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儀式感,你的家庭真的不一樣
2024-10-08 23:55:49
作者: 路勇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儀式感的重要,但是依舊有人認為儀式感並不重要,有沒有儀式感無所謂。然而,現實並非如此,有無儀式感的家庭真的不一樣。
小宇是我的朋友中非常有儀式感的一位,他和妻子二人無論工作多忙,每周都要給在家鄉的父母打三個電話,無論多忙,每半年就要抽出時間帶著父母外出旅遊一次,每年春節到父母家過年是一個必然的項目。而我另一個朋友張偉,卻完全沒有儀式感。春節家家都貼春聯,掛燈籠,夜裡吃年夜飯看煙花,熱熱鬧鬧,喜喜慶慶。他們家從來沒有這樣過,每年除夕那天下午的年飯吃完,晚上早早地上床休息,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
而他們兩家的孩子呢?小宇家的孩子今年四歲,是一個小男孩,每周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打電話的時候,一定要和爺爺奶奶說一句:「爺爺奶奶我想你了」,不然都不許爸爸媽媽掛斷電話。幼兒園一放假,馬上追趕著爸爸媽媽回去看爺爺奶奶。還總吵嚷著讓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買禮物。
而張偉家呢?因為家庭沒有儀式感,沒有氣氛,他們家的兒子小海,每天都陰鬱著小臉,一副不開心的樣子。一次學校組織孩子春遊,孩子們都是第一次春遊,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老師剛宣布完,孩子們就在教室里大喊狂歡,只有他冷冷地坐在椅子上,一點兒高興的樣子也沒有。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孝順需要啟蒙,愛也需要啟蒙,一個注重儀式感的家庭,注重的其實就是對儀式感的啟蒙。儀式感,從來都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突然的裝腔作勢,而是深入骨髓的一種習慣。有了儀式感,生活才會變得那么正式,那麼講究,也那麼難以忘懷。
儀式感也像家風一樣,會傳承的。我的父親就是一個極富儀式感的人。一次,我和父親到杭州去玩,碰到一個老鄉,兩個人只是蜻蜓點水地談了幾句,父親卻說什麼都要請人家吃飯。那頓飯花了一千多元。一千多元放在今天也不是小錢,父親平時還節儉,卻說難得他鄉遇故知,這個錢花得值。後來,家族發起修譜的工作,父親是最活躍的那個,喊著出錢出力都沒問題。很多同姓家人久疏聯繫,重新聯繫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更多時候,哪怕只是有一點蛛絲馬跡,就要大海撈針般去尋找,每次得到消息,父親總是主動請纓。那段時間,父親東奔西走,在省內各地奔波,甚至還飛了兩次北京和上海,整個人忙得團團轉,他卻一點怨言都沒有。
那本家譜歷時三年多才修繕完畢,當時我也就八九歲的樣子。但是我卻記得父親抱著家譜的表情,臉上充滿了無限的幸福和喜悅,以及一種想跟人分享這一切的衝動。
後來,我每每遇到同姓人的親切感,對同家族的長輩的尊重,以及對同輩人的親密無間,相信大部分都源於父親對我的影響。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父母的行為可能暫時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但是那些行為卻會慢慢植入孩子的心靈,久而久之就會樹立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小時候過年,爸爸媽媽總要給我們買好吃的和新衣服。現在,好吃的和新衣服都不稀罕了,到了春節,我會給女兒在網上淘一些美食,也總給她買兩套春節要穿的衣服。起初,女兒對這些並沒特別的感覺,可能以為就是正常添置的美食和衣物。於是,我找了機會跟她說:「爸爸小時候,過年是一定要穿新衣的,這意味除舊迎新,舊的過去,新的到來。每年過年,爸爸特地為你買兩套新衣,還給你買很多很多零食,是讓你體會體會過年的感覺,過年不是平平常常的一天,是很特別特別的日子。」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到冬至,家裡都會安排吃一頓餃子,起初女兒總是犯嘀咕:「為什麼偏偏吃餃子,我喜歡漢堡、薯條,我要吃比薩。」我耐心地說:「正月十五吃元宵,三月三吃地米菜雞蛋,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每個節目都有不同的食物,只有在節日當天吃了相應食物,才算是真正把這個節過好了。」雖然我解釋得不是太透徹,但是女兒知道冬至吃餃子,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不那麼抗拒了。久了,女兒想吃餃子了,便會問:「冬至還有多久到,我想好好過這個節。」
讓我欣慰的是,我的女兒也像我一樣注重儀式感。有一次我過生日,因為我平時工作比較忙,把生日的事情早忘到腦後面去了,但是女兒卻記得,那天早上我剛起床,女兒就趴在我的床邊給了我一個吻,又讓我閉上眼睛。等我睜開眼睛,我的眼前已經擺了一張卡片,上面是女兒歪歪扭扭的幾個大字:「爸爸生日快樂!」女兒告訴我,這個是她親手給我畫的,等她長大了,掙錢了,一定給我買最好看的生日蛋糕,好好幫我過生日。事情還沒完,晚上的時候,我去接女兒放學,女兒硬是把我拉進來蛋糕店,買了一個大蛋糕,我要付錢的時候,她偏偏要拿自己的壓歲錢付,說這是她給我過生日,就要花她的錢。
當我把這件事情當成一件趣事分享給朋友聽的時候,朋友們直誇我有福氣。就像一個人,有儀式感的家庭和沒儀式感的家庭,從骨子到氣韻都會不一樣。而孩子的幸福指數也不一樣,女兒常常仰著小臉和我說:「爸爸,我覺得咱們家好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