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因用間而先勝後戰
2024-10-09 03:44:30
作者: 華杉
原文
昔殷之興也①,伊摯②在夏;周之興也,呂牙③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注釋
① 殷之興也:殷商的興起。
② 伊摯:伊摯即伊尹。伊尹原是夏桀的大臣,後來歸附商湯,在滅夏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③ 呂牙:呂牙,就是姜子牙。
譯文
從前商朝的興起,(是由於重用了)在夏為臣的伊尹;周朝的興起,(是由於重用了)在殷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國君和賢能的將帥,能用極有智謀的人做間諜,就一定能成就大功業。這是用兵作戰的重要一招,整個軍隊都要依靠它來採取行動。
歷史故事
商湯得伊尹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伊尹是個廚師,也是中國廚師的祖師,但伊尹的本領還不止這些。他從小聰明,勤學上進。因為他經常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所以他不僅會烹調,還懂治國之道,甚至作為廚師,還能當貴族子弟的老師。
當時商湯王求賢若渴,聽說了伊尹的名聲後,就多次以玉、帛、馬等作禮物,去莘國聘請他。但有莘王並不答應放走伊尹,商湯為了得到這個人才,就娶了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尹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湯身邊。
商湯尊伊尹為帝王師,向他求教堯舜之道。同時,商湯五次派他做使者去覲見夏桀,並結交夏桀的寵妃妹喜,大量竊取夏國情報,為商滅夏發揮了關鍵作用。
伊尹
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勛。伊尹在史書中的記載極少,最早見於甲骨文中,身份為「師仆」。此外《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也有一些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記錄。
華杉詳解
這句話里,孫子舉的第一個間諜例子是伊尹,第二個間諜例子是姜子牙。姜子牙曾經為商紂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紂王的內情。
孫子舉伊尹和姜子牙兩人為間諜的案例,引起很多後人的不解,甚至不滿。因為讀兵法的,特別是註解兵法的,以儒生居多。伊尹和姜子牙都是儒家價值觀里的聖人,孫子卻說他們是間諜。間諜再怎麼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何況這兩人在商和周的建國大業里發揮的,也不僅僅是間諜的作用。
所以註解者之一梅堯臣說,伊尹、姜子牙並非叛國間諜,而是良臣擇明主而事之,為天下蒼生謀福利。
梅堯臣的話有一定道理,伊尹、姜子牙和伯州犁、苗賁皇之流確實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賁皇就是標準的叛國者了。伯州犁是晉國貴族,苗賁皇是楚國貴族。晉楚鄢陵之戰中,兩人就分別站在敵方國君旁邊,分析自己故國軍隊的內情。史書對這兩位叛臣的記載也非常生動:
伯州犁陪楚共王觀察晉軍陣營。
楚王問:「晉兵正駕著兵車左右奔跑,這是在幹啥?」
伯州犁回答說:「在召集軍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軍集合了。」
伯州犁:「在開會商量。」
楚王:「搭起帳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帳幕了。」
伯州犁:「快發布命令了。」
楚王說:「非常喧鬧,塵土飛揚。」
伯州犁:「這是準備填井平灶,擺開陣勢。」
楚王:「都登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車了。」
伯州犁:「這是聽取主帥發布誓師令。」
楚王問道:「要開戰了嗎?」
伯州犁:「還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戰車,左右兩邊的人又都下來了。」
伯州犁說:「這是戰前向神祈禱。」
看這對話,就知道間諜多麼可怕!一舉一動都被對方了如指掌!
當然,晉厲公這邊有位苗賁皇,所以他也知道了楚共王親兵的位置。不過苗賁皇說的話更關鍵,他不光講解,他還提建議。他說:「楚國的精銳部隊是中軍,如果分出一些精兵來牽制楚國的左右兩軍,再集中三軍主力攻打中軍,一定能把他們打得大敗。」
晉厲公依計而行,楚軍果然敗退。
所以孫子強調間諜的重要,不是什麼間諜都重要,而是看得到什麼人。比較好的,是得到對方的人;最好的,是得到對方中有用的人。得到的人不對,還是搞不贏別人,比如上述兩位叛臣中,苗賁皇明顯比伯州犁有用。
因此明君賢將,用有大智慧的人做間諜的,必成大功。這是用兵的關鍵,因為整個軍隊都要依靠間諜情報來決定行動。
整部《孫子兵法》從《計篇》開始,以《用間篇》結束。「計」是為了先勝,有勝算而後舉兵;「間」還是為了先勝,掌握敵情,知己知彼,然後出戰。所以用間諜,還是貫徹了《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
沒有勝算,沒有勝局,就不要動。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先勝後戰的思想,謀定而後動。要知道,在所有對事物發展起作用的因素裡面,有一個終極決定性因素,就是:我們要學會等待,善於忍耐,並培養出從時間變化中找到機會的能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當我們耐心地走完一千里,再艱難的事情也必有所成。
名家註解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梅堯臣曰:「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
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杜牧註:「不知敵情,軍不可以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故曰:三軍所恃而動。」
李筌註:「孫子論兵,始於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將者可不慎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