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中了反間計?

2024-10-09 05:48:56 作者: 夏維中

  崇禎二年(1629)十月下旬,一直與袁崇煥商談議和的皇太極,突然率兵繞開寧遠、山海關一帶的明朝防線,由蒙古境內開拔,抵達老河。然後兵分三路,分別從大安口、龍井關、洪山口突襲長城防線,並迅速得手,至十一月初二日,皇太極的三路兵馬已到達了遵化城下,形勢告急!

  皇太極這次突襲,有內外雙重因素。崇禎二年(1629),不僅新附後金的蒙古諸部遭受嚴重災荒,後金本身也遭重災,日子艱難。皇太極為了擺脫經濟困難,鞏固汗位,急於開戰。而當時的形勢,也有利於進攻。雖說袁崇煥統轄的寧遠、山海關防線不容易攻破,但由於蒙古已經歸附後金,後金的軍隊可以在蒙古軍的協助下,選擇山海關以西的薄弱之處,作為突破口,攻破長城防線。而且此時朝鮮也已歸附後金,皇太極不必像原先那樣擔心朝鮮人在後面攻擊他的大本營,沒有了後顧之憂。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時明朝在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防線十分薄弱。在蒙古喀爾沁等部尚未依附後金前,這段防線尚有緩衝地區,形勢不算嚴峻。但至蒙古諸部歸附後金之後,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因為這段長城防線直接面臨著後金的威脅。對此,袁崇煥已清醒地意識到了,所以,他一再上書朝廷,要求在這一線增兵,尤其要用重兵把守薊州鎮(今河北遷西)、遵化(今河北遵化)、薊州(今河北薊縣)等要地。但朝廷未能依此具體實施。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朝廷無力布防,二是因為崇禎帝及朝廷上下都認為,對付後金只要袁崇煥就行了,不必再另作籌劃。沒想到,袁崇煥擔心的事,皇太極也想到了,而且迅速實行並一舉成功,把明朝打了個措手不及。

  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得知長城防線被攻破的軍情後,立即率守關兵馬飛馳三晝夜,趕到遷西西北的三屯營,卻被駐守此鎮的總兵官朱國彥阻止,不得入城。趙率教無奈之下,繼續西行,遇後金軍隊伏擊,雙方激戰,結果趙率教戰死,其部也全軍覆沒。

  打掉援軍的後金軍隊,乘勝攻打遵化城。巡撫王元雅、保定府推官李獻明、永平推官何天球以及現任、前任兩位知縣和幾位武官,或自盡,或戰死,遵化淪陷。

  遵化一破,三屯營隨即軍心動搖,一批守將臨陣脫逃。總兵官朱國彥憤怒之餘,在城中張榜公布逃跑將領的名單,並散盡家財,與妻子張氏雙雙上吊自殺。形勢十分危急。

  袁崇煥在十一月初一日趕到山海關後,才得知後金軍隊已從蒙古攻入長城的有關詳情。他立即調兵遣將,進行堵截,自己則親率祖大壽、何可剛入衛,於十一月十日趕抵薊州。崇禎帝對袁崇煥「溫旨褒勉」,並發內帑犒賞將士,令袁崇煥統率各路兵馬。袁崇煥立即作了布置:

  以原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等守山海關;參將楊春守永平,游擊滿庫守遷安,都司劉振華守建昌,參將邵忠武守豐潤,游擊蔡裕守玉田、昌平;總兵尤世威仍還鎮護諸陵;宣府總兵侯世祿守三河,扼其西下;保定總兵曹鳴雷、遼東總兵祖大壽駐薊州遏敵,保定總兵劉策還駐密雲。

  同時,袁崇煥命游擊鐘宇,中軍王應忠、李應元為右翼,繼副總兵張弘謨而進;中軍何可剛,游擊靳國臣、趙國忠、孫志遠、陳景榮、陳繼盛,都司劉撫民組成中權,繼朱梅而進;祖大壽為後援,繼何可剛而進。袁崇煥自己率軍居二線之中策應。

  朝廷當時一片混亂。當後金軍隊突破長城防線的消息報到京師,毫無準備的朝廷上下大為震驚。崇禎帝立即下令京師戒嚴。遵化淪陷後,京師大震,人心惶惶。崇禎帝任命吏部侍郎成基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又召原先賦閒在家的孫承宗任兵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督理兵馬,負責京師防衛。一時間,只要聽說有能用之人,崇禎帝便毫不吝嗇,立即給官給錢,予以實權,可見崇禎帝當時的心態。而原任兵部尚書的王洽,則倒了大霉,被逮捕入獄,不久便死於非命。這位王尚書,本是位不錯的文官,沒想到卻丟了性命。王洽被殺,與周延儒有很大關係。在遵化失陷後,崇禎帝召見群臣,周延儒陰森森地說了一番話,而正是這番話要了王尚書的命。周延儒是這樣說的:

  「世宗斬一丁汝夔,將士震悚,疆敵宵遁。」

  此言就是要崇禎帝殺一儆百。崇禎帝認為言之有理,便把王洽下了獄。這位周延儒,總是出這樣的鬼點子,害了不少人,最終也害了自己。崇禎帝實用主又的做事風格和變化無常的性格,由此也暴露無遺。

  皇太極攻陷遵化後,並沒有像袁崇煥所預計的那樣強攻薊州城,而是與薊州城稍有接觸之後,便繞城而過,迅速向西挺進,連陷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直逼京師。在通州以北二十里處紮營後,又分兵向彰義門、天津、密雲、居庸關、良鄉、固安推進。形勢已是十分嚴峻。

  袁崇煥弄清了皇太極的意圖後,立即率兵火速向京師靠攏,於十五日趕到了通州附近的河西務。當時朝廷上下已有謠言說袁崇煥勾結後金,所以朝廷命袁崇煥的駐地不得越過薊州,而袁崇煥此時已越界到了通州附近。因此,部將中有人提醒他,乾脆就把部隊停駐在河西務,不要再往京師靠近,視敵情而作攻守進退。但袁崇煥勤王心切,沒有採納,反而親率九千兵馬,於十六日抵達左安門(外城即外羅城的東南門。外城在內城之南,呈長方形,環抱內城東西角樓,共有七個城門)。

  除袁崇煥這支軍隊外,京師附近尚有孫承宗駐屯通州,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也率援軍趕到了德勝門外駐紮。京師的守衛則由新上任的兵部尚書李邦華、右侍郎劉之綸主持。督師袁崇煥趕到後,崇禎帝仍賜彩幣和玉帶,命其統轄各路兵馬。

  十九日,皇太極率兵進至京師之北土城關之東。皇太極巡視京城外圍之後,進兵關廂二里列營進擊。宣府總兵侯世祿避其鋒芒,不與之戰。大同總兵滿桂則獨自率領自己帶來的五千騎兵迎戰。在德勝門城樓上督戰的兵部尚書李邦華,急令開炮助戰,沒想到炮彈無眼,誤傷了滿桂。滿桂被抬下來休息。後來有人誤把傷滿桂的帳算到袁崇煥頭上,這的確是冤枉。

  袁崇煥急忙令都司戴承恩在廣渠門(外城之東門,俗稱沙窩門)擇地布陣,祖大壽在南,王承胤等在西北,自己在西,嚴陣以待。此日午時,後金兵馬在外城以東發起攻擊,先由東南方向進攻,祖大壽等人力戰卻敵。後金兵轉而由西面攻擊,袁崇煥親自上陣督戰,戰鬥十分激烈。在敵往後金軍的攻勢以後,袁崇煥揮師合擊,進行反撲,敵軍退卻至渾河。皇太極鳴金收兵,移營南海子。攻城之勢稍稍緩和。

  在京師被攻之際,崇禎帝詔天下鎮巡官勤王。崇禎帝此時真是有點急了,擔心京師守不住,所以才嚴令各地率師入衛勤王,一時間天下震動。各地援軍紛紛向京師集結,圍攻南海子,後金軍隊開始後撤。

  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禎帝在平台召見袁崇煥、滿桂等人,對袁崇煥依然是態度和藹,且有賞賜。當時袁崇煥鑑於局勢危急,自感不安,便將傳旨的太監留在營中,自己則青衣玄帽獨自人城進見。依袁崇煥的初衷,他原準備向皇上提出議和的建議,所以開始時把敵情說得很嚴重,讓崇禎帝等人聽得直發慌,但他最終還是沒敢提出議和的建議。後來有人說袁崇煥把傳旨的太監留在營中,是扣為人質,以防不測,真是妄語。

  不過,此時崇禎帝心中已對袁崇煥起了疑心,儘管他不露聲色。因此,當袁崇煥提出要率兵人城時,崇禎帝便一口回絕。兩天後,當袁崇煥再次提出把自己的部隊開進外城休整並請輔臣出援時,崇禎帝仍然拒絕。而大同總兵滿桂的部隊卻可以駐紮在外城休整。袁崇煥至此已覺察到有些不對頭了。

  崇禎帝之所以不讓袁崇煥入城,主要是懷疑他已勾結後金,入城叛亂。有關袁崇煥暗中勾結後金的傳言,也已有些時日。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後,就有人說他是為了幫後金除掉心腹之患。他與後金之間的談判,也可以被說成暗降後金的具體步驟。更有人說後金從蒙古犯邊,正是袁崇煥的主意,並列出不少證據:身為督師,怎能不預知敵軍這麼大的動作?薊州一戰,後金出兵僅二百餘騎,而袁崇煥放炮,連敵人的毫毛也沒傷著,雙方交戰如同兒戲,要不是預先勾結,怎會這樣?朝廷明令袁崇煥不要過薊州,而他卻一直移師到京城腳下,來了以後也不認真備戰,只是做表面文章,這哪像保衛京師?更有人說,袁崇煥的軍隊與後金的軍隊相鄰紮營,形同友軍,朝廷給袁崇煥的軍餉,轉眼便到了後金軍營。滿桂率軍對敵激戰,袁崇煥不僅無動於衷,反而乘滿桂路過營門時,施放暗炮,射傷滿桂等等。這些話難免傳到崇禎帝耳中。崇禎帝開始尚將信將疑,但當他得到從南海子逃回來的兩位太監的密報之後,便堅信不疑了。

  這兩位太監,一名楊春,一名王成德,職任大堤馬房提督。後金兵駐南海子時,他們成了俘虜。皇太極當時正慮除不掉袁崇煥,便想藉此二人使用反間計。此時的皇太極,已不像他的父親努爾哈赤那樣,只能從《三國演義》中借用謀略了,而是擁有無數漢人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了。像反間計之類,已是小菜一碟,不在話下。於是,皇太極派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兩位手下,來到羈押兩位太監之處,乘他倆似睡未睡之機,故作耳語,卻又讓他們聽到,意思是袁崇煥與皇太極已有密約,大事可成之類。第二天,高、鮑兩人故意讓出空當,放跑太監楊春、王成德。

  楊、王兩人回到宮中,急忙把這些重大情報向崇禎帝匯報。崇禎帝果然中計,深信不疑,並著手安排有關事宜。

  十二月初一日,崇禎帝在安排妥當之後,便以議餉名義召見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人。袁崇煥一趕到平台,崇禎帝冷著臉劈頭就問:為什麼要殺毛文龍?援兵為什麼逗留遲緩?崇禎帝好像忘記了他自己幾個月來的言行:當初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崇禎帝「優旨褒答」,並下令公布毛文龍之罪,收捕其爪牙,距今不過幾個月;袁崇煥自山海關率軍增援趕到薊州時,崇禎帝還「溫旨褒勉」,這也是二十天前的事。就在不到十天之前,崇禎帝還給袁崇煥不少賞賜,以獎其功。

  毫無準備的袁崇煥,被崇禎帝這麼沒來由地一問,連話都說不出來,根本無法辯解。其實崇禎帝也不要袁崇煥辯解,當場下令錦衣衛進來捆人,押赴詔獄。

  閣臣成基命當時在場,預先對崇禎帝的計劃一無所知。他見此情形,立即跪下叩頭,請皇帝慎重。崇禎帝說:

  「慎重即因循,何益?」

  成基命再次叩頭,說:

  「兵臨城下,非他時比!」

  崇禎帝哪裡聽得進去。在他看來,正是因為兵臨城下,才要果斷行事,要不是自己英明無比,明察秋毫,豈不是讓袁崇煥得了手,壞了大事!

  他隨即宣布由滿桂總理各路兵馬,節制諸將,馬世龍、祖大壽分理遼東兵馬。

  這樣一來,祖大壽就待不下去了。祖大壽與不久前戰死的趙率教,是袁崇煥手下最得力的兩員大將。祖大壽與袁崇煥還有一層更深的關係。當初祖大壽曾犯過大事,罪可至死,全虧袁崇煥保全提攜,才有今天。袁崇煥入獄,無論於公於私,祖大壽都咽不下這口氣。

  不僅如此,接替袁崇煥的滿桂,原先也在遼東前線,後因與袁崇煥不和,才被調任。現在滿桂統轄各軍,祖大壽自然擔心受其壓制。事實上,祖大壽的部下已受到了歧視。他們在城下守城,而城上的人卻向他們扔石頭,砸死了幾人。他的手下兵卒,動不動被作為間諜處死。甚至有人揚言要用大炮轟擊他們。在很多人眼裡,祖大壽的部隊幾乎就是叛軍。

  祖大壽沒法,便不辭而別,突然率軍離開京城,往遼東開拔,至山海關時,破關而出,直奔寧遠。祖大壽這一走,不僅帶走了守城的主力,而且還很可能謀反。

  這一招令崇禎帝猝不及防。他一面指責袁崇煥的罪狀,同時又褒揚祖大壽等人,說是兩者有別,不搞株連,一面卻又告諭孫承宗說,遼東的兵馬,是我竭天下財力培養訓成,又是你舊日部曲,要孫承宗趕緊想辦法。

  孫承宗沒法,命游擊石柱國飛馳追趕祖大壽,但只追到了其部下,未能見到祖大壽本人。

  同時,閣臣成基命給皇帝出主意,建議請獄中的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以袁、祖之間的私交和上下級關係,來阻止祖大壽謀反。袁崇煥依令寫了信,朝廷立即遣都司賈登科追趕祖大壽,把此信交給了他。有意思的是,崇禎帝以叛逆罪把袁崇煥下了詔獄,卻又令袁崇煥寫信勸其部下不要謀反,真不知是什麼邏輯!

  孫承宗還趁熱打鐵,寫密信給祖大壽出主意。他要祖大壽立即上章自列,並且為朝廷立功,幫袁崇煥贖罪,並承諾為祖大壽在皇帝面前開脫。

  既有袁崇煥的信函,又有孫承宗的許諾,祖大壽便上疏朝廷,自列請罪。崇禎帝當然不會追究,便下詔把祖大壽安慰一番,讓他繼續鎮守寧遠。到後來,崇禎帝還命孫承宗、馬世遠移鎮山海關。孫、馬在遼東將士中很有威信,由他們出面,能安定遼東將士的心。

  諸招並下,遼東兵馬才稍稍安定下來,沒有進一步生出事端。

  袁崇煥既然被下了獄,入衛的各路兵馬就失去了統帥。於是朝廷又設文武經略,分別由尚書梁廷棟、滿桂充任,並各賜尚方劍,分駐西直門和安定門,以加強防禦,協調各軍。

  此時的皇太極,仍率兵在長城之內游弋待機,並兩次派使者與明朝廷議和。後金兵馬,本是長期遊牧的部落,很習慣這種且獵且行的生活。當皇太極得知反間計奏效、袁崇煥下獄後,欣喜若狂。他實在沒想到崇禎帝會這麼輕易地上了他的當,自毀長城。

  欣喜之餘,皇太極隨即揮師攻下京師西南的良鄉城,知縣黨還醇等戰死。他的另一支兵馬攻下了固安城,然後回兵盧溝橋。當時駐守盧溝橋的是副總兵申甫、監軍金聲。這位申甫,本是位僧人,平時好談兵。時局危急後,崇禎帝下令破格選才。庶吉士金聲就把這位申甫推薦給朝廷。崇禎帝立即召見申甫,並參觀了申甫的戰車,覺得申甫是難得的人才,便提拔他做了副總兵,給他錢糧招兵買馬,修建戰車。庶吉士金聲也因推薦有功,被提拔為御史,做了申甫的監軍。

  申甫招的人馬,都是些地痞無賴,根本沒經過訓練。而他的新式武器戰車,能有多大用處,也只有天知道。就是這群烏合之眾,竟被派去駐守京師外圍的重地盧溝橋。結果是在後金兵馬的銳利攻勢之下,這支軍隊被全殲,申甫戰死,他的戰車當然也沒什麼用處。

  占領盧溝橋後,後金軍乘勝推進到京師的永定門(京師外城正南門)。滿桂正率兵駐紮在外城之內,他自知兵力薄弱,敵不住後金兵鋒,所以想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但崇禎帝嚴令滿桂出城迎敵。無奈之下,滿桂揮淚率五千兵馬出城布陣。至十七日黎明,潮水一般的後金兵馬向滿桂發起猛攻,前後十餘戰。滿桂身先士卒,驍勇無比,終因寡不敵眾,節節敗退。此役滿桂戰死,副將孫祖壽及參將周旗等三十餘將陣亡,總兵官黑雲龍、麻登雲等被擒,最後投降。

  到此時,原先在遼東前線最能打仗的四員大將,已被折騰得差不多了。袁崇煥被下了獄,趙率教、滿桂戰死,祖大壽被逼走,差點謀反。若要論起來,崇禎帝就是最大的罪魁禍首。

  皇太極打敗滿桂以後,其手下紛紛要求攻打京師。皇太極卻不急,他笑著說:

  「城中痴兒,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圉(域)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

  若是讓崇禎帝聽到這番話,真要當場昏過去。他自命不凡,以明君自居,沒想到在皇太極眼中,僅是一位「痴兒」而已。

  皇太極自知後金實力尚不足守住中原之大,於是再次致書崇禎帝,重申議和之意,然後解了京師之圍。

  崇禎帝此時仍根本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堂堂天朝,怎麼能屈尊與這小小的建州藩屬議和呢?因此他絕對不予考慮!他仍要求各路兵馬剿滅皇太極。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根本不可能。沒有一路兵馬能擋得住後金的鋒芒,更不用說能組織起進攻了。

  皇太極從京師撤圍後,先揮師攻良鄉,擊潰山西巡撫耿如杞的援兵,再到京師東南的房山,拜謁後金太祖陵,然後揮師向東趨通州,攻下通州以南的張家灣,再東渡運河,攻下香河、三河、玉田、永平、灤州,最後駐紮在三屯營。明朝官員將領幾十人戰死,而各路援兵卻不敢前往救援。當時只有兵部侍郎劉之綸敢率兵去碰後金軍隊。

  這位劉之綸,原本是翰林院的庶吉士。他看到官軍節節敗退,心裡著急,便給皇帝上疏陳方略、出計謀,而且還借錢製造小炮、戰車。崇禎帝認為他是個人才,便破格提拔他做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給他一個空頭官做做。劉之綸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到滿桂戰死後,劉之綸向皇帝請兵一萬,出城迎戰後金,崇禎帝哪裡有這麼多人給他。因此劉之綸的部隊也是些烏合之眾。當他帶著部隊趕到通州時,皇太極開始已過通州,連下香河、永平,勢不可擋。這位書呆子率兵急趕遵化,在遵化城外八里的娘娘廟上紮營,為了牽制皇太極,他還聯絡總兵馬世龍、吳自勉,要他們增援。

  皇太極派出三萬騎兵迎戰。馬世龍雖在不遠的薊州,但就是擁兵不救。劉之綸只好單獨應戰,先用自製的小炮轟敵,開始還有點效果。但時間一長,小炮因質量不過關,紛紛自爆,軍隊大亂。手下人一看大事不妙,請求撤退。劉之綸不肯,大聲說道:

  「吾受天子厚恩,誓捐軀以報。戰不捷,死耳!敢言退者斬!」

  此言一出,無人敢退。戰鬥自辰時打到酉時,異常激烈,劉之綸身先士卒,帶領部下殊死力斗,弓箭射盡,則短兵相接,近身肉搏。打到後來,劉之綸自知必死,大呼:

  「死!死!負天子恩!」

  說完,便解下佩印,交付家人,囑其交還朝廷。不久,他便中矢身亡,其部下也幾乎是全軍覆沒,十分壯烈。

  攻下遵化後,皇太極以遵化、永平、遷安、灤州為據點,分兵把守。當時朝廷的主力有兩支:一支由孫承宗、祖大壽率領,在敵軍之東,被敵軍切斷了與京師的聯絡;一支由馬世龍率領,在敵軍之西。兩支軍隊之間根本無法聯絡。孫承宗只知京師危急,急募敢死隊繞過敵占區,沿海邊直趨京師,到了京師後,才知京城並沒有戰事。孫承宗分別派兵駐守開平營(在今唐山市西北)、收復建昌營(在遷安城西北),才算打通了與西路軍的聯絡。

  到了此年的三月初,在關內已轉了近半年的皇太極開始撤退。從冷口(長城關口之一,當時屬遷安縣)出,長城進入蒙古境內回瀋陽。他臨撤之前,再次遺書明朝廷,表達了議和的意向,把事情做得有條有理。不久,他又派遣大貝勒阿敏、貝勒碩托率五千兵馬前去換防,駐守永平、灤州、遷安、遵化。至五月初,孫承宗先後收復四城,把後金兵趕出長城,局勢才稍稍平息。阿敏在撤退時,下令對永平、遷安進行了殘酷的屠城,給明朝只留下了空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