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用最好的方法,養最棒的孩子> 走進孩子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走進孩子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2024-10-09 00:06:47 作者: 馬利琴

  教育孩子時,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去分析他們的行為。只有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跟孩子打成一片。

  小侄子最近總喜歡用手拍打剛出生不久的妹妹,或者動不動就故意哭鬧,以引起家人的關注。可是,家人並沒有弄清楚他為什麼做出如此異常的舉動,便嚴厲地批評他:「你不乖,妹妹比你乖,我們喜歡妹妹。」但是家人越批評小侄子,他就越跟大家對著幹。

  從這件事來看,小侄子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表達內心的不安全感。過去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大家都關注他、疼愛他。可是,忽然之間多了一個比他小的妹妹,大家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妹妹身上,小侄子一下子接受不了。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他才選擇這麼做。尤其當家人對他說「你不乖,妹妹比你乖,我們喜歡妹妹」時,他更會感到不滿,進而動手去打妹妹。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後,我試著引導他多與妹妹接觸以消除他心中的不安全感。比如在妹妹哭鬧、要喝奶時,我告訴小侄子:「我知道你很棒。妹妹哭了,你可以照顧一下,唱歌給妹妹聽嗎?我去幫妹妹沖奶。」這時,小侄子就會開心地在旁邊唱歌,讓妹妹開心。

  通過我的肯定,小侄子再也不捉弄妹妹了。

  我還會帶著小侄子去妹妹的房間,讓他輕輕地摸妹妹,告訴他:「只要你輕輕地摸妹妹,我們都會喜歡你。妹妹哭了,我們自然要抱抱她,雖然沒有抱你,可是我們依然愛你。你是哥哥,應該照顧妹妹、哄妹妹開心。」

  從那以後,只要妹妹哭了,他都會哄妹妹開心,也不再打妹妹了。有時候還會爬到妹妹身邊,和妹妹一起睡。漸漸地,他變得聽話了,也不再捉弄妹妹了。

  想跟孩子和諧溝通,就要走進孩子的世界,用他們的方式去考慮問題。置身於孩子的世界之外,自然無法洞悉孩子的內心。

  

  方法一:主動和孩子聊聊天,也是一種溝通

  有時我們會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跟他們溝通變得越來越難。為什麼會這樣?原因特別簡單。每次父母和孩子的談話都在向孩子傳達他們看法。在過往的談話中,孩子清楚父母如何評價自己,知道父母如何回應自己。如果他們總是得不到支持,總是感覺不到被接納,就會拒絕和父母交流。

  交流中,錯誤的溝通方式會阻礙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其實,溝通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身為父母,只要家長多抽出一點時間,主動去和孩子聊聊天,就能成功走進孩子的世界。

  從女兒上幼兒園開始,為了和女兒更好地溝通,同時也為了鍛鍊女兒的表達能力,每天在睡覺之前,我都會和女兒聊聊天。每到此時,女兒都會給我講一些她在幼兒園裡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如果沒有什麼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她也會和我說說當天的收穫。

  一天,女兒放學回到家,跑到廚房,對我說:「媽媽,我們幼兒園有一個小朋友得了很嚴重的病,我很想幫助她……」

  「哦,是嗎?那你打算怎麼幫助她?」我停下手中的活兒,問道。

  女兒想了一會兒,說:「我要把我的零花錢捐給她。」我聽後讚許地點點頭。

  很多時候家長之所以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主要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跟孩子說話、聊天。為了搞清楚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悄悄地翻看孩子的東西,這種行為不但會使孩子不開心,還會讓親子關係更加惡化。相反,如果可以主動和孩子聊聊天,就會輕而易舉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和他融成一片。

  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每天也會發生一些事,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鼓勵他們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講出來,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關心,才會更願意主動和家長溝通。

  方法二:變說為聽,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一個悶熱的下午,李濤渾身是汗地騎著自行車在車流中艱難地行進。女兒坐在車后座,跟他講著在班裡和同學鬧彆扭的事。當時,李濤的感覺只有一個字:累,所以對女兒的話毫無反應。

  漸漸地,女兒的聲音變弱。突然,她小聲說:「爸,我差點忘了,下午我們美術課要用橡皮泥。」

  李濤一聽,就不耐煩地說:「早幹嗎去了,剛才路過文具店為什麼不說……從來都是這個樣子,學習用的東西,總是後來才想起來,前面那麼多時間幹什麼去了……」李濤一邊嘮叨,一邊準備返回文具店。女兒卻氣鼓鼓地跳下車,說:「不買了,回家。」說完,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家走。

  一進家門,李濤就來到女兒面前,質問她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女兒眼淚汪汪地望著他說:「爸,你知道嗎,小孩其實也特別可憐。」

  聽了女兒這句話,李濤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擊。女兒紅著眼睛,哽咽著說道:「爸爸,你們大人感到心煩時,可以對我們發火。可我們心煩時,能找誰發火呢?你知不知道,我們有時候也非常難受……」

  女兒的話讓李濤猛然驚醒,他知道自己粗暴的態度傷害了女兒幼小的心靈。從這以後,李濤開始有意識地與女兒溝通。慢慢地,父女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

  懂教育的父母,教育的方式是寬容、寬鬆、寬厚的,絕不會對孩子做的每件事都指手畫腳。懂教育的父母會尊重孩子,變「說」為「聽」。多為孩子提出原則性建議,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認同。反過來,孩子長時間被嘮叨個不停,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為了逃出壓抑的環境,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去保護自己。

  合格的父母,不僅是孩子衣食住行的提供者,更是孩子的良師益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期望充分地傳遞給孩子,也能讓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幫他們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只有如此,才能給孩子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