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大事年表

2024-10-09 04:12:49 作者: 錢乘旦

  1900年勞工代表權委員會在倫敦成立;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索爾茲伯里侯爵繼續出任首相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愛德華七世繼位

  1902年索爾茲伯里侯爵退休,貝爾福接任首相;頒布《1902年教育法》,第一次統一全國教育制度

  1903年張伯倫退出政府並正式開始關稅改革運動;婦女社會政治同盟建立,開始「戰鬥的婦女選舉權運動」

  1905年貝爾福辭職

  1906年議會大選,自由黨獲勝,坎貝爾班納曼出任首相;勞工代表權委員會更名工黨,組建獨立的議會黨團

  1907年愛爾蘭新芬黨成立

  1908年坎貝爾班納曼辭職,阿斯奎斯接任首相

  1909年自由黨政府提出「人民預算」,遭上院否決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1910年議會大選,結果僵持;自由黨和愛爾蘭自治黨結盟,承諾實行愛爾蘭自治;愛德華七世去世,喬治五世繼位;議會再次大選,自由黨和保守黨再次僵持

  1910-1914年工會運動趨於激烈,損失大量工作日;婦女選舉權運動趨於激烈,盛行低度暴力活動

  1911年制定《議會法》,大力削減上院權限;制定《國民保險法》,實行自願的社會保險原則

  1912年《愛爾蘭自治法案》引發愛爾蘭內戰危機

  1914年《愛爾蘭自治法》獲通過,因戰爭爆發未被執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政府實行經濟管控政策

  1915年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受挫;組建聯合政府,保守黨參加

  1916年阿斯奎斯辭職,勞合·喬治接任首相;組建戰爭指導委員會,為戰時最高領導機構;愛爾蘭復活節起義,被迅速鎮壓

  1918年自由黨分裂,形成勞合·喬治派和阿斯奎斯派;議會大選,聯合政府派大勝,保守黨掌權,自由黨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勞合·喬治出席凡爾賽會議

  1919年愛爾蘭志願軍改組為愛爾蘭共和軍

  1921年愛爾蘭組建「自由邦」,取得帝國內自治領地位

  1922年保守黨退出聯合政府,勞合·喬治下台;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博納·勞出任首相;工黨成為第二大黨

  1923年博納·勞辭職,鮑德溫接任首相;因提出關稅改革方案而進行議會大選,保守黨失去議會多數;北愛爾蘭6郡脫離愛爾蘭留在聯合王國內;英國改國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1924年1月,工黨組建少數派政府,麥克唐納出任首相;10月,工黨政府被推翻,舉行新的議會大選,發生「季諾維也夫信件」事件,保守黨獲勝,鮑德溫出任首相

  1926年全國總罷工,300萬人捲入;德·瓦列拉組建芬尼亞黨

  1927年制定新的《勞資爭議法》,限制工會活動和罷工權利

  1928年蘇格蘭民族黨成立

  1929年議會大選,工黨獲勝,麥克唐納出任首相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英國受到沉重打擊,到1934年才基本恢復

  1931年麥克唐納辭職,旋又受命組建「國民政府」,繼續擔任首相;工黨將麥克唐納開除出黨;議會大選,「國民政府派」獲勝,麥克唐納繼續擔任首相;英國放棄金本位

  1932年英國放棄自由貿易原則;渥太華帝國經濟會議,建立帝國特惠制

  1935年國民政府改組,鮑德溫出任首相;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艾德禮出任工黨領袖

  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英國開始重整軍備,邱吉爾發出戰爭警告;喬治五世去世,愛德華八世繼位;國王婚姻危機,愛德華八世退位,喬治六世繼位

  1937年鮑德溫辭職,內維爾·張伯倫接任首相

  1938年慕尼黑協議,張伯倫受到英雄般歡呼;邱吉爾嚴厲抨擊該協議

  1939年3月,德軍進軍布拉格,張伯倫對波蘭做出安全保證;9月,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年張伯倫辭職,邱吉爾接任首相,發表就職演說,表示要把戰爭進行到底;敦刻爾克大撤退;邱吉爾組織聯合政府,成立戰時內閣;不列顛之戰,英國擺脫了被侵占危險

  1941年英軍撤出巴爾幹半島,在克里特島被殲滅;英美聯合發布《大西洋憲章》

  1942年英、美、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北非戰事激烈,美軍捲入;《貝弗里奇報告》出爐

  1943年北非戰場全面勝利,英美聯軍攻入義大利,義大利投降;英、美、中三國首腦發表《開羅宣言》;英、美、蘇三國首腦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4年諾曼第登陸

  1945年德國投降;議會大選,工黨獲勝,邱吉爾下台,艾德禮出任首相;英、美、蘇三國簽署《波茨坦協定》,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6年工黨政府制定《國民保險法》和《國民醫療服務法》,開始建立「福利國家」

  1946-1948年工黨政府推行國有化政策;保守黨調整政策,英國進入「共識政治」

  1948年愛爾蘭獨立,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1950-1960年代愛爾蘭共和軍在南北愛爾蘭掀起暴力高潮,要求愛爾蘭統一

  1950年議會大選,工黨以微弱多數獲勝,艾德禮繼續擔任首相

  1951年工黨分裂,比萬派退出政府;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邱吉爾出任首相

  1952年喬治六世去世,伊莉莎白二世繼位

  1955年邱吉爾辭職,艾登接任首相;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艾登繼續擔任首相

  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英軍被迫撤出蘇伊士運河

  1957年艾登辭職,麥克米倫繼任首相

  1959年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麥克米倫繼續擔任首相

  1962年「長刀之夜」,麥克米倫解除7名內閣大臣和9名非內閣大臣職務;《大英國協移民法》取消大英國協國家公民在英國定居的權利

  1963年麥克米倫辭職,道格拉斯霍姆爵士接任首相

  1964年議會大選,工黨以微弱多數獲勝,威爾遜出任首相;希思接替霍姆成為保守黨領袖;英國開始出現滯脹現象——「英國病」

  1960-1970年工會要求增加工資,罷工活動連續不斷,給英國經濟以沉重打擊,「英國病」症狀日益加劇

  1966年議會大選,工黨獲勝,威爾遜繼續擔任首相

  1968年《移民法》取消大英國協國家公民自由出入英國的權利

  1969年北愛爾蘭局勢惡化,英軍進駐,開始20多年的軍事占領

  1970年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希思擔任首相

  1971年愛爾蘭共和軍恢復暴力活動,引發20多年的北愛爾蘭暴力對抗

  1972年英國經濟陷入困境,英鎊實行「浮動」;工會罷工進入高峰

  1973年愛爾蘭共和軍刺殺蒙巴頓公爵

  1974年礦工大罷工,迫使希思政府宣布大選,兩黨均未過半數,威爾遜組建少數派政府;經濟危機加劇,罷工活動加劇,議會再次進行大選,工黨獲勝,威爾遜繼續擔任首相

  1976年威爾遜辭職,卡拉漢接任首相,經濟危機繼續加劇;頒布《種族關係法》,規定任何形式的種族歧視為非法

  1978年議會通過《蘇格蘭法》和《威爾斯法》,同意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各自建立分權的議會,但需經全民公決才可生效

  1979年保守黨以一票多數擊敗政府,卡拉漢宣布舉行大選,保守黨獲勝,柴契爾夫人出任首相;蘇格蘭和威爾斯舉行全民公決,否決了分權法案

  1979-1988年柴契爾夫人執行緊縮政策,削減開支,減少福利項目,打擊工會,實行私有化,猛藥整治「英國病」,至1988年英國經濟全面好轉

  1981年工黨選舉新領袖,左派富特當選,右派另組社會民主黨;被關押的11名愛爾蘭共和軍絕食致死,國際輿論轟動;制定《國籍法》,規定在英國出生者不自動取得英國國籍;該法主要針對有色人種

  1982年愛爾蘭共和軍開始對英國本土發動襲擊,多地發生暴力事件

  1983年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柴契爾夫人繼續擔任首相;工黨選舉新領袖,金諾克當選

  1984年愛爾蘭共和軍在保守黨年會駐地實施大爆炸

  1984年3月——1985年3月煤礦工會大罷工,在政府強硬應對下全面失敗,工會力量受重挫

  1985年倫敦及其他多個城市發生大規模種族騷亂,造成人員傷亡與重大財產損失

  1987年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柴契爾夫人第三次連任首相

  1988年洛克比空難

  1990年柴契爾夫人辭職,「柴契爾時代」結束,梅傑接任首相

  1991年愛爾蘭共和軍向英國首相官邸發射火箭

  1992年議會大選,保守黨獲勝,梅傑繼續擔任首相;史密斯接任工黨領袖,開始轉變工黨方向

  1994年史密斯去世,布萊爾接任工黨領袖;工黨代表大會廢除黨綱第四條,放棄「公有制」;愛爾蘭共和軍宣布停火,開始和平進程;以色列駐英使館被阿拉伯裔婦女炸毀

  1996年愛爾蘭共和軍終止停火,在倫敦引發大爆炸

  1997年議會大選,工黨獲壓倒性勝利,布萊爾出任首相;工黨走「第三條道路」,英國進入第二次「共識政治」;蘇格蘭和威爾斯分別舉行第二次全民公決,通過了分權方案;英國政府與愛爾蘭民族主義者開始談判,新芬黨放棄暴力活動

  1998年有關各方簽署關於愛爾蘭問題的和平協議,制定解決愛爾蘭問題的基本框架

  1999年議會通過《貴族院法》,使大多數世襲貴族喪失在上院的表決權;蘇格蘭和威爾斯分別舉行分權的議會選舉,並組建分權政府

  2001年布萊爾連任首相;阿富汗戰爭

  2003年伊拉克戰爭

  2005年布萊爾第三次連任首相;倫敦地鐵爆炸案

  2007年戈登·布朗接任首相

  2009年英國開始從阿富汗撤軍

  2010年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組建聯合政府,戴維·卡梅倫任首相

  2011年參與對利比亞的空襲

  2012年倫敦舉辦夏季奧運會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失敗

  2015年卡梅倫連任首相;伊莉莎白二世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2016年脫歐公投獲通過,英國脫離歐盟;卡梅倫宣布辭職;特雷莎·梅接任首相,成為繼柴契爾夫人之後的第二任女性首相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