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朱元璋三請劉伯溫
2024-10-09 05:13:29
作者: 度陰山
誰是朱元璋
劉伯溫1359年回老家寫《郁離子》時,他的老家還未遭戰火,人人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穩快樂日子,如果非要在青田縣找出一個不快樂的人,那這個人肯定就是劉伯溫。
劉伯溫不快樂的原因很簡單,壯志難酬,國家不保。但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由於多年以來的不得志,他的志向已被消磨殆盡。一個人心中沒有光芒,就如身在漆黑的曠野中,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那種迷茫空虛的感覺是一種曠日持久的心靈虛脫。沒有任何理想,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後都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就是他在專心撰寫《郁離子》時,那種不能自已的內心苦楚也如蟒蛇般,把他纏得越來越緊。每當他愣神時,他的弟弟劉陛就會摸到他耳邊,突然大吼一聲,把他從空虛煩躁的苦海中拯救出來。但很快,劉伯溫又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心靈的苦海中了。在1359年,他唯一的寄託恐怕只有兩件事,或者說,只有兩件事才能讓他提起一丁點興趣來:第一件事是《郁離子》,第二件事則是他的幾百人武裝。
他對這支武裝偶爾會很用心,因為他的老鄉們會偶爾看到他在練兵,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所以,這支武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過的不是軍旅歲月,而是農夫生活。劉伯溫家並不富裕,即便是他弟弟也要親自下地勞作,讓這樣的家庭養活一支小軍隊,實在是太為難了。所以,這支軍隊的士兵們就在青田擔起了短工的職責,目的當然很直接:先不要被餓死,然後……其實,就沒有然後了。他們和劉伯溫一樣,也沒有目標,更沒有理想,走一步算一步,活一天是一天。
亂世時,如果真能有一支忠心耿耿的軍隊,那就是發家致富的本錢。但劉伯溫對這個本錢視而不見,有一位從處州來的朋友看他如枯木死灰般的活著,就指點他說:「以您這橫溢的才華,又有這樣一支像樣的武裝,完全可以走出青田,大展拳腳。恐怕到那時,方國珍那廝都要讓你三分呢!」
劉伯溫瞥了朋友一眼,極端嚴肅地說:「我平生最恨的就是方國珍、張士誠、徐壽輝這些混帳,你讓我效仿他們,和讓我去死有什麼分別?」
朋友輕忽地一笑,說:「你呀,消息太閉塞。現在的南中國,方國珍、張士誠、徐壽輝固然名聲在外,但還有個後起之秀,極為耀眼。」
劉伯溫對這個後起之秀沒有興趣,但正如百無聊賴的人想要找點談資一樣,就隨口問道:「誰?」
朋友回答:「朱元璋。」
劉伯溫懶懶地又問:「朱元璋是誰?」
朋友回答:「劉福通手下的一位元帥,如今正在應天(今江蘇南京)自稱吳國公,運籌帷幄呢。」
劉伯溫「哦」了一聲。
朋友說:「這個人非比尋常,從各處得來的消息說,他和其他叛亂者截然不同,每攻下一城,都先進行安撫政策,從不濫殺。他的部隊軍紀嚴明,手下謀略之士車載斗量,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劉伯溫又「哦」了一聲,忽然就問:「這個朱元璋是怎麼冒出來的?」
劉伯溫不知道朱元璋,並不是劉伯溫消息閉塞。在他離開處州回老家之前,南中國的革命家們已全部登場。他之所以不知道朱元璋,是因為朱元璋的發跡速度太快,甚至跑在了光陰的前面。
劉伯溫在石門洞偶得天書的1328年,朱元璋降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孤莊村。他睜開眼的剎那,便看到幾個腦袋正在端詳他。三個極為年輕的男孩的腦袋,那是他三個哥哥;兩張清秀幼稚的臉,那是他兩個姐姐;還有一張滿是皺紋的臉,滄桑悽苦,正對著他唉聲嘆氣。這就是他的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還有他老爹。
此時,他還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關於朱重八和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張士誠的原名張九四,有一點需要補充:
如果你穿越回元朝,找個鄉間問大家的名字,你會發現你來到了數字的天堂,因為大家的名字都是數字。這是因為元朝有制度: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也就是說,普通老百姓不許取正式名字,他們的名字是按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齡編個號。舉個例子來說明:丈夫二十四歲,老婆二十二歲,合為四十六歲,生的孩子就叫四六;如果丈夫六十四歲,老婆二十四歲,合為八十八歲,生的孩子就應該叫八八,但這樣叫起來奇怪,所以就改成「重八」。
從這個制度上,我們可以推斷出,張士誠的老爹老媽未必晚婚,但絕對算得上是晚育。
回到朱元璋他老爹那聲哀嘆上來,他老爹之所以哀嘆,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家太窮了,現在又多了一張嘴;二是,朱元璋這孩子長得太醜。
劉伯溫曾在夢中見過朱元璋,但那是成年後的朱元璋。小時候的朱元璋其實就已經具備了醜陋無比的相貌潛質。
朱元璋的臉漆黑,下巴比上顎長出一寸多,顴骨出其不意的高,鼻子像經過精心栽培過的大蒜一樣飽滿,耳朵大而肥,眉毛粗黑,眼睛奇大,眼珠凸出,像是要奪眶而出。在黃昏時分,如果猛地和他打一個照面,肯定會嚇出一身冷汗。
但醜陋並不影響他的交友。據說,朱元璋經常和一大群孩子玩「皇帝大臣」的遊戲,他充當皇帝,要那些「大臣」跪拜他。當他成為皇帝後,有些知識分子就針對這件事說,朱元璋從小就有宏圖大志,做皇帝是命中注定的。其實,這是事後諸葛式的扯淡。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命不凡的一面,大多數人也都玩過「皇帝大臣」的遊戲,總不至於,所有玩過的人都有宏圖大志、都能成為皇帝吧。
實際上,朱元璋小時候是最沒有宏圖大志的人,這倒不是因為他不想有,而是生存問題。當一個人的生存問題衝到人生第一線時,唯一的理想就是活下去,活一天就高興一天。朱元璋一家在當地是典型的窮苦農民,靠給地主打工維持基本生活。朱元璋能跑能跳後,就給地主家放羊,所得的薪水連他自己的吃喝都不夠,他當時的宏圖大志可能就是:如果一年能啃上一塊骨頭就好啦。
不過,這種宏圖大志並不是沒有實現過。他在給地主家放羊時,每次看吃草的羊都會產生幻覺,他覺得那是一群遊動的烤全羊。終於有一天,他無法遏制這種幻覺,宰了一隻羊,和他的那些「大臣」們吃個精光,幾乎連骨頭都沒有剩下。但朱元璋咀嚼著最後一根羊骨時,一個還算清醒的夥伴突然大哭起來,他認定朱元璋難收殘局,必定會被地主打死。但朱元璋那要奪眶而出的眼珠轉了幾圈,就有了主意。他把割下來還未來得及燒烤的羊尾巴插進石頭縫裡,回去對地主說,羊鑽進了石頭裡,他無論如何都拉不出來,只剩了尾巴在外面。地主雖然不相信這樣的鬼話,但也不會想到這個小孩會把羊吃了,於是暴揍他一頓,放他回了家。
這件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信息:朱元璋從小就具備狡獪的性格,這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在他後來的發跡路上幫了他很大的忙。
極不容易,朱元璋強活到了十七歲,但就在這一年(1344年),他家遭到了滅頂之災。早在去年,淮河流域就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旱災之後必然是蝗災,緊逼而來的一定是瘟疫。先是朱元璋的二嫂、三嫂在旱災未完時死掉了,然後是大姐滿門餓死,緊接著是他二姐也死於飢餓。他三哥早就被賣給了別人做兒子,出外逃荒不知生死。
而朱元璋自出生以來最大的災難和痛苦也接連來到,先是老爹死於瘟疫,然後是大哥,接著就是老娘。一家子只剩下他和二哥朱重六。兩個人號啕大哭,因為連給老爹老娘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屍體停放在家多日,已經發臭,兄弟倆只好用一些破爛衣服裹了屍體,抬到了墳地。想不到的是,正當他們把屍體抬到半山坡時,多日不見的傾盆大雨突然來了,兩兄弟急忙到一棵大樹下躲雨。當雨住雲收後,他們怎麼也找不到屍體,因為屍體已被山洪衝下的泥土掩埋了。多年以後,朱元璋坐在龍椅上,每次想到死無葬身之地的父母,都會悲痛萬分,眼淚就如那場沖走他父母屍體的大雨一樣,傾盆而下。
那場旱災過後,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商量了一下,他二哥決定入贅還能吃上飯的人家,朱元璋再次號啕大哭。他唯一的親人,即將和他分離,他的容貌決定了他無法複製他二哥的成功。就在他走投無路時,他的鄰居提醒他,可以到家鄉的於皇寺——朱元璋當了皇帝後改為皇覺寺——去生存。
朱元璋擦了眼淚,說:「恐怕人家不收我。」
鄰居就告訴他:「你和那寺廟有緣。你出生不久,什麼都不吃,險些死掉。你母親曾到於皇寺許願,說如果你活下來,將來有一天就把你送到裡面當和尚,結果你就活了。你現在去,一來可以兌現承諾,二來可以混口飯吃。」
朱元璋從悲苦中醒過來就跑進了於皇寺,但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因為佛祖並未顯示力量,於皇寺在那場旱災、蝗災和瘟疫中也受到了重創,連寺里的和尚吃喝都成問題。住持認為朱元璋來混飯是真,兌現承諾是假。但朱元璋說:「這個必須是真的,否則,佛祖的慈悲何在?」
住持只好留下他,佛祖總算普度了他一年,第二年,佛祖和住持都無能為力了。住持對朱元璋說:「你也看到了,寺廟裡的東西不夠吃了,你還是到外面去化緣吧。」
「化緣」是佛家用語,世俗的講法就是要飯。朱元璋看了看破敗的寺廟和可憐兮兮的米粒,嘆息著離開了於皇寺。
1346年,朱元璋穿著破爛的僧袍,托著缽盂四處流浪。在一年多的流浪生活中,朱元璋遇到過菩薩心腸的施主,遇到過強盜,更遇到過正在燒殺姦淫的小股叛亂武裝,當然也遇到過以馬蹄離地的速度飛奔的蒙古軍隊。尤其使他印象深刻的是,許多和他一樣,吃不飽穿不暖的流浪漢,突然有一天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中國古人說,讀萬卷書,但那只是書本知識,真正的知識是要行萬里路才能得到的。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能成事。
朱元璋於1347年回到於皇寺後,他的精神世界固然豐富了,但對飢餓的肚子仍無法慰藉。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沒有一點革命思想,劉福通的紅巾兵團還要兩年後才能橫空出世,表面上看,元王朝的天下還處在太平中。如果非要說朱元璋這時候有革命思想,那就是他對肚子的革命。
在於皇寺待了一個月,朱元璋再次離開了這個鬼地方,因為這裡和他當初走的時候一樣的窮。他這一走就是三年,三年時間裡,他在路上看到了勢力龐大的紅巾軍,看到了疲憊不堪的蒙古軍隊,看到了整座整座被焚燒的村莊,看到了死屍狼藉的戰場。他覺得佛祖一點都不慈悲,無法拯救眾生,至少,仍然不能拯救他的肚子。
1352年,他再次回到於皇寺,還未來得及卸掉身上的疲憊,元軍和紅巾軍的戰火便蔓延到了這裡,於皇寺被一場大火燒了個乾淨。朱元璋四顧茫然,內心和多年後在青田的劉伯溫一樣,空虛孤獨,前景黯淡。
但本年,劉伯溫的內心並不空虛,反而意氣風發,因為他正在浙東元帥府工作,而且是在研究如何剿滅他最痛恨的方國珍。
當劉伯溫輕搖羽扇聚精會神地看軍情報告時,朱元璋穿著破爛僧袍也在聚精會神地看一封信,信是他兒時的朋友湯和寫來的。信上說,我現在已是紅巾軍的一名中下級軍官,如今天下大亂,想要住得安穩、吃得舒服,必須要靠拳頭和武器來爭取,你趕緊參加紅巾軍吧。
朱元璋看完信後,激動得手直抖。他在外面要飯多年,看到過無數死屍,有的死屍頭上裹著一塊頭巾,浸在從他們自己身上流出的血匯成的血泊中。這是高風險的工作,人如果沒有好運氣,恐怕還沒有向肚子貢獻一點東西,就已經死了。
一想到肚子,他就極為慚愧,多年來,他始終沒有讓自己的肚子滿意過。即使是為了自己的肚子,他也應該鋌而走險一回。他下了很大的決心要去做冒險家,可看到歪倒在瓦礫中的佛像,他又覺得生命誠可貴。
於是,他跪在倒在地上的佛像面前開始占卜,他先問避亂,占出的結果很遺憾,不吉;再問守故,又是不吉;又想問問造反,但怕仍然是不吉,所以,他猛地站起來,尋思道:「站在三岔口,有兩條不能走,那就只能走第三條路了,老子革命去!」
他就在臥倒的佛像面前,脫下僧袍,拿起一根棍子,走上了戰場。
朱元璋投奔的是離他很近的濠州郭子興兵團。郭子興本是位樂善好施的財主,衣食無憂,內心幸福,突然有一天,他召集家人,向他們描述了一個美麗的願景。在這幅美麗的願景之中,人人都是主人,不必再受政府的欺負和暴亂者的騷擾。在徵得無數人同意的情況下,郭子興打著紅巾軍的名號起義了。他並不是紅巾軍的分部,而是紅巾軍的加盟店,因為他有自己的軍隊。
朱元璋參加革命的開頭並不美好,當他來到郭子興軍營門口時,被站崗的幾個士兵攔下了。士兵們看到朱元璋這副尊榮,不約而同地斷定他是政府軍派來的奸細。
朱元璋就在門口咆哮起來,說:「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你們這是狗眼看人低!」
士兵們「哇呀」叫了起來,擼胳膊挽袖子就準備讓朱元璋嘗嘗拳頭的滋味。正當朱元璋擺好姿勢準備挨揍時,郭子興走了出來,喝止住眾兵,用眼睛對朱元璋進行了一次全身掃描,然後就盯在他臉上,這張臉是他有生以來見過的最抽象的臉。恍恍惚惚中,突然天老爺把一個信息塞進他腦子裡,於是,他向朱元璋伸出了欣賞和友情之手,說:「加入我們吧。」
就這樣,朱元璋成為了郭子興兵團的一個小兵。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他多次走上戰場。在戰場上,死神帶走了他無數個戰友,當然,死神也總是嗅著他的氣味,緊追不捨,想要在最後一刻給他致命一擊。但是,死神不敢下手,因為朱元璋頭上頂著個幸運之神。一個衝鋒陷陣的小兵在血肉橫飛的戰場上能多次活下來,除了勇氣、機警和善戰之外,運氣絕對必不可少。
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嘔心瀝血無法成就功業,命運之神不肯照顧他們是一個重要原因。
朱元璋很快就脫穎而出,從小步兵到小隊長,再從小隊長到下級軍官,再從下級軍官到中級軍官,最後成為郭子興的臂膀。這一路走來,不過用了一年的時間。
在一次慶功宴上,郭子興對朱元璋說:「有兩件事,我希望你能答應我。」
朱元璋說:「二十件也可以。」
郭子興就說:「我的乾女兒小馬女士,你和她很相配,你們就成婚吧。這樣一來咱們就是親戚了。」
朱元璋說:「好。」
郭子興又說第二件事:「你現在也是個人物了,你那名字要改一下。我琢磨了好多天,你的新名字就叫朱元璋吧。」
朱元璋說:「這個名字很好,但有什麼微言大義嗎?」
郭子興說:「元,就是元王朝,璋是一種玉器。你姓朱,可當誅殺的誅,我是要你成為誅滅元朝的一枚玉器!」
朱元璋鼓掌叫好,但他內心裡從沒有想過要做一枚誅滅元朝的玉器。他那個時候的想法和多年前流浪江湖的時候沒有分別:過一天算一天,吃飽了不餓。
多年以後,他對劉伯溫真情實意地說:「我當初參加革命,只是想打家劫舍,混口飯吃,想不到弄假成真,當上了皇帝,這真讓我恐懼啊!」
詭異的擴張
劉伯溫在朱重八改名為朱元璋那年,根本就不知道有朱元璋這個人,甚至連朱元璋的領導郭子興都聞所未聞。因為郭子興兵團太小了,只是千千萬萬個叛亂團伙中的一個,還因為這一年,劉伯溫被羈管紹興,內心正在經歷生與死的決鬥,沒有心情了解外面的世界。
1359年那個夏天的午後,劉伯溫和朋友在一起談論朱元璋,就如同談論一個古人。但劉伯溫對這個古人忽然就產生了興趣,他問朋友:「依你的講述,這個人不過是個混得不錯的中級軍官而已,怎麼才幾年工夫,就混成了獨霸一方的軍閥呢?」
關於這個問題,他的朋友無法回答,因為他沒在朱元璋身邊待過,他不知道朱元璋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軍官混成吳國公的。
這件事說來話長。其實任何一個人的成功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朱元璋也是如此。當劉伯溫在關於如何對待方國珍的軍事會議上,慷慨激昂地說要對其徹底剿殺時,朱元璋遇到了他事業的瓶頸期。郭子興兵團的發展速度太慢,又吃了一些敗仗,郭子興是個一挫就餒、才勝就驕的人,所以士氣低落。朱元璋不想沉浸在這種氣氛中,因為他是個受苦難侵襲多年的人。正如一個恐懼黑暗的人,一旦看到蠟燭將盡時,就會莫名地恐慌起來,他從黑暗中走出來,就不可能再被逼回去。
所以就在劉伯溫於紹興放浪山水第二年(1354年),朱元璋成功說服郭子興攻取滁州(今安徽滁州)。為什麼要攻取滁州,朱元璋對郭子興說的是:「滁州的戰略地位太重要,金陵鎖鑰、江淮保障。只要占領它,我們就可以順勢取集慶,南中國半部江山就在我們手中了。」
郭子興大吃一驚,這種宏圖大志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他也不敢想。先不說元政府軍在集慶的重兵,就是四周的無數叛亂兵團也夠他心驚膽戰的了。但朱元璋的熱情激發了他的膽量,他對朱元璋說:「我給你點軍隊,你去打滁州。能打下來,固然好,打不下來就趕緊保存實力,撤回來。」
命運之神降臨到朱元璋頭上,他制定的奇襲滁州計劃在一夜之間大功告成。當他走進滁州城,站到滁州城的城牆上時,內心澎湃不已。這是他自參加革命以來擁有的第一座城池,這是他朱元璋的城池。
正是在這座城池中,朱元璋遇到了他政治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李善長。李善長是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年輕時熟讀百科全書,才氣逼人,智謀百出,專攻法家哲學,是個謀劃高手。朱元璋坐在滁州城辦公室里一本正經地問他:「四方戰鬥,什麼時候能消停?」李善長有一項特殊的本領,就是能在快速的察言觀色中洞悉對方的內心世界,他知道朱元璋要的是什麼答案,朱元璋想要的是一種恭維。雖然這個時候遠看不出來朱元璋最終能成什麼大氣候,但李善長還是用一段精闢的論述讓朱元璋滿足了虛榮心。他說:「秦末大亂,劉邦從平民中崛起,憑藉著豁達大度的性格,知人善任,不亂殺,五年時間成就震動宇宙的大業。現在,元王朝氣數已盡,天下正在土崩瓦解中,您的根據地在濠州,離劉邦起兵的沛縣不遠,山川王氣,您身上必定是有的。如果按劉邦的方法去做,您定天下,易如反掌。」
朱元璋被恭維得幾乎要跳起來,但郭子興的到來把他按到了椅子上。郭子興從濠州跑到滁州,是因為他的大本營里內訌不斷,他的幾位將軍都認為他們自己有超級強大的領導才能。郭子興認為沒有,這幾位將軍就聯合起來排擠他,有一次甚至活捉了他,如果不是朱元璋在中間周旋,郭子興早就成了刀下之鬼。
郭子興來到滁州,朱元璋列隊歡迎,並且把積攢的三萬人馬的指揮權交給郭子興。這在朱元璋的親信們看來是愚蠢的舉動。但朱元璋說:「我給他兵權,一來他是我的領導兼岳父;二來,我看他在無休止的內鬥中心力憔悴,兵權能讓他得到一點安慰。」
郭子興無法被安慰。名義上,他是滁州城裡的軍政長官,但調動任何一支部隊,都必須或明或暗地通過朱元璋。1355年,劉伯溫在紹興被羈管的最後一年,朱元璋因滁州缺糧而偷襲和州(今安徽和縣),馬到成功。就在本年,郭子興突然病逝,劉福通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郭子興兵團總司令,郭子興的大舅子張天祐為第二司令,而朱元璋位居第三。
當時郭子興兵團的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絕不肯屈居第三。因為這幾年來,跟隨朱元璋或者與朱元璋合作過的人都知道,此人是個暗黑人物,不苟言笑,眼神犀利冷酷,渾身散發著一種嗜血狂魔的味道。又因為他看問題精準,能在情況朦朧不明的時候,快速地捕捉到問題的根本,所以,很多人對他又敬又懼。
關於朱元璋的能力,有一件事可以證明。攻下和州後,郭子興兵團總部派來了許多軍官,朱元璋擔心這些軍官不服他,就選了個開會的日子故意遲到。當時的軍隊裡有個規矩,遇到開會這種場合,誰先到場誰就坐右邊,最後來的只能坐左邊,因為右邊的位置比左邊的位置尊貴。由於朱元璋遲到了,因此來的時候,右邊的位置早就沒有了,他就挑了個左邊並不起眼的位置坐了上去。大家開始對軍事形勢暢所欲言,只有朱元璋一聲不吭。因會議討論不出什麼定論而要散會時,他突然從椅子上彈了起來,大踏步走到正中央,以希特勒演講的方式進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的氣場是如此的強大,他的分析是如此的精準,他的情緒是如此的激動,在座的所有軍官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兒。這件事後,那些心裡和表面不服的人,都徹底服他了。
但郭天敘不服,張天祐也不服,兩人在軍事會議上經常故意和他唱反調。朱元璋說一,兩人必說二;朱元璋不說一,兩人絕對說一。
朱元璋的親信們對兩位領導的態度怒髮衝冠,朱元璋卻老謀深算道:「郭老爺子在時,最厭惡的就是內訌,我們不能對不起他的在天之靈。惡人自有惡人磨,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們瞧著吧。」
這個惡人很快就登場了,他叫陳埜先,是元政府的一員大將,在和朱元璋兵團的一次戰鬥中被俘,出於「能屈能伸」的思想,他假裝投降。但他的虛情假意無論如何都瞞不過朱元璋的眼睛。朱元璋苦心思慮了很久,不但表現得十分信任,還讓陳埜先帶領一支軍隊。這就使朱元璋的親信們大惑不解,朱元璋說:「你們且看著。」
眾人就看著。郭天敘也看著呢,不過他看的是集慶,和當初朱元璋那天馬行空般的想法一樣,郭天敘也決心攻集慶。朱元璋舉雙手贊成,在集結軍隊時,他把陳埜先的那支部隊偷偷地塞到了郭天敘和張天祐的攻城兵團中。陳埜先那顆火熱的愛國心燃燒起來,就在郭天敘和張天祐圍攻集慶城的間歇,他請二人到集慶城下的軍營中喝酒。在酒桌上,陳埜先提前埋伏下的刀斧手把二人剁成了肉醬。殺掉二人後,陳埜先派人通知集慶城中的元軍,開門攻擊郭天敘兵團,來個內外夾擊。可元政府軍出城後一陣衝殺,根本不知道誰是內鬼,陳埜先就這樣稀里糊塗地死在亂軍中。
朱元璋這招借刀殺人堪稱絕響。在郭天敘和張天祐死後,他徹底成了郭家兵團的實際領導人。他向韓宋帝國要求任命,劉福通當時正在積極籌劃針對元帝國的斬首行動,對這種疑案根本無力作精確的調查。於是,朱元璋一躍而升為郭子興兵團總司令。
1355年最後兩個月,朱元璋兵團用迅雷不及掩耳的奇襲手段,以戰艦千艘的強大兵力強攻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採石頃刻而下。朱元璋在採石不作片刻休整,兵鋒直指太平(今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太平瞬間陷落。在徹底蕩平了集慶外圍防禦工事後,1356年二月,朱元璋向集慶發動了總攻。三月,集慶陷落,朱元璋高頭大馬地進入集慶城,將集慶改名應天。本年農曆七月,朱元璋在未得到韓宋帝國的許可下,自稱吳國公。他成功了,站在應天城上,他放眼四望,臉上掛起了陰冷的笑容。
這個時候,就像是有句咒語一樣,突然開啟了他腦袋中最隱秘的角落。在那裡,他終於有了理想,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理想。「我要坐龍椅!」他吼道。
從一個醜陋無比、曾被人誤認為奸細的小和尚,到坐在應天城裡最豪華、最光明房間裡的吳國公,這條路,朱元璋才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
但將來的路,他走起來就遠沒有這麼容易。因為他日後碰到的敵人要比郭天敘聰明百倍、強悍百倍。
朱元璋一請劉伯溫
1357年,當劉伯溫在處州小心翼翼地制定圍剿反政府武裝吳成七時,劉福通也在大張旗鼓地開始了他的斬首行動。而朱元璋則在南方悄無聲息地進行著他的擴張歷程。1358年到來時,朱元璋和他的兵團以暴風驟雨之勢把長興(今浙江長興)、常州(今江蘇常州)、寧國(今安徽寧國)、江陰(今江蘇江陰)、常熟(今江蘇常熟)、徽州(今安徽黃山)、池州(今安徽池州)、揚州(今江蘇揚州)等地納入囊中。
在完全消化了這些城市後,1358年冬天,他的兵鋒直指婺州(今浙江金華)。婺州城城防堅固,政府軍頑強抵抗,朱元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勉強把它攻陷。攻陷婺州後,他趁著勝利的餘威,馬上攻擊處州。那位劉伯溫心目中的「齊桓公」石抹宜孫不能抵抗,先是逃出城,後來頭腦發熱,要和祖國共存亡,又轉身衝進了城。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壯烈殉國。
這在劉伯溫心中是件比天崩地裂還要大的事,但在朱元璋眼中,只是一件芝麻大小的事。他現在最大的事就是攻城略地和招收人才。就在婺州城裡,朱元璋遇到了一個人才,這個人正是劉伯溫所以出山的關鍵人物。
他叫宋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論起來,他和劉伯溫還是同學,因為宋濂曾在劉伯溫的理學啟蒙老師鄭復初那裡學習過。當時,他不叫宋濂,而叫宋壽。鄭復初認為「壽」字不好,就給他改了「濂」字,這個字為什麼要比壽字好,鄭復初沒有說原因。
從仕途的角度來講,宋濂遠遜於劉伯溫。宋濂不是進士出身,但他的文章比劉伯溫寫得好。宋濂年輕時曾在大都居住過,當時的副宰相危素看到他的文章後驚為天人,想方設法把他塞進了政府,擔任了皇帝的秘書。但宋濂和劉伯溫不同,劉伯溫是進士出身,榮譽越大,責任就越大,所以即使面對腐爛的元王朝時,也絕不言退。而宋濂不是進士出身,所以沒有劉伯溫那樣的思想壓力,他覺得元王朝的氣數要盡了,就轉身走了。由於他的文章寫得好,因此和劉伯溫惺惺相惜,他跑進龍門山當道士時,還給劉伯溫寫了封信,要劉伯溫來和他一起當道士。
劉伯溫委婉地拒絕了,但對宋濂一流的文章表示了真誠的欽佩。宋濂後來在龍門山耐不住寂寞,重新回到紅塵。朱元璋攻陷婺州城後,他到婺州城為朱元璋獻上了攻取處州之策,朱元璋依計行事,果然大功告成。這使得朱元璋對宋濂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誇獎宋濂的謀略天下無二。
宋濂否認,說:「我有個朋友,在謀略上比我厲害十倍。」
朱元璋問:「誰?」
宋濂回答:「劉伯溫。」
朱元璋皺了皺眉,說:「我好像聽說過這人吧。」
宋濂聽出來了,朱元璋對劉伯溫並沒有深刻的印象,正如劉伯溫對朱元璋沒有深刻印象一樣。他就甩開膀子,滔滔不絕地把劉伯溫在元政府效力的往事說給朱元璋聽。最後,他又補充了一句:劉伯溫這人精通五行八卦式的魔幻法術,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朱元璋這才提起一點興趣來,說:「前知五百年就算了,只要讀歷史,人人都能做到。這後知五百年,我就很感興趣了。」
宋濂又趁熱打鐵:「我聽過這樣一件事,劉伯溫有一次和他的一群朋友在杭州西湖喝酒吟詩,突然天空飄來一片雲。劉伯溫站起來,掐指一算,神色凝重地對那些人說,『東南方有天子氣,應天該在集慶附近。』您現在把集慶改成了應天,這不是恰恰證明,他是個未卜先知的人嗎?」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興趣猛增了十二分,著急地問:「還有類似的事跡嗎?」
宋濂轉動眼珠,一拍大腿,說:「還真又有一件。我聽說最近劉伯溫在老家訓練他的兵馬,有人勸他占山為王。憑他的智慧,必能成為一方霸主。他卻說,我已占卜了一卦,卦象顯示,新天子不久後就會來找我,我還是不要瞎折騰了。」
朱元璋說:「這人如此神奇,趕緊派人給我請來。」
宋濂樂顛顛地正要去準備,朱元璋又叫住他,說:「我聽說這裡有『浙東四先生』一說?」
宋濂說:「是啊,我、劉伯溫、章溢、葉琛。劉伯溫和章、葉二人幾年前共事過,兩人的管理能力和執行力都是一流的強,文章寫得也不錯,又有軍事才能,可謂文武全才。絕佳的是,這二人已經離開元政府,賦閒在家。」
朱元璋說:「四個先生,已經有一個在我這裡,如果我專程去請劉伯溫,那這人肯定會生傲慢心,我看還是把你們四個一起請了吧!」
宋濂吃驚地張大嘴巴,被朱元璋的詭異心機折服,急忙安排人去請劉伯溫。
被派到青田縣的使者沒費什麼勁兒就找到了劉伯溫。使者很恭敬,還帶了很多貴重的禮物,一見到劉伯溫,先沒說正題,而是把朱元璋光輝燦爛的發跡史大略說了一遍,最後才說道:「我家主人請您到應天,為他效力,您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劉伯溫仔細地觀察那位使者,他發現這人穿的衣服質地很差,但很整潔。他還發現,使者臉上洋溢著青春的光芒,舉手投足間都有一股他久違了的活力。他更發現,使者的鞋子新擦過,應該是在進門前特意仔細擦過的。從使者的身上劉伯溫能判斷出,朱元璋的軍隊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而作為統帥的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也就不難推斷了。
但是,他對使者說:「替我轉告你家主人,我是山村野夫,沒有建立蓋世奇功的本事,只想在家鄉安穩度過餘下的時光。所以,您請回吧。」
使者被鬧了個大紅臉,但臨行之前,宋濂交代過他,一定要對他的顧客以禮相待。現在,他的禮已用完,既然人家不來,他也沒有辦法。於是,使者轉身離開了劉伯溫家,出門時還不忘了把劉伯溫的門輕輕地關上了。
朱元璋得到使者未完成任務的消息後,鼻子就哼出了兩股煙,但他馬上轉念一想,這人不來,可能是因為我派的人不夠分量。才華橫溢的人,總會有點架子,一請就來的人,不是半吊子,就是妓女。
但宋濂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劉伯溫不是那種喜歡擺架子的人,他在元政府接二連三地碰壁,熊熊的理想之火已經被澆熄。我們現在就是要把他的理想之火煽起來,這不是一個使者所能辦到的,非要一個能人不可。」
朱元璋說:「李善長如何?」
宋濂搖頭。
朱元璋又說:「朱升如何?我去年得到他,他向我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精明策略,我覺得他成。」
宋濂又搖頭,說:「去請劉伯溫的人必須是個心理專家,而且要能跟他做朋友,能在劉伯溫的言談舉止中洞悉他的心理活動,發現他心理活動的根源。只有找到他這個『病』,我們才能開出方子。」
朱元璋說:「我看我手底下沒有這樣的能人。」
宋濂說:「有。」
朱元璋問:「誰?」
「孫炎啊!」
孫炎兩請劉伯溫
孫炎,字伯融,句容(今江蘇鎮江句容)人,身長兩尺,臉色黑如炭,還是個瘸子。這副形象放在任何地方,都會引人注目。除了這身硬體使人刮目相看外,孫炎還是個學富五車、肚裡有墨水的辯才。他對科考從不感興趣,認為科舉考試出來的人都是腐儒,沒有在實踐中生存的能力。年輕時,他在農田裡務農,由於身高和瘸腿的緣故,他的農活幹得很一般。於是他扔了鋤頭,向天咆哮道:「我孫炎堂堂六尺男兒,怎麼可以當個農夫?」但至於他扔掉農具後到底都做了什麼,劉伯溫倒是知道一點。孫炎憑藉出色的口才和下筆成章的才華,在南中國的知識分子圈中很吃得開。他和劉伯溫一見如故,二人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但劉伯溫多次請他到政府工作,孫炎都冷嘲熱諷地拒絕了。二人後來聯繫很少,劉伯溫印象中有這樣一個人,孫炎印象中也有劉伯溫這樣一個人。1356年,朱元璋攻陷集慶,孫炎一瘸一拐地跑到集慶,朱元璋早就聞其大名,對其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接見。孫炎侃侃而談天下大勢,說元王朝已將斃命,朱元璋先生您應該招收天下人才,以成大業。
朱元璋對其很滿意,攻陷處州後,就讓他擔任戰時處州軍區司令(處州總制)。當朱元璋要求他請劉伯溫出山的信件送到他辦公桌上時,他拍案而起,拍著胸脯對送信的使者說:「和吳國公說,小事一樁。」
使者告訴他,吳國公已請過劉伯溫一次,毫無成效。
孫炎說:「這太失禮了,他不可能出山。瞧我的!」
孫炎說別人失禮,他也沒有「有禮」到哪兒去。本來,按正常人的想法,孫炎應該是親自登門拜訪劉伯溫的。但是,孫炎此時已不是個正常人,而是個處州軍區司令,多年以來,他從沒有做過這麼大的官。尤為重要的是,當初劉伯溫是以一種君臨天下的姿態邀請他到元政府工作的,現在,他要回報給劉伯溫,也準備以一種君臨天下的姿態邀請劉伯溫。所以,他寫了一封在熱情中充滿著自豪和領導人氣味的信。在信中,孫炎最先說的就是朱元璋如何如何有威德,他的威德不僅濟於人類,而澤於禽獸。凡是朱元璋所過之處,猛獸不輕易吃弱小的動物,鳳凰時常來唱歌,老虎領著山中群獸來跳舞。總之,朱元璋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也只有朱元璋能完成歷史賦予的使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然後,孫炎又拂去了他和劉伯溫友誼上的塵埃,說:「多年不見,我已找到人生的坐標,而你的坐標,我已經為你描畫出來,那就是跟著朱元璋,幫黎民脫離苦海。在幫朱元璋成就大業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終極價值。」
最後他說:「朱元璋第一次來請你,實在是有失禮之處。你不出山,還是說得過去的。這一次,就不要推脫了。」
他的意思是,我孫炎這樣重量級的人物來請你,已經給足了你面子,所以就不要半推半就的,趕緊出來吧。
劉伯溫看完這封信後,啞然失笑,說:「孫伯融,你太俗了,我不出山,和你一廂情願的猜測沒有一點關係。」
如果他劉伯溫知道宋濂的想法,更會大笑,因為無論是宋濂還是孫炎,都根本不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活動。
劉伯溫不去為朱元璋工作有著紛繁複雜的原因。他是元政府的進士,而宋濂和孫炎不是,元政府自天下大亂以來,為國捐軀的進士不勝枚舉,僅他知道或認識的就有泰不華和余闕。面對著天堂里的這些同道中人,劉伯溫不能殉國已是無顏相對,如果再讓他和這些盡忠心的同道們背道而馳,去和元政府作對,他的良知根本無法饒恕自己。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已經看透了元政府的本質。這是一個病入膏肓、已經不給他絲毫機會盡忠的政府。他雖然決定不再為元政府效力,但從來沒有想過要和它作對。
另外,劉伯溫了解朱元璋只是道聽途說,無論是宋濂、孫炎,還是那位使者,都是朱元璋的爪牙奴才。奴才美化主子是分內之事,劉伯溫根本不知道真實的朱元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即使要他走出青田去實現人生價值,也未必非要選朱元璋。北方劉福通的斬首行動已進入高潮;南方的徐壽輝兵強馬壯,看上去很有旋乾轉坤的本事;張士誠占據吳中富庶之地,手下多能人志士,正在豪邁地指點江山。這些人都是潛力股,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證明,朱元璋就一定能掃滅群雄,唯他獨尊。
然而,人生在世,有些事必須要面對,即使你有千百萬個不想面對的理由,也必須要拿出勇氣來去解決它。
對孫炎的邀請,劉伯溫不能置若罔聞。經過深思熟慮後,他給孫炎回了一封不冷不熱的信。他說:「多年不見,我精力大不如前。你在信中所提的雄心、智謀和參透天地玄機的幻術,我早已拋到九霄雲外。我感謝你能記得我們的友誼,從前它未沾染塵埃,現在依然如水晶一樣光明乾淨。為了感謝你對我的重視,我將我祖傳的一柄寶劍送給你。希望你能在朱元璋的帶領下走上光明大道,我在青田山下為你們祈福。」
孫炎看了信,可就不高興了。劉伯溫這是明擺著又拒絕了,他話外之音就是,我不會來為朱元璋效力,但我也不會為元政府效力,我是個邊緣人,你們就放了我吧。
孫炎抽出寶劍,用金雞獨立的姿勢舞弄了一會兒,寶劍歸鞘,大筆在手,攤開白紙,吼道:「我再請你一回!」
吼完,就以一種凌厲的筆法給劉伯溫回了一封信。
孫炎在信中縱橫捭闔,犀利地論述天下大勢,然後又評價了各路英雄豪傑,最後把朱元璋從英雄豪傑中單獨揪了出來重點論述。在孫炎的筆下,朱元璋成了集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寵愛於一身的救世主。最後他談到了那柄寶劍。他說:「這柄寶劍太過於珍貴,它是權力的象徵,其最好的歸宿就是『當獻之天子,斬不順命者』。所以,我是沒有資格要的,原物奉還。」
劉伯溫看了信之後,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孫炎隻字未提要他出山的事,但那句「斬不順命者」讓他驚得流下冷汗。這句話看上去是在說寶劍的用途,其實說的是你劉伯溫就是那個不順應天命的人。
實際上,孫炎第一次請劉伯溫後,劉伯溫也的確認真考慮了很久,他無法解開自己的心靈枷鎖。但他知道,自己正在試圖去解,不然,他就不會知道自己解不開。孫炎的第二封信送來時,那句「斬不順命者」把他嚇出幾行冷汗的同時,也讓他冷靜起來。
這種冷靜是他多年來遇到艱難困苦時,所學到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孫炎的那句話,其實並沒有威脅他的意思,而只是想告訴他,天下大勢所趨,如果你靜止不動,會被沖走;如果你逆流而上,會死無全屍;你只有順應天下大勢,才能在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劉伯溫看了孫炎縱橫泛濫的文字,驚嘆道:「我一向以為我比孫炎強,現在看他的縱論,我都不敢望其項背。」(基自以為勝公,觀公論議如此,何敢望哉!)
其實,這是場面話。劉伯溫的性格剛毅固執,如果他想不通一件事,或是排斥一件事,九頭牛都拉不動他,區區一個瘸子孫炎如何能說動他?
他的隱居家鄉,不是那種萬念俱灰的不問世事,而是一種蓄勢待發。這個時候的他只是因為孫炎的信讓他悟透了「勢」之所趨,所以,才有了出山的心思。
孫炎寫了那封信後的第二天,就跑到了青田劉伯溫家,二人多年未見,自然要吃飯喝酒。二人相處得還算愉快。孫炎在飯桌上什麼都沒說,臨走前,他對劉伯溫說:「過去的已逝,將來的還未到,希望兄弟你能把握住現在。」
劉伯溫神情凝重地點了點頭,說:「我會考慮的。」
孫炎回到處州後,就給朱元璋寫信報告說,劉伯溫出山的概率非常高,此時正是他情緒波動時,應該趁熱打鐵。朱元璋就問宋濂下一步的計劃。宋濂說,我給他寫信,不但我寫,我還讓所有我們能命令到的劉伯溫的朋友給他寫。
那段時間,劉伯溫什麼都做不了,因為一封封的信如雪片般飛來,所有的信都千篇一律地吹捧朱元璋如何偉大,然後勸他出山,發光發熱,為黎民百姓造福。
劉伯溫的老娘也站出來推波助瀾,富老太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如今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元王朝沒有幾天活頭了。我從那些信中看得出,朱元璋這人即使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偉大,也至少是群雄中出類拔萃的一個。如果你能幫他完成大業,一統天下,不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嗎?而且,人家已經三次請你了,如果你再端著架子,這分明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啊!」
劉伯溫放下了撰寫《郁離子》的筆,嘆了一口氣道:「也許這就是天命讓我如此,我的祖國拋棄了我,祖國的敵人卻如此重視我。好吧,我出山!」
幾年前,他曾要石抹宜孫做齊桓公,但人家拒絕了他。現在,他希望朱元璋是齊桓公,能掃滅那些叛亂者,至於掃滅那些叛亂者以後的事,他不想考慮。這是他出山的一個心理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劉伯溫的出山就顯得極為荒唐了。
幾天後,迎接他的宋濂來到青田,劉伯溫那兩位同事葉琛和章溢也笑容滿面地來了。劉伯溫的臉上冷冰冰的,和元王朝的艱難決裂其實在一年前就已經發生,但這一次的決裂,卻是最冷酷最無情的,猶如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反目成仇。
當他走出青田時,回首望去,那裡的寧靜猶如夢中幻影,再也不能和他半個時辰前生活過的地方聯繫起來。劉伯溫沒有帶走那支部隊,而是把它交給了劉陛,並且囑咐劉陛:「好好保衛家鄉,不要擔心我,也不要讓我擔心你們。」
他走出了青田山,向朱元璋的老巢應天走去。他的步伐並不大,也並不快,但在他的同伴看來,很有大步流星、天馬行空的感覺。
關於劉伯溫出山的故事,還有一點值得補充的地方。據說,劉伯溫還未打算出山時,某日去郊外散步。當時有很多人在收拾莊稼,本來晴空萬里,可突然烏雲閉合,這是大雨將至的預兆。眾農夫慌忙失措,只有一位小孩神態平靜。劉伯溫很奇怪,就上前詢問他為什麼不慌忙,至少也應該找地方躲雨啊。但小孩告訴他,下雨是肯定的,但雨不會在此處。
劉伯溫很奇怪,掐指剛準備卜算,大雨便從天而降。正如那小孩說的一樣,小孩周圍並沒有一滴雨。劉伯溫認為遇到了小神仙,急忙向他請教。小孩就領著劉伯溫見了他的師父呂六懷。
呂六懷是個神話級的人物,據說他老母親懷胎六月就生下了他,他一生下來就能把天上所有能看到的星星數完。他三歲時開始博覽群書,後來成為了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兼備、通曉古今的天才。
和呂半仙相談之下,劉伯溫發現,二人是同道中人,自己緊鎖在眉頭上的秘密被呂半仙一眼看破。劉伯溫也不隱瞞,就說了朱元璋來請他的事。
最後,他問呂半仙:「您說我是去呢,還是不去呢?」
呂半仙摸著鬍子,搖頭晃腦了半天,然後神秘兮兮地指著大門說:「你去的地方在那裡。」劉伯溫馬上朝大門望去,發現有太陽光順著門縫照進來,他沒有發現什麼。呂半仙解釋說:「縫隙里的陽光,鳳陽!」
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劉伯溫大徹大悟,回去收拾了下行李就出山了。
明眼人馬上就能看出這是事後諸葛式的扯淡。當時鳳陽還不叫鳳陽,而叫鍾離縣,鳳陽這個名字是朱元璋當皇帝的七年後(1374年)才改出來的。
但無論如何,劉伯溫是出山了,這個傳說只是想告訴世人,劉伯溫出山輔佐朱元璋是老天的意思,和人事無關。
你好,朱元璋
一個人建立了震耳欲聾的功勳之後,人們往往希望從他身上找到成功的密碼。人類是一種高智商的動物,所以能思前想後,儘量把事做得完美順暢。於是有人提出,人要有規劃、要有計劃,當然,更要有偉大的理想。人心中只要存著理想的蠟燭,必能照亮前途。但這種論調在朱元璋和劉伯溫身上就喪失了價值。朱元璋從一個衝鋒陷陣的小兵混到了一方霸主,他在戰場上狂喊著「沖啊,殺啊」的時候,心中有什麼偉大的理想?他當時的理想不過是希望能安全地退出戰場,吃上一頓好飯。即使是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座城池後,他的理想也不過是當個城市的主人,離他要當皇帝的理想相距十萬八千里。
劉伯溫年輕時有理想,如果讓他說出自己的理想,那簡直就是長江大河般的壯闊。但他屢屢碰壁,理想的燭光搖曳,一陣清風就能使它熄滅。1360年,劉伯溫正式向應天進發。在此之前,他從未想過自己會為一個叛亂者工作。
人生,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許多偉大人物攀上高峰,很大程度上是時勢推出來的。每個人最應該做的,不是憑空產生無數豪邁的理想,而是踏踏實實做好眼前事。這就像是種樹,開始的時候發芽,然後有枝、有葉、有花、有果實,這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實,不要好高騖遠。有枝時不要想著什麼時候有葉,有葉的時候不要想著什麼時候有花。焦渴的空想和望不到邊際的理想沒有任何意義,只要不忘記栽培,還怕沒有結果嗎?
劉伯溫多年以來不懂這個道理,他的確沒有忘記去栽培,一直在兢兢業業地鞏固自己的人生,但他也抱著一種遠大的理想。在1358年年末回到家鄉時,他的理想之火暗了下去。而當他決定重新出山時,那種遠大的理想之火又光芒四起了。
當他走到桐廬(今浙江桐廬)時,他的理想之火險些又被人澆滅。這個人叫徐舫,是劉伯溫多年前的好朋友。徐舫那年已經六十歲,回首人生,他很滿意。他年輕時崇尚俠義,好馳馬擊劍,勤於讀書,酷愛吟詠,潛心探究詩歌,曾在南中國各處遊歷,和一些出色的知識分子交流。只是他生性散漫狂傲,所以對仕途沒有絲毫興趣。劉伯溫在江浙行省做官時,曾向長官蘇天爵舉薦過徐舫。蘇天爵也賣了劉伯溫人情,專程派人去請徐舫,但徐舫梗著脖子回答蘇天爵:「我是個詩人,怎麼可以受祿位羈縻?」說完這句話,也不等蘇天爵是否真的二次來請,就跑進深山老林隱居起來了。
再後來,徐詩人就跑到桐廬,每天都把自己沉浸在詩篇中。劉伯溫那天路過徐詩人的隱居之地時,徐詩人已經捻斷了十根鬍子,正要作出一首優美的詩來。聽說劉伯溫要來,他馬上戴起黃色的大帽子,穿起白鹿皮做的袍子,腰間系一隻青絲繩,一路小跑到河邊。他看著船上的劉伯溫等人,格外恭敬地鞠了一躬。這身裝扮和他的舉止馬上就讓劉伯溫感覺到,徐詩人已經知道他要出山的事,徐詩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在拒絕他,甚至有種譏笑的意思在裡面。
劉伯溫請徐舫登舟,徐舫毫不客氣,上舟後坐在正首位置。劉伯溫剛要說,請他和自己一起去見朱元璋時,他突然就大笑起來,說:「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啊!」
劉伯溫有點尷尬,徐舫就甩開大嘴,言語之間全是譏笑,嘲諷劉伯溫隱居青田是假正經,連帶著把宋濂三人也損了一遍。
四個人都是極有涵養的人,徐舫尖酸刻薄的話雖然使他們心上很不舒服,但誰都沒有表現出來。因為宋濂、章溢、葉琛三人同徐舫並沒有深交情,就好像一個路人譏諷你走路的樣子時,你只會當他是自說自話。但劉伯溫不同,他和徐舫是多年的朋友,朋友對你發表意見,你不可能不往心裡去。
那天晚上,月亮升起,船停在如鏡子般安靜的水面上,空氣有點濕潤,一股冰冷的風吹進劉伯溫的胸膛。他提筆寫了一首詩:伯夷清節太公功,出處非邪豈必同?不是雲台興帝業,桐江無用一絲風。
前兩句所說的伯夷和姜太公都是商周時期的人。伯夷是商朝大臣,周武王滅商後,他跑進深山發誓不吃周王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姜太公也是商朝人,但他輔佐周武王滅商,成了周王朝的開國元勛。兩人的選擇判然有別,但是,你能說兩個人誰好誰壞嗎?不過是人各有志罷了。第三句話說的是,西漢末年一批英雄豪傑幫助劉秀建立東漢的故事,後來這批豪傑被劉秀封為雲台二十八將,都可謂是流芳千古的人物。最後一句說的可能是徐舫,你如果不出來建立功業,雖然身心不累,也不過是一絲無用的清風而已。
這和劉伯溫多年以來秉承的人生信念是非常吻合的。在他心中,男兒大丈夫如果有才能,就必須要出來做事,事功才是體現一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其他都是浮雲。
隨著船繼續在水上行走,在桐廬遇到徐舫的不快也在劉伯溫心頭漸漸消失,應天城很快就出現在眼前。那是一座承載劉伯溫後半生夢想的城市,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人將會出現在這個城市。他在內心深處堅定而又平靜地說了一句:「你好啊,朱元璋!」
離船登岸,沒有大排場的歡迎儀式,只有個文臣模樣的人對他們說:「請稍作休息,一會兒我領你們去見吳國公。」
葉琛和章溢臉上盪著激動的神色,宋濂微笑著,只有劉伯溫,沉靜如水。但他內心世界卻突然波濤洶湧起來,他站在城中,眼界所限,望不出去。應天城像是一座城高牆厚的監獄,一種並不美好的感覺涌了上來:我被困住了。
這種想法一直持續到他見到朱元璋時,仍未有散去的跡象。他突然又有一種感覺,也許被困住是多年以後的事,現在,還不至於。
他走在通往朱元璋會議室的路上,盡力脫卸掉使人掃興的感覺。當有人小聲讓他止步時,他發現自己已經走進了朱元璋的會議室。他很想說,終於要見到朱元璋了。
一陣冷風從門外吹進來,繞過劉伯溫。劉伯溫看到那陣陰冷的風吹進一張巨大的帘子里,帘子被掀起來,朱元璋就從那裡施施然地走了出來。從他的步伐上可以看出,他沒有興奮點。朱元璋的臉冷酷無情,仿佛是用刀劍和陰謀刻畫出來的。你在這張臉上找不到一點人性,只有不屬於人類的、寒霜般的威嚴。
朱元璋把四人慢慢地、深深地掃了一遍,然後內心發出指令,臉上馬上堆出微笑來,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爭不已,生民塗炭,何時能安定?」他問這句話的時候正盯著劉伯溫,劉伯溫沒有說話。章溢卻說:「天道無常,唯德是輔,不亂殺一人者能定於一。」朱元璋點了點頭。劉伯溫發現,朱元璋的點頭是出於禮貌,章溢這種假大空的話根本沒能引起他一絲興趣。
劉伯溫還發現,朱元璋一直在盯著他。劉伯溫終於抬起眼來,主動搜尋朱元璋的目光。他看準了朱元璋,朱元璋還在盯著他。劉伯溫在內心裡又說了一句:「你好啊,朱元璋!」
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劉伯溫身上,因為這是劉伯溫第一次向他祖國的敵人開口獻策。他能獻出什麼策略來,將決定他和朱元璋的命運,也決定著歷史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