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死決戰,獻奇策屠滅陳友諒002
2024-10-09 05:13:44
作者: 度陰山
危急時刻,只有少數人能爆發出超人的智慧來審視複雜的問題。陳友諒不知道,他能突破湖口,正是朱元璋的詭計。涇江口早已有重兵布防,朱元璋的艦隊現在又在後面追擊,幾乎是把陳友諒堵在了一個巷子裡,進退不能。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陳友諒拼命地想要突破涇江口,他把所有的戰艦都投到了戰鬥中去,朱元璋已經悄無聲息地逼近了他的屁股。
當朱元璋的湖口艦隊向陳友諒的屁股發起攻擊時,陳友諒才反應過來,這次想要逃脫,真是比登天還難。但他仍然有熱血,仍然有實力。他把攻擊涇江口的幾艘戰艦調過來,死命抵抗朱元璋的攻擊。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他探出頭去,向北遙望。他幾乎能看到長江那奔騰著一路向東的浪花,他還能看到武昌城中大漢帝國的國旗,他更能看到,城中的百姓正夾道歡呼,迎接他的歸來。
當然,他也聽到了朱元璋的戰艦炮火聲越來越清晰,他更能感覺到,戰艦在炮火的震盪下不停地搖晃,像是個醉酒人的五臟六腑。
包圍圈越來越小,陳友諒艦隊被壓縮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奮勇還擊著。朱元璋感覺到,離陳友諒越近,他的攻擊壓力就越大。陳友諒果然是個巨獸,在這種四面楚歌的情況下,居然還能發揮出如此強大的抵抗力。
死神站在陳友諒的船頭,嗅著他的氣味。在幾十年的尋找中,它終於找到了陳友諒,並且決定給他致命一擊。陳友諒坐在船艙中,突然像中了魔一樣,呆住了。一道閃光射進船艙,陳友諒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失魂一樣的打開艙門,向外面望了一下。
這一望,是萬劫不復的一望。他沒有作任何閃躲,因為一支由死神欽點的羽箭正呼嘯著刺向他的左眼。他命中注定會死在鄱陽湖上,會死在他從未高看的朱元璋之手。
羽箭從他的左眼射入,在他腦中不作停留,又向前沖了幾厘米,貫後腦而出,陳友諒未發出一聲叫喊就仰天摔在船上。他的身體很快變得僵硬如大理石,死神從他屍體旁掠過,尖叫著衝上天空,連射得最遠的羽箭都追不上了。
這是鄱陽湖之戰的尾聲,但戰役並沒有隨著陳友諒的死去而加快結束的速度。事實上,在箭如雨下時,誰都不知道陳友諒已死,就是在陳友諒指揮艦上的那位英雄人物張定邊,也不知道皇帝駕崩,他還在奮力地指揮作戰。
朱元璋站在他的指揮艦上,四周布滿了防禦鐵板,他抻著脖子望,好一會兒,他對劉伯溫說:「想要全殲陳友諒,還真是件難事。你看他的部隊士氣,居然高漲起來,這就是負隅頑抗吧。」
夕陽如血,湖水成血。劉伯溫看到一條大而肥的魚,慢慢地游到湖面上來,一轉身,又游回湖底,帶走了一片血色。他又去看那夕陽,點了點頭說:「友諒死矣。」
朱元璋大吃一驚,去看陳友諒的艦隊,想看出點兒陳友諒已死的蛛絲馬跡來,但他看不到。劉伯溫又說:「友諒死矣。」這一次,他的聲音微顫,像是一根剛被人撥動過的琴弦。
朱元璋未作片刻考慮,喊向他的那些參謀們:「趕緊給我作篇《祭陳友諒文》!」他沒有英雄相惜的高尚情懷,文章一成,他就叫一些嗓門大的士兵對著陳友諒艦隊朗讀起來。這個時候,陳友諒的將軍們衝進指揮艦,在滿倉的騰騰霧氣中,他們看到了陳友諒的屍體。
陳友諒艦隊霎時崩潰,朱元璋趁火打劫。在亂鬨鬨中,張定邊帶著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衝出包圍圈,進入長江逆流而上,逃回了武昌城。
鄱陽湖之戰的尾聲正式結束,陳友諒大漢帝國的尾聲開始了。
大漢餘音
幾年後,朱元璋和劉伯溫一起回憶鄱陽湖之戰,刻骨銘心。朱元璋說:「鄱陽湖之戰,炮聲擊裂,如同滾滾天雷在頭上飛奔,將士的吶喊,縱然鬼神聽了也會嚇得哭嚎。從早到晚,一連四日,日日心驚膽戰。」他看著劉伯溫,「你當時就在船上,可以說是與我共患難的人啊!」
但劉伯溫記得的好像並不是這些,而是當朱元璋取得鄱陽湖之戰勝利後回到應天的情景。據劉伯溫回憶,朱元璋犒賞了活下來的將軍們後,對劉伯溫說:「我現在很悔恨當初去救小明王,如果不是老天的眷顧和陳友諒的愚蠢,我現在真不知身在何處。」
朱元璋說陳友諒愚蠢的理由,指的就是陳友諒應該直趨應天,而不是去攻洪都。這個論點,劉伯溫早就反駁過,陳友諒遠沒有朱元璋想的那麼蠢,他有他的計劃。朱元璋說人家愚蠢,不過是一個三流貨色僥倖成功後,對對手的刻意貶低而已。
他在沾沾自喜時,劉伯溫冷冷地提醒他:「別忘了,陳友諒的大漢帝國還在呢。」
大漢帝國的確還在,武昌城中雖然哭聲一片,但陳友諒的大旗依然高高飄揚,大漢帝國又有了新的領導人——那個逃回來的陳友諒的次子陳理。
1363年農曆十月,朱元璋命徐達率領主力部隊掃蕩陳友諒地盤,徐達兵團如風捲殘雲,一路勢如破竹,進抵武昌城下。武昌城頑強抵抗,徐達在武昌未占到半點便宜。春節即將到來時,朱元璋命令徐達繼續圍攻,而主力則撤回去掃蕩陳友諒其他地盤。
1364年農曆二月,陳友諒的大漢帝國在朱元璋瘋狂的掃蕩下只剩武昌一座孤城,朱元璋見時機已到,親自出馬,來到武昌城下。在持續不斷且質量極高的攻擊下,武昌城陷落,陳理在城池即將陷落時出城投降。陳友諒的大漢帝國度過了最為光輝的三年和最為慘澹的一年後,退出歷史舞台。
朱元璋贏了,他幾乎贏了整個南中國。不過,勝利者未必就是真王,失敗者也未必就是真寇。宇宙中,最勢利的動物非人類莫屬,因為人類往往以成敗論英雄。
陳友諒敗了,可他應該有個接近於事實的評價。如果我們把陳友諒和朱元璋進行一番對比,就會得出一個並不討朱元璋喜歡的答案:陳友諒和他半斤八兩,他沒有高出陳友諒半分,有時候,他還矮了陳友諒幾分。
朱元璋說,陳友諒不講道義,是禽獸,因為他殺他的主人徐壽輝。如果單從弒主這個角度來說,朱元璋連禽獸都不如。陳友諒固然殺了他的主子徐壽輝,但人家只殺了一個,而朱元璋殺了兩個,一個是他的主子郭天敘,另一個則是幾年後的小明王。陳友諒殺徐壽輝是敢作敢當,人家承認自己殺了徐壽輝,可朱元璋殺郭天敘、小明王,卻到死都不承認,把責任統統推到別人身上。陳友諒如果是真小人,朱元璋就是偽君子。偽君子大言不慚地指責真小人,世界上最荒唐透頂的事莫過於此。
朱元璋還說,陳友諒凶暴,在內部搞政治鬥爭,把所有人才都殺掉了。如果這指責不是信口開河,那我們很難解釋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的英雄智慧和英雄行為。我們更難解釋,為什麼在陳友諒去世後,大漢帝國在殘破不堪的情況下,還支撐了四個月。事實上,朱元璋才是個搞政治鬥爭的頂級下三濫,他在建國後一系列屠殺功勳的行為,陳友諒望塵莫及。如果當時陳友諒還活著,看到他兇殘的殺戮行徑,肯定會毛骨悚然。
毋庸置疑,陳友諒在道德上有瑕疵,但那個混亂的年代,你講道義,正如到豬圈裡講五線譜一樣,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一不小心,就會被豬吃了。政治和道義是各行其是的,誰如果把它們搞混了,誰就必然死無葬身之地。朱元璋又何嘗講道義?他最卑鄙的行徑之一就是,用自己沒有的東西去評價別人。他沒有道義,卻總喜歡用道義去評價他的對手。
陳友諒雄心壯志,膽氣逼人,敢作敢為,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之一,但憑朱元璋那些猥瑣卑鄙的行止,他連給陳友諒提鞋都不配。陳友諒無法和朱元璋相比的就是手腕,朱元璋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用一系列為人和處世技巧來拉攏住別人,讓別人為他赴湯蹈火,但他從不用真心回報。陳友諒有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控制能力,可惜老天爺沒有給他一個劉伯溫式的謀略家,這就是命,人力在命運面前必須要止步。
朱元璋贏得鄱陽湖之戰的勝利,並不能證明他比陳友諒高明到哪裡去,如果不是劉伯溫和多次命運之神的眷顧,失敗的可能是他。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場戰爭是靠運籌就能取得勝利的,謀劃固然重要,但運氣更重要。所謂絕對百戰百勝的將軍是不存在的,你要看他的對手是龍還是蟲,一個百戰百勝的將軍背後,必然倒下了一群豬一樣的對手。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不是豬,遺憾的是,他進入鄱陽湖後就開始擁有了豬一樣的運氣。
所以,當我們審視歷史時,千萬要注意,成敗論英雄是最不可取,也是最淺薄的。
不過,我們的歷史還應該繼續。陳友諒已死,朱元璋的確是贏了,他不僅贏得了實惠,還贏得了面子。就在1364年正月,他自立為吳王,建立百官司屬。兩位宰相的官印理所當然地賞給了李善長和徐達,劉伯溫什麼都沒有得到。這或許並不是朱元璋的吝嗇,而是在朱元璋眼中,劉伯溫只是個策劃師、魔法家,宰相那把椅子,他是坐不上去的,坐上去肯定會感到不舒服。
但劉伯溫卻不這樣看,他這種聰慧過人的人,用三年的時間足夠看清一個身邊的人。他認為,朱元璋是個政治高手,深諳官爵對人的重要性,正如劉伯溫在《郁離子》中說的,官爵是寶器,不能輕易給人;如果輕易施捨,那官爵的神聖性就不復存在,拉攏人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一件武器。
有一件事讓劉伯溫印象深刻:鄱陽湖之戰結束後,朱元璋並沒有進行泛濫的封賞,即使在滅掉大漢帝國後,朱元璋也只是按平時的軍功給一批將軍們進行了微不足道的封賞。這讓很多人提出質疑,對於朱元璋的吝嗇,他們氣得發狂。在一次宴會上,幾個魯莽的將軍借著酒勁,就向朱元璋發出了積攢已久的牢騷。
這些牢騷在酒氣的繚繞下,衝進朱元璋的左耳,就要從右耳冒出時,他拍了下耳朵,牢騷在他腦海中蕩漾了一會兒,他輕鬆地一甩頭,從右耳出去了。他一臉嚴肅地看著那些將軍們,眼光如毒蛇。當喧譁聲漸漸平息後,朱元璋說:「你們跟我有年頭了,我對你們的能力和勇氣了如指掌。即使我不知道你們的能力,你們的上司應該知道,你們的下級也應該知道。你們如果功勳蓋世,我怎麼可能遺漏你們?可你們如果只是盡了一個軍人的職責,那吼叫著要什麼封賞?那是你們應盡之事。」
說完,他停了一會兒,下面安靜得連掉根針都能聽到。他指著徐達說:「你看你們徐相國,功勳蓋世,可你再看看和他並肩作戰的兄弟,現在不仍是低級軍官嗎?為什麼?就因為他們沒有過人之處。你們如果有過人之處,立下超人的功績,我的眼睛會看到的。你們不要擔心沒有封賞,要擔心也應該擔心你們是否建下功勳!」
這席話讓那些將軍們只是閉上了嘴,卻讓劉伯溫腦海中唯一愚昧的角落裡盪起了浪花。劉伯溫一向是直來直去,是非分明,從來不綿里藏針。他喜歡把針亮給別人看,讓人知道他就是一根堅硬的針,他更喜歡把棉花放在別人的胸懷,溫暖別人的心。他永不可能像朱元璋那樣,把針藏在棉花里,讓你既喜又懼、既愛又怕。
這是一種「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最高明的政治手腕,它以語言的方式呈現,比任何一門武器都要厲害。
劉伯溫不得不承認朱元璋是個厲害角色。
朱元璋說:「你所有的謀劃都是天衣無縫,你能貢獻,我能審而聽之,這就是你,這就是我!」
劉伯溫大吃一驚,他終於確定了幾年來始終縈繞在心頭的疑惑:他不是朱元璋身邊的智慧口袋,朱元璋掏出來一個就用;他只是朱元璋身邊的小藥箱,朱元璋從裡面拿出的藥,要先加鑑別,然後才吃。
當他在1364年農曆二月回家的路上時,他的這種印象逐步加深了。可能就是在那條通往家鄉的路上,劉伯溫開始扭轉他和朱元璋的關係,但他那剛直、不管不顧的性格如老虎一樣攔在他面前,使他功虧一簣。
劉伯溫回家時,圓月高懸,樹木在月光下像是剪影,偶爾傳來幾聲鳥叫還有猴子的嬉鬧聲,這在夜晚顯得極為恐怖。四周一片悽慘,濃烈的霧氣打濕了雙腳,他就在月亮鑽進雲里時,突然停了下來,說:「五十而知天命,我做我自己!」
說完,不知什麼原因,劉伯溫又突然想起了陳友諒和他的大漢帝國。才幾個月的時間,劉伯溫幾乎把這位英雄人物和他一手創建的大漢帝國忘卻了。在那個月光如水銀流淌的世界中,他試圖回想起陳友諒的尊容,可總是被朱元璋那張醜陋冷酷的臉擠到一邊去。他努力用眼睛把陳友諒的臉拉回來,卻拉回來一張哭喪著的臉。那張臉上又浮現出一張床,這張床用雲南出產的楠木架構而成,楠木上鑲嵌著製作精美的金片。劉伯溫見過這張床——有一天,投降了朱元璋的陳友諒部下抬了一張床,放在朱元璋腳下,懇請朱元璋笑納。
朱元璋的眼睛一亮,發出貪婪的光,但那光倏然熄滅。因為在他身邊有很多人,那些人眼睛放出比他還亮十倍的光,垂涎三尺。他極端嚴肅地咳嗽了一聲,然後開始進行思想教育:「這個床如此奢華,和後蜀後主孟昶用珍寶做成的夜壺有什麼區別?」
孟昶是五代後期南中國後蜀的皇帝,此人在生活的奢侈上極具想像力,他曾用七彩珠寶裝飾夜壺。北宋第一任帝趙匡胤滅掉他後,看到他的夜壺,大怒,拎了錘子就把上面的珠寶敲了下來,說:「這小子用七樣珍寶來裝飾這個東西,那麼又會用什麼容器來裝他的食物啊?他如此奢侈,怎麼會不亡國?」
朱元璋能想到孟昶,說明他對中國歷史頗有了解。所以,他和趙匡胤一樣,也來個毀壞作秀,命人把那張價值連城的大床銷毀。
這一倡導廉潔的舉動馬上感動了身邊的馬屁精們。其中一隻就跳出來指責陳友諒:「沒有富有就先驕傲,沒有達貴就先奢侈,因此而失敗。」
朱元璋認為他說得很好,但他還需要進一步補充:「富有了難道就可以驕傲?達貴了就可以奢侈?有了驕傲奢侈,即使富有達貴還能保全嗎?在富有達貴的時候,更應該抑制奢侈、崇尚節儉。戒除奢侈的欲望還恐怕不能符合人民的意願,更何況用盡全天下的能工巧匠,來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呢?這樣很容易就導致滅亡了。前車之鑑,不能重蹈覆轍。」
劉伯溫在一旁聽著,他已經聽出來了,朱元璋現在儼然以中國的皇帝自居了,可朱元璋離中國的皇帝還有一大段距離。誰都知道,就是在南中國,他若稱中國皇帝,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張士誠。
必須要和張士誠有個了斷。朱元璋看向劉伯溫,目光犀利、堅定。劉伯溫的頭上有一個白色的光環,十分耀眼,據民間說,那是大仙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