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幸不幸福,儀式感說了算
2024-10-08 23:55:33
作者: 路勇
作為家長最大的願望就是讓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為了讓孩子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拼命打拼,努力奮鬥,給了孩子豐厚的物質條件,讓他們過上比我們小時候要幸福萬倍的生活。可是孩子們好像對幸福不太敏感,經常聽到家長吐槽,孩子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感受不到幸福。那麼,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幸福敏感度呢?答案是儀式感。
一個媽媽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完成作業,每天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都會獎勵他一顆糖果。這個孩子覺得非常高興,逢人就說自己有一個好媽媽,好幸福。而另一個孩子,家裡經營著一家食雜店,每天都可以吃到糖,就沒有覺得能吃到糖有多幸福。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的,每天只能吃到一塊糖的孩子,在寫完作業的時候才能吃到糖,這個糖更像是獎勵和儀式,能讓他印象深刻,所以容易感受到幸福。而另一個孩子,吃糖就像他的日常,隨時可以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能吃到糖這件事就很難讓他體會到幸福。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幸福不幸福,真的和儀式感有關。有一年我在一個輔導班教孩子寫作文,一天,在一篇作文里看到這樣一段話:「爸爸簡直就是一個魔法師,每天都能把飯菜變出花樣來,做爸爸的孩子,我覺得非常幸福。」事後我了解,這個孩子從小就脾胃不和,不太喜歡吃飯,身體也不太好。為了讓孩子多吃飯,身體好起來,這位爸爸給孩子做飯的時候,就不停地製造花樣和驚喜,使得孩子每次吃飯,都像品嘗一次視覺大餐,胃口大開。
我還見過這位爸爸,是一個和藹的中年人,他和我說起孩子的很多成長,比如,孩子小時候身體很弱,他就每天早上和孩子跑步、跳繩;孩子不愛吃飯,就研究菜譜,爭取每一餐都不重樣;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些牴觸,不太喜歡去,他就也背了一個小書包,陪孩子坐在教室里。在孩子成長這條路上,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都想得異常周到,都做成一種儀式,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寵愛的幸福。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女兒的身上。我女兒小時候不太喜歡吃飯,妻子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讓女兒幫忙盛飯端菜,而且對全家宣布,女兒盛出來的飯特別好吃,所以,以後就要女兒幫大家盛飯。於是每天吃飯,我們家就是這樣的情景,妻子在廚房喊:「吃飯了,寶貝快出來盛飯。」女兒無論在做什麼,都爽利地答應著,之後,飛快地從房間跑出來。盛飯儼然成了她的專屬。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女兒開開心心地向人家介紹:「叔叔,你知道我們家誰給大家盛飯嗎?是我!」稚嫩的聲調裡面透出滿滿的驕傲。
我們還想讓女兒參與到做飯的事情中來,以調動她的味蕾,稍微大點的時候,妻子就讓她嘗試著炒菜。當然,女兒還是小孩子了,所謂的炒菜,也是妻子準備好了配料,把菜倒在鍋裡面翻炒,快熟的時候,讓女兒翻炒幾下出鍋,然後煞有介事地嘗一嘗說:「咦,今天的菜味道怎麼不一樣呢,寶貝炒得真好吃。」然後,女兒就會很自豪,很開心地吃飯,下一次炒菜的時候,還爭搶著幫忙。有一次家裡做青椒土豆,妻子讓女兒炒好後,嘗了一口說:「咦,這道菜怎麼炒出了小魚的味道呢?真好吃。」女兒眨著小眼睛,笑眯眯地吃了一大碗飯。後來結果就是,女兒的胃口也好了,「幸福感」也出來了,總是不停地和小朋友炫耀:「你們會做飯炒菜嗎?我會!你們媽媽能信的著你們做飯嗎?我媽媽能,我媽媽是最好的媽媽。」我每次聽了都忍俊不禁。
盛飯本來是一件「苦差事」,可是女兒卻做出了滿滿的幸福感,有時候我就想,真該感謝妻子,感謝妻子把吃飯這件事情,變得這樣有儀式感。
現在經常聽到很多人抱怨,孩子不知道感恩,體會不到幸福,甚至不知道幸福為何物。其實,就是沒讓孩子體會到儀式感。如果你讓生活充滿了儀式感,那麼,孩子一定就會體會到幸福感。
一個作家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他們家生活有些困難,為補貼家用,爸爸每天都到山上砸石頭。砸石頭非常辛苦,媽媽為了給爸爸補充營養,每天都要給爸爸做兩個菜包子,可是爸爸捨不得吃,每天把包子帶回來分給他和弟弟。他們又怕媽媽知道,就每天在爸爸下班的時候,到村口等爸爸。爸爸看到他們,就會把包子掏出來,等他們吃完了再回家。
這個作家說,自己當年每天都能吃到包子,就覺得好幸福,現在吃包子比以前容易多了,卻很難再體會到當年那種幸福的感覺了。
其實孩子的幸福指數,一直是和家庭的儀式感有關的。我小時候,家裡的條件並不好,但是爸爸媽媽非常恩愛,每天吃過晚飯之後,他們都會出去散步,每年的正月十五,會帶著我和妹妹去看花燈,每學期開學的前一天,總會帶著我和妹妹去買學習用品,每年春節都會帶我們回爺爺家過年……這幾件事幾乎成了我們家固定的程序和保留節目,我和妹妹卻覺得非常幸福。我曾經在作文里寫過這樣一段話:雖然我們家沒有多少錢,但是爸爸媽媽從不吵架,我們家每天都其樂融融,笑聲不斷,我感覺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