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古代大人物系列(全五冊)> 第二章 少年奇才,二十三歲進士及第002

第二章 少年奇才,二十三歲進士及第002

2024-10-09 05:13:08 作者: 度陰山

  鄧祥甫未留下多少事跡。我們只是知道,此人開始精研理學,後來稍有小成,又鑽研占卜術,大有所成,於是四處找徒弟。劉伯溫在石門書院讀書時,鄧祥甫曾到石門書院尋找天才,偶然和劉伯溫見面,並稍作交談後,就大驚道:「你是個天才。我曾和很多人談論過王佐之學,但那些人都是糨糊腦袋,你卻一點就通。」

  於是,他把一本秘書送給了劉伯溫,這本書就是《靈棋經》。靈棋是十二枚用檀香木所造的圓形棋子。正面有字,背面無字。十二顆棋子,分成三種各四顆,分別寫著「上」「中」「下」。占卜的時候,將十二個棋子拋出,以正面朝上的棋子為卦象進行占卜,背面朝上的棋子則忽略不算。

  靈棋占法的步驟是:首先在一個桌台上擺滿鮮果酒肉,向天神祭拜行禮。天神要拜全,不能拜了玉帝忘了王母、拜了天尊忘了佛祖。比如四孟四仲四啟,天元地母,日月星宿,陰間明堂,各種神祇哪怕小小土地公都是要祭拜的。拜完神以後,再去洗個澡,從浴室里出來要換身乾淨整潔的衣服。手要再用洗手液清洗一次,最後身上還要噴些香水。只有這樣之後,才能坐在蒲蓆上打開棋匣,口中念著咒語把棋子拋出來。秦末時期的張良,就是靠這本書幫助劉邦得了天下。

  劉伯溫得到洞中奇書或者是《靈棋經》後,廢寢忘食,甚至忘了在課堂上應該幹什麼,所以總是愣神。他的老師每次看到他在課堂上愣神時,就會盯他一會兒,猛地咆哮起來:「科舉,你不想科舉了嗎?」

  大都進士

  劉伯溫當然想科舉,他專門寫了本科舉模擬習題集《春秋明經》,當然這也是劉伯溫前期的政治思想。在這本習題集中,劉伯溫指出,新儒家開山老祖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是完全正確的,老天爺會根據君主做好事或壞事選擇把祥和或災難降臨到人間。劉伯溫還說,如果有人認為天人感應是扯淡,那他就別讀《春秋》。這是劉伯溫多年來受理學的薰陶而得到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

  實際上,劉伯溫寒窗樂讀十幾載,你不讓他去科舉,對他實在不公平。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就是千辛萬苦製造出來的東西,卻不讓它去實踐。所以當他老師咆哮時,他瞪著暗淡無光的眼睛回答:「我當然想啊,但我現在眼睛不太好。」

  劉伯溫自從看了白猿洞中的天書後,就得了眼疾。臨床症狀是:視物忽而模糊,忽而清晰,忽而又看到幻象。

  所以當老師認為劉伯溫在愣神時,有時候他是真的在愣神,但有時候卻是因為眼疾發作,他無法看清,正在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據說有一天,他坐在白猿洞中,視線忽然清晰起來,連洞壁上正在睡覺的一隻蚊子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忽然就模糊了,影影綽綽地看到有個人從石壁上走下來,這人尖嘴猴腮,下巴長而翹。那人看著劉伯溫,向他緩緩地招手,說:「來啊,來啊。」如果這個場景是一幅靜止的畫,那名字就叫《厲鬼洞中噬人圖》。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劉伯溫惶恐地要逃出洞去,那人卻若有所思,突然說:「時辰未到,你等幾年再來吧。」如果你見過未經藝術加工的朱元璋畫像,你頓時會恍然大悟,原來那個從壁上下來的人,正是朱元璋。

  這個厲鬼很快就從劉伯溫的印象中消失了,因為那段時間,他經常會看到各種超自然現象。正當他困擾得死去活來時,突然有一天,他的眼睛恢復正常了,而離科考的時間,也迫在眉睫。所以,他必須要儘快上路,去江浙行省治所杭州參加鄉試。

  劉伯溫離開浙江青田時是1332年,已二十二歲。他進入杭州時,回首望去,二十幾年的光陰如巨浪一樣撲面而來。劉伯溫從巨浪的鏡子中看到自己在蹣跚學步,又看到自己在聽老爹講那失傳多年的家族傳奇,還看到自己在白猿洞中廢寢忘食地讀書。這一切過去後,他看到一個弱不禁風的人站在他面前,一臉孤獨憂鬱的神情,緊閉著雙唇,這就是二十二歲的他。這個時候,劉伯溫才發現自己長大了,離孔子說的「三十而立」近在咫尺。

  孔子這老頭對人這種動物看得特別透徹,所以提出「三十而立」,不是說三十歲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而是說三十歲時才能在心中確立百折不回的志向。這一志向將指導一個人去實現他人生最完美的價值。人在三十歲之前,熱度十足,什麼都想做,但往往一事無成。孔子看出來了,可好多人還是沒有明白,三十歲之前總在瞎折騰,其實也就是沒有確定人生的終極志向。

  如果你現在在路上攔住劉伯溫,問他,你這一生最大的志向是什麼?他會抓耳撓腮許久,然後想出許多個志向。當然,迫在眼前的是能中鄉試,然後是會試、做官、娶妻生子、寫幾本專著,如果休閒時間很多,就仔細琢磨一下象術。

  這些志向里,就沒有幫助朱元璋建立新的更黑暗的明王朝。

  人類有種令宇宙生物作嘔的怪現象,一旦有人成為萬眾矚目的偉大人物,那所有人就會斷定這個偉大人物從小就樹立了偉大志向。

  很多人都把平民出身的劉邦、朱元璋當成勵志人物,說他們從小就立下了建立新王朝的志向。但歷史事實是,劉邦四十多歲了還在老家做流氓,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劉伯溫說,當初只想打家劫舍,誰想竟然弄假成真。英雄人物曹操晚年時說,我從小就沒有什麼志向,不過是時勢推演,把我推到了現在這個位置,別指望從我身上學到什麼,我的成功你們無法複製。

  所以說,志向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三十歲前可立可不立。當然,也不能聽孔子的,三十歲時立了志向就冥頑不改,這都不是對待自己人生的態度。人生在世,變數太大,如孤舟行進在驚濤駭浪中,隨時轉舵才是聰明的生存方式。也沒有人會一上船,就說,我要永遠直行。這不是神仙就是白痴。

  劉伯溫二十二歲那年到杭州參加鄉試,腦海里一直思考將來的志向問題。鄉試成績公布,他榜上有名後,他認為自己的志向更堅定了:去京城考取進士,做官,光宗耀祖。

  二十三歲那年,懷抱著這一偉大志向,他踏上了北上大都的路。

  大都,突厥語是汗八里,蒙古大汗居住的地方。據那個人品可疑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描述說,大都之城,商賈百物雲集,世界莫能與之比也。

  ——說這人人品可疑,是因為有人通過大量證據證明,這小子當年根本就沒有到過中國。他那本《馬可·波羅遊記》的體裁是小說,不是紀實文學。

  劉伯溫那時當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本《馬可·波羅遊記》,所以當他跟著南方的運輸船從積水潭進入大都後,對大都的繁華蓋世頓時產生了深刻印象。

  從神仙的立場來看,中國民間最崇拜的神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佛祖,更不是關羽,而是哪吒。玉皇大帝、佛祖、關羽在民間的所有塑像加起來都不及哪吒一個人,因為哪吒的塑像有一個城那麼大,這個城就是大都,神仙們稱它為哪吒城。

  如果有幸俯瞰大都,就會發現它是一個東西短、南北長的矩形。共設城門十一座。南面三門:麗正門、文明門、順承門;東面三門:崇仁門、齊化門、光熙門;西面三門:義門、平則門、肅清門;北面二門:健德門和安貞門。

  也就是說,僅從城門而言,大都南北是不對稱的。設計者劉秉忠從佛經里對哪吒的描述中得到了靈感,哪吒有三頭六臂,而且腳底下還有兩個風火輪。所以,南面三門就是哪吒的「三頭」,東面三門和西面三門是哪吒的「六臂」,而北面兩門則是哪吒踏著「風火輪」的雙足。劉秉忠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想告訴世人和老天,以神通廣大的哪吒形象建立起來的都城,豈止是固若金湯,簡直能呼風喚雨。

  所以,誰也別打大元王朝的主意,小心哪吒腳踩風火輪,用三頭六臂的神功幹掉你。

  如果劉伯溫當時可以駕雲升到高空,俯瞰大都,他看到的可能就不是一個哪吒,而是看到大都這個大盒子裡有五十個小盒子,這就是大都的五十坊,每個坊都有一個小坊門。但仔細看去,那些小盒子都是虛線構成,根本沒有坊牆,坊門只是一個標誌。每天早上雞叫三遍,小盒子的坊門就會打開:有人推著四方的小車進去,那是收集大糞的;有人從坊門出來,那是出門擺攤的;還有人左右望了望,發現沒人看到他,就從盒子的虛線走了出去。這些人可能有急事,所以不走坊門。

  不過,劉伯溫看不到這些,因為他不能駕雲。所以當他從北城的積水潭進入大都時,看到的是下面這些繁華蓋世的場景:

  積水潭北岸是一條一眼望不到頭的斜街,斜街左右有米市、面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還有妓院、酒館,人聲鼎沸,門口人來人往。再向北走到今天的鼓樓大街,就看到全城乃至全中國最大的「窮漢市」,這裡站著許多外來務工人員等著工作。他們揮汗如雨,如果要是一起咳嗽,大都如同來了一場三級地震。

  這就是北城區,一路走下來,劉伯溫的耳膜都被螞蟻樣的人群吵破了。所以,他趕緊左轉,進入西城區。劉伯溫的耳邊漸漸清靜下來,正慶幸時,突然聽到羊、馬、驢、駱駝、牛的叫聲,震天動地。劉伯溫大吃一驚,以為來到了動物園,仔細一看,發現他眼前就是一座牲畜場,牛羊成群,駱駝也成群,這就是牲口買賣專區。

  劉伯溫對牲口沒有什麼好印象,趕緊左轉,進入南城區。南城區稍好一點,這裡是蒸餅區、交通工具區、水果區和菜市場。逛完南城區後,劉伯溫就向北,再向東,進入東城區。這是他的終點。東城區是各個機關和貴族們的居住區,商業區里做買賣的穿戴也不同於其他區,一個賣水果的穿戴和貴族一樣。再向裡面走,就是皇城。劉伯溫不能再走了,按照教育部的規定,他必須要在考生們所居住的客棧停下來,專心複習功課,準備一個月後的會試。

  在準備考試期間,劉伯溫並沒有死啃書本——臨陣磨槍的事只有未經準備的人才做。劉伯溫早就準備好了,所以他把時間用在了閒逛上,最喜歡逛的地方就是大都城裡的書店。

  如你所知,元王朝不重視讀書人,所以連帶著就不重視書店。有的書店旁邊就是妓院,有的書店就在牲口市旁邊,看書的時候能聽到淫聲浪語和驢叫。書店的老闆們當然想把書店放到最好的地方,可政府提前就給你規定好了,你不能違反規定。

  書店老闆大都是讀書人,這裡就有假正經的,特意去妓院附近找地方,表面上他是在賣書,其實他是在一飽耳福。

  劉伯溫有一次逛一家妓院旁邊的書店,老闆是個真正的讀書人,因為耳朵里塞著棉花球,正在那裡專心地看書。劉伯溫挑來挑去,就挑到了一本他沒有看過的書。這是一本講述周易八卦的書,劉伯溫歡喜異常,站在那裡翻看,就再也放不下。

  書店老闆很生氣,因為他這是書店,不是圖書館,所以就走過來在劉伯溫面前誇張地晃蕩,試圖讓劉伯溫意識到看書是要給錢的。想不到劉伯溫很快就放下書,要走出來。書店老闆急忙攔住他說:「你如果真心想要,我給你打折。」

  劉伯溫很不好意思地說:「不必,它已在我腦中。」

  書店老闆把耳朵里棉花球揪出來,問:「你說什麼?」

  劉伯溫就又說了一遍。

  如果不是對面妓院裡傳出來的歌聲,劉伯溫肯定能聽到老闆的冷笑,但他不想證明什麼,轉身準備走他的路。書店老闆再次攔住他,拿起那本書,翻到一頁,說:「我考你,你真能記住了,我這本書免費贈送。如果你回答不上來,你就把書買走。」

  劉伯溫把他手中的書拿過來,翻到第一頁,讓老闆看著,滔滔不絕地背誦起來。才到第三頁,劉伯溫發現老闆的臉色變得異常難看。他制止了劉伯溫的背誦,慘叫一聲:「啊呀,天才啊。」

  劉伯溫淡淡地一笑,說:「其實我這是笨方法,理解它最好的辦法是畫出八卦圖。」書店老闆也不知抽什麼風,關起門來,跑到後院空地上開始畫八卦圖。先在腳底下畫了個小八卦,然後圍著小八卦又畫大八卦,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一會兒工夫,院子空地上就被畫滿了八卦。現在,一張蜘蛛網展現在他面前,他就像個蜘蛛精,待在中間地帶,等著食物上門。

  但他仍然沒有解出那本書到底講了什麼,因為他根本就沒有看書,只是按劉伯溫告訴他的,畫八卦圖。

  人和人之間的領悟力,差異之大,劉伯溫和大都城裡妓院旁邊的書店老闆就是明證。

  那位書店老闆後來只要一有空閒,就在院子裡畫八卦。他的鄰居發現他走火入魔了,就向官府舉報他,說他參加了邪教。結果,書店老闆被捉了起來。當然,這件事正史沒有記載。它只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一直提倡向那些聰明人學習,其實這不對。因為很多人沒有聰明人的伶俐勁兒,所以學起來會走火入魔,甚至會被人認定是非正常人。

  當書店老闆正在絞盡腦汁地畫他的八卦圖時,劉伯溫正在會試的考場上,專心致志地考試。他輕鬆地答卷,輕鬆地交卷,輕鬆地等待成績。不久後,成績下來了:大榜排名第二十六名,漢人、南人榜上第二十名。這個信息告訴我們:蒙古人和色目人那一榜二十六名之前的只有六名。現在,劉伯溫這次公務員考試的兩篇大作還保存在《誠意伯文集》中。

  其中有一篇文章叫《龍虎台賦並序》,其中有這樣的文字:「龍虎台去京師相遠百里,在居庸關之南,右接太行之東,地勢高平如台,背山而面水……」

  其實這是讀書人打手勢的信口開河,劉伯溫根本就沒有去過龍虎台,正如北宋時期那位悲觀主義者范仲淹根本沒有去過岳陽樓,但卻能寫出《岳陽樓記》一樣。他搖頭晃腦地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悲觀主義,幸好,他只是那麼一說,顯示自己多麼偉大而已,否則,他身處的北宋時期危機四伏,他早就應該去死了。

  龍虎台位於今天北京昌平區南口鄉,又名審虎台。據說唐朝宰相狄仁傑曾在這裡做官,有一天,一位老婦女控訴有隻老虎吃了她唯一的兒子,那隻老虎應該對她日後的生活負責。狄仁傑就派人到山裡把老虎捉來,判老虎以後當那位老婦女的兒子,這隻老虎表示不會上訴,服從判決。從此後,老虎每天都會給老婦女叼來各種野味,而且還會駝著老婦女到街上買油鹽醬醋。

  狄仁傑審那隻老虎的法庭就在龍虎台,所以就稱為審虎台。

  劉伯溫在《龍虎台賦並序》中發自肺腑地說,我真是碰上了好時候,遇到的當今皇帝是絕無僅有的聖人(慨愚生之多幸,際希世之聖明),所以,我如果真的能考中,必然為皇上和祖國效盡渾身力氣,百死不悔。

  這句話其實又是讀書人的信口開河,劉伯溫不可能不知道,元王朝行進到1333年的時候,已是病入膏肓。

  不必說王朝境內的若干盜賊,那都是家常便飯。僅在宮廷內,流血衝突就連綿不絕。自元朝開山鼻祖忽必烈死後(1294年)到元順帝即位(1333年)三十餘年間,皇帝如同走馬燈,大家都拿著斧頭和砍刀或者是暗箭你來我往,你追我趕。劉伯溫十三歲那年(1323年),監察部高級官員(御史大夫)鐵失居然拎著彎刀衝進元王朝第五任帝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元英宗)的臥室,把這位倒霉的皇帝砍成肉段。即位的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泰定帝)是個慈悲皇帝,認為天下的出家人都應該受到在西天的待遇,所以用納稅人的錢給出家人購買房產(佛寺),又給他們發著高薪,福利優厚。出家人忘記了佛祖的教誨,因為有人家帝王罩著,所以無惡不作。幸好,泰定帝在五年後死掉,一批野心家就擁立元王朝第三任帝孛兒只斤·海山(元武宗)的兒子孛兒只斤·圖帖睦爾為帝,是為元文宗。而泰定帝的太子孛兒只斤·阿速吉八(天順帝)在一批野心家的擁護下於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即位。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有資格做皇帝,但誰都不能說服誰,於是開打。這場內戰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雙方死傷慘重,雖然最後元文宗險勝,可帶血的刀劍還未歸鞘,又爆發了其他王爺對皇位的覬覦。孛兒只斤·和世一馬當先,奪取了元文宗的地位,是為元明宗。但很快,元文宗反擊,幹掉了元明宗,成功復位。元文宗死後,年僅七歲的兒子孛兒只斤·懿璘質班即位,是為元寧宗,大權掌握在他老娘手中。元寧宗在位才53天,突然一命嗚呼,元明宗的長子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逆襲即位,是為元惠宗,即後來的元順帝。元王朝皇族之間的鬥爭總算波瀾不起了。

  這一年正是劉伯溫在京城會試的那一年,他在試卷上說當今皇帝是聖人,肯定是心口不一。但他一定是希望元王朝越來越好,而不是希望越來越壞。遺憾的是,元順帝辜負了天下人和劉伯溫的期望。元順帝是一個少年時代非常苦命的皇帝,他是長子,但母親邁來迪是回民,元朝民族歧視嚴重,因此他的地位很低。等他長到七歲,母親邁來迪死了,他失去了依靠。九歲時,父親元明宗被毒殺,父親的敵人元文宗回歸後,當然不會放過小元順帝,就把他流放到了高麗的平壤。一年後,他又移居靜江(今廣西桂林),後來回到京師,又經過一番周折,才當了皇帝。

  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液傳到忽必烈後,就不再遺傳優點,而全是缺點,元順帝則是標杆。元順帝對出家人比對政治的興趣更強烈,再加上當時的宰相伯顏是個權力迷,他效仿秦朝的趙高對秦二世的計策,對元順帝說:「天下事那麼多,都應該給宰相管理,這樣才能成功。如果您做領導的每件事都來問問,肯定要背負罵名。況且,做領導的,就該有能力扮神秘,這樣才能讓底下的人不知道您想什麼,小人想要諂媚您,找不到突破口,朝政就清明了。」元順帝和當年的秦二世一樣,居然就相信了,所以很少上班,每天都龜縮在家裡跟妙齡女郎、出家人玩樂。於是,內部的混亂逐漸演變成無政府狀態。

  當然,這是宮廷裡面的事,劉伯溫和當時許多有志於為國家效力的知識分子們不太清楚,也不想清楚。

  比如,那位元朝國學大師揭傒斯就一門心思地在為國家爭取人才,他對劉伯溫是相當器重。「揭傒斯」這姓和名都很怪,但他是如假包換的漢人,他還有個名字叫曼碩。他年輕時在南方就頗受當地政府官員的重視,後來到大都,由於把文章和詩詞寫得絢麗多彩,元朝喜歡讀書的皇帝們都喜歡他,並且在他高級官職之外特意安排他當皇室成員的老師,同時他也是這次公務員考試的主考官。

  揭傒斯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元朝總理(丞相)脫脫曾問他,這個時代治理國家應該先把切入點放在哪兒,揭傒斯回答了兩個字:「人才。」他在主修遼、宋、金三朝的歷史時,脫脫又跑來問他修史該以什麼為根據,揭傒斯面無表情地說的還是那個中心:「用人為本。」跟劉伯溫幾次相談後,揭傒斯就放出預言:劉伯溫這小子就是唐朝的魏徵啊,但要比魏徵強出百倍,將來必是國家的棟樑。

  不過,揭傒斯不無憂慮地說:「劉伯溫這人看上去很孤傲,言語極少,正是這樣的人,才會嚴苛,對自己對別人都持一種評價標準,將來在仕途上肯定要吃虧。」

  道家說,最完美的人應該像嬰兒一樣,但可不是說像嬰兒那樣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像嬰兒那樣只吃不幹活。而是做人要像嬰兒的眼睛一樣:黑白分明。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如嬰兒的眼睛那樣,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疾惡如仇。另一種人卻如太極魚那樣,黑白不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理學家們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我們,一種是小人。劉伯溫就是這種觀點,但他區別於理學家的是,他對事不對人。問題是,事是人做的,做壞事的人必然是壞人,這毋庸置疑。所以,「是非分明」「疾惡如仇」是劉伯溫二十多歲時的人生信條,當然也是他一生的信條。

  這位元王朝末路的進士劉伯溫,正在元大都躊躇滿志,他不能想像,他等待的和等待他的竟然有雲泥之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