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拾柒 歸一 奮六世之餘烈
2024-10-09 01:04:41
作者: 任超
上中學的時候,我們背過一篇課文——漢代賈誼寫的《過秦論》。這篇文章讀起來恢宏大氣,讓人仿佛置身於秦統一天下的壯麗時代中。
文章里有這麼一句話:「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這句話說直白一點,就是秦國六代君王給秦始皇留下了豐厚的家底,秦始皇在此基礎之上統一了六國。
其實嬴政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很少打出什麼驚艷世人的戰役,很少看見有運用過穿插、迂迴、分割、包圍、突襲等戰術,遠不如白起打的那幾場殲滅戰漂亮。
此時秦國不光在戰役上不顯眼,在戰略上也存在問題。
統一戰爭前期,秦國在先滅韓還是先滅趙之間搖擺不定;統一戰爭後期,秦在滅楚時,嬴政摳門只給了二十萬人,還用錯將領,結果導致二十萬人慘遭團滅,最後出動六十萬人才擺平。
反觀秦昭襄王,他屠宰東方諸侯時是有先後順序的,先是征討韓、魏的伊闕之戰,接著是伐楚的拔郢之戰,最後是狠擊趙國的長平之戰。一旦確定攻擊對象,秦昭襄王可以什麼都不顧,直接一把「梭哈」。
長平之戰的決戰時刻,秦昭襄王孤注一擲,徵調河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去前線,每人爵位升一級。要知道,在秦國,十六周歲才會上戶口,才有服兵役的義務。
所以秦國滅六國的整個戰爭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戰略太模糊,方法不對路。這只能怪嬴政一生太順了,22歲就把所有政敵全部剷除,國家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使他有種迷之自信。
周邊諸侯都被太爺爺秦昭襄王打成高位截癱,就等著自己收拾殘局。所以豪橫的秦國滅六國時,也不需要高深的戰術。秦國如同滿肚肥腸的五百斤大胖子,面對骨瘦如柴的東方諸侯,直接一屁股坐死你就是了。
公元前237年,嬴政在位第十年,他剛罷免呂不韋,就著手統一戰爭。這一年,李斯對嬴政說了一句十分重要的話:「先取韓以恐他國。」這句話一直縈繞在嬴政心頭。
韓國就堵在秦國的大門口,韓國首都新鄭是天下之咽喉。秦惠文王時期,張儀就主張東出中原,一定要拿下韓國。嬴政想用最低的成本拿下瀕臨滅亡的韓國,於是派李斯遊說韓王安,請韓王安來秦國進行友好訪問。韓王安也不傻,知道秦國是著名的詐騙集團,去了就會被綁票,所以沒有前去。
騙不行,那就來硬的。韓國已經被秦國打成七雄中國土面積最小的,秦滅韓就如同掐死一隻螞蟻。但滅韓國容易,卻會招來多國敵對。雖然東方諸侯是散裝的同盟,卻也是有底線的,他們決不會讓其中一國滅亡。
既然滅最弱的會招來救兵,秦國索性就先打大國。只要能打贏大國,其他小國即使救援也沒有什麼用。
秦國看來看去,還能跟自己對打的就剩趙國、楚國了。趙國首都邯鄲位於中原,只要攻下邯鄲,秦國將在中原無敵手。而楚國首都現在是壽春,遠離秦國,對秦國統一戰爭不構成威脅。所以秦國先滅趙國,後滅楚國,其他小國可以順手再滅。
按照這個思路,嬴政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6年,嬴政24歲時,秦國正式對趙國宣戰,統一戰爭拉開大幕。
嬴政沒想到,滅趙戰爭竟然持續了九年,歷經五次大戰,其中秦國兩次慘敗。最後因為趙國臨陣換將、國力不支,秦國才獲得勝利。
第一次秦攻趙戰爭,趙國正好在攻打燕國,趙軍主力全在燕國境內,秦國占了一個大便宜。秦軍兵分南北兩路,南路由桓(左齒右奇)(yǐ)率領,攻占安陽、鄴城;北路由王翦率領,攻占闕與。
兩路大軍攻占趙國九座城池。此時趙悼襄王突然病死,趙王遷繼位。就在趙國生死存亡之際,魏國無意中幫了趙國一把。
魏國主動找秦國當大哥,希望大哥和自己一起攻打楚國,掠奪來的土地哥兒倆一起分。年輕的嬴政缺乏經驗和定力,經常想一出是一出,他覺得與魏國一起幹掉楚國可以省不少事,於是派人與魏國進行磋商。可這事最後不了了之,秦國耽誤了整整一年,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
公元前234年,嬴政發動第二次攻趙戰爭。桓(左齒右奇)率領秦軍在平陽大戰趙軍,斬首十萬!
自從長平之戰後,趙國全國精壯將士都已被埋入長平黃土,已不再是可與秦國正面硬剛的北方雄獅。被桓(左齒右奇)殲滅的十萬趙軍,已是趙國砸鍋賣鐵、掘地三尺拼湊出來的軍隊。
眼看秦軍即將進逼邯鄲,趙王遷決定動用撒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