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許來京
2024-10-09 05:06:45
作者: 度陰山
無須推測,我們就能知道王陽明對「大禮議」的態度必然和楊廷和背道而馳。朱熹理學主張孝道,王陽明心學更主張孝道。所不同的是,王陽明心學對事物做出判斷依靠的不是外界的規定,而是內心的良知。任何人的良知都會告訴他,親生父母就是父母,不可更改。難道朱熹和楊廷和的良知不知道這一點嗎?當然知道!但他們自認為那些儒家的規定能保證正統,所以他們違背良知的告誡,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來。然而在他們看來,這是很嚴肅的事,認為他們莫名其妙的人才莫名其妙。
朱厚熜的抵抗是強烈的。1521年農曆四月到六月,朱厚熜統治下的明帝國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大禮議」。楊廷和帶領全體官員向朱厚熜施加壓力,要他稱自己的父親為皇伯。朱厚熜單槍匹馬,靠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頑強抵抗。1521年農曆六月,一個叫張璁的新進士讓本無希望再抵抗的朱厚熜神奇般地轉守為攻。
張璁的運氣一直不好,連續七次參加會試才終於在第八次的1521年過關,這一年他已四十六歲。張璁一進入政壇,就遇到「大禮議」事件,他發現這是個旱地拔蔥的機會,決心站在朱厚熜一邊和整個帝國的官員們作對。
張璁向朱厚熜表明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楊廷和挑選的典故並不適用於當今皇上,皇上應該稱自己親爹為父。朱厚熜心花怒放,把這個唯一盟友的奏疏轉給楊廷和看。楊廷和傲慢地在奏疏上批下自己的意見:一介書生曉得什麼大體?
十三歲的朱厚熜火冒三丈,把奏疏摔到地上,他有點沉不住氣地要和楊廷和翻臉。他從湖廣帶來的幕僚群提醒他,和楊廷和翻臉是極不明智的。從私人角度講,楊廷和是您的恩人;從政治角度講,楊廷和控制著政府,皇帝新來乍到,在力量不足時絕不能和楊廷和控制的政府作對。
朱厚熜問計,有幕僚提到大量引進外援,比如王陽明。依這名幕僚的見解,王陽明思想開通,而且依靠他的哲學思想和不可置疑的軍功建立了卓著的聲譽和廣泛的人脈,他將是抗衡楊廷和的最佳人選。朱厚熜轉怒為喜,下旨給王陽明:你當初能剿平亂賊,安靖地方,朝廷新政之初,正是用人之時,你速速來京,我要封賞你,並委你重任,不得遲疑。
1521年農曆六月二十一,聖旨到達江西南昌時,王陽明正和他的弟子們在遊山玩水中探討學問。
他接到聖旨後,心中波瀾起伏。客觀地說,王陽明的仕途並不順。開始時王陽明是沒有用武之地,後來有了用武之地,卻永遠都是無名英雄。朱厚照剝奪了他的一切榮譽,他並不沮喪,因為他看淡了這一切。
但他只是看淡這一切,而不是推託。當一個可以施展抱負的機會來到他面前時,他絕不會拒絕。他對弟子們說,新帝上任,朝廷風氣面目一新,此時正是施展我抱負的時機,我應該去京城。
弟子們對老師的深明大義表示讚賞,但有弟子犀利地指出,此一時彼一時。當初您到江西剿匪能功成名就,是因為兵部尚書王瓊。也就是說,您上面有人。可王瓊在一月前已被楊廷和清除出中央,您現在是孤家寡人,皇上又是個初出茅廬的後生,中央政府里情況曖昧不明,此事還是慎重為好。
王陽明一聽到「王瓊」這個名字,心上不禁一顫。王瓊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沒有之一。如果不是王瓊,王陽明的一生將失色很多,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王瓊,王陽明不過是個哲學家,不可能在軍事家中擁有一席之地。
王瓊在朱厚熜未進北京時就被楊廷和排除,罪名是:私通錢寧、江彬等亂黨。這個罪名從王瓊的行為上看是成立的,王瓊和錢寧、江彬的關係的確很緊密。可他有不得已的苦衷,當時的中央,想要做成大事必須通過朱厚照身邊這兩位紅人,王瓊之所以主動結交他們,就是為了讓王陽明在江西百無禁忌,否則,一旦派去監軍,王陽明將會束手束腳、難以成事。
結交皇帝身邊的紅人是一個政治家變通的智慧,多年以後的張居正能讓半死不活的明帝國重獲生命力,靠的就是和宮中的大太監馮保的友誼。但對於朱熹門徒的那些君子來說,君子和小人勢不兩立,你就是和那群小人打個招呼都是罪過。
法律專家楊廷和排擠王瓊只和政治有關。自朱厚照死的那天開始,王瓊就對楊廷和的自作主張非常厭惡,楊廷和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要把這塊石頭搬走,他才能控制政局。
王陽明弟子們的擔憂不僅於此。有弟子說,幾乎所有的政府官員都是朱熹門徒,對王老師您的心學深惡痛絕,您進中央政府和進龍潭虎穴有何區別?縱然朝廷上有為王老師您講話的人,那也是位卑言輕之輩,王老師您雖然有良知在身,能乘風破浪,可咱們在江西待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去經歷大風浪?
還有弟子小心翼翼地問:「王老師難道有官癮?」
王陽明瞪起眼睛來,說:「胡說!我怎麼會有官癮?我早就教導過你們之中進入仕途的人,仕途如一張網,進入後就會被沾上不得轉身,所以千萬不要沉浸在裡面,要懂得站在網上看。但也不是要你不作為,是要你看明白,然後進入網中去做,做完就趕緊撤出來,這樣才能不被仕途牽引,不被功名利祿所累。」
說完,他嘆息一聲說:「皇上此時正是用人之際,我雖然能力有限,但皇上既然能想到我,說明我還有利用的價值,我應該去。」
有先見之明的弟子說:「恐怕去不了京城。」
王陽明問原因。
弟子回答:「楊廷和是朱熹忠實的門下走狗,絕不容許您這樣的異端。」
王陽明說,不能以惡意推測別人,楊廷和是識大體的人,不會為難我。
這可能是心學的一個缺陷:絕不要先以惡意去推測別人,否則自己就先惡了,一旦如此,就是喪失良知的表現。那麼,不要先以惡意去推測別人,該如何防止別人的惡意(以欺騙為例)呢?比如有弟子就向王陽明提過這方面的擔憂:「人情詭詐多變,如果用誠信應對它,經常會被它欺騙。很多騙子行騙成功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厚道和誠信。但是,如果想不被騙,必須事先能察覺,可事先察覺的前提必須是把每個人都當成潛在的騙子。可這樣就違反了孔子『不要預先猜測別人欺詐自己,不要預先揣度別人不誠實』的忠告。也就是說,我這樣做,就把自己變成了那種不誠實、不厚道的人了。」
王陽明告訴他:「這是孔子針砭時弊而言的,當時人們一心欺詐別人,做不誠信的事,而深陷於欺詐和不誠信的泥潭中;還有人不會去主動欺詐別人,但是缺乏致良知的能力,而常常又被別人所欺詐。孔老夫子並非是教人事先存心去體察他人的欺詐和不誠信。只有心懷不軌的人才事先存心,把別人看成是騙子。可即使他時刻防備,也很難不被欺騙。原因很簡單,他把別人當成騙子,就證明他也是騙子。他總是防備別人,心力交瘁,偶一疏忽,騙子就乘虛而入了。」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苦下致良知的功夫,就可以避免被人欺騙,更可以避免別人的攻擊。問題是,攻擊和欺騙的主動權不在我們手中,而在對方的手中,比如楊廷和,他即使知道王陽明沒有把他當成壞人,也不會撤銷阻撓和攻擊王陽明的行動。
王陽明絕不能來中央政府,這就是楊廷和給他自己和他所控制的政府定下的基調。楊廷和和王陽明結怨已久。王陽明當初在江西剿匪,不停地給王瓊寫信報捷,信中隻字不提內閣,楊廷和這位首輔面子上當然過不去。王陽明在這件事上做得的確有些失誤。人人都知道,他王陽明雖然是兵部推薦的,但內閣位於兵部之上,王陽明至少應該提一下內閣才對。另外,楊廷和在思想修為上和王陽明也是水火不容。所以楊廷和對臣僚們說:「皇上要王陽明來京肯定是尋找外援,王陽明的主張必然和我們的相反,所以他絕對不能來京。」
有人認為王陽明來到京城後無依無靠,他的弟子都聚集在政府下層,無關大局,楊廷和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楊廷和嚴肅地指出:「王陽明非同小可,不說他那野路子的學說,只看他在江西短時間內創建的軍功就能說明這是個狡詐多端的人。這種人,不能讓他來京城。」
其實,楊廷和還有一點忌諱沒有說,那就是,王陽明和王瓊的關係非常密切,他擔心王陽明來京後皇上會重新重用王瓊。
他對朱厚熜提出自己的意見,朱厚熜的娃娃臉陰沉下來:「我是皇帝,任用一個人還需要你的許可?」
楊廷和吃了一驚,他發現皇上對他的不滿已溢於言表,不過他明白皇上對他的不滿還只停留於言表,他說:「先皇才駕崩,此時不宜行封賞之事。」
朱厚熜跳了起來:「這是哪門子規定?」
楊廷和是法律方面的專家,這種規定他隨時可以找出一百條。他就站在那裡,看著地面,仿佛地面有法律條文一樣,滔滔不絕。
朱厚熜發現在這方面他遠不是楊廷和的對手,擺手示意他停下。他知道自己這次請外援的行動失敗了,但他還抱有一線希望:「我是皇帝,君無戲言,如今已宣王陽明來京,難道要我食言?」
楊廷和早已為他想好了王陽明的結局,這想法是非常隨意的:可讓他返回江西南昌,繼續擔任他的江西巡撫。
朱厚熜深深地鄙視起楊廷和,因為這實在不是對待一位功勳卓著的高級官員的態度。可楊廷和眼睛盯著他,一眨不眨,這讓他如芒刺在背。
必須要扳倒楊廷和!這是朱厚熜當時最真實的想法。但現在,他只能忍耐:那就按你的意思去做吧。
王陽明走到錢塘,楊廷和的聖旨來了:國喪期間不宜進行封賞事,王陽明立即回南昌履行江西巡撫之職。楊廷和還擅作主張,免去王陽明南贛巡撫的職務,由他指定的人選擔任。
王陽明百感交集,幾乎要仰天長嘯。他如掉進冰窟窿里,渾身冰涼。他沒有讚賞那位有先見之明的弟子,而是看向錢塘江,此時還不是錢塘江大潮來的時候,但他分明感覺到潮水互相衝擊的巨響。他忽然想家了。
1521年農曆七月,王陽明向中央政府告假,楊廷和允准。一個月後,王陽明回到闊別已久的浙江餘姚。他的父親王華喜極而泣拉著他的手訴說:「當初朱宸濠造反,有傳言說你也參加了,我卻對人說,我兒向來在天理上用功,知道是非對錯,絕不會做此愚昧之事。後來又有傳言說你和孫燧等人遇害,我悲傷過後是欣慰,因為你做了忠臣。再後來我聽說你討伐朱宸濠,原來你還活著,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每天都焚香禱告你能馬到成功。再後來,我聽說皇上身邊的那群小人拼命地想把你置於死地,我每天所做的事還是為你祈禱,希望你能化險為夷。而我也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你必能全身而還。如今你回來了,可見世上的確有天理這回事啊!」
父親的一番話讓王陽明流下愧疚的眼淚,說:「讓父親總為我牽腸掛肚,真是不孝!」
王華說:「我之所以擔心你,是因為你在名利場中,不過現在我不必為你擔心,當我見到你第一眼時就發現功名利祿在你眼中已是浮雲了。」
知子莫若父,王陽明的確早已看淡功名利祿。有一天早上醒來,王陽明對弟子說:「昨日穿著蟒玉(江西巡撫的官服),大家都說榮耀,可脫衣就寢,只是一身窮骨頭,何曾添得分毫?所以,榮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酒、色、榮辱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外無物,何嘗能為物所迷?!
然而有一樣東西是人無法不迷的,那就是親情。它和我們的良知一樣,與生俱來。王陽明曾指著他當年出生的那個閣樓,心情沉重地說:「我的母親五十年前在這裡生下了我。閣樓還在,我還在,母親大人早已不在了。」當他看到年邁的父親和荒草萋萋的祖母墳墓,不由下淚。
有耍小聰明的弟子問道:「老師您曾教導我們不要隨意動心,此時為何而動心?」
王陽明擦掉淚水說:「此時此刻,不能不動心!」
對於親情,很少有人不會動心,這是人良知的表現之一,正如朱厚熜非要給他父母正當名分一樣,就是良知。令人齒冷的是,楊廷和和他控制的政府非要朱厚熜泯滅良知。對於朱厚熜而言,楊廷和簡直喪盡天良。
對於喪盡天良的人,朱厚熜唯有抗爭到底。1521年農曆八月,朱厚熜命令禮部去湖廣迎接他的親娘。楊廷和命令禮部:以王妃的禮儀迎接,不能以皇太后的禮儀。朱厚熜的母親大怒,拒不進京。
朱厚熜七竅生煙,脫下龍袍,聲言要回湖廣,而且馬上收拾行李。楊廷和慌了,這是明擺的事實,一旦朱厚熜真的走了,他楊廷和就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他終於退後一步:迎接朱厚熜的母親可用皇太后禮儀。但在稱呼上,不得變更。
楊廷和退一步,朱厚熜自然就進了一步。只要在前進,那就必能抵達勝利的終點。朱厚熜是這樣想的,忽然又想,如果有人助力,那就更好了。
像是老天爺聽到了他熱切的希望,「助力」翩翩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