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藝術中永存

2024-10-09 06:07:13 作者: (法)普魯斯特

  英國文學評論家康諾利在《現代主義代表作100種》中,把《追尋逝去的時光》譽為「百年一遇的傑作」。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7—1922.11)出生在巴黎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但從小就因哮喘病而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他的氣質是內向的,敏感到了近於病態的程度。他受外祖母和母親的薰陶,喜歡塞維涅夫人、喬治·桑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一些作家;他又受中學老師的影響,推崇17世紀的法國古典作品。他傾心於聖西門、巴爾扎克、波德萊爾和福樓拜;一度還熱衷於英國作家約翰·拉斯金論述建築和藝術的作品。從中學畢業到父母去世的這段時間(1889—1905年),普魯斯特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對此他後來頗感愧疚,但這段經歷畢竟讓他有充裕的時間和很好的機會,對日後作品中的人物做了細緻而獨到的觀察),為報刊撰寫有關貴族沙龍生活的專欄文章,發表評論、小說和隨筆,模仿心儀的作家寫些習作,還按照母親建議的直譯原則,字斟句酌地翻譯了拉斯金的兩部著作《亞眠的聖經》和《芝麻與百合》。他周圍的熟人都以為小普魯斯特只是寫著玩玩。然而,他不斷地做筆記,積累素材,1896—1900年間斷斷續續在練習本上寫下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讓·桑得伊》的草稿。直到1950年(作者去世二十八年以後)人們整理普魯斯特留下的一大堆文件時,無意間發現了《讓·桑得伊》的手稿,才於1952年匯集出版。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已經可以找到《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的不少特徵。一些使普魯斯特魂牽夢縈的場景,日後會以更為完美的形式寫下,而在這裡已經初露端倪。

  《讓·桑得伊》中的觀察者已是一位大師。然而普魯斯特並不滿足於觀察。他以時間作為主題,用生命的最後十五年寫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追尋逝去的時光》。這是一部「追根溯源重現法蘭西思想的每個時期」(喬治·普萊語)的巨著,其意義是嗟嘆韶光易逝、追懷個人遭際的感世之作所不能同日而語的。

  他是柏格森的姻親,並深受這位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哲學家的影響。柏格森創造了「生命衝動」和「綿延」這兩個哲學術語,來解釋生命現象。他認為,生命衝動即綿延,亦即「真正的時間」或「實際時間」,它是唯一的實在,無法靠理性去認識,只能靠直覺來把握。普魯斯特接受了柏格森的觀點,認為「正像空間有幾何學一樣,時間有心理學」。每個人畢生都在與時間抗爭。我們本想執著地眷戀一個愛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遺忘卻從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湮沒我們種種美好的記憶。但我們的自我畢竟不會完全消失;時間看起來好像完全消失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它在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這就是普魯斯特的主導動機:尋找似乎已經失去,而其實仍在那兒、隨時準備再生的時間。普魯斯特用了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追尋逝去的時光》)這麼個哲學味道很濃、相當柏格森化的書名,就再清楚不過地點明了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的主題。

  本書書名的翻譯,1991年的中譯本為《追憶似水年華》。英譯本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意為「往事的回憶」)從20世紀20年代起開始問世,1992年企鵝出版社出版修訂本時,易名為In Search of Lost Time(意為「追尋逝去的時光」)。德文譯本Auf der Suche nach der verlorenen Zeit、西班牙文譯本En busca del tiempo perdido、義大利文譯本Alla ricerca del tempo perduto、日文譯本《失われた時を求めて》,均意為「追尋逝去的時光」。

  逝去的時光,怎樣去尋找呢?普魯斯特在1908年計劃寫作這部作品的同時,先著手寫了另一部「關於小說的小說」《駁聖伯夫》。他在序言中寫道:

  

  對於智力,我越來越覺得沒有什麼值得重視的了。我認為作家只有擺脫智力,才能在我們獲得的種種印象中將事物真正抓住,也就是說,真正達到事物的本身,得到藝術的內容。智力以過去的時間的名義提供給我們的東西,未必就是那樣東西。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時刻一經過去,立即寄寓並隱匿在某件物質對象之中,就像民間傳說中的靈魂托生那樣。生命的每一刻都囿於某一物質對象,只要這一對象沒被我們發現,它就會永遠寄寓其中。我們是通過這個對象來認識生命的那一時刻的;它也只有等到我們把它從中召喚出來之時,方能從這個物質對象中脫穎而出。而它囿於其間的對象——或者不如說感覺,因為對象是通過感覺與我們互相關聯的,我們很可能無從與之相遇。因此,我們一生中有許多時間,很可能就此永遠不復再現。

  普魯斯特的一大貢獻,在於他出示給人們一種回憶過去的方式,那就是不由自主的回憶。自主的回憶藉助於智力和推理,是不可能使我們感到過去再現的。只有不由自主的回憶,才能通過當時的感覺與某種記憶之間的偶合(無意識聯想),使我們的過去存活於我們現在感受到的事物之中。

  我曾在鄉間一處住所度過許多個夏季。我不時在懷念這些夏季,……對我來說,它們很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永遠消逝了。就像任何失而復現的情形一樣,它們的失而復現全憑一種偶合。有一天傍晚,天在下雪,我從外面回來,在屋裡坐在燈下準備看書,但一時沒法暖和過來。這時,上了年紀的女傭建議我喝杯熱茶;而我平時是不大喝茶的。完全出於偶然,她還給我拿來幾片烤麵包。我把麵包片放到茶水裡浸了浸,放進嘴裡;我嘴裡感到它軟軟的浸過茶的味道,突然,我產生了一種異樣的心緒,感到了天竺葵和香橙的芳香,一種無以名狀的幸福充滿了全身;我動也不敢動,唯恐在我身上發生的不可思議的一切會就此消失;我的思緒集中在這片喚起這一切奇妙感覺的浸過茶的麵包上,驟然間,記憶中封閉的隔板受到震動鬆開了,以前在鄉間住所度過的那些夏天,頓時湧現在我的意識之中,連同那些夏天美好的早晨,一一再現了。我想起來了:原來我那時清晨起來,下樓到外祖父屋裡去喝早茶,外祖父總是把麵包干先放進他的茶里蘸一蘸,然後拿給我吃。但是,這樣的夏季清晨早已成了過去,而茶水泡軟的麵包乾的感覺,卻成了那逝去的時間——對智力來說,它已經成為死去的時間——躲藏隱匿的所在。

  《駁聖伯夫》中的這段文字,後來擴展改寫成了《追尋逝去的時光》中「瑪德萊娜小蛋糕」那個有名的段落。普魯斯特要告訴我們的是,逝去的時光就是這樣尋找回來的,而它一旦被找了回來,也就被我們戰勝了,因為屬於過去的實際時間,已經轉化成了心理時間,作家正是在此刻,才感到自己征服了永恆。任何事物只有以其永恆的面貌,亦即藝術的面貌,才能被真正領悟和保存:這就是《追尋逝去的時光》的寫作主旨。而在普魯斯特看來,這種偶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而「一旦那一切是經過有意識的觀察而得到的,詩意的再現就全部喪失了」。

  鴻篇巨製《追尋逝去的時光》有如一部看似信手寫來、不講章法,實則結構嚴謹、氣勢恢宏的交響樂。

  小說一開頭,敘述者醒來後躺在床上。童年時代的回憶,在貢布雷姨婆家的生活情景,清晰地重現了出來。然後小說的時間倒退十多年,我們看到了他家的朋友斯萬與奧黛特之間的一段戀情。斯萬的女兒吉爾貝特,後來是敘述者在巴黎時單戀的對象(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他經常到斯萬家去,可是吉爾貝特對他時冷時熱,漸漸他也對她冷了下來。有一天,他在巴爾貝克海濱遇到一群少女,並結識了其中的阿爾貝蒂娜(第二卷《在少女們身旁》)。回到巴黎後,他對蓋爾芒特公爵夫人產生了強烈的感情,並應邀去公爵夫人府上做客。外婆去世後,他與阿爾貝蒂娜關係親密起來,在對蒙著神秘面紗的貴族生活有所了解以後,他感到悵然和失望(第三卷《蓋爾芒特家那邊》)。重返巴爾貝克,他意外地發現了阿爾貝蒂娜是同性戀者的隱情。他覺得到處都是罪孽和不幸(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爾》)。阿爾貝蒂娜答應和他一起到巴黎同居。他感到自己負有文學使命,同時又無法擺脫由阿爾貝蒂娜引起的妒意(第五卷《女囚》)。他感覺到阿爾貝蒂娜似乎正從他身邊離去。不料有一天,她當真不見了。他得知她死於騎馬失事後,很想念她,想在別的少女身上找到她的影子(第六卷《失蹤的阿爾貝蒂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傷感地看到社會的變化,覺得自己在文學上的使命感似乎幻滅了。然而在一次社交性的晚會上,發生了一連串偶然的事情,使他驟然間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靈感:通過一部作品來重現過去的時光。於是他又回到全書的開頭,成了那個醒著躺在床上的人(第七卷《找回的時間》)。因而,這部作品既是小說本身,同時又是敘述者(作者)完成這部小說的心靈歷程的記錄。

  普魯斯特曾把這部作品的結構比作大教堂:「我曾經想過為我的書的每一卷分別選用如下標題:《大門》《後殿彩畫玻璃窗》,等等。這部作品唯一的優點正在於它的整體,它的每個細小的組成部分都很結實……」確實如此,在這部作品裡有那麼多精心安排的對稱結構,那麼多在兩翼相呼應的細部,又有那麼多石塊在開工伊始就碼齊放正,準備承受日後的尖拱,所以當我們看到最後竣工的這座大教堂——厚厚七卷的《追尋逝去的時光》,看到「無形無色、不可捕捉」的時間凝固為物質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想起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那句精闢的論斷:「對於1900年到1950年這一歷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尋逝去的時光》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傑作了。」如果考慮到莫洛亞以後的小說創作狀況,我們甚至不妨說,這一歷史時期還可以再延長五十年。

  傑作的命運常常是坎坷的。1912年,普魯斯特將已寫成的一千多頁手稿(《去斯萬家那邊》《蓋爾芒特家那邊》和《找回的時間》)托人送交負責《新法蘭西評論》的著名作家紀德,但紀德拒絕推薦出版這部小說。在其他幾家出版社,普魯斯特也都遭到冷遇。事隔兩年以後,紀德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他致信普魯斯特,誠懇地表示願意出版這部小說。紀德後來在文學評論集《偶感集》中這樣寫道:「普魯斯特的文章是我所見過的最講究藝術的文章。藝術一詞如果出自龔古爾兄弟之口,會讓我覺得可厭。但是一想到普魯斯特,我就對這個詞絲毫也不反感了。」這位曾指斥羅曼·羅蘭「沒有風格」的文壇泰斗,對普魯斯特的風格給予極高的評價:「我在普魯斯特的風格中尋找不到缺點。我尋找在風格中占主導地位的優點,也沒有找到。他有的不是這樣那樣的優點,而是無所不備的一切優點……他的優點不是先後輪流出現,而是同時一齊出現的。他的風格靈動活潑,令人驚嘆。任何另一種風格和他的風格相比,都顯得黯然失色、矯揉造作、缺乏生氣。」

  確實如此,普魯斯特的風格並非單一的一種風格,無論敘事狀物還是人物的對話,他都有著不同的處理。曾經被人詬病為「臃腫冗長」的長句,在他的筆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異常精彩的,因為他確實有那麼多紛至沓來、極為豐贍的思想要表達,確實有那麼些錯綜複雜、相當微妙的關係和因由要交代,而這一切,也只有他的筆才能寫得如此從容,如此美妙。普魯斯特的這種寫法,是很少有人能夠仿效的,因為,倘若要像他那樣去寫,首先就得有像他那樣層次豐富而多變化的細膩感受才行。翻譯他的作品,是一個既艱苦又愉悅的過程。每譯幾段,我總會預感到前面有美妙的東西在等著我;那些無比美妙的東西,往往有層堅殼裹著似的,要使勁(常常是使出渾身解數)打開殼,才會驚喜地發現裡面閃光的內容。

  普魯斯特自小患有哮喘病,隨著年歲的增長,病情愈來愈嚴重。從三十五歲起,他已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由於備受哮喘和失眠的折磨,他杜絕了一切社交活動,幾乎足不出戶地過著自我幽禁的生活。為了避免聲音的干擾,房間的牆壁全都加上了軟木貼面;為了避免植物氣味對氣管的刺激,窗戶從早到晚關得嚴嚴實實。《追尋逝去的時光》正是普魯斯特在生命的最後十五年,在這種常人幾乎無法想像的境況中寫成的。「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人們期待著痛苦以便工作。」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有一種悲壯的美。

  普魯斯特以他的天賦和心血,使逝去的時光在他筆下得以重現,使時間在藝術中復活並永存。然而,要讓他感受到的時間在使用另一種語言的讀者心中復活,到今天為止還是一個相當艱難、尚未完成的使命。

  在將近一年的猶豫和準備後,花了一年半時間譯就的這部《去斯萬家那邊》,僅僅是全書七卷中的第一卷。這一卷的翻譯過程中,凝聚著許多朋友的心血,其中張文江先生和塗衛群女士自始至終提燈照明般地披閱譯文初稿並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王安憶女士也對部分譯文做了仔細的修改,沒有這些朋友的關心、鼓勵和無私幫助,譯稿是不可能有現在的面貌的。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貴,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了普魯斯特小說的獨特魅力。

  周克希

  2003年7月

  [1] 義大利中部城市。

  [2] 指早期的電影放映機。

  [3] 19世紀90年代巴黎有一份叫《論戰日報》的報紙,從1893年2月起,該報出版印在粉紅色紙上的晚報。《粉紅論戰》當指這一晚報。

  [4] 中世紀傳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布拉邦公爵的女兒,特里爾伯爵西格弗里德的妻子。因拒絕總管戈洛的非分之想,遭其誣陷,被西格弗里德下令處死。僕人救下她後,把她和她的兒子安置在荒野的森林中。許多年以後真相終於大白,戈洛受到應有的懲罰。奧芬巴赫根據這一傳說創作的輕歌劇首演於1859年。這部輕歌劇後來又被改編成五幕歌劇於1875年上演。

  [5] 布雷桑(Jean-Baptiste Bressant, 1815—1886):法蘭西歌劇院演員,喜歡理一種前面很短、後面相當長的髮型,一時成為時尚。

  [6] 1833年在巴黎仿照英國騎師俱樂部的模式成立的俱樂部。在普魯斯特的年代,該總會位於嘉布遣會修女街和錄事街交叉路口的拐角上。

  [7] 即路易-菲利普-阿貝爾(Louis-Philippe-Albert d'Orléans, 1838—1894):法國貴族,因覬覦王位被先後流放德國、英國。1870年回到法國。1886年被終身流放英國。

  [8] 自1301年起,英國王太子又稱威爾斯親王(Prince de Galles)。此處當指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子,亦即日後的愛德華七世。

  [9] 即從前的貝爾西關棧,位於巴黎第十二區,靠近里昂火車站。

  [10] 阿里斯泰俄斯(Aristée,在希臘文中為Aristaios):希臘神話中的農業之神,阿波羅與海中仙女庫瑞涅之子。因追求歐狄迪刻致使後者被毒蛇咬傷而死,神祇動了眾怒。他為了尋求母親保護,縱身投入海中。

  [11] 忒梯斯(Thétis,在希臘文中為Tethys):希臘神話中海神的妻子,三千海中仙女的母親。

  [12] 維吉爾(Virgile,公元前70—前19):古羅馬詩人,代表作《農事詩》第4卷中描述了阿里斯泰俄斯的事跡。

  [13] 特威克納姆(Twickenham):英國米德爾塞克斯郡的地名,巴黎伯爵流放英國時在那兒有宅邸。

  [14] 龍蒿是一種芳香草本植物,新鮮的葉子可用於拌制沙拉,用龍蒿浸的醋別有風味。

  [15] 指塞維涅侯爵夫人(marquise de Sévigné, 1626—1696)。這位法國女作家出身名門,嫻於辭令。她給女兒的書簡文筆清新雋永,以《書簡集》傳世。

  [16] 麥克馬洪(Mac-Mahon, 1808—1893):法國軍事將領。1859年受封為元帥。1873年至1875年出任法國總統。

  [17] 莫萊伯爵(comte Molé, 1781—1855):1836—1839年間任路易-菲利普朝中的首相和外交大臣。

  [18] 帕基耶公爵(duc Pasquier, 1767—1862):1837年任路易-菲利普朝中的掌璽大臣。

  [19] 德·布羅伊公爵三世(duc de Broglie, 1785—1870):1832年任路易-菲利普朝中的外交大臣。

  [20] 德·奧迪弗雷-帕基耶公爵(duc d」Audiffret-Pasquier, 1823—1905):上文中提到的掌璽大臣帕基耶公爵的養子。1876年出任上議院議長,以雄辯著稱。

  [21] 阿梅麗·瑪黛爾娜(Amélie Materna, 1847—1918):奧地利歌劇女演員。1876年曾在拜羅伊德音樂節上出演華格納歌劇《女武神》的女主角。

  [22] 聖西門(Saint-Simon, 1675—1755):法國作家,曾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宮廷長期供職,所著《回憶錄》記述1694—1723年間法國宮闈生活,對後來的法國文學有一定影響。

  [23] 出自高乃依的劇本《龐貝之死》第3幕第4場。原句「天哪,為什麼您讓我去憎惡美德啊!」為劇中龐貝遺孀高爾內莉的台詞,她恨愷撒,但又為他的慷慨大度所折服。

  [24] 參見《聖經·舊約》。《出埃及記》第23章第19節:「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創世記》第32章第27節:「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直到今日,因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窩的筋。」

  [25] 傳說中人物。13世紀游吟詩人呂特勃夫根據傳說編成詩體說唱《泰奧菲爾的奇蹟》。

  [26] 中世紀英雄史詩《埃蒙四子》的主人公。

  [27] 巴黎最早的交響樂團。團址位於音樂學院街。

  [28] 特雷維茲街是和音樂學院街平行相鄰的一條街。

  [29] 《聖經》人物,希伯來人的祖先。一百歲時妻子撒拉生子以撒,上帝為考驗亞伯拉罕,命他將以撒獻作燔祭。亞伯拉罕決定從命,上帝遂賜他以公羊代替以撒。

  [30] 伯諾佐·戈佐利(Benozzo Gozzoli, 1420—1497):佛羅倫斯畫派畫家。以《聖經》中亞伯拉罕的故事為題材,在比薩陵墓畫有一組壁畫。

  [31] 柯羅(Corot, 1796—1875):法國畫家。所作多幅油畫傑作,包括夏特勒大教堂油畫原作,均為羅浮宮博物館收藏。

  [32] 于貝爾·羅貝爾(Hubert Robert, 1733—1808):法國畫家。多次以聖克盧噴泉為對象進行創作。

  [33] 透納(Turner, 1775—1851):英國畫家,擅長融合油畫與水彩畫技法,追求光與色的效果。曾以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為題材創作水彩畫。

  [34]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1495—1497年間在米蘭為聖瑪利亞·德拉·格拉齊耶隱修院創作大型壁畫《最後的晚餐》,因所用顏料質地不佳,後來損壞嚴重。摩岡(Morghen, 1761—1833):義大利畫家,尤以製作名畫的鐫刻版著稱,1800年完成《最後的晚餐》鐫版複製畫。

  [35] 一譯凱爾特人。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布在歐洲萊茵河、塞納河、羅亞爾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的部落集團。羅馬史上的高盧人是克爾特人的一部分。其後裔如今散布在法國北境、愛爾蘭島、蘇格蘭高原、威爾斯等地。

  [36] 這種用麵粉、砂糖、黃油、雞蛋、檸檬汁為原料烤焙而成的甜點心,相傳其創始人是個叫瑪德萊娜的女廚子,故而得名。

  [37] 見第24頁注1。普魯斯特在《追尋逝去的時光》中假設蓋爾芒特家族是熱納維埃芙·德·布拉邦的後裔。

  [38] 查理六世(1685—174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又是奧地利大公和匈牙利國王。

  [39] 即路易九世(1214—1270):法國卡佩王朝國王。他曾實行一系列司法、幣制等改革,削弱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加強王權;並曾先後八次統率十字軍遠征埃及、突尼西亞等地。

  [40] 《聖經》中人物。波斯王亞哈隨魯廢黜王后瓦實提後,冊立以斯帖為後。見《聖經·以斯帖記》。

  [41] 達戈貝爾(605—639):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最後一代國王。在位期間完成了法蘭克王國統一大業,並把京城從奧斯特拉西亞遷至巴黎。聖埃洛瓦(588—660)為當時著名的金銀匠。

  [42] 日耳曼人路易(805—876):查理帝國皇帝虔誠者路易的次子。840年與其弟禿頭查理聯合反對長兄羅退爾一世。843年,兄弟三人簽訂《凡爾登條約》,將查理帝國一分為三,各人得一份。他得到萊茵河以東土地,稱東法蘭克王國。

  [43]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建立王國,從476至887年史稱墨洛溫和加洛林王朝。

  [44] 西日貝爾(630—656):墨洛溫王朝所謂「懶王」之一,本人並無實權,由貴族首領當政。死後,幼子被貴族首領格里莫阿德趕至愛爾蘭,格里莫阿德立自己的兒子為王。

  [45] 一種草本植物,莖為紅色,花為紫紅色。

  [46] 皮拉內西(Piranesi, 1720—1778):義大利鐫版畫家、建築師,尤以一組表現羅馬景觀的鐫版畫著稱。

  [47] 指背教變節的罪孽。見《聖經·新約·希伯來書》。

  [48] 一種由四組分別象徵四個季節的葉形飾構成的浮雕裝飾。

  [49] 法國劇作家貝洛(Belot)和維爾塔(Villetard)合作的三幕喜劇。1859年在巴黎奧台翁劇院上演,大獲成功。

  [50] 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約公元前496—前406)最著名的悲劇。法國劇作家拉辛認為該劇是一個完美的悲劇。

  [51] 法國劇作家奧培(Auber)根據斯克里布的腳本創作的喜歌劇。1841年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

  [52] 奧培根據斯克里布的腳本創作的另一部喜歌劇。1837年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

  [53] 這幾個演員都是法蘭西喜劇院的主要演員。戈(Edmond Got, 1822—1901)擅長演喜劇角色,德洛內(Delaunay, 1826—1903)常演年輕男主角,費伯弗爾(Febvre, 1835—1916)和蒂隆(Thiron, 1830—1891)常演近代劇目中的角色。

  [54] 柯克蘭(Coquelin, 1841—1909):話劇演員,以演莫里哀喜劇著稱。

  [55] 除拉貝瑪為虛構人物外,其他幾個女演員都是法蘭西喜劇院的主要演員。

  [56] 舊時巴黎等一些大城市用氣壓傳送的急件。郵局通過專設的地下壓縮空氣管道,將裝在小筒里的信件發送到指定郵局,再由專人投送給收信人。管道內傳送速度為每秒五至十米。因信件一般用藍紙,故稱藍色急件或藍件。

  [57] 沃拉貝爾(Vaulabelle, 1799—1879):法國政治家、歷史學家,著有《埃及史》(1836)和《兩次復辟史》(1844)。1848年出任公共教育部長。

  [58] 拉丁文:博愛。

  [59] 法國浪漫派詩人繆塞(Musset, 1810—1857)的組詩《夜》中的一首。

  [60] 繆塞的《五月之夜》中的一個詩行。全句為「銀色的海灣/天鵝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潔白的卡米爾和潔白的奧魯索娜」。

  [61] 法國詩人拉辛(Racine, 1639—1699)的詩劇《菲德爾》第一幕中的台詞。

  [62] 勒貢特·德·里勒(Leconte de Lisle, 1818—1894):法國詩人,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巴那斯派的精神領袖。1886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俗稱不朽者)。翻譯過《奧德修斯》,出過詩集《古代詩篇》和《蠻族詩集》。

  [63] 特爾斐是指古希臘的特爾斐阿波羅神廟。特爾斐神諭又隱含對問題做模稜兩可回答的意思。

  [64] 指勒貢特·德·里勒。《天主之歌》和《馬格努斯的獵兔犬》分別是《古代詩篇》和《蠻族詩集》中的詩歌。

  [65] 希臘一山名。希臘神話中的諸神都住在這座山的山頂上。

  [66] 法國作曲家阿萊維(Halévy, 1799—1862)的歌劇成名作。

  [67] 法國作曲家聖-桑斯(Saint-Saens, 1835—1921)歌劇《參孫與達麗拉》中參孫唱的詠嘆調中的一句。

  [68] 希伯倫:約旦古城,被尊為猶太教四大聖城之一和伊斯蘭教聖城。據記載,猶太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曾長期在此居住。

  [69] 《阿達莉》和《菲德爾》都是法國古典主義悲劇作家拉辛(Racine, 1639—1699)的劇作。

  [70] 義大利文:甜美溫柔。原為音樂術語。

  [71] 義大利文:緩慢。原為音樂術語。

  [72] 穆罕默德二世(約1430—1481):土耳其蘇丹,綽號「征服者」, 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國京城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並遷都於此。義大利畫家貝利尼(1429—1507)為穆罕默德二世作的畫像現存威尼斯博物館。

  [73] 拉貝瑪:小說中多次提到的虛構的人物,研究者認為她的原型很可能是女演員薩拉·伯恩哈特。

  [74]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創始人高乃依(1606—1684)的代表作。

  [75] 位於巴黎西南面的法國城市,厄爾-羅亞爾省省會,城裡的聖母大教堂為建築極其精美的哥德式建築。

  [76] 夏爾登:厄爾-羅亞爾省省城。

  [77] 拉丁文:聖伊拉里烏斯。伊拉里烏斯是中世紀的游吟詩人、學者,曾在法國居住。按天主教教義,生前積有功德的死者可升天列入「真福品位」,伊拉里烏斯大概就是這樣的「受真福品者」。這個拉丁語名字,在法文中相應的拼法是Hilaire(伊萊爾)。

  [78] 聖歐拉莉(Saint Eulalie)的拉丁文拼法。

  [79] 神父的這番高論,與史實頗有出入。比如,丕平家族(自矮子丕平以降)世代是中世紀法蘭克人加洛林王朝的權臣,但據七星版校勘本註記,瘋子丕平是杜撰的人物。

  [80] 即威廉一世(征服者)(1027—1087)。他是法國諾曼第公爵(1035—1087)和英國國王(1066—1087)。

  [81] 《聖經·舊約》中的一卷。

  [82] 拉辛悲劇《阿達莉》中的男主人公。

  [83] 此處似有調侃之意,因為繆塞曾以「安樂椅上構想的場景」為題出版過一卷詩集和一部劇本(兩書分別於1832年和1834年出版)。

  [84] 這位以驕傲著稱於世的阿爾達班是何許人,似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指波斯王子、大流士王的弟弟阿爾達班。另一種是指法國通俗歷史小說作家拉卡爾普雷奈德(1610—1663)所寫的十二卷長篇小說《克萊奧帕特拉》中的一個人物。但一個廚娘何以會對其中某一位如此熟悉,頗有些令人費解。

  [85] 指路易十四。

  [86] 保爾·代雅爾丹(Paul Desjardins, 1859—1940):法國作家、思想家。普魯斯特曾聽過他的課,並在他編輯的期刊上最初接觸到拉斯金(Ruskin)的作品。此處所引詩句出自《被忘卻的人兒》(1883)。

  [87] 巴爾扎克的小說《幻滅》中,呂西安·律邦普雷去見卡洛·埃雷拉神父時,手裡拿著一束景天,「一種來自葡萄種植地礫石間的黃色的花」。

  [88] 所羅門云云,參見《聖經》中列王紀第7章第19段及馬太福音第6章第28、29段。

  [89] 拉丁文:第二個我。

  [90] 安德洛墨達:希臘神話人物,衣索比亞公主。她母親誇口她比海中仙女更美,觸怒了仙女涅瑞伊得斯。為平息神怒,她被綁在岩石上,任由海怪吞噬。幸而珀耳修斯殺死海怪,救下了她。

  [91] 布列塔尼地區的克爾特語,意為「在大海上」。

  [92] 西班牙南部城市,歷史上曾是繁榮的商業文化中心,所產皮革以精美著稱。

  [93] 可參見拉辛《菲德爾》第1幕第3場。雅典公主菲德爾有一段台詞:「這些無聊的裝飾,這些面紗壓得我太重!/是哪只討厭的手,在我額頭繞起發綹,/小心翼翼地打上一個又一個結?……」

  [94] 參見第五卷《女囚》開頭。貢布雷的眼鏡商把一個小矮人兒放在櫥窗里預報天氣,每逢晴天小人兒就掀開風帽,遇到下雨天就把帽兜「砰地蓋上」。

  [95] 聯誦(liaison)是法語中一種特殊現象。法語中詞尾的輔音通常不發音,但若後接以元音開頭的詞,且兩詞同屬一個節奏組,則前一詞詞尾的輔音應發音,與後面的那個元音構成一個音節,這就叫聯誦。文化水平較低的法國人,往往對聯誦規則掌握不好。上文中弗朗索瓦茲把parenté (親戚)念成了parentèse,其實法文中並沒有這個詞。

  [96] 這條街名(Perchamps)讀音與per?ant(意為刺骨的、尖銳的)相近,奇怪云云似指此而言。

  [97] 維奧萊-勒迪克(Viollet-le-Duc, 1814—1879):法國建築學家。曾參與巴黎聖母院、亞眠大教堂等多處中世紀建築的修復工作。

  [98] 參見但丁《神曲·地獄篇》第二十九歌及第三十歌。

  [99] 歐俗傳說,那不勒斯附近的死火山口阿韋爾納湖即為地獄的入口。

  [100]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歌劇。

  [101] 卡爾帕喬(Carpaccio, 1455—1525):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威尼斯畫派畫家。所作多為所謂敘事體繪畫。

  [102]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在短詩《意外》中這樣寫道:「在天國收穫葡萄的莊嚴的黃昏/小號的聲音是那樣甘甜/猶如一陣令人銷魂的狂喜/沁入唱著頌歌的人們心田。」

  [103] 羅馬神話中的一個浮島。朱庇特與拉托那相愛,在她臨產前令小島固定在大海中。拉托那在島上生下阿波羅後,荒蕪的小島頓時長滿鮮花。

  [104] 普朗泰(Planté, 1839—1934):法國鋼琴演奏家。

  [105] 魯賓斯坦(Rubinstein, 1829—1894):俄國鋼琴演奏家。曾數度赴巴黎演出,取得輝煌成功。

  [106] 波坦(Pierre Potain, 1825—1901):法國醫學教授,心肺外科手術專家。1882年當選法蘭西醫學學士院院士,1883年當選自然科學學士院院士。

  [107] 《女武神》是華格納連本歌劇《尼貝龍根指環》中的第2部。《特里斯當》也是華格納的歌劇,全名《特里斯當與伊瑟》。

  [108] 復活節前的一個星期。

  [109] 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110] 馬里沃(Marivaux, 1688—1763):法國劇作家。他的劇作中人物的對話,多為貴族沙龍式的矯揉造作的風格。

  [111] 英文:套人家的恭維話。

  [112] 法國作曲家布瓦爾迪厄(Boieldieu, 1775—1834)的歌劇《白衣夫人》最後一幕中的唱詞。

  [113] 法國作曲家馬斯內(Masssenet, 1842—1912)的歌劇《埃羅底阿德》第2幕中的唱詞。該劇首演於1881年。

  [114] 德裔法籍作曲家奧芬巴赫(Offenbach, 1819—1880)的歌劇《藍鬍子》第3幕中的唱詞。

  [115] smart:英文,意為時髦、瀟灑。

  [116] 讓·弗美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荷蘭風俗畫家,擅長用色彩來表現空間感和光的效果。代表作有《擠奶女工》《情書》《站在維吉那琴前的少婦》等。因畢生居住在代爾夫特,故人稱代爾夫特的弗美爾。

  [117] 此處青蛙一喻,似出於拉封丹寓言中「想跟牛一樣大的青蛙」。

  [118] 上面的這些慣用語,其原文和含義分別是:la beauté du diable(女性的青春美),du sang bleu(貴族血統),une vie de baton de chaise(放蕩不羈的生活),le quart d'heure de Rabelais(付帳時身邊沒錢的尷尬場合),être le prince des élégances(風度優雅出眾),donner carte blanche(授予全權,由對方自行決定如何行事),être réduit à quia(口訥無言以對)。

  [119] 薩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1923):法蘭西喜劇院主要演員。後自組劇團進行全球巡演。她在《菲德爾》(1874)和《茶花女》(1900)等劇中的表演,為她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20] 按社交慣例,應將較年輕的一方或社會地位較低的一方介紹給對方。斯萬請韋爾迪蘭夫人把他介紹給薩尼埃特先生,顯然是因為他覺得對方是長者。而韋爾迪蘭夫人由於看不起薩尼埃特,執意強調她是把薩尼埃特介紹給斯萬。

  [121] 見第191頁注1。

  [122] 法國作家莫尼埃(Henri Monnier, 1799—1877)小說中的一個平庸而自負的人物,經常用教訓人的口吻說些蠢話。

  [123] 德文,指1867年至1945年間的德意志帝國國會。

  [124] 《第九》即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其中最後一個樂章即第四樂章(包括《歡樂頌》)是整部交響曲的重頭戲。《名歌手》即華格納的歌劇《紐倫堡名歌手》,其序曲非常精彩。

  [125] 博韋是法國北部瓦茲省省會。十七世紀起即出產精美的掛毯和絨毯。

  [126] 博韋絨繡經常採用拉封丹寓言的插畫作為圖案。拉封丹寓言中有《狐狸與葡萄》和《熊與愛園藝的人》等篇名。

  [127] sine materia:拉丁文,意為非物質的。

  [128] di primo cartello:義大利文,意為第一流的。

  [129] 岡貝塔(Gambetta, 1838—1882):法國共和派政治家。第二帝國時期為共和派左翼領袖。第三共和國時期先後任眾議院議長(1879—1881)和總理(1881—1882)。一譯甘必大。

  [130] 法國劇作家小仲馬與柯爾凡-克魯科夫斯基合寫的四幕喜劇,1876年首演後,直到1884年才重演。

  [131] gentleman:英文,意為紳士,有教養的人。

  [132] 霍赫(Pieter de Hooch, 1629—1681):荷蘭特爾夫畫派風俗畫家。他和弗美爾一樣,對表現室內的光線變化很感興趣。他所擅長的室內情景畫中,往往畫著一扇敞開或半開的門,把觀眾的視線引向另一個房間或室外的庭院、過道等。與弗美爾相比,較多運用暖色。

  [133] 卡特利蘭:一種花大而鮮艷的蘭花品種,因英國園藝家卡特利(W. Cattley)而得名。

  [134] 客邁拉(chimère,希臘文為khimaira):希臘神話中一種獅頭、羊身、龍尾的吐火怪物。

  [135] 烏銀:一種由銅、銀和鉛的硫化物混合而成的裝飾鑲嵌材料,具有黑色的金屬外觀。

  [136] 拉蓋(Laghet):尼斯旁邊的小鎮,以建於十七世紀的教堂和修道院著稱。

  [137] 尼斯(Nice):法國東南部濱海阿爾卑斯省省會,著名的旅遊勝地。

  [138] 《聖經》中人物。米甸祭司葉忒羅的女兒,摩西的妻子。

  [139] 據考證,義大利雕塑家安托尼奧·里佐(Antoine Rizzo, 1430—1498)曾為一個名叫安德烈·洛雷當的僱傭兵隊長(而非總督)塑過一尊胸像。這尊雕像本世紀初陳列在威尼斯的博物館裡。

  [140] 吉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jo, 1449—1494):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重要畫家。1485年開始為佛羅倫斯聖瑪利亞·諾韋拉歌壇創作壁畫,但中途病故,後來由包括年輕的米開朗琪羅在內的助手繼續完成。

  [141] 丁托列托(Tintoretto,約1518—1594):義大利畫家。生於威尼斯。原名雅各布·羅布斯蒂,丁托列托是他的綽號,意為「小染匠」(因其父為染匠)。在威尼斯畫派中獨樹一幟,對十七世紀的巴洛克美術影響很大。

  [142] 桑德羅·博蒂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大師,佛羅倫斯畫派的代表人物。原名桑德羅·迪·馬里亞諾·菲力佩皮。博蒂切利是他的綽號,原意為「小桶」。

  [143] 穆爾西亞是西班牙東南部的一個省份。1879年10月14至15日洪水在這一地區泛濫成災。

  [144] 巴黎當年一家時髦的餐館,位於義大利林蔭大道、拉菲特街的街口拐角上。

  [145] 希臘神話中俄耳甫斯的妻子,被毒蛇咬傷致死。為了找回妻子,俄耳甫斯來到冥界,用歌聲打動了冥界女王佩耳塞福涅。她允許俄耳甫斯帶回妻子,條件是在走出冥界前不能回頭。然而俄耳甫斯愛妻心切,還沒走上地面,就回頭去望妻子,因而永遠失去了妻子。

  [146] 布洛瓦是巴黎西南不到兩百公里的一個城鎮,建有十三至十七世紀的眾多城堡,尤以其中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壁爐著稱。

  [147] 法語中陰性形容詞「白」(blanche)字的發音,跟姓氏中的「布朗什」(Blanche)相同。戈達爾想拿這兩個同音異義詞開玩笑。

  [148] 布朗什·德·卡斯蒂利亞(Blanche de Castille, 1188—1252):法國路易八世的王后,路易九世之母,曾兩度攝政。路易八世和九世都是卡佩王朝的國王,故後文稱布朗什是卡佩家族的女人。路易九世在西方基督教世界極有威望,人稱聖路易,故後文有聖徒之母云云。

  [149] 拉丁文,意為「不為人知地」。

  [150] 絮熱(Suger, 1081—1151):聖德尼修道院院長,曾主持編纂《聖德尼編年史》。聖貝爾納(Saint Bernard, 1090—1153):克萊爾沃修道院創辦人。布朗什·德·卡斯蒂利亞在他們死後三十多年才出生,所以他們根本不可能知道布朗什其人。

  [151] 據七星文庫本注,按照史實此處應為布朗什·德·卡斯蒂利亞的外祖母,而不是母親。

  [152] 《夜巡》是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1606—1669)的名畫。《女施主》即《哈勒姆養老院的女施主》,荷蘭畫家哈爾斯(Frans Hals, 1580—1666)的名畫。

  [153] 《第九》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薩莫色雷斯》指著名的古希臘雕像《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薩莫色雷斯是希臘的一個島嶼,1863年在該島發現這尊雕像。

  [154] 小仲馬的劇本《弗朗西榮》於1887年1月在法蘭西劇院首演。第1幕第2場中,有一段台詞詳細講述了日本沙拉的做法。

  [155] 英語:演說。

  [156] 此句原意是「把corridor說成collidor」。前一詞意為過道,後一詞在法文里是沒有的,但它與前一詞僅有一音之差。

  [157] 這裡,戈達爾大夫又自作聰明地開了個雙關的玩笑。奧黛特說的「風涼話」,在原文中是blague,這個詞另有「裝菸草的小荷包」的釋義。所以,原文中大夫接口說「Blague à tabac? 」直譯應為「菸袋?」。

  [158] 布里肖把Trémo?lle說成了Trémouaille。

  [159] 義大利諺語Se non è vero, è bene trovato(即使沒說對,也算說得妙)的上半句。

  [160] 德·奧瑪爾公爵(duc d'Aumale)是路易-菲力普國王的第四個兒子。據七星文庫本注釋,這是一個低級趣味的文字遊戲,可能源自正統派,即波旁王朝長系的擁護者。什麼文字遊戲呢?也許是Aumale與au male的諧音(male是雄性、男人的意思)。

  [161] 這又是一個文字遊戲。原文中鋼琴家說的是凡特伊那首奏鳴曲(Sonate),福什維爾故意說成Serpent à Sonates,字面意思似可譯為「奏鳴曲之蛇」。這個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普魯斯特本人時相過從的社交圈裡有位黛安娜·德·聖-保爾侯爵夫人,她的綽號就是Serpent à Sonates,作者顯然是把它借用給福什維爾玩文字遊戲了。戈達爾大夫不知就裡,以為福什維爾是想說serpent à sonnettes(響尾蛇)而發錯了一個音。譯文的處理,也許能保留些許文字遊戲的意味,但不可避免地會犧牲一些東西,比如對福什維爾和戈達爾跟社交圈親疏程度不同的暗示,等等。

  [162] 德(de)在法文中用作貴族姓氏的標誌。它的用法比較複雜,例如只提姓時一般不加de,但若又跟「先生」「公爵」等稱呼連用,則仍須加de,等等。de的本義是「的」,因此在貴族受封的當時,de後面往往就是采邑的地名——這個地名以後就成了家族姓氏的組成部分。韋爾迪蘭夫人說的「那些個德·拉特雷穆依爾(les de La Trémo?lle)」有語病,「那些特拉特雷穆依爾(les d'La Trémo?lle)」更是不倫不類了。

  [163] 居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 1826—1898):法國象徵主義畫家,以描寫神話和宗教題材的色情畫而著名。《幽靈(莎樂美之舞)》等作品表現夢幻的場景,藉助特殊的光線處理技巧,取得一種絢麗明亮、類似寶石光澤的色彩效果。

  [164] 巴黎西郊的一個著名城區,布洛涅樹林即位於聖克盧與巴黎市區之間。

  [165] 一種花形獨特、色彩鮮艷的花。

  [166] 位於布洛涅樹林的湖泊中央的一個小島。

  [167] 指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代表人物博蒂切利(Botticelli, 1444—1510)。

  [168] 塞納河畔的一個村莊,相距巴黎約六公里路程。

  [169] 拉比什(Eugène Labiche, 1815—1888):法國喜劇作家。劇情的起因往往是一件幾乎不大可能的事情,逐漸引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糾葛,劇中人物大多愚蠢而無聊。

  [170]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前347)在《理想國》中嚴厲抨擊藝術家,法國作家、神學家波舒哀(Bossuet, 1627—1704)曾在《關於戲劇的格言和思考》一書中加以引用。

  [171] 但丁在《神曲》中描述地獄分為九層,最底層即罪孽最深重的靈魂所處的第九層。

  [172] 巴黎上流社會人士聚居的街區。

  [173] 拉丁文:不要摸我。典出《聖經·約翰福音》第20章,抹大拉的馬利亞看見耶穌復活時,耶穌對她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

  [174] 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曾在德勒興修豪華的新哥德式教堂,安置親人的靈柩。皮埃爾豐有一些中世紀前期的城堡,多為維奧萊-勒迪克主持修繕。

  [175] 博韋的大教堂和聖盧德諾的羅馬式教堂均為中世紀建築,以宏偉精美著稱。

  [176] 奧地利的瑪格麗特(1480—1530):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曾任尼德蘭女攝政。她於1501年與薩伏依公爵菲利貝爾第二(綽號美男子)結婚,三年後丈夫病歿,她下令在布魯修建教堂,讓丈夫的亡靈「得以安息」。

  [177] 法國十九世紀的藝術家群體。他們對官方舉辦的藝術展覽持嘲諷態度。這些藝術家從1882年起自行舉辦畫展,並在每次預展當天舉辦化裝舞會。

  [178] 英語:親愛的。

  [179] 德國城市,1791年割讓給普魯士,1810年歸屬巴伐利亞。作曲家華格納於1872年定居此城,並修建拜羅伊特音樂節劇院,該劇院以專門上演他的連本歌劇著稱。

  [180] 克拉皮鬆(Clapisson, 1808—1866):法國作曲家,擅長寫喜歌劇和通俗抒情歌曲。

  [181] 德·曼特農夫人(Mme de Maintenon, 1635—1719):路易十四的第二任妻子。1652年與作家斯卡倫結婚,1660年丈夫去世。1679年任宮廷女官。1683年王后去世,路易十四與她結婚。後人對她的書簡評價很高。

  [182] 呂利(Lulli, 1632—1687):法國宮廷歌劇作曲家。以好弄權術著稱。

  [183] 1873年11月法國議會通過法案,規定法國總統任期為七年。此處所指的當為麥克馬洪任總統的七年任期(1873—1879)。

  [184] 德·夏爾呂先生的暱稱。參見全書第二卷。

  [185] 法國王朝復辟時期,對貴族府邸中一類年輕侍從的稱呼。這些年輕侍從在馬車行進時站在車廂後面,以保持車輛平衡。

  [186] 曼坦那(Mantegna, 1431—1506):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帕多瓦派畫家。曾為曼托瓦大公作宮廷壁畫。他出生於曼托瓦城,下文中「曼托瓦的大師」亦即指他。

  [187] 據《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希律王曾下令將伯利恆城內外兩歲以下的嬰孩全部殺死,聖雅各是《聖經》中十二使徒之一,被亞基帕一世下令用刀戳死。見《聖經·新約·使徒行傳》第12章。

  [188] 阿貝爾特·丟勒(Albert Dürer, 1471—1528):德國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畫家、建築師。曼坦那的弟子。

  [189] 即威尼斯總督府。府內寬大的樓梯兩旁分列希臘神話中戰神與海神等塑像,人稱「巨人之梯」。

  [190] 一種裝有彈簧可摺疊的男式高頂禮帽。

  [191] 指德國作曲家格魯克(1714—1787)取材於希臘神話的歌劇《俄耳甫斯》中俄耳甫斯唱的那首詠嘆調《我失去了歐律狄刻》。

  [192] 指李斯特《兩首傳奇》(Deux Legendes)中的《對鳥兒布道的聖方濟各》。

  [193] 貝洛瓦商號是巴黎一家專營出租舞會、晚會用品的店鋪。其中的椅子檔次較低,舞會或晚會的主人往往專為次要賓客租用這家店鋪的椅子。

  [194] 伊埃納家族是拿破崙時代的貴族。伊埃納橋係為紀念拿破崙於1806年打敗普魯士聯軍而建造,1813年竣工。

  [195] 韋森托里克斯(Vercingétorix,約公元前72—前46):高盧部落首領,曾率領反叛羅馬人統治的起義,後被俘處死。西方習俗忌諱十三這個數字,所以恰有十三人同桌用餐時,常邀另一人入席。

  [196] 斯萬的這番恭維話出自1909年上演的一部歌劇的台詞。

  [197] 雨果在《悲慘世界》第2部第1卷描寫滑鐵盧戰役的段落中,寫到拿破崙兵敗時,英軍向法國將軍康布羅納(Cambronne)勸降,康布羅納回答:「屎!(Merde!)」(按李丹譯本)。此處德·洛姆親王夫人暗指Cambremer(康布爾梅)這個名字由Cambronne和Merde兩個詞縮略拼合而成。斯萬當然明白她的意思。

  [198] 拉辛劇中人物,猶太王希律·亞基帕一世的女兒,羅馬皇帝提圖斯(Titus,公元39—81)攜回羅馬後,因遭民眾強烈反對,未敢娶她為妻。

  [199] 拉佩魯茲(La Pérouse, 1741—約1788):法國著名航海家,受路易十六委派,先後考察太平洋中多處島嶼,最後船隊在聖克魯茲群島(今索羅門群島)遇險,他被土著人殺死。1828年,另一位航海家迪蒙·德·於維爾在該島發現失事船隻殘骸,並將拉佩魯茲骨灰帶回法國。

  [200] 半人半鳥的女妖,在海中以迷人的歌聲誘惑過往船隻上的水手,使船隻觸礁沉沒。

  [201] 《克萊芙王妃》是法國小說家拉法耶特夫人(La Fayette, 1634—1693)的代表作,以心理描寫細膩著稱。《勒內》是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1768—1848)的著名小說。

  [202] 拉瓦錫(Lavoisier, 1743—1794):法國化學家。他所闡明的氧化作用原理,標誌著舊燃素說的終結和近代化學的建立。

  [203] 安培(Ampère, 1775—1836):法國物理學家。1820年發現電磁學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

  [204] 據迷信的說法,這種桌子的移動能傳遞靈魂的信息,有點類似於我國的扶乩。

  [205] 戈爾施密特(N.D.Golschmid):收藏家、畫商。於1876年5月在巴黎舉辦藏畫拍賣會。

  [206] 海牙的一座繪畫陳列館,設於莫里斯親王宮邸。1820年起向公眾開放。以所藏十五至十七世紀的佛蘭芒和荷蘭繪畫聞名。

  [207] 尼科拉·馬斯(Nicolaes Maes, 1634—1693):荷蘭巴洛克風格畫和肖像畫家。

  [208] 指1451年出生在威尼斯的喬伐尼·馬里亞·安吉奧萊羅,《土耳其史》一書作者。

  [209] 一種變相的妓院。往往由一個拉縴者提供場所,供男女幽會。有時拉縴者也為嫖客提供妓女。法文中叫la maison de rendez-vous(約會的屋子),當然是一種婉語。據說港語中「純粹租房」者,即指此類去處。

  [210] 普魯斯特研究專家通常認為《斯萬的愛情》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據此,韋爾迪蘭先生所說的革命當指1888年至1889年間的「布朗熱運動」。布朗熱是鼓吹沙文主義的法國將軍,一度成為法國政治風雲的中心人物,其支持者掀起所謂「布朗熱運動」。1889年1月以壓倒多數票當選代表巴黎地區的議員。蒂拉爾的新政府隨即對他提出起訴,他被迫逃離巴黎。

  [211] 米爾利通俱樂部是巴黎藝術家的一個活動場所,位於協和廣場附近,每年舉辦一次年度畫展。

  [212] 馬夏爾(Jules-Louis Machard, 1839—1900):法國著名畫家。最初系從1863年的沙龍畫展中脫穎而出。

  [213] 亞歷山大·勒盧瓦(1843—1884)和莫里斯·勒盧瓦(1853—1940)兄弟倆都是法國水彩畫家、肖像畫家和插圖畫家。

  [214] 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大區的一個省份。西臨大西洋,北臨英吉利海峽。

  [215] 公元9至12世紀風靡西歐的一種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拱券,故名。

  [216] 12世紀至16世紀末在西歐流行的建築風格,其主要特徵為有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及彩繪大玻璃窗。巴黎聖母院即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

  [217] 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區的一座小城。城裡的聖方濟各教堂和隱修院均為著名的中世紀建築。

  [218] 安傑利科(Angelico, 1387—1455):文藝復興前期佛羅倫斯畫派畫家。曾任菲耶索萊的聖多明我隱修院副院長。

  [219] 即佛羅倫斯的大教堂。

  [220] 法國作家斯當達爾(Stendhal, 1783—1842)的長篇小說。巴馬是義大利中部的城市。

  [221] 作者對地名的瑰奇聯想,譯文中難以曲盡其妙。譯者只得在腳註中附上這些地名的原文,以期有心的讀者能撇開無奈的譯者,設法直接與作者溝通。這些地名分別是貝耶(Bayeux)、維特雷(Vitré)、朗巴爾(Lamballe)、庫唐斯(Coutances)、拉尼翁(Lannion)、凱斯唐貝爾(Questambert)、蓬托爾松(Pontorson)、貝諾代(Benodet)、蓬達韋納(Pont-Aven)、坎佩萊(Quimperlé)。

  [222] 義大利文:老橋。佛羅倫斯位於總督府附近的一座橋的橋名。

  [223] 引自英國作家拉斯金(J.Ruskin, 1819—1900)的《威尼斯之石》。

  [224] 引自拉斯金的《威尼斯之石》。

  [225] 意象來自拉斯金的《威尼斯之石》,文字有所不同。

  [226] 普桑(Poussin, 1594—1665):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他的畫風對大衛、德拉克洛瓦、安格爾、塞尚等人都有很大影響。

  [227] 1520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英王亨利八世在布洛涅會晤。雙方極盡奢靡之能事,以金線錦緞裝飾營帳,故有此稱。

  [228] 法國舊輔幣名。一個蘇相當於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即五生丁。

  [229] 中二樓介於底樓與二樓之間,大多窗戶朝街。

  [230] 康斯坦丁·吉斯(Constantin Guys, 1805—1892):法國畫家,詩人波德萊爾稱他為「新潮生活畫家」。

  [231] 「已故的博德諾爾」是巴爾扎克小說《卡蒂尼昂親王夫人的秘密》中的人物。「老虎」指年輕侍從,參見第390頁腳註。

  [232] 法蘭西喜劇院演員,以演莫里哀喜劇中的人物著稱。

  [233] 據七星文庫本注,1912年10月底,普魯斯特在給史特勞斯夫人的信中,曾提到打算去特里阿農。後雖未能成行,但研究者據此斷定,「那年」當指1912年或至遲1913年(《去斯萬家那邊》於這一年出版),與前文所寫的年月相距將近二十年。

  [234] 希臘神話中戰神阿瑞斯之子,比斯托涅斯的國王,以豢養食人的凶馬著稱。

  [235] 1872—1880年間在希臘塔納格拉發掘出土一批陶俑,其中婦女和孩子都穿帶有下垂褶襉的緊身衣服。巴黎人競相仿效,一時蔚為時尚。

  [236] 古代克爾特人的祭司,據說他們生活在橡樹林中。

  [237] 供奉希臘主神宙斯的古聖殿,位於希臘的伊庇魯斯。據荷馬在《奧德賽》中稱,聖殿中的祭司詮釋聖橡樹的樹葉簌簌聲來傳達神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