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事年表

2024-10-09 05:35:00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1945年

  2月4—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達舉行會議,決定三國軍隊各自占領德國的一個區域,柏林為「特別區域」,由三國軍隊共同占領。

  3月19日,希特勒下達「焦土政策」命令。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4月15日,蘇聯紅軍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

  4月25日,蘇、美軍隊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地區會師。

  4月30日,希特勒自殺。

  5月1日,蘇、美、英、法四國政府代表達成關於法國參加對德管制和占領,以及共管柏林的協議。

  5月2日,鄧尼茨政府成立。

  5月4日,蘇聯紅軍完全占領柏林。

  5月7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5月7日,在柏林舉行德國無條件投降正式簽字儀式。

  6月5日,蘇、美、英、法四國政府代表在柏林簽訂《關於擊敗德國並在德國承擔最高權力的宣言》。

  6月17日,北威州基督教民主聯盟舉行成立大會。

  6月,蘇占區基督教民主聯盟成立。

  7月1日,大柏林「盟國城防司令部」成立。

  7月5日,蘇占區自由民主黨成立。

  7月17日—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舉行波茨坦會議,簽署《波茨坦協定》。

  8月5日,盟國管制委員會成立。

  8月8日,蘇、美、英、法及其他19個國家在倫敦簽訂《關於追剿和懲辦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決定》,並通過了《國際軍事法庭章程》。

  11月20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公開審判納粹戰犯。

  12月14日,基督教民主聯盟成為跨州政黨。

  1946年

  1月8日,基督教社會聯盟在慕尼黑成立。

  1月20—27日,美占區舉行第一次自由選舉。

  3月1日,阿登納當選為英占區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

  4月21—22日,蘇占區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舉行兩黨聯合代表大會,合併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

  5月9日,西方三占區和柏林代表舉行社會民主黨重建大會,選舉舒馬赫為戰後第一任主席。

  4—6月,四大國外長在巴黎召開會議,討論和約和德國問題。

  9月,蘇占區開始舉行區、鄉、州民主選舉。

  9月30日—10月1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布對納粹戰犯宣判的判決書。

  11月26日,大柏林選出統一的市議會和政府。

  12月2日,美、英締結關於建立「雙占區」的協議,規定1947年1月1日起在經濟上合併。

  1947年

  1月1日,美、英簽署《德國美占區和英占區經濟合併協定》

  3月10日—4月24日,蘇、美、英、法四國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全面討論德國問題,中心議題是政治統一和政治制度。

  4月,英占區舉行州議會選舉。

  5月18日,法占區舉行州議會選舉。

  5月29日,美、英簽訂《改組雙占區經濟機構的協定》,並根據此協定成立了「聯合經濟區」。

  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演講中提出美國「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11月25日—12月15日,蘇、美、英、法四國外交部長在倫敦就德國統一問題再次舉行會議,會議沒有結果,最後破裂。

  1948年

  2月23日,美、英、法三國外交部長開始在倫敦舉行會議,26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外交部長也參加了這一會議,史稱六國倫敦會議,會議於6月7日通過了《倫敦協議書》有關魯爾管制的文件。

  3月17—28日,蘇占區召開德國代表大會,成立「德國人民委員會」。

  4月29日,蘇占區民主農民黨成立。

  5月25日,蘇占區國家民主黨成立。

  6月16日,蘇軍代表撤離盟軍柏林管制總部。

  6月20日,西方三國占領區實行貨幣改革,發行「B」記馬克取代帝國馬克。

  6月23日,蘇占區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貨幣馬克取代舊馬克。

  6月24日,蘇聯開始全面封鎖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機」開始。

  7月1日,西方三國軍事長官召集11州總理在法蘭克福開會,商討成立西德國家事宜。

  8月6—16日,蘇、美、英、法四國代表在莫斯科舉行第四次會談。

  9月1日,西德議會委員會(即制憲會議)在波恩開幕。

  10月4日,柏林問題正式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主席呼籲四國通過談判解決柏林問題。

  11月30日,東柏林成立市政府。

  12月5日,西柏林選舉市議會,並成立市政府,從此柏林宣告分裂。

  11月11日—12月24日,第二次倫敦六國外交部長會議,討論魯爾問題。

  12月,西占區自由民主黨成立,特奧多爾·豪斯當選為主席。

  1949年

  4月8日,法占區併入美、英雙占區,成立「三占區」。

  4月28日,美、英、法等六國在倫敦簽訂協定,正式成立魯爾國際管制機構。

  5月5日,蘇、美、英、法同時發表關於解除德國各占領區和柏林之間的限制的公報。

  5月8日,西德議會委員會通過聯邦德國《基本法》。

  5月12日,柏林封鎖被解除。

  5月15—16日,蘇占區舉行普選。

  5月23日,《基本法》經過10個州議會通過,正式生效。

  5月30日,蘇占區召開德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

  8月14日,西占區舉行第一屆聯邦議院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共獲得約70%的選票。

  9月12日,特奧多爾·豪斯當選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統。

  9月15日,康拉德·阿登納當選聯邦共和國總理,組成聯盟黨、自民黨和德意志人黨聯合政府。

  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翌日美、英、法制定的《占領法規》生效。

  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臨時議會和臨時政府成立。

  10月11日,奧托·格羅提渥當選民主德國總理。威廉·皮克當選總統。12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內閣正式成立。

  10月,蘇聯與民主德國互派外交使團。聯邦德國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為獲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準備了條件,也是其加入的第一個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

  11月12日,阿登納與美、英、法簽署《彼得斯貝格議定書》,占領國將停止對德國工業的拆遷,聯邦德國參加魯爾國際管制機構,並可在外國設立領事機構。

  1950年

  2月3日,民主德國成立德意志全國委員會,並以之為全國陣線的中央機關。

  3月16日,阿登納對美國記者金·史密斯談話,提出建立法德聯盟。

  5月1日,民主德國實施《勞動基本法》。

  5月9日,法國提出《舒曼計劃》,阿登納表示歡迎,因其有利於法德和解和德國的復興。

  6月5—6日,民主德國與波蘭簽署以奧得尼斯河為邊界的條約和經濟技術文化合作協議。

  6月13日,民主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簽署經濟與文化合作協定。

  6月20日,聯邦德國與法、荷、比、盧、意開始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談判。

  7月,聯邦德國成為「歐洲委員會」聯繫成員國。

  8月18日,阿登納對記者談話,要求建立聯邦德國防務力量。

  9月中旬,美、英、法三國外長會議宣布承認聯邦德國為德國唯一合法政府,並考慮聯邦德國的防務貢獻問題。

  9月30日,民主德國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

  10月24日,法國提出「普利文計劃」,阿登納表示歡迎。

  11月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組成,並根據選舉結果組成政府。

  1951年

  1月,民主德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阿登納拒絕民主德國提出的建立全德委員會的建議,堅持以「全德自由選舉」作為走向統一的第一步。

  3月,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部,阿登納自任外交部長。

  3月14日,民主德國政府發表關於爭取締結和約和為德國統一而鬥爭的宣言。

  4月10日,聯邦議院通過《煤鋼企業共同決定法》,1000人以上的煤鋼企業適用此法。

  4月18日,聯邦德國與法、意、荷、比、盧簽署《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

  4月21日,聯邦德國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6月3—5日,民主德國舉行反對德國重新軍國主義化和要求締結對德和約的民意投票。

  7月,英、法、美相繼宣布結束對德國的戰爭狀態。

  9月20日,兩德簽署關於「區間貿易」的柏林協定。

  1952年

  2月8日,聯邦議院批准加入歐洲防務共同體。社會民主黨投反對票。

  2月13日,民主德國致函英、法、美、蘇四國政府,要求按照波茨坦協定從速締結對德和約。

  3月10日,蘇聯發出照會,提出聯邦德國可以實現統一,條件是它實行中立。阿登納政府與美、英、法拒絕了這一建議。

  5月26日和27日,聯邦德國先後簽署關於調整與三大國關係的《一般性條約》和法、德、意、荷、比、盧《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的條約》。

  7月7—12日,德國統一社會黨第二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民主德國國內工作重心開始轉向社會主義建設。

  7月23日,民主德國實行行政區劃管理改革,取消了州的建制,代之以14個專區。

  10月23日,聯邦德國憲法法院裁決取締新納粹勢力的「社會帝國黨」(SRP)。

  10月,聯邦德國通過《企業組織法》,雇員在20人以上的企業適用此法。

  1953年

  3月5日,史達林逝世。

  3月6日,聯邦德國第二屆聯邦議院選舉,聯盟黨獲得優勢繼續執政,阿登納再次擔任總理。

  6月17日,民主德國東柏林和其他城市爆發工人示威遊行。

  7月24—26日,統一社會黨中央第十五次全體會議召開,通過烏布利希提出的「新路線」。

  8月22日,蘇聯免除民主德國由於戰爭而負擔的財政和經濟義務,並將兩國關係提升到大使級別。

  1954年

  1月25日—2月18日,英、法、美、蘇四國外長會議討論德國問題,但無果而終。

  3月26日,蘇聯承認民主德國為主權國家。

  3月30日—4月6日,統一社會黨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

  8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否決《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

  10月23日,聯邦德國美、英、法等國簽署《巴黎協定》,規定結束占領制度,聯邦德國成為主權國家,實現重新武裝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日,聯邦德國和法國簽署《關於薩爾問題的原則性協定》,規定薩爾將成為西歐聯盟結構中的「薩爾法規」之下的一個地區。

  1955年

  1月25日,蘇聯發布《關於結束蘇聯同民主德國之間的戰爭狀態的命令》,宣布結束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

  1月29日,在社會民主黨的倡議下,在聖保羅教堂(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舉行群眾大會,要求四大國就德國統一問題進行磋商,反對聯邦德國重新武裝。

  5月9日,《巴黎條約》生效,聯邦德國隨之加入北約組織。

  5月14日,蘇聯東歐簽署《華沙條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民主德國被接納為成員。

  6月2日,聯邦德國和法、意、荷、比、盧達成「墨西拿決議」,決定「重啟歐洲建設」。

  7月18—23日,四國首腦日內瓦會談,討論德國問題、歐洲安全和裁軍等問題,無實質成果。隨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宣布了兩個德國主張。

  9月8—14日,阿登納訪問蘇聯,雙方建立外交關係,並就戰俘返回問題達成安排。

  9月20日,蘇聯與民主德國簽訂友好互助條約,並承認民主德國「擁有充分主權」。

  10月10日,聯邦總統豪斯任命聯邦國防軍第一批人員。

  10月23日,在西歐聯盟監督下的薩爾公民投票,67%的人拒絕「薩爾法規」。

  10月24—27日,統一社會黨召開二十五中全會,決定今後的任務是在國際法基礎上建立兩個德國間的正常關係,並全面鞏固民主德國中央政權。

  12月,聯邦德國外長勃倫塔諾告誡其他國家不要無視聯邦共和國的單獨代表權,由此產生了「哈爾斯坦主義」。

  1956年

  1月18日,民主德國通過創建國家人民軍和國防部的法律。

  3月24—30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

  7月7日,聯邦德國通過《義務兵役法》。社會民主黨投反對票。

  8月17日,聯邦憲法法院根據阿登納政府的要求,以「違憲」為由取締德國共產黨(KPD)。

  1957年

  1月1日,薩爾成為聯邦德國的一個州。

  1月30日—2月1日,統一社會黨舉行中委會第三十次會議,烏布利希詳細談到兩德邦聯計劃。

  3月25日,聯邦德國與法、意、比、荷、盧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的《羅馬條約》。

  6月26日,聯邦德國頒布《聯邦銀行法》,成立聯邦銀行。

  7月,聯邦議院通過《反對限制競爭法》。該法被稱為「社會市場經濟的憲章」。

  9月15日,聯邦德國第三次聯邦議院選舉,聯盟黨獲得空前勝利,單獨組成聯邦政府。隨後阿登納再次組織政府。

  1958年

  3月,在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舉行反核集會,揭開大規劃反核群眾運動的序幕。

  7月10—16日,統一社會黨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11月27日,蘇聯照會英、法、美三國,提出締結對德和約的備忘錄,要求在半年內解決問題,否則將單方面與民主德國締結和約。這一建議遭到西方拒絕,第二次柏林危機開始。

  1958年,聯邦德國馬克實行與美元的自由兌換。

  1958年,聯邦德國司法機構在烏爾姆市開始進行「納粹行動隊審判」。

  1959年

  1月,民主德國政府停止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實施「趕超聯邦德國」的「七年計劃」。

  4月,民主德國在比特菲爾德召開作家會議,提出「工人們,拿起筆桿來!」的口號。

  5月11日—6月20日,英、法、美、蘇在日內瓦舉行四國外長會議,兩德代表列席。

  11月13—15日,社會民主黨通過《哥德斯貝格綱領》,修改指導思想和綱領,接受「社會市場經濟」。

  12月,民主德國頒行新法律,要在1964年前普及綜合技術教育的十年制綜合技術中學。

  1959—1960年,阿登納授意制定「格洛布克計劃」,試圖改善與民主德國的關係。

  1960年

  9月7日,民主德國第一任總統威廉·皮克去世。12日,人民議院決定不再設立總統,代之以國務委員會主席。

  11月25日,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漢諾瓦代表大會上指定維利·勃蘭特為聯邦總理候選人。

  1961年

  6月3—4日,美、蘇首腦維也納會晤,赫魯雪夫在德國和柏林問題上加強施壓。

  8月,柏林危機達到高潮。13日民主德國建立柏林圍牆。

  11月30日,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格羅提渥致信阿登納,提議互相承認主權平等和尊重領土完整。

  1961年,聯邦德國外長施洛德提出「鬆動政策」,同東歐國家緩和關係。

  1962年

  2月28日,德國電影界人士發表《奧伯豪森宣言》,決心振興德國電影事業。隨後開始「新德國電影」運動。

  10月,聯邦德國《明鏡》事件,自由民主黨退出政府,國防部長施特勞斯被迫辭職,阿登納重組政府。

  1963年

  1月15—21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六大」召開,宣布基本完成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並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是黨的戰略任務。

  1月22日,阿登納與戴高樂簽署《法德合作條約》。

  6月25日,民主德國政府公布《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的新經濟體制準則》。

  7月2日,瓦爾特·烏布利希提議兩德就建立邦聯、發展正常和平關係和友好合作進行談判。

  7月15日,社會民主黨人埃貢·巴爾提出「以接近求改變」的東方政策思路。

  8月5日,美、蘇、英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19日聯邦德國加入該條約。

  10月11日,阿登納辭去總理職務,路德維希·艾哈德繼任。

  12月,聯邦德國司法機構開始「奧斯維辛審判」。審判持續到1965年8月。

  1963—1964年間,聯邦德國相繼與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簽署貿易協定,互派貿易使團。

  1964年

  2月15—16日,維利·勃蘭特當選為德國社會民主黨主席。

  4月24—25日,民主德國政治局思想工作委員會和文化部在比特菲爾德舉行代表會議。

  6月12日,民主德國與蘇聯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9月21日,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奧托·格羅提渥逝世。24日,人民議院任命維利·斯多夫為部長會議主席。

  1965年

  2月25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通過了統一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法,規定十年制綜合技術中學為義務教育。

  5月13日,聯邦德國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隨後以埃及為首的10個阿拉伯國家與聯邦德國斷絕外交關係。

  1965年,北約成立「核計劃小組」,聯邦德國是其成員國之一。

  1966年

  3月,艾哈德政府發出「和平照會」,表示願意與蘇聯和東歐國家改善關係,實現共處。

  3月,民主德國與蘇聯建立經濟和科技合作政府委員會。

  12月1日,聯盟黨與社民黨聯合組成「大聯合」政府,庫特格奧爾格·基辛格任總理,社民黨人維利·勃蘭特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12月,民主德國提出兩德之間建立和平共處關係的最低綱領。同月聯邦德國「大聯合政府」發表聲明,重申艾哈德政府「和平照會」中與蘇聯東歐實現和解的政策。

  1966年間,極右派「德國國家民主黨」(NDP)在黑森等州選舉中跨越5%的門檻,進入州議會。

  1967年

  3月—9月,民主德國先後與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4月,西柏林學生集會,抗議美國侵越戰爭。

  4月17—22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發達的社會主義制度。

  4月19日,阿登納去世。

  5月10日,民主德國總理斯多夫致信聯邦德國總理基辛格,由此開始兩德首腦直接通信。

  6月8日,聯邦德國通過《促進經濟增長與穩定法》(簡稱《穩定法》),被稱為「現代經濟干預的大憲章」。

  6月,聯邦德國學生抗議伊朗巴列維國王訪問西柏林,與警察發生衝突。

  1968年

  1月,民主德國頒布新憲法草案,並於4月投票通過。

  4月,聯邦德國發生學生領袖杜奇克遭槍擊事件,激起學生新一輪抗議浪潮。

  5月30日,在一片抗議聲中,聯邦議院通過《緊急狀態法》,授權政府在必要情況下採取緊急措施,保護「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

  8月21日,蘇聯和部分華約國家部隊進入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

  3月5日,社會民主黨人海涅曼當選聯邦德國總統。

  9月28日,聯邦德國大選,社會民主黨獲42.7%的選票。

  10月,社會民主黨與自由民主黨組織「小聯合」政府,勃蘭特擔任總理,謝爾任副總理兼外長。由此開啟為期十餘年的社會民主黨—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的時期。

  11月,勃蘭特政府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70年

  3月19日,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與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斯多夫在埃爾福特會晤,討論兩德關係問題。

  5月21日,勃蘭特與斯多夫在卡塞爾再次會晤。

  6月,聯邦德國激進抗議分子恩斯林公開呼籲建立「紅軍」,展開「武裝抵抗」。

  8月12日,聯邦德國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莫斯科條約》),宣稱放棄使用武力,並承認現狀。同時,聯邦德國發出「關於德國統一的信件」,強調在和平中通過「自由的自決」實現統一的目標。

  12月7日,聯邦德國與波蘭簽署關係正常化條約(《華沙條約》)。

  1971年

  3月31日,民主德國重新實行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

  5月3日,昂納克當選為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6月15—19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9月3日,美、蘇、英、法簽署《關於柏林的四方協定》。

  9月30日,兩德達成郵電和通信協議。

  10月20日,勃蘭特獲諾貝爾和平獎。

  12月17日,兩德簽署過境交通的協議。

  1972年

  1月,聯邦德國新的《企業組織法》生效。

  1月28日,勃蘭特與各州總理簽署《反對激進分子令》。

  5月,聯邦議院批准《莫斯科條約》和《華沙條約》,同時通過解釋性決議,強調條約與德國在歐洲框架內以和平手段恢復統一的目標不相矛盾。

  6月,聯邦德國「紅軍派」首要分子巴德爾、恩斯林、邁因霍夫等人被捕。

  12月21日,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簽署《兩德關係基礎條約》,雙方放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承認兩德邊界不可侵犯,彼此尊重獨立。

  1972年,聯邦德國作家亨利希·伯爾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3年

  5月1日,民主德國頒布的對所有社會主義企業都適用的管理條例正式生效。

  7月3—12日,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召開,兩德都參加了歐安會。

  7月31日,聯邦德國憲法法院應巴伐利亞州政府的要求,裁決兩德關係基礎條約符合《基本法》,並強調民主德國不能被視為外國,而只是德國的一部分。

  9月18日,兩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10月3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選舉斯多夫為國務委員會主席,任命辛德曼為部長會議主席。

  12月11日,聯邦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簽署關係正常化條約,宣布《慕尼黑條約》無效。

  1974年

  5月6日,勃蘭特因「紀堯姆事件」辭職。赫爾穆特·施密特繼任總理,自民黨人漢斯

  迪特里希·根舍任副總理兼外長。

  5月15日,自民黨人瓦爾特·謝爾當選聯邦德國總統。

  9月27日,民主德國人民院決定修改憲法,以「工人和農民的社會主義國家」取代「德意志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提法。

  11月,聯邦德國與波蘭達成經濟與技術合作協定。

  1975年

  1月,聯邦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簽署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2—3月,聯邦德國的威爾發生近3萬人參加的抗議建設核電站的活動。

  8月1日,兩德和其他國家一起在赫爾辛基簽署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最後文件」。

  10月7日,民主德國和蘇聯簽訂新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11月中旬,德國社會民主黨代表大會通過「八五大綱」。

  1975年,聯邦德國開始對「紅軍派」首要分子進行審判。

  1976年

  3月18日,聯邦德國通過新《企業共同決定法》,適用於擁有2000以上職工的所有企業。

  5月18—22日,統一社會黨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新黨章。

  10月21日,聯邦德國被選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兩年。

  1976年,聯邦德國制定《高教框架立法》,就教育改革制定了相關的方針。

  1977年

  7月2日,青年社會黨人主席克勞斯烏韋·貝內特爾被開除出德國社會民主黨。

  9月28日,勃蘭特任「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南北委員會)主席。

  10月,聯邦德國的恐怖活動達到高潮。聯邦特種部隊成功解救被劫飛機和人質。巴德爾等被囚的「紅軍派」首領在獄中自殺。

  1978年

  1978年,聯邦政府成立專門機構,研究改善「外國人」處境及其與德國社會的融合等問題。

  12月4—5日,在聯邦德國與法國的合作之下,歐洲理事會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

  12月9—10日,社會民主黨科隆特別代表大會,提出放鬆對公用事業聘用人員的審查。

  1979年

  1月,施密特總理與美國總統卡特、英國首相卡拉漢、法國總統德斯坦在瓜德羅普島會晤,討論蘇聯對歐洲的中程飛彈問題。

  3月,「歐洲貨幣體系」正式生效。

  5月23日,基民盟的卡斯滕斯當選為聯邦德國總統。

  6月上旬,歐洲議會首次直接選舉,聯邦德國獲得410個席位中的81席。

  7月3日,聯邦議院通過決議,取消對納粹罪行追訴的時間限制。

  12月,北約通過關於歐洲中程飛彈的「雙軌決議」。

  1979年,聯邦德國學者斯坦貝格提出「憲法愛國主義」。

  1980年

  7月19日—8月3日,聯邦德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一起,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1981年

  10月,聯邦德國多地發生大規模的反核和平運動,反對北約《雙軌決議》。反核和平運動一直持續到1983年。

  12月11—13日,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與民主德國國務委員會主席昂納克會談。

  1981—1984年間,一系列司法調查揭露企業界與政黨的權錢交易,一批黨政高官涉嫌,或辭職或受到處罰。

  1982年

  8月20日,自民黨人、副總理兼外長根舍批評政府的經濟與財政政策,提出「轉向」。

  9月17日,施密特宣布結束與自民黨的聯合政府,並建議舉行大選。

  10月1日,聯邦議院通過對施密特總理的建設性不信任案。隨之選舉聯盟黨人科爾任總理,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組織政府。

  1983年

  3月6日,聯邦議院選舉,聯盟黨獲勝並繼續與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綠黨首次進入聯邦議院,衝擊了現有的政黨格局。

  6月29日,聯邦政府擔保向民主德國貸款10億馬克,這筆貸款由以巴伐利亞銀行為首的銀行團提供。

  10月5日,昂納克宣布將撤除兩德邊境上的自動射擊裝置。

  12月,在聯邦德國開始部署美國新的中程飛彈,反核和平運動再起高潮。

  1984年

  1月18日,蘇聯在民主德國部署飛彈部隊。

  2月,聯邦德國總理科爾和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強調兩德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5月,理夏德·馮·魏茨澤克當選聯邦德國總統。

  7月,民主德國放鬆兩德間旅行的限制,減少了要求來訪者兌換東德馬克的數量。

  10月,昂納克在《新德意志報》發表文章稱,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如同水火,不可能統一。

  1986年

  2月17日,聯邦德國簽署在1992年建成歐共體統一大市場的《單一歐洲文件》。

  2月22日,民主德國人民院主席辛德曼訪問波恩,與聯邦總統、總理等進行了會談。

  4月17日,統一社會黨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提出面向2000年的經濟戰略。

  6月16日,昂納克再次當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斯多夫和辛德曼分別再次當選為部長會議主席和人民議院主席。

  10月16日,聯邦德國再次當選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為期兩年。

  1987年

  9月7—11日,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訪問聯邦德國,與科爾會談。雙方在「原則問題」上各執一辭,但表示彼此是「命運共同體」「決不讓在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發生戰爭」。

  1989年

  3月30日,民主德國政府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東德人民到西德旅行的限制。

  5月2日,匈牙利開始拆除通往奧地利邊界上的鐵絲網,從而打開了民主德國公民經匈牙利入奧地利逃往西德的缺口。

  6月12—15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訪問聯邦德國。

  從7月起,大批民主德國居民逃向西方。

  8月23日,科爾就大批民主德國人民逃往西德發表聲明,聲稱聯邦德國對此不會無動於衷,要求與昂納克會晤。

  10月7日,民主德國舉行40周年國慶活動,戈巴契夫應邀出席。

  10月9日,東柏林、萊比錫等大城市爆發數十萬人示威遊行。

  10月1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舉行第十一屆九中全會,昂納克以「健康原因」辭職,埃貢·克倫茨當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總書記。

  10月24日,在民主德國第九屆人民議院第十次會議上,克倫茨被選為國務委員會主席。

  11月4日,東柏林爆發百萬人大遊行。

  11月7日、8日,民主德國政府和統一社會黨政治局先後集體辭職。

  11月9日,民主德國宣布開放「柏林圍牆」和東、西德邊界。

  11月10日,科爾中斷在波蘭的訪問,緊急回國召開內閣會議,討論東德開放「柏林圍牆」後的局勢。

  11月13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選舉統一社會黨政治局委員莫德羅為部長會議主席。

  11月17日,莫德羅提出建立兩德「條約共同體」構想。

  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現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

  11月2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對科爾「10點計劃」表示支持。

  12月3日和6日,克倫茨先後辭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國務委員會主席職務。

  12月5—6日,聯邦德國外交部長根舍訪問蘇聯,蘇聯強調其與民主德國的結盟關係,反對人為地強制推行德國重新統一。

  12月9日,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在特別代表大會上選舉41歲的柏林律師格雷戈爾·居西為主席。

  12月16日,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為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

  12月19—29日,科爾訪問民主德國,與莫德羅會談。

  12月22日,科爾和莫德羅舉行儀式,打開了東、西「柏林圍牆」間的布蘭登堡門。

  1990年

  1月27日,民主德國各黨舉行圓桌會議,把原定5月6日舉行的全國選舉提前到3月18日。

  1月29—30日,莫德羅訪問蘇聯,戈巴契夫聲稱,德國統一問題無疑已經列在歐洲議事日程上。

  2月1日,莫德羅提出「通往德國統一道路的方案」。

  2月2日,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主席居西訪問蘇聯,承認德國統一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2月4日,統一社會黨一民主社會主義黨更名為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簡稱民社黨)。

  2月6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下院稱德國統一問題看來不可避免,但需要一個較長的過渡時期。

  2月7日,波恩內閣成立「德國統一內閣委員會」,科爾任主席。

  2月10—11日,科爾訪問蘇聯,戈巴契夫宣稱,必須由德國人自己解決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問題,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對蘇聯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2月23日,蘇、美、英、法四國和兩德外交部長出席在渥太華召開的北約和華約33國「開放天空」會議,討論德國統一問題,制定「二+四」方案。

  2月15日,科爾在聯邦議院發表聲明,聲稱統一後的德國將繼續留在西方聯盟;科爾訪問法國,同密特朗總統會談。

  2月19日,民主德國軍隊開始從布蘭登堡門大規模拆除「柏林圍牆」。

  2月20日,兩德內閣部長和經濟專家在東柏林首次會晤,商討建立兩德貨幣和經濟聯盟。

  2月24—25日,科爾訪問美國,與布希會談,雙方一致表示統一後的德國應是北約正式成員國。

  3月5—6日,莫德羅訪問蘇聯。

  3月14日,四大國和兩德外交部司長級代表在波恩舉行「二+四」會談第一次籌備工作會議,重點討論程序、時間表、議程等事項。

  3月18日,民主德國舉行自由選舉,以德·梅齊埃為主席的基民盟在選舉中得票最多。

  3月19日,科爾訪問英國,與柴契爾夫人舉行會談,一致表示統一後的德國必須留在北約。

  4月12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舉行會議,基民盟主席德·梅齊埃被選為部長會議主席,組成以德國聯盟(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聯盟、民主覺醒)、自由民主聯盟和社民黨為主的新政府。

  4月24日,德·梅齊埃訪問聯邦德國,與科爾達成協議,兩德從7月1日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

  4月27—29日,德·梅齊埃訪問蘇聯,與戈巴契夫會談。

  5月5日,首輪「二+四」外交部長會議在波恩舉行。

  5月12日,兩德就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達成協議。

  5月17日,科爾訪問美國,同布希總統就德國統一和東、西方其他問題進行磋商。

  5月18日,兩德財政部長在波恩正式簽署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

  6月8日,科爾訪問美國,表示希望今年秋天結束「二+四」會議。

  6月11—12日,德·梅齊埃訪問美國,布希重申統一後的德國必須成為北約正式成員國。

  6月12日,戈巴契夫提出統一後的德國同時成為華約和北約的「聯繫成員國」的新建議。

  6月18—19日,德·梅齊埃訪問法國,表示贊成統一後的德國留在一個政治作用大於軍事作用的北約內。

  6月21日,聯邦德國政府宣布為向蘇聯提供50億馬克銀行貸款提供政府擔保;兩德議會分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承認德、波邊界的決議。

  6月22日,聯邦議院批准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第二輪「二+四」外交部長會談在東柏林舉行,主要討論統一後的德國軍事地位問題。

  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為民主德國流通貨幣;民主德國的「國營企業信託管理局」(簡稱「託管局」)成立。

  7月3日,兩德政府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民主德國決定恢復州建制。

  7月3日,兩德政府就實現兩德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統一條約》開始談判。

  7月14日,科爾訪問蘇聯,戈巴契夫同意德國統一後立即取得完全的、不加限制的主權,並可自由決定其歸屬。

  7月17日,第三輪「二+四」外交部長會議在巴黎舉行,波蘭外交部長應邀參加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德、波邊界問題。

  8月2日,兩德政府草案《選舉條約》。

  8月23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以2/3的多數票通過決議,決定民主德國於10月3日根據聯邦《基本法》第23條加入聯邦德國。

  8月31日,聯邦德國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和民主德國國務秘書克勞澤在柏林簽署兩德第二個國家條約——《統一條約》

  9月12日,第四輪「二+四」會談在莫斯科舉行,簽署《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

  9月13日,《蘇德睦鄰夥伴合作條約》在莫斯科簽訂,條約有效期為20年。

  9月18日,科爾總理和法國總統密特朗舉行兩國政府間的第56次會晤。

  9月19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通過《統一條約》。

  9月10—21日,聯邦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通過《統一條約》。

  10月2日,東、西柏林市政府舉行聯席會議,宣布柏林正式統一。

  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德國實現了統一。10月3日為德國國慶日。

  10月4日,統一後的德國全德聯邦議院舉行首腦會議。

  10月5日,德國聯邦議院通過新的《選舉法》。

  12月2日,全德第一次議會選舉,聯合執政的聯盟黨和自由民主黨得票超過半數。

  1991年

  1月2日,科爾政府決定,德國將派遣18架阿爾法型噴氣式戰鬥機參加北約機動干預部隊前往土耳其。

  1月3日,德國東部25萬人在特雷普托蘇軍烈士陵園舉行大規模集會,抗議新納粹分子破壞烈士陵園以及反蘇、反猶太人、反外國人的行徑。

  1月17日,在兩德統一後的首屆議會上,科爾被選為德國統一後的全德第一任總理。

  1月18日,統一後首屆全德政府成立。

  1月26日,德國政府決定給予美國提供55億美元資金,以支持其在海灣的軍事行動。

  1月30日,科爾在聯邦議院發表《政府聲明》,全面闡述了統一後德國首屆政府的內政外交方針.

  2月7日,聯邦議院副議長施密特女士表示,反對向以色列出售武器。

  3月8日,科爾總理主持聯邦政府會議,制定了「振興東部」戰略——《共同促進東部地區發展的計劃》。

  3月11日,科爾同英國首相梅傑在波恩就歐洲一體化過程和歐洲安全政策等問題會談。

  3月13日,前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飛往莫斯科就醫,德國政府要求蘇聯立即送回昂納克。

  3月21—22日,魏茨澤克總統訪問法國,重申德國不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

  4月1日,負責德國東部地區國營企業私有化的託管局局長羅韋德爾在其辦公室遇刺身亡。

  5月10日,科爾在德國東部地區哈雷視察時,遭到示威群眾用雞蛋和番茄的襲擊。

  6月17日,德國和波蘭在波恩簽署《德波睦鄰和友好、合作條約》,確定奧得

  尼斯河為波蘭西部邊界。

  6月20日,聯邦議院決定,柏林為議院和政府所在地。

  7月1日,為籌措「統一資金」,德國通過了《團結互助法》。

  9月12日,德·梅齊埃宣布辭去所擔任的一切職務。

  9月18—20日,法國總統密特朗訪問德國,同科爾總理就雙邊關係、南斯拉夫等問題舉行了會談。

  9月28日,柏林市1000餘人遊行示威,要求社會公正、反對嚴重的失業現象。

  10月9日,科隆1萬人遊行示威,反對德國各地不斷發生的仇外、排外暴力事件;德國和保加利亞簽署兩國《友好、合作和夥伴條約》。

  11月9日,德國各地群眾集會和遊行,悼念被納粹迫害的猶太人,抗議新納粹分子的排外行徑。

  11月10日,科爾總理同英國首相梅傑在波恩就歐共體政治聯盟舉行會談。

  11月15日,科爾總理同法國總統密特朗在巴黎舉行會晤,討論即將召開的歐共體首腦會議有關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內政和司法政策等問題。

  12月11日,德國等歐共體12國政府首腦集會荷蘭的馬斯垂克,共同簽署了關於建立歐洲政治聯盟和經濟貨幣聯盟的《馬斯垂克條約》。

  12月23日,德國宣布承認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個自治共和國的獨立。

  12月31日,邁向歐洲一體化重要一步的歐洲內部大市場正式成立。

  1992年

  1月5日,外交部長根舍對蘇聯解體後的裁軍和武器控制表示擔心並提出六點裁軍建議。

  1月12日,柏林市10萬群眾舉行各種活動,紀念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遇害73周年。

  1月20日,在納粹德國萬湖會議50周年之際,聯邦議院議長聚斯穆特夫人等各界人士集會,呼籲德國勿忘這段大屠殺歷史。

  3月3日,昂納克在莫斯科一家醫院進行一個星期的「醫療檢查」後返回智利駐莫斯科大使館。

  3月31日,德國國防部長施托爾滕貝格因向土耳其提供坦克一事遭到反對派攻擊,宣布辭職;柏林警察和檢察官搜查民社黨中央機關辦公地點。

  4月3日,外交部長根舍提出擴大西歐聯盟的組織、組建歐洲聯軍的主張。

  4月5日,在巴登—符騰堡州、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州舉行的選舉中,德國共和黨和德國人民聯盟成為兩個州議會的第三大黨。

  4月20日,歷時四天的以要求和平、反對核武器、反對仇外和排外為主題的德國「復活節進軍」活動結束。

  4月27日,外交部長根舍宣布辭職。

  5月1日,柏林1.5萬人集會,聲援西部公共事業部門職工持續近一周的罷工。

  5月4日,德國公共服務和交通運輸業罷工繼續擴大。

  5月21一22日,科爾總理和法國總統密特朗在法國舉行第59屆首腦會議,兩國正式決定建立一支3.5萬人的法德軍團。

  6月2日,魏茨澤克總統表示,德國統一的費用過於高昂,要求整個社會適當分擔。

  6月21日,德國國防部長呂厄說,德國準備派兵參加聯合國軍事行動。

  6月底,科爾總理親自簽署了德國向聯合國總部遞交的要求成為常任理事國的申請書。

  7月5日,科爾總理表示反對減免俄羅斯所欠西方的債務。

  7月6日,德國成立聲援昂納克委員會。

  7月22日,德國議會經過激烈辯論,批准德國向境外派兵參加維持和平行動。

  7月29日,昂納克離開智利駐俄使館,被俄當局用飛機送回德國後,立即被警方送往莫阿比監狨。

  7月30日,柏林司法當局宣布昂納克被監禁。

  8月5日,德國開始銷毀常規武器。

  8月22日,外交部長金克爾表示,德國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感興趣。

  8月22—23日,德國羅斯托克爆發嚴重排外暴力事件。

  8月25日,德國正式簽署建都柏林條約。

  9月5日,右翼極端分子在德國東部地區和西部一些地區再次襲擊難民營。

  9月8—19日,德國各地發生多起襲擊外國難民事件。

  9月17日,科爾總理強調,改變戰後邊界是十分危險的。

  9月18日,外交部長金克爾表示,德國不會單獨謀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資格。

  10月7日,科爾與來訪的丹麥首相施呂特一致同意不修改《馬斯垂克條約》。

  10月12日,德、法兩國總理表示,《馬斯垂克條約》須得到歐共體12國批准和共同執行。

  11月8日,柏林各界群眾30萬人舉行反對新納粹極右勢力的示威遊行。

  11月9日,德國各地10萬多人集會和遊行示威,反對仇外和反猶主義。

  11月12日,德國柏林州法院審訊原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因原民主德國領導人斯多夫病發未能到庭,審訊中斷;16日再次中斷審訊;19日對昂納克審訊持續3個小時;26日再次中斷對昂納克的審訊。

  11月14日,波恩10多萬人示威遊行,反對排外和種族歧視。

  11月27日,德國萬人悼念23日被極右分子殺害的三名土耳其人;德國內政部宣布查禁新納粹組織「民族主義陣線」。

  12月2日,聯邦議院通過《馬斯垂克條約》。

  12月3日,昂納克在柏林地方法院法庭上表示,法院對他的審訊是政治鬧劇。

  12月6日,慕尼黑30萬人舉行「光之鏈」遊行,譴責新納粹的仇外排外暴行。

  12月10日,聯邦議院作出德、中關係正常化的決議,德國對華貿易限制也隨之取消。

  12月13日,漢堡30萬人遊行,反對種族主義和排外。

  12月15日,德國宣布將精簡聯邦國防軍;昂納克的律師呼籲結束對昂納克的審訊,昂納克肝癌病情惡化。

  12月15—16日,科爾訪問俄羅斯,兩國簽署八項協議,俄將提前從德撤軍,並延遲償還原蘇聯所欠原東德的債務。

  12月20日,斯圖加特等地50萬人舉行「光之鏈」遊行,反對仇外、排外。

  1993年

  1月1日,歐洲大市場正式啟動。

  1月2日,柏林地方法院決定中止對昂納克的審訊,取消對他的逮捕令。

  1月13日,被監禁169天的昂納克飛往智利,與夫人、女兒團聚。

  1月19日,德國內閣改組。

  2月6日,科爾表示,德國絕不向南斯拉夫出兵。

  2月18日—3月3日,科爾訪問印度、新加坡、印尼、日本和韓國。

  3月25日,科爾在聯邦議院發表訪問亞洲五國的政府聲明。

  3月30日,德國和荷蘭建立聯合軍團。

  4月8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作出裁決,同意聯邦國防軍參加聯合國在波赫的禁飛行動。

  4月2日,聯邦議院批准德國派兵參加索馬利亞重建行動。

  4月2日,德國和美國聯合組建軍團。

  5月3日,社民黨主席恩格霍爾姆宣布辭職。

  5月2日,聯邦議院通過《團結契約》法案,協調中央和地方財政。

  5月29日,德國北威州索林根市發生針對土耳其人住宅的縱火案,造成三名兒童和兩名婦女死亡,三名兒童重傷。

  6月2日,為時兩天的第61屆德法首腦會晤結束,雙方在波赫問題和關貿總協定談判問題上達成一致。

  6月10日,科爾總理結束對烏克蘭的訪問。

  7月2日,聯邦議院通過決議,同意向索馬利亞派兵。

  7月21日,德國派出1640人的部隊飛往索馬利亞,援助聯合國重建索馬利亞的行動。

  9月13日,魏茨澤克總統和來訪的日本天皇明仁在波恩表示,德、日應吸取歷史教訓。

  9月22日,德國內閣正式通過「亞洲政策新方案」。

  9月24日,德國經濟界在科隆成立了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

  10月12日,聯邦憲法法院裁決贊同《馬斯垂克條約》;內閣決定政府將在2000年以前遷往柏林。

  11月1日,《馬斯垂克條約》開始生效,「歐洲聯盟」正式誕生。

  11月5日,由法、德、比三國組成的歐洲軍團總參謀部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正式成立。

  11月15日,科爾第二次亞洲之行訪問中國,正式實施德國的「新亞洲政策」。

  12月5日,在德國統一後,科爾領導的基民盟首次在東部布蘭登堡州選舉中遭到失敗。

  1994年

  1月1日,建立在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開始運作。

  1月14日,聯邦議會、政府及在野黨商定,在2000年前將議會、政府全部遷往柏林。

  2月3日,聯邦教育部長奧爾特勒布因無法實施有關教育法規被迫宣布辭職。

  2月28日,德國一些地區的火車、汽車司機抗議當局凍結工資和削減福利計劃舉行罷工。

  3月10日,聯邦議會正式批准將議會和部分政府遷往柏林,並通過了相應的法律。

  3月15日,德國聯邦內閣通過安全「白皮書」,將組建靈活和快速的「危機反應部隊」,並強調德國必須參加聯合國的一切行動。

  3月25日,德國北部城市呂貝克發生猶太教堂遭襲擊事件。

  5月11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訪問德國,科爾表示德國支持俄成為七國集團成員。

  5月30日—6月1日,德、法首腦舉行會晤,雙方表示將攜手推動歐洲建設。

  6月7—8日,科爾總理和西班牙首相岡薩雷斯在德國舉行首腦會談,磋商「歐洲聯盟政策」。

  6月13日,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揭曉,歐洲議會黨獲195席,歐洲人民黨獲152席,德國執政的聯盟黨依然最強,義大利力量黨獲勝,英國保守黨慘敗。

  7月1日,赫爾佐克就任德國新總統。

  7月10—12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對德國進行了訪問,柯林頓稱德美關係是戰略領導夥伴關係。

  7月12日,聯邦憲法法院作出裁決,德國軍隊可以參加北約之外的國際行動。

  7月13日,由比、德、西、盧、法五國軍人組成的歐洲軍團首次參加了傳統的閱兵儀式。

  8月13日,德國警方禁止極右分子紀念納粹的活動。

  8月24日,外交部長金克爾表示,德國的目標是建立儘可能強大的核心歐洲。

  9月8日,美、英、法駐德國軍隊在柏林舉行撤軍儀式,德國國防部長與三國國防部長討論德軍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等問題。

  9月10日,為期兩天的「德—美大會」在柏林結束,兩國與會人士一致認為應進一步擴大夥伴關係。

  10月16日,德國舉行統一後的第二屆議會選舉,17日公布結果,執政聯盟險勝。

  11月7—11日,德、捷兩國軍隊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11月14日,基民盟主席科爾、基社盟主席魏格爾、自由民主黨主席金克爾在波恩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宣布三黨聯合執政協議。

  11月15日,在新組成的德國第十三屆聯邦議院舉行的大會上,科爾以微弱優勢再度當選為總理。

  1995年

  2月,科爾總理訪問美國,與柯林頓討論了對俄政策、波赫衝突及北約東擴等問題。

  3月26日,歐洲大市場協調一致的、取消邊界檢查、人員可自由往來的《申根協定》正式生效。

  5月6日,德國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科爾專門發表了紀念二戰的聲明,號召人們不能無視德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頁,要為和平而努力。

  5月27日,德國政府通過了對拉丁美洲的新政策,即「拉丁美洲概念」,決定政界和經濟界通力合作,增強德國在拉美的地位。

  6月2—8日,德國總理科爾第一次訪問埃及、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

  6月10日,格哈特當選德國自民黨主席。

  6月26日,德國內閣正式決定向波赫派兵,以保護聯合國波赫維和部隊。

  6月30日,聯邦議院通過科爾政府的派遣作戰部隊參加聯合國波赫維和行動的議案。

  7月6—8日,科爾總理訪問波蘭。

  8月15日,捷克總理克勞斯與巴伐利亞州總理施托伊貝爾就德、捷關係和蘇占德區德意志人問題舉行會談。

  9月2日,科爾總理與葉爾欽總統在莫斯科舉行工作會談,就歐洲安全、兩國關係等問題交換意見。

  9月9—16日,科爾第一次對南非和納米比亞進行訪問。

  10月25日,法國總統席哈克對德國進行其上任以來第一次訪問,就法對德提供核保護、北約東擴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11月12日,科爾總理率領高級代表團開始第四次訪問中國。

  11月20日,德國和阿爾巴尼亞在波恩簽署了兩項軍事合作協定。

  1996年

  1月30日,德國政府通過《促進投資和就業的行動綱領》,即《50點行動綱領》。

  2月20日,科爾總理結束對俄羅斯為期三天的訪問。

  4月17日,德國決定向波赫派遣警察。

  4月29日,科爾總理與英國首相梅傑在倫敦會晤。

  5月5日,德國外長金克爾結束對墨西哥、秘魯、智利和巴拉圭為期八天的訪問。

  5月20日,德國外長金克爾和來訪的日本外相池田行彥簽署一項旨在加強兩國關係的《德日夥伴關係備忘錄》。

  5月23日,科爾總理訪問美國,與柯林頓總統就波赫維和行動、俄羅斯未來大選等國際問題交換意見。

  8月30日,德國外長金克爾表示,德國支持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第一批加入歐盟。

  9月1日,科爾總理和法國總統席哈克在波恩會晤,雙方表示為按期實現歐洲貨幣聯盟密切合作。

  9月4—7日,科爾總理訪問烏克蘭、俄羅斯。

  9月13日,德國聯邦議院以執政聯盟在議會微弱多數通過節支計劃。

  11月18—30日,赫爾佐克總統對中國(18—25日)和尼泊爾進行了訪問。

  12月3日,科爾總理與法國總統席哈克在巴黎愛麗舍宮舉行非正式會談,就都柏林歐盟首腦會議、機構改革等問題交換意見。

  12月9日,科爾總理與法國總統席哈克在德國紐倫堡舉行兩國首腦第68次磋商,雙方決心使在都柏林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成功,進一步推進歐洲一體化事業。

  1997年

  1月4日,科爾總理訪問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就雙邊關係、歐洲安全和北約東擴等問題交換意見。

  1月7日,德國外長金克爾表示,北約和歐盟東擴是德國今年外交工作的重點。

  1月21日,德國總理科爾和捷克總理克勞斯簽署了《德捷和解協定》。

  1月24日,德國執政聯盟議會黨團通過稅改方案。

  2月3日,德國、法國和波蘭「魏瑪三國集團」國防部長在華沙簽署旨在加強軍事合作的《倡議書》。

  2月18日,德國政府宣布,德國將耗資4100多萬馬克建立一支由1000多人組成的精銳部隊。

  4月3日,科爾向新聞界宣布他將繼續作為基民盟的總理候選人,第五次參加德國聯邦大選。

  4月16—18日,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訪問德國,

  5月20日,科爾總理訪問法國,與法國席哈克總統在巴黎愛麗舍宮舉行記者招待會,科爾表示,為了推進歐洲建設,德、法兩國將繼續密切合作。

  5月22日,赫爾佐克總統在奧地利工業聯合會作報告時呼籲歐盟要深化改革,把中、東歐納入歐洲一體化。

  6月5日,科爾總理對美國進行一天的「閃電」式訪問。

  7月14日,德國和波蘭舉行首次政府間磋商會議,科爾表示,德國將支持波蘭加入歐盟。

  7月31日,由德國聯邦議會兩院代表組成的稅制改革仲裁委員會宣告談判破裂,科爾政府稱為「世紀改革」的稅制大改革計劃擱淺。

  8月28日,德、法領導人表示,兩國將嚴格遵守實現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時間表及標準,於1999年1月按時啟動歐元。

  8月31日,赫爾佐克總統訪問俄羅斯,雙方討論了俄與北約及建立歐洲新安全體系等問題。

  10月2日,德國等歐盟15個成員國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簽訂了《阿姆斯特丹條約》。

  11月30日,科爾總理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莫斯科舉行非正式會晤,討論1998年兩國最高級協商日程。

  1998年

  1月12日,德國政府宣布從1999年開始向中、東歐受納粹迫害者賠償總計2億馬克的資金。

  1月27日,德國各地舉行紀念納粹暴行受害者活動。

  2月21日,科爾總理與法國總統席哈克、波蘭總統瓦希涅夫斯基在波蘭重鎮波茲南舉行「魏瑪三國集團」首腦會晤,就北約東擴、中東歐局勢等國際問題交換意見。

  3月1日,德國下薩克森州選舉揭曉,施洛德領導的社民黨重創基民盟,取得了單獨組織州政府的資格。

  3月2日,社民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正式推舉施洛德為聯邦總理候選人。

  3月27日,德國聯邦參議院批准《阿姆斯特丹條約》。

  4月,在薩克森一安哈特州選舉中,極右政黨德國人民聯盟在州議會獲得14個席位,取得了極右政黨在二戰後以來最大的勝利。

  9月3日,聯邦議院舉行候選人科爾、施洛德辯論演說。

  9月27日,德國舉行全國大選,28日公布選舉結果,施洛德戰勝了科爾。

  9月28日,科爾辭去擔任25年之久的基民盟主席職務。

  9月30日,當選總理施洛德訪問法國,分別與法國總統席哈克、總理諾斯潘舉行會談。

  10月2日,大選獲勝的德國社民黨、聯盟90和綠黨開始就聯合政府綱領和組成舉行會談。

  10月20日,德國社民黨、聯盟90和綠黨正式簽署《覺醒與革新——德國邁向21世紀之路》的組閣協議。

  10月26日,由669名議員組成的第14屆聯邦新議院正式成立;赫爾佐克總統向擔任了16年聯邦總理的科爾頒發「大十字勳章」,以表彰他在任聯邦總理期間為德國統一和歐洲建設所作出的貢獻。

  10月27日,聯邦議院舉行大會,選舉施洛德為聯邦德國總理。

  11月8日,在基民盟黨代會上,朔伊布勒當選為基民盟主席,大會選舉科爾為基民盟終身榮譽主席。

  11月9日,柏林舉行紀念猶太人遭受迫害60周年大會,德國主要政要出席了紀念大會。

  1999年

  1月1日,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正式問世。

  3月11日,拉封丹宣布辭去財政部長、社民黨主席等職務。

  3月12日,社民黨主席團召開緊急會議,投票推舉施洛德為社民黨主席。

  4月12日,社民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施洛德正式當選為德國社民黨二戰後第八位主席。

  5月1日,《阿姆斯特丹條約》正式生效。

  5月23日,約翰內斯·勞當選為聯邦德國第八任總統。

  6月6日,歐盟科隆峰會任命索拉納為歐盟首任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

  6月11日,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科索沃維和行動。

  7月20日,施洛德及德國國防部長等參加紀念「7·20」刺殺希特勒事件的活動。

  8月13日,德國猶太人中央委員會主席去世,享年72歲。

  8月25日,德國內閣通過聯邦財政部長提交的稅收和儲蓄一攬子方案。

  9月5日,社民黨在薩爾及布蘭登堡州議會選舉中失利。

  10月7日,聯邦議院同意向東帝汶派遣聯邦國防軍衛生部隊。

  11月21日,科爾否認1991年在與沙特的軍火交易中受賄。

  12月17日,德美政府及納粹時期受害奴隸勞工代表就賠償問題初步達成一致。

  2000年

  1月11日,歐洲法院表示,聯邦國防軍對女性的限制違法。

  1月18日,科爾辭去基民盟名譽主席職位。

  2月4日,奧地利極右政黨總統宣誓就職,引發廣泛抗議。

  2月16日,約翰內斯·勞成為在以色列國會演講的首位德國國家元首。

  2月24日,施洛德建議以客籍工人的身份吸收高技術外籍專家。

  3月6日,費舍爾成為九年來首位訪問伊朗的德國外長。

  5月31日,聯邦內閣同意對外籍IT人員實行綠卡制度。

  6月1日,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宣布主體為「人—自然—技術」的漢諾瓦國際博覽會開幕。

  6月2日,美國總統柯林頓獲查理大帝獎,施洛德致賀詞。

  6月19日,前聯邦總統赫爾佐克去世。

  6月24日,德國綠黨選舉雷納特·屈納斯特和弗里茨·庫恩為新的黨主席。

  7月14日,聯邦參議院通過紅綠聯邦議院黨團提出的稅改方案。

  7月31日,聯邦德國將首個綠卡頒給一位印度電子工程師。

  9月12日,德國外長費舍爾在利比亞就菲律賓人質事件的妥善解決表示感謝。

  9月,布拉格世界經濟峰會召開,抗議群眾集會要求解散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0月3日,在德勒斯登舉行慶祝德國統一10周年的活動。

  10月28日,聯邦總理施洛德對中東五國及巴勒斯坦地區展開為期五天的訪問。

  12月6日,聯邦總理施洛德參拜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

  2001年

  1月2日,首次允許聯邦國防軍女士兵使用武器。

  1月29日,聯邦國防部長提出國防軍改革方案,要求關閉39個軍事基地。

  2月1日,德法總理就原子能等問題展開會談。

  3月28日,聯邦議會通過建立「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草案。

  5月2日,德國新聯邦總理府投入使用。

  5月11日,聯邦議院決定改革養老金系統。

  5月25日,聯邦總理施洛德出訪奧地利。

  6月17日,聯邦議院和參議院決定成立「紀念、負責和未來」基金會。

  8月13日,柏林舉行「柏林圍牆事件」40周年活動。

  9月11日,美國發生恐怖襲擊。

  9月12日,施洛德向美國總統布希作出無條件密切合作承諾。

  9月16日,施洛德表示不排除軍事支持美國。

  11月16日,聯邦議院表決支持施洛德出兵阿富汗的建議。

  11月21日,原德國常駐聯合國大使出任施洛德外交顧問。

  12月22日,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在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框架下參與阿富汗戰爭。

  2002年

  1月1日,歐元在歐盟12國正式開始流通。

  1月31日,聯邦總理施洛德在德美會談中向美國總統布希保證德國將向阿富汗長期派駐軍隊和專家支持美國。

  2月1日,聯邦參議院決定加快德國核能建設。

  2月10日,施洛德首次出訪拉丁美洲諸國。

  2月24日,聯邦國防部長確認,德國KSK特種部隊已經在阿富汗部署。

  2月26日,聯邦總統約翰內斯·勞宣布特赦原極左恐怖組織「赤軍旅」的領導人。

  3月20日,聯邦內閣決定,自2003年起,每個一次性水杯和罐頭至少收取25歐分。

  4月10日,聯邦總理施洛德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魏瑪舉行會晤。

  5月23日,美國總統布希在聯邦議院演講時呼籲整個歐洲團結起來反對恐怖主義對和平的威脅。

  7月4日,聯邦議院通過決議,重建1950年被東德領導人烏布里希拆毀的柏林霍亨佐倫王宮。

  7月18—19日,聯邦總理施洛德任命社民黨議會黨團領袖出任新國防部部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