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2024-10-09 04:46:25 作者: 鄭寅達,陳暘

  作者對第三帝國的了解,是從閱讀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開始的。從20世紀80年代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同僚們承擔了國家重點社科項目「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研究」,鄭寅達負責承擔德國部分的研究工作。二次大戰起源中的德國,就是納粹德國,或者說第三帝國。以後,鄭寅達又參加了兩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牽頭的關於法西斯問題研究的國家重點社科項目。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感覺到《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局限性。該書對納粹德國的毀約擴軍、對外擴張的敘述比較深入,但是相比之下,對納粹德國的內部改造,尤其涉及體制機制性改造的內容,卻比較薄弱。想來也能理解。該書的副標題儘管叫「納粹德國史」,但是其主標題是第三帝國的興亡史。作為興亡史,希特勒的崛起,納粹德國的強盛、擴張和覆滅,自然是全書的中心內容。更何況,該書的成書年代較早,作者辛勤寫作的時候,正是史學界「正統學派」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年代。然而,該書作為第三帝國史的開山之作,其貢獻是絕對不能抹殺的。

  我們在研究第三帝國的過程中,一直比較關注其改造和運行的內在邏輯。納粹分子如何看待魏瑪民主體制,他們最不能容忍的是什麼?納粹頭目們的主張是什麼?他們的總體主張是什麼,在各個領域內的具體主張又是什麼?這些主張是否得到推行,怎樣被推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撰寫《法西斯體制研究》一書時,這些關注就得到了體現。不過由於全書的篇幅限制,更主要的,是研究人員的精力有限,因此,在作為法西斯體制研究的開山之作中,只能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比較重大的領域。從《法西斯體制研究》定稿到這本《第三帝國史》開始寫作,兩者之間隔了一段時間,這使我們獲得了喘息之機,可以深入到第三帝國其他領域進行探索。這就為這本書的寫成提供了條件。

  在正常情況下,要寫好一個國家的某段歷史,最有優勢的應該是本國的歷史學家。例如,我們中國人就很難想像,最早的中國歷史書籍會出自一批外國人之手。事實上,我們在研究中一直關注著來自德國甚至奧地利這個德語國家的研究動態。《法西斯體制研究》的主編朱庭光研究員,在領受國家重點社科項目之後,就以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所長的名義出訪德國,與德國同行交流。我系也利用各種機會,把青年學子送到德國訪學,在德國教授的指導下從事學術研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沒有發現來自德國學界關於第三帝國的扛鼎之作。一本由德裔美籍學者克勞斯·費舍爾寫作的《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歷史》(已經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成中文),從書名來看,應該完成這個重任。然而看完後不得不承認,該書儘管很有特色,但還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水平。歐洲史學界以前曾經認為,一百年以前的事件與人物,才有資格成為歷史學的研究對象,而百年以內的事物,在研究中很難擺脫各種因素的制約。儘管這一看法現在基本上已經遭到捨棄,但如果加上其他因素,很難保證不會部分復活。其他因素是什麼?歐洲各國對法西斯的厭惡與恐懼,聯邦德國希望融入歐洲的基本國策,等等。看來在短時間內,可能還難以盼到來自德語世界的滿意之作。既然如此,中國學者為什麼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獻出來呢?

  在史書寫作中,很難兼顧到細膩與大氣這兩個極端。本書的第一章,所寫的內容與後面的章節相比,時間跨度稍長一些。如果放開了寫,全書的篇幅就很難控制。因此,這一章的寫法以勾勒為主,只在重點問題上有所展開。而在1933年1月希特勒就任總理後,全書進入了主體部分,因此寫得比較細膩。這種寫法,可能會讓讀者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感。因此,想借這裡的「地盤」說上幾句。

  我們如何看待納粹德國的體制機制?在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打擊下,魏瑪共和國的民主體制窘境畢露。政府中沒有出現類似美國羅斯福總統那樣的明智人士,同民主體制已經處於窮途末路,嚴格說來是兩回事兒。但是,一般老百姓不一定能看出這兩者之間的區別,納粹宣傳家們則有意把這兩件事情混為一談。希特勒上台後,一改魏瑪體制的協商、表決、投票等程序,大刀闊斧,個人獨裁,以凌厲的攻勢,取得了明顯的政績效果。小試牛刀後,即向各個領域普遍推開。小嘗甜頭的德國人,上至總統興登堡,下至普通百姓,先後認可了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為了提高所謂的效率,竟然容忍希特勒把國家運轉機制中的剎車裝置也卸掉了。等到國民發現「上帝不是派遣希特勒來拯救德國,而是派他來毀滅德國」時,居然已經找不到罷免希特勒的合法路徑,只能藉助於暗殺等非法手段。那麼,納粹政權從初期的成績連連,到後期的惡行不斷,快速走向滅亡,其中有沒有必然性呢?有。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同納粹主義理論有關。納粹理論中,有不少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甚至違背人類基本道德的內容,如極端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這些理念依附於強勢的國家權力,很容易導致災難。納粹德國鯨吞歐洲各國與屠殺猶太人等,激起了全世界的正義力量聯合起來反擊法西斯。同時,納粹政權為了取悅國民,做了很多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事情,再加上瘋狂擴軍備戰,導致財政赤字急劇上升。而指望占領他國來轉嫁危機,這無異於飲鴆止渴。以至於第三帝國最終被鴆毒死。第二,納粹體制把全國的命運寄托在一個人身上,而世界上任何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從希特勒來說,他的一個特點就決定他不能終身擔任獨裁者。希特勒是一個只能勝利不能失敗的人。面臨勝利時,他神清氣爽,妙招連連,很容易就能「從勝利走向勝利」;但是面臨失敗,他要麼想自殺,要麼就氣急敗壞,昏招連連,甚至破罐子破摔。納粹德國發展軌跡的大起大落,應該同希特勒的這一特點有關。

  儘管作者為寫作本書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然才疏學淺,心餘力薄,不足之處懇請讀者不吝指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