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
2024-10-09 07:47:49
作者: 李白 杜甫等
秋聲
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1],麗譙門、不鎖更聲[2]。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晚,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注釋]
[1]二十五點:古代打更的點數。麗譙(qiáo):即華麗的更鼓樓。
[2]噥噥(nóng):唧唧噥噥,比喻說話聲音很小。
[點評]
「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自從宋玉在《風賦》中為秋天定下這個蕭瑟悲戚的基調以來,北宋歐陽修也在其一篇《秋聲賦》中,將秋天之聲寫得肅颯驚心、寒氣逼人,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本詞緊扣「秋聲」之題,通篇每韻同用「聲」字,更演繹出一個「蔣捷版」的詞體《秋聲賦》,可謂奇哉。
上闋開篇描寫詞人當時所處的環境:「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色彩雖然鮮艷,卻因為巷深、窗低而一片淒涼。以下的「雨聲」「風聲」「更聲」,也似乎全都帶上了「淒涼」的情感。詞人為什麼如此嘆惋呢?「故人遠」三字給出了一個相當合理的答案:原來是故人不在,以至于思念中的詞人將「檐底鈴聲」誤解為她給自己搖響的「玉佩」之聲呢。下闋繼續採集「角聲」「笳聲」「砧聲」「蛩聲」等,就好像一曲旋律生動、內容豐富的交響樂,也可謂「淒悽慘慘戚戚」矣。煞拍的「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更是把嘹唳的「雁聲」引入曲中,使全詞又加深了愁苦、淒涼、悲切、思念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