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察覺安祿山謀反的,居然是書法家顏真卿!
2024-10-09 00:23:19
作者: 唐俑
顏真卿是唐代名臣,歷仕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四為御史大夫,六為六部尚書,官至太子太師,爵封魯郡開國公,世人尊稱「顏魯公」。他以熔古鑄今的氣魄,積極進取的姿態,使他的書法大氣磅礴,雄偉博大,豐偉遒勁,渾厚朴茂,雄秀獨出,一變千古。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他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僅次於王羲之。顏真卿還善詩文,著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等,遺憾的是均已散失。
顏真卿的書法不僅精妙,還「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不喜歡顏體的米芾之語),歐陽修稱「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簡單點說就是四個字:字如其人。顏真卿的大名,自唐以來彪炳史冊,歷代士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不受他的影響。鮮為人知的是,顏真卿不僅人格高尚、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也是非常出眾的。
「安史之亂」給了他施展軍事才華的機會。而他原本在朝中做官,與「安史之亂」的發生地本無交集,如果不是楊國忠和他過不去,他也許一輩子都與平叛無緣。
《舊唐書·顏真卿傳》記載,顏真卿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因看不慣楊國忠的所作所為,顏真卿成了楊國忠的仇人,被其陷害,調離出京,降為平原(今屬山東)太守。
也許他應該感謝楊國忠的陷害,因為這一調動,成就了他的千古功績。無巧不成書,顏真卿當太守的平原郡,正處於權臣安祿山的管轄範圍。而最早察覺安祿山有謀反之意的,就是顏真卿。
察覺安祿山有謀反意圖之後,顏真卿暗中加高城牆、疏通護城河。而他整修城池的理由是防洪。這種理由,放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當的,因此並未引起懷疑。僅整修城池當然不夠,於是他又暗中招募壯丁,儲備糧草。為了麻痹安祿山,顏真卿每天與賓客駕船遊玩,飲酒作樂。安祿山放心了:書生一個,不足為慮。
事實證明,顏真卿並非神經過敏。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今河北涿州)起兵叛亂,河北郡縣很快被叛軍攻陷。叛軍攻到平原時遇到了「麻煩」,因為平原城城牆堅固,防守嚴密,像一道堅不可摧的鋼製堤壩,擋在洪水前進的道路上。這道堤壩,正是顏真卿暗中整修的。
安祿山攻陷河北諸郡縣的消息,不可避免地傳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他不由得仰天長嘆:「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一個忠臣都沒有嗎?」不久,顏真卿派出快馬加鞭奔赴長安向唐玄宗報告情況的參軍李平到了,唐玄宗聽到顏真卿獨自堅守的消息後大喜,對官員們說:「這個顏真卿,朕連他長什麼樣子都記不得了,沒想到他做得如此出色!」
安祿山起兵之前,平原郡的兵力不多,只有區區三千軍士。叛亂發生後,顏真卿增招士兵一萬人,交給錄事參軍李擇交統領,任用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人為將領,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左日右韋)、鄴郡太守王燾聞訊,都帶領軍隊前來歸附,朝廷又命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渡河援助,使他的實力大增。
不久,安祿山的叛軍攻下東都洛陽,殺害了朝廷命官李憕、盧奕、蔣清,派段子光把他們的頭顱送到河北示眾,有殺雞給猴看的意思。顏真卿擔心大家害怕,對各位將領說:「我早就認識李憕等人,這些頭不是他們的,是叛軍搞的鬼,騙我們的。」他讓人殺了段子光,把上述三顆頭藏起來,過了一段時間才用草編成人體,接上頭,裝殮後設靈位祭奠。
實際上,河北一十七郡歸順朝廷,是顏真卿說服的結果。他們歸順後,顏真卿被推舉為聯軍盟主,二十萬大軍歸他統領。顏真卿成了河北地區的義軍領袖。這支義軍把已經到達洛陽地區的安祿山叛軍和范陽老巢斷成兩截,阻斷了他們的交通道路,使叛軍的軍需供給和兵源補充都成了嚴重問題,導致叛軍急於進攻潼關的計劃流產,而潼關一破,首都長安勢必岌岌可危。
在抗擊叛軍的鬥爭中,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作戰勇敢,打了很多勝仗,還殺了安祿山手下大將李欽湊,攻破太行山最重要的關隘井陘(俗稱「土門」,在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脈東麓),惱羞成怒的安祿山派軍隊回攻井陘關,顏杲卿戰敗被俘,「不屈罵賊而死」。
南宋文天祥的《正氣歌》中有「為顏常山舌」之句,描寫的就是顏杲卿因罵安祿山被割舌而死的悲壯事件。
「土門之役」中,顏氏家族損失慘重,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留給顏真卿的心靈創傷是非常巨大的,這在他的不少書法珍品中都有反覆提及。被元代著名書法家鮮于樞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一行書」乃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顏真卿為紀念在這次戰役中罹難的小侄子顏季明(顏杲卿幼子,遇難時年僅十餘歲)而作,原作淚跡斑斑,觀者無不動容,潸然淚下。
顏真卿還把自己僅有十餘歲的兒子顏頗送到劉客奴那裡做人質。劉客奴本為安祿山的手下,原本追隨安祿山叛亂,後來似乎感到背叛朝廷沒有出路,突然宣布易幟反正,派人和顏真卿聯絡。顏真卿為了打消他的顧慮,堅定其效忠朝廷之心,除了送去十萬軍費和官兵的衣服、糧食,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去做人質,意思是只要你不負朝廷,我絕不負你。
與不少忠臣良將一樣,顏真卿也沒有走出被奸人所害的歷史怪圈。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陷入藩鎮割據局面。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當時的宰相是盧杞,唐德宗問他有何平叛良策,盧杞便向唐德宗「獻計」說,派顏真卿去勸說李希烈重新效忠朝廷,一定不會讓陛下您失望。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盡皆大驚失色。他們明白,皇上若是真的採納了這個建議,無異於讓顏真卿去送死。盧杞為什麼要出這樣的惡毒主意呢?原來顏真卿任太子太師時,由於深孚天下所望而遭盧杞忌恨,恨不得要了他的老命,此次終於逮著機會,豈能放過?
此時的顏真卿70多歲了,的確老了。糊塗的唐德宗居然採納了盧杞的毒計,命這個走路都有點兒搖擺的耄耋老人,長途跋涉去勸降叛軍。顏真卿雖然老了,可沒糊塗,他也深知此行異常兇險,極有可能有去無回。但他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死亡之路,出發前他給兒子寫了一封訣別信,希望他為國盡忠、為家盡孝。
顏真卿德高望重,還有巨大的利用價值,李希烈起初並不想殺他,勸他擁戴自己稱帝,條件極為優厚——你擁戴我稱帝,我讓你當宰相。結果,李希烈被顏真卿痛罵一頓:「何謂宰相?汝知有罵安祿山而死者顏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節而死耳,豈受汝輩誘脅乎!」李希烈被震懾了,反而不敢立刻殺了他。直到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希烈稱帝後,才將顏真卿縊殺。
顏真卿死節的消息傳來,三軍為之痛哭。後來平定李希烈之亂的嗣曹王李皋聞訊,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