題材,大膽表現對於愛情的熱烈追求;後期之作沉哀入骨,多以自己的流離生活為對象,表達國破家亡之後的深切感慨。作為婉約詞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很善於提煉和使用清新雅潔並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創造了為人稱道的「易安體」,以至成為宋代以來十分著名的女詞人。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詞》傳世。

  曾幾(1084—1166)字吉甫,號茶山居士,今河南洛陽人。南宋初,提刑江西、浙西。因積極主張抗金,深受秦檜迫害。有《茶山集》。

  朱卞(1085—1044)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青年時期在太學,以詩見重於晁說之。建炎初擢任通問副使赴金被拘,不屈,留十七年得歸。為秦檜所忌,終奉議郎。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

  董穎(生卒年不詳)字仲達,德興(今屬江西)人。

  李重元(生卒年不詳)身世不詳。僅《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存其《憶王孫》(春、夏、秋、冬)詞四首。

  蔡伸(1088—1165)字伸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五年進士。有《友古詞》。

  孔平仲(生卒年不詳)字義甫,新淦(今江西省新干)人。宋英宗治平二年進士。長於史學,又工文辭。與其兄文仲、武仲「皆以文聲起江西」,當時有「江西三孔」之稱。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原屬江西詩派,南渡之後發生明顯變化,作品由描寫個人的生活情趣轉為抒發家國情思,詩風由清新明淨趨向沉鬱悲壯。有《簡齋集》。

  張元干(1091—1170)字仲宗,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長樂(今屬福建)。其詞早期以清新婉麗為主,在靖康之變之後多以抗金救國為主題,風格豪邁,慷慨激昂,對豪放詞在南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有《蘆川歸來集》。

  劉子翬(1101—1147)字彥沖,號屏山,一號病翁,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以蔭補承務郎,曾任興華軍通判。朱熹曾從其問學。有《屏山集》。

  胡銓(1102—1180)字邦衡,號淡庵,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高宗建炎二年進士,授撫州事軍判官。其作品多為反對議和的憤世之作,意氣慷慨,筆墨酣暢。有《淡庵詞》。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今河南湯陰)人,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世代務農,少時以「敢戰士」應募入伍,因英勇善戰而屢建奇功,為抗金名將。歷任少保、河南諸路招討使、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其詩詞雖存世較少,但風格雄壯悲切,意氣豪邁深沉,內容皆以作者表達抗金抱負以及壯志難酬的慨嘆為主。有《岳武穆集》。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一,官曆國史院編修、起居舍人、侍御史,改吏部侍郎。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諡忠文。有《梅溪集》。

  康與之(生卒年不詳)字伯可,號退軒,滑州(今屬河南)人。有《順庵樂府》。

  魯逸仲(生卒年不詳)字方平,號真名孔夷。元祐中隱士。

  韓元吉(1118—1187)字無咎,號南澗,許昌(今屬河南)人。孝宗朝累官至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主張統一祖國、收復失地,與陸游、辛棄疾等詞家交往甚密。有《南澗詩餘》。

  朱淑真(生卒年不詳)自號幽棲居士,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仕宦之家,嘗追隨其商人之夫遍游吳、越、荊、楚之間。但因為婚姻坎坷,致使一生落落寡歡,抑鬱而終。其人通音律,能詩詞,兼繪畫,多才多藝。有《斷腸集》《斷腸詞》。

  唐琬(生卒年不詳)陸游母親甥女、陸游之妻。兩人婚姻原本感情深厚,但卻因陸母之故,三年後被逼離異。早逝。

  完顏亮(1122—1161)字元功,金太祖庶長孫。皇統九年,殺熙宗自立,並殺金宗室七十餘人,多用漢人、渤海人、契丹人掌權,遷都燕京(今北京)。相傳他雅好詩詞,聞柳永《望海潮》詞,「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馮去非(生卒年不詳)字可遷,號深居,南康都昌(今屬江西)人,淳祐年進士。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為政輕徭減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在孝宗乾道六年,以資政殿大學士身份使金,慷慨不屈,幾乎被殺。晚年自號石湖居士,隱居在石湖故鄉。與陸游、楊萬里、尤袤並稱南宋詩壇四大家。其詩以表現愛國情懷、田園風光和民間疾苦為主。有《石湖居士詩集》《攬轡錄》。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正直敢言,主張抗金。曾任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尚書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讀。寧宗時因奸相專權而辭官在家並憂憤而終。與陸游、范成大、尤袤並稱南宋詩壇四大家。其詩構思新巧,通俗明暢,風格清新,自成一家,為時人稱為「誠齋體」。有《誠齋集》。

  羅與之(生卒年不詳)字與甫,一字北涯,螺川人。累試不第。有《雪坡小稿》。

  聶勝瓊(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原為妓女,後嫁李之問為妻。

  程垓(生卒年不詳)字正伯,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其詞風格近柳永,多寫男女戀情。有《書周集》。

  王質(1127—1189)字景文,號雪山,鄆州(今屬山東)人。寓居興國(今湖北陽新)。紹興三十年進士。有《雪山集》。

  嚴蕊(生卒年不詳)字幼芳,天台(今屬浙江)營妓。「善琴弈、歌舞、絲竹、書畫,色藝並冠一時。間作詩詞,有新語。」(周密《癸未雜識》)朱熹擔任地方官時期,曾以有傷風化罪將其關押並鞭打。不屈。岳霖繼任後獲釋。

  武衍(生卒年不詳)字朝宗,號適安,汴(今河南開封)人。工詩,有《適安藏餘稿》。

  劉翰(生卒年不詳)字武之,長沙(今屬湖南)人。有《小山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號晦翁,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我國著名大哲學家。其論學主居敬窮理,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闡發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大學中庸的哲學觀點,繼承和發展了二程(程頤、程顥)的理氣關係學說,世稱「程朱學派」,不僅使理學學說在明、清兩代被提升到儒學正宗的地位,而且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一定貢獻。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簡州(今屬四川)人。卜居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廷試第一。累官中書舍人、領建康留守及廣南西路、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是一位政聲卓著的官員和力主抗金的愛國詞人。其詞作早期多清麗婉約之風,南渡後轉為悲涼慷慨、激昂奔放。有《於湖集》《於湖詞》。

  陳造(1133—1203)字唐卿,晚號江湖長翁,高郵(今屬江蘇)。淳熙二年進士,官至淮浙安撫使參議。有《江湖長翁集》。

  黃升(生卒年不詳)字叔暘,因所居有玉林且近散花庵,故號玉林,又號花庵詞客。有《散花庵詞》。

  王炎(1138—1218)字晦叔,自號雙溪,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乾道五年進士。累官至軍器監、中奉大夫,賜金紫,封婺源縣男。有《雙溪集》。

  游九言(1142—1206)字誠之,號默齋先生,建陽(今屬福建)人。有《默齋遺稿》。

  陳亮(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世稱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孝宗時數次以布衣之身上書朝廷,力陳抗金方略。因此,曾三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擢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官廳公事,未及到任病卒。他將政治議論入詞,以自然雄辯表達其經世情懷,豪氣縱橫,獨具特色。有《龍川詞》《龍川文集》。

  趙師秀(?—1219)字紫芝,號靈秀,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紹熙元年進士。詩風以清苦為主,與徐照、翁卷、徐璣並稱「永嘉四靈」。曾選集唐人詩歌成《眾妙集》一卷。有《清苑齋集》。

  翁卷(生卒年不詳)字續古,一字靈舒,溫州樂清(今浙江溫州),淳祐十年登鄉薦,終於布衣。有《葦碧軒詩集》。

  宋江(生卒年不詳)政和年間農民起義領袖。《水滸傳》稱其為山東鄆城人,結寨於山東水泊梁山。《全宋詞》存其作品二首。

  葉適(1150—1223)字正則,世稱水心先生,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淳熙五年進士第二。為永嘉學派巨擘。有《水心先生文集》。

  林升(生卒年不詳)淳熙年間士人。字夢屏,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善詩文。

  張鎡(1153—1211)字功甫,號約齋,西秦(今甘肅西南部)人,居臨安。因承其先祖之富貴,生活豪奢,詩詞頗有造詣。有《南湖集》《玉照堂詞》。

  劉過(1154—1206)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於江湖之間,詞作為陸游、辛棄疾所賞識。有《龍洲集》。

  姜夔(1155—1221)字堯章,饒州(今屬江西)人,後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因與白石洞天為鄰,故自號白石道人。早有文名,轉徙江湖。屢試不第,布衣終生。與時賢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多有交往。其詞音律諧婉,格調高曠,琢句精工,以清剛挺拔之筆開創了體制高雅的風雅詞派,對後世詞的發展影響很大。能自度曲,有《白石道人歌曲》。

  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磁州(今河北磁縣)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進士,先後官至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拜翰林侍講學士、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晚年自號閒閒堂。有《閒閒老人滏水文集》。

  史達祖(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寓居杭州。科考不第,先事張鎡,後事韓侂胄,曾經頗有權勢。北伐兵敗後,韓侂胄被誅,遂被牽連處以黥刑。窮困而死。有《梅溪詞》。

  戴復古(1167—1247)字式之,號石屏,天台黃岩(今屬浙江)人。少從陸游問學,一生浪跡江湖。詩以俊爽見稱,為江湖派中堅,兼具江西詩派風格。其詞風格豪放,接近蘇辛。卒年八十一歲。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字嗣宗,號靖逸,祖籍浦城(今屬福建),寓居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約活動於南宋寧宗、理宗時代。其學出於葉適,與理學家真德秀友善。屬於「江湖派」,長於七言絕句。有《靖逸小集》。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以父蔭入仕,但因作《落梅》詩被廢置十年。理宗賞識他「文名久著,史學尤精」,特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其詩屬「江湖派」重鎮,其詞風悲壯豪放,深受辛棄疾影響。有《後村長短句》《彊村叢書》。

  華岳(生卒年不詳)字子西,別號翠微,貴池(今屬安徽)人。武學生,開禧元年曾請誅韓侂胄、蘇師被囚獄中。後又因韓侂胄、蘇師被誅放還,登嘉定武科第一。其詩豪縱,有《翠微南征錄》。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宣宗興定五年進士,歷任內鄉、南陽令,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員外郎。金亡不仕,築亭於家,以著述自任,名曰「野史」。有《遺山集》《中州集》。

  戴昺(生卒年不詳)字景明,號東野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戴復古從孫,嘉定十二年進士。有《東野農歌集》。

  方岳(1198—1262)字巨山,號秋崖,歙州祁門(今屬安徽)人。紹定五年進士,官曆秘書郎、知州、吏部左郎等。其詩與劉克莊齊名。有《秋崖集》。

  吳文英(1212—1274)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今屬浙江寧波)人。一生未仕,以布衣清客之身往來於公卿權貴之間。詞作著重格律,構思綿密,能別創出密麗典雅之境界,影響甚大。有《夢窗詞》。

  俞桂(生卒年不詳)字晞郄,仁和(治今浙江杭州)人。紹定五年進士。有《漁溪詩稿》。

  嚴羽(生卒年不詳)字儀卿,號滄浪逋客,邵武(今屬福建)人。精於詩論,首倡「妙悟」與「興趣」說。有《滄浪集》、《滄浪詩話》。

  真山民(生卒年不詳,真名不詳)自呼山民,括蒼(今屬浙江麗水)。宋亡隱逸,不知去向。有《山民集》。

  周弼(生卒年不詳)字伯弼,陽稬(今山東陽穀)人。嘉定進士,曾為江夏令。以善於畫竹聞名。有《端平集》。

  陳人傑(1218—1243)一名經國,號龜峰,長樂(今屬福建)人。少時因應考寓居臨安,終年二十餘歲。有《龜峰詞》。

  葛長庚(生卒年不詳)或曰福建人,或曰瓊州(今海南瓊山)人。早年能詩,曾因罪亡命海上。後為道士,居武夷山,自號白叟、白玉蟾。陳廷焯稱之為「風流淒楚,一片熱腸,無方外習氣」。有《海(鷸)集》。

  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信州弋陽(今屬江西)。理宗寶祐四年與文天祥同登進士。宋亡後,迫於金人逼其出仕,乃絕食而死。有《疊山集》。

  張道洽(生卒年不詳)字澤民,號實齋,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端平二年進士。

  劉辰翁(1232—1297)字會孟,號須溪,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對策,因耿直敢言忤逆權貴被置於丙等。曾任濂溪書院山長,講學授徒。宋亡不仕,隱居而終。一生著作甚豐,有《須溪詞》。

  文及翁(生卒年不詳)字時學,號本心,綿州(今四川綿陽)人。理宗寶祐元年進士,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宋亡不仕,抱遺民之節以終。有「文集」二十卷,已不存。

  周密(1232—1298)字公瑾,號草窗,又號蕭齋。祖籍濟南(今屬山東),南渡後寓居吳興(今屬浙江)。宋亡不仕,與張炎、王沂孫等共結詞社。其詞與吳文英(夢窗)並稱「二窗」。有《草窗詞》。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歷官江西提刑、知贛州。恭帝德祐元年,於家鄉起兵抗元,入衛臨安,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拘。後得脫。後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不屈,被送往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終於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汪元量(生卒年不詳)字大有,號雲水,臨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進士,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內廷。元滅宋後,隨三宮被虜燕京。常往獄中探視被囚的文天祥並屢有唱和,遂成為莫逆之交。後為道士南歸,往來於匡廬、彭蠡之間。詩詞多述亡國之痛。有《水雲集》。

  鄭思肖(1241—1318)字億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連江(今屬福建)人。初為太學生,曾應博學宏辭試。宋亡隱居,坐臥不北向,後浪遊四方以終。善畫墨蘭,兼工墨竹,風格幽淡。有《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咸淳七年自太學生授泉州教官。有《林霽山集》。

  王沂孫(?—1290)字聖於,號碧山,又號中山。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入元曾任慶元路學正,後歸隱,與周密、張炎等共結詞社。有《碧山樂府》。

  蔣捷(生卒年不詳)字勝欲,號竹仙,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度宗咸淳十年進士。入元不仕,隱居於太湖竹山。其詞與周密、張炎、王沂孫並稱「宋末四大家」。有《竹山詞》。

  張炎(1248—1320)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南宋初大將張俊後人,祖籍甘肅天水,南宋徙遷臨安(今浙江杭州)。宋亡以後,家道中落,貧難自養。晚年依人為生,占卜餬口,落魄而終。有《山中白雲詞》。

  何應龍(生卒年不詳)字子翔,杭州(今浙江杭州)錢塘人。嘉泰進士,曾知漢州。有《桔潭詩稿》。

  謝翱(1249—1295)字皋羽,又號晞髮子,福安(今屬福建)人。元軍南下後,自率鄉兵投文天祥部隊,任咨議參軍。兵敗後,與方鳳、吳思齊等自結詩社。文天祥被害後,作《西台慟哭記》。有《晞髮集》。

  蕭立之(生卒年不詳)字斯立,號冰崖,寧都(今屬江西)人。淳祐十年進士。詩為謝枋得所賞。

  連文鳳(生卒年不詳)字百正,號應山,三山(今江蘇南京西南)人,在宋為官,宋亡不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