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命價考略
2024-10-09 04:37:46
作者: 吳思
一、命價問題
咸豐九年(1859年)舊曆九月十八日上午,咸豐皇帝在北京玉泉山清音齋召見福建布政使(近似福建省省長)張集馨,問起了福建械鬥的情景,摘抄對話記錄如下:[24]
皇上問:「械鬥是何情形?」張答:「……大姓欺凌小姓,而小姓不甘被欺,糾數十莊小姓而與大族相鬥。」
皇上問:「地方官不往彈壓麼?」
張答:「臣前過惠安時,見械鬥方起,部伍亦甚整齊。大姓紅旗,小姓白旗,槍炮刀矛,器械具備。聞金而進,見火而退。當其斗酣時,官即禁諭,概不遵依。……」
皇上問:「殺傷後便如何完結?」
張答:「大姓如擊斃小姓二十命,小姓僅擊斃大姓十命,除相抵外,照數需索命價,互訟到官。……」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皇上問:「命價每名若干?」
張答:「聞僱主給屍親三十洋元,於祠堂公所供一忠勇公牌位。」
在這裡我初次看到「命價」一詞。作者還給出了準確價格:三十洋元(西班牙銀元)。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大米的平均價格是每石2.4洋元,一條人命的價值不足1800斤大米,不過2000元人民幣。[25]
皇上的問題打破了一個美好的神話。所謂生命無價,儒家宣稱的人命關天,並不符合歷史事實。人命是有行情的,天子還打聽行情呢。
從主體自我估量的角度看,生命無價似乎講得通:任何東西都不如自己的生命貴重,人都死了,人用的東西還算個什麼?不過,即使從這個狹隘的視角追究下去,人的生命仍然是有價的。如今的愛滋病大概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只要吃得起昂貴的藥物,愛滋病人可以盡其天年,在這個意義上,死於愛滋病的人,是因為買不起自己的命。他的生命的價格,取決於本人的支付意願,更取決於本人的支付能力。
一旦跳出自我估量的視角,進入歷史和社會實踐的領域,生命的價格便顯出巨大的差異。命價體現著人命與生存資源的交換關係,兩者餘缺相對,變化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