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4-10-09 05:19:39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在我國,早期出現的幾部德國通史類著述都是引進版的。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德國著名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哈勒爾(Johannes Haller)的《德國史綱》(Die Epoche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可謂在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德國通史著作。該著作共十二章,簡略介紹了自遠古時期至19世紀後半期俾斯麥時代的德國歷史。此後由於抗日戰爭爆發等原因,我國學界有關德國通史類著作的翻譯和編撰出現了多年的沉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東德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維納·洛赫到北京大學開設德國史講座,不僅培養了新中國第一代德國史學者,其講稿還被整理翻譯出版,即大家熟知的《德國史》。這是在我國出版的第一部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德國通史,闡釋了自遠古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德國歷史,對於在我國普及德國歷史知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一部德國通史類著作,在長達700頁的篇幅中,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之前的整個德國古代中世紀歷史僅以20多頁的「德國史引論」的方式加以處理,而1918年—1956年三十多年的德國現當代史,卻占用了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就此而論,它更像是一部德國近現代史。
20世紀80年代中期,商務印書館開始出版著名的格布哈特《德意志史手冊》第9版中譯本,書名為《德意志史》。該書分為「古代和中世紀」、「從宗教改革到專制主義結束」、「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世界大戰時期」等4卷,敘述了從遠古到1950年為止的德國歷史。《德意志史》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突出政治史。以第三卷為例,該卷敘述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為止的德國歷史,共四章,只有最後一章集中敘述社會、經濟和技術史方面的內容,其餘內容皆屬政治史之列。而這一時代正值德國經歷前所未有的快速工業化,是經濟轉型迅速、社會變遷劇烈、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大繁榮和大發展的時代。所以,相關內容難以充分反映這一時期德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生動畫卷,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界開始推出自己編撰的德國通史著作。1991年丁建弘、陸世澄主編的《德國通史簡編》的出版具有標誌性意義。這是第一部由中國學者撰寫的德國通史,是當時最優秀的中國德國史學者的集體之作。全書共五編18章,敘述了從原始社會到1945年為止的德國歷史。今天再回看該著作,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全書布局強調厚今薄古。到1807年為止的1000多年德國歷史敘述特別簡單,僅用4章。而1871年—1945年為止約75年的德國歷史卻用了10章加以闡述。二是全書敘述突出大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內容相對單薄。1995年,孫炳輝、鄭寅達等學者又推出了《德國史綱》。該書在敘述時間上打破了以1945年為下限的慣例,將「戰後德國簡況」單列一章,德國重新統一成為敘述的終點,這是一個新的突破。當然,誠如該書前言中所說,這只是「一本簡明通史」,內容較為單薄。此外,該書在結構布局方面同樣突出厚今薄古。全書12章,古代中世紀直至18世紀末以前,只有一章篇幅,而納粹統治時期短短的十幾年歷史卻用了四章。
進入21世紀後,我國學界有關德國通史類著作的編撰和出版進入了全新階段。2002年,丁建弘撰寫的《德國通史》出版。這是我國德國通史類著作中的一部高水平之作。全書以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及發展為主線,敘述了從史前古代日耳曼人到1990年兩德統一的德國歷史。或許限於篇幅之故,該著作敘述內容依然集中於政治史,在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著墨不多。2005年吳友法、邢來順所著《德國:從統一到分裂再到統一》出版。該著作本著以史為鑑的目的,將德意志國家的興衰及其原因作為關注點。它敘述了從德意志國家的形成到20世紀末的德國歷史,主要筆墨放在近代以來德國的分裂、統一、崛起、冒險、失敗、再分裂、再統一、再崛起的歷史,古代中世紀部分比較單薄,涉及領域也不夠全面。2014年鄭寅達推出了最新力作《德國史》。全書論述了從遠古到默克爾政府執政為止的德國歷史。該書對以往那種過於偏重近現代史的結構布局有一定程度的糾正,而且對德國歷史發展的時段性把握比較到位。從敘述取向看,大政治史仍然占據主要容量,但各章中已經融入了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內容。
上述德國通史類著述,在向我國民眾介紹、傳播德國歷史知識和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總體上看,這些著述都為篇幅較小的單卷本,且多數突出「厚今薄古」,涉及內容集中於政治、軍事和外交等傳統大政治史,經濟、社會和文化史的內容簡略,無法較充分地展示悠悠千載的德國歷史和文化。
此外,業已出版的相關著述對於德國歷史的最新國際編撰取向關注度不夠,敘述視角主要囿於政治史和民族國家史,對於地區史和全球史視閾下德國歷史發展的釋讀和回應不足。然而,誠如相關德國學者所言,畢竟「幾百年來德國史對周圍其他民族和國家劃定了一條不斷變動的、不總明顯的界限」,因此,德國歷史「不能同全歐洲的歷史分開」,人們不能再把它「引回『民族史』的狹(峽)谷之中」。進入21世紀以後,歐洲一體化、全球化進一步深化,各國各民族聯繫進一步加強。同時,德國本身也已經沒有「再像19和20世紀經常那樣打上」「民族驕傲的烙印」。這些新變化,顯然無法單純地從德國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而應該把它置於「新的歐洲和全球結構背景下」加以釋讀。
鑑於以上狀況,很有必要編撰一部全新的多卷本《德國通史》。這部新的多卷本通史應該緊跟世界史學術前沿,吸納國際國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歐洲文明進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的大背景之下,審視長達一千多年的德意志歷史發展道路的獨特性,探討這種獨特歷史發展的內生性原因和外激性因素,關注這種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在塑造德意志文明過程中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負面影響,從中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在敘述內容上應該打破傳統的「政治通史」模式,儘可能地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領域,時間布局相對均衡地覆蓋從古代直至21世紀初,進而能更全面深入地再現德意志歷史進程。此外,新的多卷本德國通史的撰寫應該體現「經世」功能,從中國人的關注視角去考察德意志文明在歐洲和近現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巨大影響力和特殊地位,探究德意志民族活力的歷史和文化根源,審視這一民族在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供鑑於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教建設。這部六卷本《德國通史》就是基於這些考慮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