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四節 德意志的人文主義 一、大學中的人文主義

第四節 德意志的人文主義 一、大學中的人文主義

2024-10-09 05:22:09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14世紀末期,走出黑死病災難的西歐很快就進入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人口的增長、農村中撂荒地的復耕、手工業的發展以及商業貿易的活躍,所有這些都為社會積累了財富。具有西歐古典文化傳統的義大利雖然在中世紀從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王國,但卻是歐洲最富庶的地區。米蘭、佛羅倫斯、威尼斯、比薩等城市裡聚集著大批的教俗貴族、富足的商人和銀行家。市民的財富和生活水平也高於西歐其他地區,他們對所居住的城市有著較為強烈的榮譽感,比較注重城市公共性建築的建設,具有熱衷於資助代表城市文化公眾事務的傳統。城市的財富和古典文化的傳統構成培育文化的土壤。在這片土壤上生長出了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等中世紀文化的巨匠。他們延續12世紀文藝復興的傳統,努力尋找尚未被發現的古代拉丁文獻,傾心於對古典拉丁文獻的研究,引用和模仿古典文獻的詞句撰寫文章和詩歌,開始一種新的、完全世俗的文化運動。這個新文化的創立者們認為,在古典時代和他們所生活的年代之間橫亘著一千年,在過去的一千年中充斥著野蠻和黑暗,主管文學和譯著的繆斯女神都因此逃離歐洲。然而在14世紀,繆斯女神突然重新返回歐洲,重新恢復古典文化,是藝術的復興,開始了一個新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時代。

  15世紀,義大利的富商們,諸如米蘭的維斯孔蒂家族、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等,聚攬大批工藝匠人大興土木建造豪華的府邸,同時還資助工藝匠人和學者創造藝術品和文學作品。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等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們都是在這些富裕家族的資助下,創造了許多流傳百世的藝術佳作。德意志的富格爾家族也加入建造豪宅、資助文化創作的行列。1509年,雅各布為其已故的兄長在聖安娜修道院修建一座祈禱室,特意聘請在那個時代德意志最偉大的藝術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以及頗具影響的畫家和藝術家漢斯·布克邁爾(Hans Burgkmair derltere,1473—1531)、約爾格·布羅伊(Jrg Breu derltere,1475或1480—1537)為這座祈禱室進行裝飾。1512年,雅各布在奧格斯堡建造了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富格爾府邸(Fuggerhuser)。

  如果說德意志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在很大程度上還具有很強烈的義大利風格的話,那麼從早期人文主義時期起,德意志的人文主義者就具有自己的特徵。

  「人文主義」(Humanismus)這一術語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伊曼紐爾·尼特哈默爾(Frierich Immanuel Niethammer,1766—1848)在1808年最先提出來的,旨在以重視語言知識、數學教育和文法為基礎的教育,取代中世紀經院哲學中的邏輯和形上學。1841年,「人文主義」這個詞被普遍用於標註14—16世紀西歐的文化運動。在這場文化運動中,對文法、修辭、詩歌、歷史以及道德哲學的重視促進了人文學科的發展。人文學科的沿襲和發展需要閱讀古典文獻,而那個時代能夠找到的古典文獻僅限於經院哲學的著作。為此,這個時期的一批學者積極尋找更早的古典文獻,後世學界把那些致力於古典文獻研究的學者們稱為人文主義者。

  在德意志,人文主義更多地被看作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教育運動,因為它開始於大學中開設的人文學科的課程。彼得·盧德爾(Peter Luder,1415—1472)被譽為德意志人文主義的創始人。彼得·盧德爾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曾在義大利遊學,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希臘語學者格里諾·達·韋羅納(Guarino da Verona,1370—1460)的學生。1456年,彼得·盧德爾受宮廷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1425—1475)之邀去了海德爾堡,受聘海德爾堡大學講授拉丁語,他是第一位在德意志的大學中用德語講授拉丁語課程的教師,因此他被看作是人文主義在德意志的開創者,他任教的這一年也被看作是德意志人文主義的起始年。盧德爾嚴厲批評經院哲學那種空洞的形上學以及無休止地糾纏於概念的爭論,提倡開設一些比較實用的人文學科的課程。他認為,大學生應該通過學習人文學科正確表達和傳遞他們的知識。彼得·盧德爾的觀點在海德爾堡大學遭遇到經院學者們的強烈抵制,他也最終未能獲得該大學的教授職務。他轉而去了烏爾姆大學,依然沒有得到教授的職務,直到1460年底才受聘埃爾福特大學,兩年後又去了萊比錫大學。彼得·盧德爾雖然一直受到大學中經院哲學學者的抵制,致使他輾轉多所大學,但他每到一處都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些大學中先後都組建人文主義小組,湧現出一大批人文主義學者,例如第一部印刷版《世界編年史》(Die Schedel’sche Weltchronik)的作者哈特曼·舍德爾(Hartmann Schedel,1440—1514),他是第一位用拉丁語和德語撰寫編年史的學者。

  哈特曼·舍德爾出生於紐倫堡的一個市民家庭,他的兩位兄弟一位是成功的商人,一位是多米尼克修士會的修士,他的堂兄是布蘭登堡選侯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1413—1471)的御醫。哈特曼16歲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學,在那裡加入彼得·盧德爾組建的人文主義小組。1463年,哈特曼在帕多瓦大學學習醫學,1466年返回紐倫堡。紐倫堡是當時德意志帝國最為富庶的城市,也是人文主義者較為集中的地方。他在那裡結識威利巴爾德·皮克海默(Willibald Pirckheimer,1470—1530)和阿爾布雷希特·丟勒,他們都熱衷於把希臘文的經典翻譯為德語。威利巴爾德·皮克海默的父親是位富商,經常帶著他在各地旅遊,這些親身的經歷不僅有助於他熟諳商業,而且也幫助他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獨到的認識。此後,他的父親送他到帕多瓦大學和帕維亞大學學習了7年的法學。1495年,皮克海默初識阿爾布雷希特·丟勒,與他結成終生的朋友。在義大利學成歸來後,皮克海默進入紐倫堡市議會,同時還經常參加帝國的會議,很快就成為馬克西米安的法律顧問。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出生在紐倫堡,他的父親是從匈牙利移居到該城的金匠。丟勒從15歲起跟隨維滕堡宮廷的畫師、木雕師米夏埃爾·沃爾格穆德(Michael Wolgmut,1434—1519)學藝,因參與印刷《世界編年史》與哈特曼有了較為密切的往來。1494年,丟勒旅居義大利,他在那裡學習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創造的有關人的比例、透視和立體感等繪畫技術,但是他並沒有完全接受義大利人奉行的古典主義和奢華的風格。丟勒的繪畫作品具有北方文藝復興(Nordischen Renaissance)的特徵,他的三幅著名代表作《騎士、死亡和魔鬼》(Ritter, Tod und Teufel)、《房屋裡的聖哲羅姆》(Der heilige Hieronymus im Gehus)和《憂鬱》(Melencolia I),既體現了基督教人文主義不拘禮儀的內心虔誠,同時又批判了基督教教士腐敗行為的特點。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在德意志早期人文主義者中較有代表性的是魯道夫·阿格里科拉(Rudolf Agricola,1444—1485),他雖然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也從未獲得大學教授的職務,但卻是作為第一位自由學者在大學中講授希臘文、拉丁文的經典以及教授希伯來文字。他的學生中有被稱為「人文主義大學者」(Erzhumanist)的康拉德·策爾蒂斯(Conrad Celtis,1459—1508)。策爾蒂斯曾在科隆大學學習,在匈牙利遊學兩年後於1484年在海德爾堡大學繼續他的學業,學習詩學和修辭學,一年後畢業,再次遊學義大利。他於1487年返回德意志,在埃爾福特大學、萊比錫大學和羅斯托克大學教授詩學。策爾蒂斯在求學和教學的同時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在他的詩歌中非常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的趣事。另一方面,在他撰寫或編輯的歷史著作中非常明顯地表述出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意識。1487年4月18日,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在紐倫堡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封他為「桂冠詩人」(poeta laureatus)。1502年,馬克西米安命策爾蒂斯在維也納大學附近建立一所「詩歌和數學學院」(Collegiumpoetarum et mathematicorum),並且還給予該學院授予詩人桂冠的權利。

  斯特拉斯堡是德意志人文主義的又一個中心,這裡聚集著一批人文主義者,諸如雅各布·溫普林(Jakob Wimpfeling,1450—1528)、塞巴斯蒂安·布蘭德(Sebastian Brant,1458—1521)、約翰·蓋勒·封·凱伊澤貝格(Johann Geiler von Kaysersberg,1445—1510)等。在他們的領導下組成斯特拉斯堡文學協會(die Straburgerliterarische Gesellschaft),他們用民族語言進行創作,收集和整理德意志的民歌,撰寫有關德意志的歷史。在奧格斯堡,人文主義者們更多的是獲得富格爾家族這樣富裕市民的資助,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們的情感和意識。出生於奧格斯堡富裕商人家庭的市政書記員康拉德·波伊廷格(Konrad Peutiger,1465—1547)不僅是馬克西米安皇帝的顧問,而且還與伊拉斯謨(Erasmusvon Rotterdam,1466或1467或1469—1536)交往甚密。

  二、宗教改革的先驅們

  德國人文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具有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伊拉斯謨就被看作是最具代表性的德意志基督教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出生於鹿特丹,因為他是身為教士的父親和他的女管家所生的非婚生子,所以從小就和他的兄長一起寄宿在監護人的家裡,後又被送到修道院的學校接受教育。1492年,伊拉斯謨接受教士的授職禮,被送到巴黎大學學習神學。他的這些經歷無疑為他打下深刻的烙印,身為教士的兒子以及接受的神學教育,使得虔誠的信仰在他的內心根深蒂固,然而,非婚生的身份以及在修道院過著的禁錮生活又使他有了擺脫宗教束縛的意願。他既閱讀了大量的基督教經典著作,同時也很熟悉那些非基督教的作品,他遊歷過威尼斯、羅馬、布魯薩爾以及英國的一些城市,較為廣泛地接觸過各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作品和思想。所有這些都成為伊拉斯謨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的創作源泉,這些都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諷刺作品《愚蠢頌》(Lob der Torheit)中。伊拉斯謨在強調宗教信仰虔誠的同時,也批評宗教戒律的束縛。他既提倡研讀包括《聖經》在內的基督教的經典,也反對圍繞基督教教義中那些形上學問題展開無休止的爭論。他用十年的時間修訂了希臘文本的《新約全書》(Neuen Testaments)手抄本,於1516年由巴塞爾的著名印刷商約翰·弗羅本(Johann Froben,1460—1527)印刷出版。這本《新約全書》是16世紀以後乃至一直到19世紀出版的大多數《新約全書》版本的依據,在這部《新約全書》中還有伊拉姆斯做的注釋以及他翻譯的拉丁文譯文。

  對《聖經》的修訂激發人文主義者對希伯來語學習的熱情。德意志最有影響的希伯來語學者是約翰內斯·羅伊希林(Johannes Reuchlin,1455—1522)。羅伊希林的父親是一所修道院地產的管家,因此他能夠從小就在這所修道院的學校接受教育,15歲起就在弗萊堡大學學習神學、修辭學和文法。1473年,他陪同巴登馬爾克伯爵的兒子們去巴黎大學就讀,有了在巴黎大學學習神學的機會,一年後他去了巴塞爾,1477年,在那裡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479年,羅伊希林在奧爾良大學教授古典語言,同時還學習法學。1482年,羅伊希林再次陪同符騰堡的伯爵去羅馬學習,此後他在符騰堡伯爵的宮廷中服役。在多個大學學習語言學、法學和神學,羅伊希林熟練地掌握希臘語、希伯來語,同時也積累了法學方面的知識,對基督教的教義有了新的認識。羅伊希林甚至認為可以在猶太人的宗教思想中找到基督教教義的精髓,他強烈反對科隆的多米尼克修士們提出要焚燒除《聖經》以外所有猶太書籍的主張。羅伊希林的提議和主張遭到教皇的反對,將他斥為異端。此外還有最激烈的反對者約翰內斯·普費弗科恩(Johannes Pfefferkorn,1469—1521),普費弗科恩原是居住在布拉格的猶太教徒,後移居科隆,他在科隆接觸了多米尼克修士會,帶領全家改宗基督教,改宗後的普費弗科恩更激烈地抨擊羅伊希林反對燒毀猶太教經典《塔木托》(Tamud)的主張。但羅伊希林依然贏得德意志知識界的廣泛支持,烏爾里希·胡滕(Ulrich von Hutten,1488—1523)就是其中之一。

  烏爾里希·胡滕出身於法蘭克的一個貴族世家,因從小體弱多病被送到富爾達修道院,顯然他的父母認為他的體質無法勝任一個騎士的職責,希望他能成為一名修道士。1505年以後,胡滕以埃爾福特大學為起點開始遊學生活,他先後在科隆、埃爾福特、萊比錫、羅斯克特、維也納等多所大學學習。他雖然不是騎士,卻以騎士的精神用筆進行戰鬥,為了聲援羅伊希林,他與人合著《蒙昧者書簡》(Epistolae obscurorum virorum,德語為: Dunkelm nnerbriefe)。在這部以書信為體裁的著作中,他們用蹩腳的拉丁文模仿那些在科隆的羅伊希林的反對者的口吻、諷刺嘲弄的語氣,譴責他們自稱了解基督教的教義,而實際上卻是一幫故弄玄虛毫無學識的蠢材,以此支持羅伊希林在有關神學方面的觀點。

  德意志的人文主義者們,無論是在此後發生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成為馬丁·路德的同盟者或是他的反對者,都對這場改變德意志的偉大運動起到推動作用。德意志的人文主義者們與馬丁·路德一起推開近代社會的大門,邁入近代社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