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姓張的老頭兒,贏了武則天卻輸給了武三思
2024-10-09 00:22:11
作者: 唐俑
01
據《舊唐書》記載,張柬之進士擢第後,又於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以賢良征試,同時策者千餘人,柬之獨為當時第一,擢拜監察御史」,後來又先後任過合州、蜀州刺史以及荊州長史等職。但他真正得到重用,是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薦他之後。
狄仁傑看得上的人,自然非同一般,何況武則天素來信任狄公,既然是您老人家推薦的,沒問題,提拔他為洛州司馬吧。沒過幾天,狄仁傑想想不對,憑老張的才華,當個小小的司馬有點兒屈才,便又去找武則天,說張柬之「可為宰相,非司馬也」。武則天說好吧,您說他可以當宰相就可以當宰相,沒多久真的讓他當了宰相。由此可知,張柬之這一生至少遇到了兩個貴人,兩次推薦他的狄仁傑自不必說,每次都「准奏」的武則天也是一個。
武則天做夢也沒想到,趁她生病臥床不起發動政變,把她從皇帝寶座上無情地拉下來的人,正是這個張柬之。
02
從管理才能這方面來說,武則天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在她的治理下,大周不但沒走下坡路,反而還在往上走。但以張柬之為首的一些大臣,總覺得有點兒不對頭——大唐江山本來姓李姓得好好的,咱們在李家當差也當得好好的,憑什麼說改名換姓就改名換姓?特別是隨著武則天的日漸衰老,繼承人問題擺在眼前。許多大臣傾向於武則天把帝位傳給她的兒子,恢復李唐王朝。可是這話不能明說,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弄不好武則天會這樣反問:憑什麼江山一定要姓李,姓武不行嗎?
明說不行,那就只能用親情來打動:您老人家只有把帝位傳給兒子,去世後才能和先皇李治一起配享太廟,接受子孫後代的供奉。若是傳給武三思等人,將來連供奉的人都沒有,一般的侄兒供奉姑媽的牌位也許不是問題,但要讓一個做了皇帝的侄兒供奉姑媽的牌位,恐怕不那麼容易。
大臣們的苦苦相勸,無疑打動了武則天。看來這事得考慮考慮,不然真有可能死後牌位都沒人供奉。那麼好吧,先把廬陵王李顯接回來,重新立為太子。
03
李顯雖然重新被立為太子,但並不意味著這事就板上釘釘了,繼承人問題仍未解決。所謂太子,只不過是個可能而已,情況隨時都有可能再次變化。武則天到底想幹什麼呢?她想繼續維持這種模糊局面。
當然了,這種模糊局面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她非常清楚,自己死後局勢就會明朗,江山確定無疑會重新姓李,到時候,她武家的人就慘了,「身死族滅」的下場,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避免這種悲劇的最好方式,是保持李武聯合執政的格局。而要保持這個格局,就要提高武家子弟的地位和威望。
提高一個人的地位和威望的最佳方式,是讓他去打仗立軍功,這種通過浴血奮戰立下的功勞,既來得快又令人信服。可如今是和平時期,哪來這樣的機會?
瞌睡遇到枕頭,想什麼來什麼。
公元696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叛亂,首領李盡忠自號「無上可汗」。雖然是部落聯盟叛亂,但因為是條小泥鰍,掀不起什麼大浪,叛亂規模很小,殺雞不需用牛刀。但武則天不這麼想,她得把這個機會利用起來,不但在宣傳上大張旗鼓,在行動上更是小題大做,迅速調集大軍進行征討。
咱們的皇上這是怎麼啦?當她命令武三思、武承嗣兄弟倆參加這次戰鬥,並讓他們好好表現時,人們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原來這個老女人是想通過這次征討給武氏兄弟鍍鍍金,藉此擴大武氏執掌兵權的勢力範圍,在將來的政局中依舊占有一席之地。
04
武氏兄弟是否通過這次平叛鍍了金提高了威望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武則天遲遲不確定李顯繼承人地位的做法把一些大臣激怒了,其中以張柬之為首。他決定採取強硬措施逼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
公元705年,年逾八十的張柬之決定採取行動。在行動之前,他就把一些可以信賴的人安排在各個要害部門。甚至早在合州任刺史時就「物色」了一個「親信」,那個人就是荊州長史楊元琰,他和他划船玩兒時就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復」,後來他入朝為相,馬上推薦楊元琰擔任控制京城軍權的羽林軍將軍,臨近兵變時又把同道桓彥范等人都安插在羽林軍中當將軍,直接控制保衛皇宮的禁軍。
張柬之選了一個好時機,趁武則天生病臥床不起,親自帶領左右羽林軍五百多人,直奔玄武門。當然得帶上太子李顯,因為他才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可是此時此刻,這個膽怯疑懼的主角卻在東宮嚇得發抖。神色凝重的張柬之派人強行把李顯找來,硬帶著他一起突入內殿。
內殿,武則天居住的地方。「耳朵最靈」的是武則天的兩個小鮮肉,大名鼎鼎的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此時此刻的他們正在陪武則天擺龍門陣呢,聽到動靜不對出來打探情況,和大踏步「闖」進來的張柬之碰個正著。
別看老張已是八十有餘的耄耋老人,行事卻異常果斷,毫不猶豫立即命人將二張就地處斬,帶人直奔武則天的寢宮長生殿。
武則天的寢宮自然不是那麼好闖的,武功高強的殿前侍衛那一關就不好過。但在張柬之面前根本不是個事。好一個耄耋老人,只見他鬚眉倒豎,大喝一聲「退下」,那些「環立拒進」的殿前侍衛立馬乖乖讓路。張柬之「飛奔」到武則天寢宮門口,舉手就敲。裡面的武則天一聽外面亂麻麻的,情知有變,心中慌了,但還是竭力支撐其身子厲聲喝問:「何人膽敢作亂?」
說話間,張柬之已經帶人闖進武則天寢宮,來到床前,異口同聲地說:「張易之、張昌宗謀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誅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預聞……」
——報告皇上,您那兩個小鮮肉想造反,咱們是奉太子之命來處理這兩個逆賊的,為了保密起見,事先沒告訴您老人家。
武則天雖然老了,但還沒老糊塗,什麼張氏兄弟造反,分明是爾等造反!再說太子那個沒出息的,一貫懦弱,借他兩個膽子他也不敢!她冷笑一聲,對太子怒目而視,吼道:「你也敢下這樣的命令?好吧,就算你敢,現在那兩個人已經被爾等殺了,你給老娘趕快滾回東宮!」
武則天的聲音大,張柬之的聲音也不小。他明白,必須在氣勢上壓倒這個強勢慣了的女人,何況他們是為「正義」而戰,不能露怯,更不能害怕,成敗在此一舉!所以他大聲說:「太子不可以再回到東宮!先皇唐高宗把愛子托給陛下,如今太子長大了,就應該上順天意下順民心,臣等不忘太宗、先皇厚恩,所以才會服從太子的命令來誅殺逆賊。請陛下馬上把大位傳給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武則天一看張柬之那個破釜沉舟的樣子,就明白他今天是鐵了心了。可是,皇位就這樣輕易讓他們奪走,實在是不甘心。
不甘心又能怎麼樣呢?此時此刻的她已成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面對閃閃刀光,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吧。
她艱難地從喉嚨里擠出兩個「罷」字,身子一軟,像一堆稀泥那樣癱了下去。「一代女傑」武則天,就這樣輸了,輸給了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而她,曾經還是他的貴人。
05
復唐的成功,使張柬之聲望大增,因功擢天官尚書,封漢陽郡公,後升為漢陽王。令人費解的是,推翻武則天后,張柬之卻對武氏集團的其他成員例如武三思「不理不睬」,以至於留下後患。難道他真是老糊塗了,連這一點都沒想到?即使他沒想到,其他人也替他想到了,比如洛州長史薛季昶,他曾對復辟李唐王朝的另外一個重要策劃者敬暉說:「張易之兄弟雖然被你們殺了,但是呂產、呂祿(指大權在握的外戚武三思等)那樣的人還在,你們應該順便把武三思等人也殺了,以免後患。」敬暉覺得有理,跟張柬之提了很多次,老張都不同意,說什麼那是皇上的事情,他之所以留下武氏兄弟不殺,是留給皇上殺的,目的是想讓皇上立威。敬暉見老人家不聽,也就不再堅持。因為他知道堅持了也沒用,老年人一旦固執起來,十頭牛也拉不動。
洛州長史薛季昶的預感果然變成了現實,一向忌恨張柬之的武三思成為韋皇后陣營成員之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以韋皇后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很快形成,張柬之遭武三思排擠、陷害,被貶到邊疆。為李唐江山社稷立這麼大的功,最後卻是這個下場,皇帝怎麼就不保護他呢?他想不通,想不通就生悶氣,月月生天天生時時生,結果被活活氣死了,終年八十二歲。
大風大浪都過來了,最後卻在陰溝裡翻船,世上很多人似乎都逃不過這個劫。而很多時候導致翻船的「陰溝」,並非他人所「賜」,往往來自自己的胸襟——胸襟開闊便海闊天空,胸襟狹窄便連一隻小舢板也過不去。看得開前面是個天,看不開前面就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