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走不通,不妨換一條路
2024-10-09 00:59:45
作者: 大鵬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或困難或複雜場面,不少人只知直來直去,往往只從一個角度看問題,結果往往是竭盡全力也於事無補,只能被絕望的思緒所困擾,被眼前的困境所蒙蔽。即使最終強取而得,也耗費了超出常規幾倍的資源,碰得頭破血流。
曼春是某重點大學的高才生,畢業後她進入一家軟體公司做程式設計師,但程式設計師工作枯燥,而且經常加班,這讓曼春倍感壓力,經常和身邊人埋怨自己當初進錯了行業。當別人問她為什麼不換份工作時,曼春卻說,自己當初上大學時學的就是這個專業,付出了那麼多,現在放棄這份工作,換個行業,再從零做起,以前所付出的努力豈不是白費。同時,她還有這樣的疑慮:「如果我繼續努力,或許慢慢就好了」,之後她繼續選擇了等待與死扛。
而曼春好幾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在通過多方考慮,發現原行業不適合自己後,就果斷地轉行,從零起步,現在已是大有所為。例如,曼春的一位大學同學在5年前辭去了教師工作,她的理由是自己沒耐心,性子急,不適合教育工作。之後,她開始創業,她有衝勁,敢想敢做,如今企業資產已經數千萬元。而曼春的堅持依然沒有進展,眼裡滿是「何必當初」的絕望。
最糟糕的不是這個世界原本的彎曲,而是我們近似執著地固守直線思維,堅持做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死守著一份不屬於自己的愛情……殊不知,有許多問題很難用直接求解的方法得出答案。與其在一條路上跌跌撞撞走到底,不如適當地轉個身走另一條路,也許就能獲得柳暗花明的改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蒲松齡,清初山東人。由於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家境優越,蒲松齡自小志存高遠,安心預習舉業,以圖通過科舉功名而飛黃騰達,一展雄才,但其命運不濟四次趕考都落第。
蒲松齡沒有像《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一樣繼續自己的科舉夢想,他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科舉考試,於是果斷地放棄從官之路,立志要寫一部「孤憤之書」。他在壓紙的銅尺上鐫刻一副對聯,上云:「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以此自敬自勉。
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寫作,一部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終於寫成。隨著《聊齋志異》的廣泛傳播,蒲松齡的聲望與交遊日漸擴大,受到了文人官士的認可和青睞,實現了飛黃騰達的夢想,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由此可見,人生並非只有一處輝煌,沒有必要一味地堅持。當走在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我們很容易有一種走入死胡同的感覺,於是抱定絕望的心態。然而,這一切都只是錯覺,當你及時覺醒,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重新走另一條路,往往就能絕處逢生,走向生命開闊之處。
要知道,上帝關閉一扇門,一定會打開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