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動起來吧朱棣

2024-10-08 23:33:56 作者: 時拾史事

  從上述的兩件事便可看出,朱棣雖然奪得了皇位,但是其繼位的合法性仍有待進一步加強。朱棣本來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在進入南京城後就開始採取行動了。還是拿靖難之役來說吧,朱棣當初起兵之際曾打出「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要知道這個口號可不是一拍腦袋想出來的,這是根據姚廣孝的建議,朱棣援引朱元璋所下令編撰的《皇明祖訓》中的內容,用爺爺來壓孫子,體現自己起兵的正當性,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曾經考慮到如果朝中出了奸臣,而天子無法制約的特殊情況,所以他《皇明祖訓》中寫道:如果朝廷中出了奸臣,而且中央已經沒有力量糾正了,這種情況下皇帝可以下密詔給各地藩王,讓他們起兵進京勤王。

  朱棣當時找這麼一條理由就是隨手翻的,但當南京真的被打下來以後,朱棣發現自己這個理由中有一個漏洞。《皇明祖訓》中是規定藩王可以起兵勤王,但是有著十分嚴格的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要有「天子密詔」,很顯然朱棣起兵的時候並沒有「天子密詔」,或者說他當時沒想到自己能贏,忘了偽造一份了,所以他起兵的合法性也是有漏洞的。但後來朱棣要繼位了,就得嚴謹起來了,手下的參謀發現了這個漏洞,正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那就修補吧,於是朱棣在其即位詔書中直接將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給改了,去掉了起兵程序中需要的「天子密詔」這一項,也算是對自己起兵的合法性進行進一步確立了吧。

  但說了這麼多,到目前為止只是解決了起兵的合法性,但當皇帝的合法性還是沒能樹立起來啊,依然是任重道遠,所以還得接著來。

  朱棣做的第一步是立人設,在朱棣進入南京城的同時,建文帝在皇宮中放了一把火。那麼朱棣趕忙派人去救火,但是晚了,人沒救到,只發現一具焦屍,至於朱棣救火的原因和這具焦屍是不是建文帝本人,前幾章有提過,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反正朱棣覺得屍體就是建文帝的。這裡主要說一說朱棣之後的表現,朱棣也不怕燙、也不嫌髒,抱著焦屍就是一頓號啕大哭,一邊哭還一邊說:「你這個傻孩子怎麼這麼想不開啊,四叔來是幫你的,你這麼就做了這種傻事啊。」緊接著便下令厚葬自己這位已經燒焦了的侄子。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可以說朱棣通過這些行為把自己完美的塑造成了一位「慈祥」的叔叔,似乎剛才的大軍攻城和之前連續四年的互相廝殺都是假的一樣,朱棣通過這麼一番舉動是想要撇清自己弒君的責任,畢竟通過弒君當上皇帝是很不光彩的,當然別看這裡演的這麼有情有義,後面朱棣為了塑造自己的正統性,毫不留情面打壓朱標、朱允炆一系,這就是後話了,只是不知道那時朱棣想起當年抱著屍體痛哭的場景會不會感覺有點硌硬。然而僅憑這一點就想把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給確立起來,那是遠遠不夠的,朱棣自己也清楚自己要確立繼位合法性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要想合法登上皇位還得接著演,不過演戲這種東西啊,不能光有演員,朱棣自己一個人演的再足,那也是個獨角戲,不熱鬧,所以還得有捧場、叫好、鼓掌的。這個時候呢,就輪到朝中大臣們上場了。前面說了,朝中雖然有像黃子澄、劉璟這種耍大牌的,但這畢竟是少數,識時務者為俊傑,天下現在盡在燕王手中,大臣們也看得明白,只要我們的榮華富貴能保住,你們老朱家誰當皇帝不是當啊,既然老大要配合那就配合吧,誰還不是個演技派呢。

  於是啊,助演就登場了,助演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和朱棣一起打天下的靖難功臣們,像姚廣孝、朱能、丘福等人,這一派屬於從龍功臣;另一派則是投降於朱棣的「建文舊臣」,其中以被明太祖朱元璋稱作「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建文朝兵部尚書茹瑺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夏原吉、蹇義、楊士奇、楊榮、楊溥、解縉等人。靖難功臣們的動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是跟朱棣綁在一條繩子上了,可謂一榮俱榮,所以他們需要通過擁立朱棣繼位來消除自己「以下犯上」的罪名,而建文舊臣則需要通過確立朱棣繼位的合法性來避免自己被指責為「賣主求榮」。那麼兩派之中哪一方的表演最賣力呢,當然是建文舊臣們,靖難功臣已經在戰場上證明了自己的功績,至於擁戴朱棣登基,這個屬於錦上添花。而建文舊臣們則不一樣,靖難之役的時候他們誰沒在朝廷上唾棄過朱棣,現在雖然朱棣接受了他們的投誠,但難免心中會有芥蒂,而且靖難功臣派肯定打心眼裡看不起他們,所以必須通過擁戴朱棣繼位來爭取主動權,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要說建文帝的舊臣辦起事來就是快,在朱棣剛進入南京城的當天,茹瑺便帶領著群臣進行勸進,以「國不可一日無主」的名義請求朱棣趕快登基稱帝,這陣仗連朱棣都被嚇了一跳,建文帝剛死自己就急著登基,傳出去太難聽了,所以朱棣對此表示推辭。朱棣一拒絕,建文帝的舊臣們就有些納悶,朱棣這是什麼意思,要試探咱們嗎?還好有聰明人一拍腦袋想了起來,做皇帝不是去菜場買菜,拿起來就走,這得有一套流程,叫「三辭三讓」,一次就答應的顯得太猴急了,所以咱們還得接著來。

  於是緊接著到了第二天,諸王和文武群臣們一同上書朱棣,請求他順從天意即皇帝位,到這裡朱棣的登基就被換了一個概念,就是順應天意,言下之意就是建文帝是不順天意的,要不然怎麼被趕下皇位了。朱棣一看這按照流程來了,大臣們很上道啊,那就走起吧,於是朱棣再次拒絕,並且表示自己的本意只是替國家除去奸凶,做周公那樣的人,至於皇位,對不起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各位還是另請高明吧。對於朱棣的說辭,諸王和文武群臣們也知道就是說說而已,於是,這些王爺和大臣繼續勸進,勸進得再換套說辭啊,這次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朱棣是太祖皇帝的嫡子,而且是現存兒子中年齡最年長的,按照朱元璋的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棣不光是「嫡」還是「長」,簡直再合適不過,從嫡和長兩個角度來勸進,可見這個時候諸王和群臣就已經開始在確立朱棣繼位的合法性了。

  但是朱棣對此再次表示拒絕,於是在第三天繼續勸進,不過換了一批人,由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武將來勸諫,這次這些大將以「天命」角度來宣傳朱棣繼位的合法性,認為朱棣自起兵開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憑藉十萬人大敗朱允炆百萬大軍,堪稱奇蹟,如果不是上天保佑的話,實在想不出還能怎麼解釋,不過朱棣覺得火候還是不足,於是再次表示拒絕。到了第四天由諸王再次上表勸進,結果又遭到朱棣的拒絕。但是在諸王勸進被拒絕之後,文武群臣並沒有表示退卻,而是在諸王勸進的當天再次上書勸進,結果朱棣再次表示拒絕,並聲稱要從明朝的王爺裡面選一位才德俱全的王爺來繼承皇位。早前諸王已經勸進過朱棣一次,廣義上來講明朝的王爺都有一定的概率繼承皇位,但他們既然都已經上表勸進了,就表示他們已經放棄了這個權利,而朱棣依然要從王爺中選,只能說明他在試探。

  於是,大臣們再次老調重彈,從天命和嫡長的角度入手來確立朱棣繼位的合法性。那麼到這個時候大臣們已經勸進了五次了,朱棣也已經辭讓了五次了,遠遠超過之前那些皇帝禪讓時的「三辭三讓」了,如果再次辭讓那就太假了,等於拿天下人當傻子耍著玩一樣。

  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朱棣打算即位了,這時候我們前面所說的楊榮就跳出來了,對朱棣說你要不要先去拜拜你爸媽的陵寢啊,使得朱棣恍然大悟,推遲了繼位的典禮。那麼楊榮的話為什麼能夠改變朱棣的行動呢?楊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殿下是先祭拜皇陵呢?還是先登基稱帝呢?」通常來說皇位的交接都是在老皇帝死後,新皇帝登基,也就是所說的靈前繼位,那麼剛剛死去已經朱棣剛剛為其發喪的皇帝是誰,不是別人,正是建文帝朱允炆,也就是說如果朱棣選擇先登基稱帝,那麼他所繼承的皇位就是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那麼之前文武群臣和朱棣為塑造繼位合法性所做的種種努力都白費了,叔承侄位本來就從大義上說不過去。但是如果朱棣選擇先去祭拜皇陵,那就代表著朱棣所繼承的皇位是來自朱元璋,與建文帝沒有任何關係,而從朱元璋那裡繼承皇位,再加上群臣之前所宣傳的「嫡長」和「天命」就使得朱棣繼位的合法性進一步得到加強。

  因此,在聽完楊榮的這句話後,朱棣迅速調轉方向去祭拜明孝陵了。就這樣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先是祭拜明孝陵,在祭拜完之後便前往奉天殿正式登基稱帝。然而朱棣和朝中文武大臣乃至諸王們雖然通過前期的種種行為儘可能地塑造了朱棣繼位的合法性,但是朱棣奪取自己侄子皇位的事畢竟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這對於塑造朱棣繼位的合法性來說是一個十分不利的因素。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委屈建文帝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