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用間能辦成大事
2024-10-09 03:44:12
作者: 華杉
原文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①、門者、舍人②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注釋
① 謁者:傳達通報的官員。
② 舍人:官邸的近侍官員。
譯文
間諜工作尚未進行,就事先泄露了出去,那麼間諜和聽到(秘密)的人都要處死。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
凡是要攻擊對方的軍隊,攻打對方的城池,殺掉對方的官員,一定要先知道對方守將、左右親信、掌管傳達通報的官員、守門官吏和近侍官員的姓名,這些,我們的間諜都要弄清楚。
歷史故事
商丘之戰
春秋中期,宋國是一個中等實力的諸侯國。晉楚爭霸的時候,宋國是追隨晉國的,後來又被迫向楚國屈服。
楚莊王在位時,宋國斬殺了一位楚國使者。楚莊王對宋國支持晉國早有怨恨,這回更加憤怒了,就派大軍北上,圍攻宋都城商丘。
楚軍圍城差不多一年,宋國還誓死不投降。楚軍就開始在商丘城外建房子、耕田,顯示要長期駐紮了。在這種情況下,宋國執政華元親身潛入楚軍大營,直接就衝到楚軍主帥子反的床上,把子反劫持了。兩人在床上談判,最後迫使楚國退軍,簽訂和議。
華元
春秋時期宋國名臣。華元是宋國公室,他先後歷事四位國君,是宋國的「四朝元老」。華元長期執掌宋國軍政大事,集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和將領於一身,維持著宋國這個中等小國在諸侯紛爭中的地位。
華杉詳解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的意思很簡單:處死間諜是懲罰他泄密;處死知道秘密的人,是為了滅口。
司馬懿第一次在家韜光養晦時,曹操讓他出來工作,他覺得還沒看清政治形勢,不想出山。怎麼辦,就裝病,說得了風痹。曹操不信,派人夜裡去查探,他果然在那裡一動不動歪著,曹操就信了。但有一天,司馬懿在內院歪著,院子裡正在曬書。突然下了暴雨,司馬懿一看書要澆濕了,忘了自己在裝病,騰身而起就去收書,結果就被自家一個婢女看見了。那婢女驚得張大了嘴巴,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當機立斷,竟然親手格殺了那婢女。
所以做保密工作的,組織紀律很嚴格,很多時候,連最親近的人也不能告訴一個字。
孫子的第二段話,信息量就大多了,可以解釋好多事情。
先說「要知道對方守將」,這一句最好理解。打仗是和對方主將作戰,主將的能力,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弱兵到韓信手裡就是勁旅,因為他就是隨便在街上糾集一幫烏合之眾,都有辦法讓他們殊死作戰。而四十萬大軍到了趙括手裡,就得任人宰割。所以長平之戰前,秦軍想方設法讓趙國調走廉頗,換上趙括。
劉邦遣韓信、曹參、灌嬰擊魏王豹時,問:「魏大將誰也?」答:「柏直。」劉邦說:「這小子還乳臭未乾,不是韓信的對手。」
又問:「騎兵將領是誰?」答:「馮敬。」劉邦說:「哦,那是秦將馮無擇的兒子,雖然也算不錯,但還是搞不過灌嬰。」
再問:「步卒將領是誰?」答:「項它。」劉邦說:「搞不過曹參。吾無憂矣!」
所以做主帥,不僅對自己手下人員要熟悉,對敵軍上下各個將領的人物背景、軍事能力、性格特徵,甚至個人愛好,都要熟悉了解。
上面是說要了解對方將領,那為什麼還要了解左右、謁者、門者、舍人呢?這裡還是舉劉邦的例子。有一次劉邦戰敗脫逃,投奔韓信軍中。他直接就到了韓信臥室,把韓信的印信收了,把韓信軍隊的指揮權抓到了手裡。他若不是之前有細緻的基礎工作,就算他是主帥,怎能不驚動韓信,就能到他床邊?
華元也是衝到對方床上的例子。如果華元事先沒有周密的間諜工作,把子反的左右、謁者、門者、舍人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有所默契,他怎麼可能摸到子反床上?
所以要重視大人物身邊地位低的人,這些人最能辦大事。這就像我們做事要重視細節。有時候,一個細節上的完美,就能讓事情順利完成;有時候,細節上的一個小錯誤,就能讓整件事前功盡棄。所以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
名家註解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梅堯臣註:「殺間者,惡其泄;殺告者,滅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