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與效用和稀缺性相關
2024-10-09 01:11:56
作者: 謝宗博
但是,並不是每一種主觀感受都會產生價值心理,主觀感受只有具體到對物品產生估價心理,才開始決定物品的價值。
比方說,我們享受陽光,主觀感受很舒服,但並不會想到要花錢買陽光。價值是一種心理預期,沒有作價購買陽光的心理,也就不會令陽光產生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看,主觀感受並不一定帶來購買的需求,也就無法產生價值。那麼,什麼屬性導致人們產生價值心理呢? 流行的理論是說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共同構成價值之源,缺一不可,並列出了公式:
價值=效用×稀缺性
效用是一種心理現象,稀缺性也取決於主觀感受,由於主觀意識的不可捉摸性,導致這個等式適用範圍極窄,很容易失靈,所以有必要在效用或稀缺性之間確定一個客觀因素。把效用和稀缺性都區分為主觀性和客觀性兩種。
客觀稀缺性是不以個人主觀感受為轉移的真實稀缺,如鑽石的稀缺性是因為它在自然界確實稀少。
主觀稀缺性則是主體感受能力作用於客觀稀缺性的結果。客觀稀缺的物品,我的主觀可能也認為它稀缺,比如鑽石,大家在主觀上也都認為它稀缺。但是客觀並不稀缺的東西,由於我的主觀認知,也可能會認為它很稀缺的,我感覺這個東西很罕有它就罕有,我所愛的就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它就是天下獨一無二的。這就是主觀稀缺性對客觀稀缺性的扭曲和變異。
什麼是客觀效用?其實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價值,也就是它能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實際作用。客觀效用由物品本身的屬性決定,與主體對它的感受能力無關。比如,空氣對人是有客觀效用的,無論你是否感覺到它存在,它都現實地存在著。
而主觀效用,是人對效用的主觀感受。這件東西是不是有用,取決於我對「有用」的判斷。比如,我去山裡徒步,在小溪邊休息,在溪水中無數的石頭裡看上了其中一個。我覺得它造型奇異,圓潤舒適,非常喜歡,如果把它擺在我的書桌上,會極大地增進我讀書時的舒適度,會提升書房的品位。那麼我就會認為這塊隨手撿到的石頭具有非常大的效用,這個就叫作主觀效用。
「價值=效用×稀缺性」這一公式由於內涵太大,導致其外延不足,在解釋很多價格或價值現象時會失靈。因此,有位經濟學者延伸出來新的公式:
價值=客觀效用×主觀稀缺性
這一公式就產生了強大的經濟解釋能力,意味著在我們心裡,這個東西是不是價值很高,既取決於它本身能有什麼用,也取決於我對它的喜好和占有欲。
如果一個東西用處很大,但是於我而言,沒什麼稀缺性,價值也不會很高。比如,氧氣人人都離不開,但是因為氧氣普遍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空氣里,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呼吸到,沒有稀缺性,那麼也就沒有太大的價值,我們誰都不需要再為氧氣付費。但是,如果我是個嚴重的鼻炎患者,到青藏高原旅遊,氧氣還是那個氧氣,客觀效用沒有變化,大家對這個東西的需求也沒有變,但是因為身處高原,對於患有鼻炎的我來說,氧氣的主觀稀缺性就提高了。這時候,對於我這個個體來說,氧氣的價值就提高了,甚至願意花幾百塊錢買一個氧氣罐背著。但是,跟我同去的朋友沒有鼻炎,呼吸順暢,同樣是在青藏高原,氧氣對他來說就沒有主觀稀缺性,他就不願意花一分錢去買氧氣罐。
再比如,2021年小米換了新Logo(標誌),看起來只是磨了個邊,卻花掉了200萬元的設計費。值或者不值?引發了很多人對小米的群嘲熱諷。
但是,我們如果用主觀價值來看,似乎就更容易理解。不管改動大小,小米新Logo的價值還是體現在「客觀效用×主觀稀缺性」上。
一方面,新Logo的發布,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不管你喜不喜歡小米,你都從各種渠道看到了小米的新Logo,知道了Logo變成了圓潤版的,甚至各種公眾號的嘲諷文章,也是在不自覺地幫助小米擴大了宣傳,在客觀效用上體現了極大的傳播性,這正是一個品牌Logo要花很多錢想要實現的。
另一方面,這個Logo是由全球公認的設計大師原研哉歷時3年設計出來的。不管大師後面解釋的各種含義我們聽不聽得懂,起碼在我們心裡認同這個Logo不是「地攤貨」,是有稀缺性的。那麼這兩點都具備了,這個新Logo的價值也就體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