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正名計劃
2024-10-08 23:33:50
作者: 時拾史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的一天,朱棣正坐在奉天殿的寶座上,不久之前這裡還屬於他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現在歷時四年之久的「叔侄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建文帝輸掉了一切,包括他的皇位,就連朱允炆自己都是下落不明。今天的奉天殿格外吵鬧,滿朝文武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因而請求朱棣為了天下蒼生,不辭辛勞,登上皇位。朱棣本人也倒是有此意,正準備鬆開時,突然一位大臣站了出來對朱棣說道:「殿下就這麼急著繼位嗎,難道不打算去孝陵祭拜一下嗎?」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一下子將飄飄然的朱棣拉回現實,朱棣立即表示當然要先去祭拜孝陵,馬上立刻的那種。所謂孝陵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的陵寢,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大權在握,整個帝國全在他的掌控之下,無人敢不服,而現在朱元璋已經死了好幾年了,人走茶涼這個道理同樣適用在皇帝身上,因而在皇位和謁陵之間,朱棣果斷選擇謁陵,這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更多的是為了表明一種態度,至於是什麼態度,我們先按下不表。而那位提醒朱棣的大臣也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後來名噪一時的三楊之一的楊榮。
朱棣是造反起家,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造反?往小了說是為了避免建文帝的迫害,畢竟當時那麼多藩王都已經被大侄子幹掉了,不出意外很快就到朱棣了;往大了說是為了奪取皇位,這裡面也離不開姚廣孝等人的攛掇。這是朱棣起兵的真正原因,但這種理由上不了台面,「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所以朱棣有自己的一套說辭,就是所謂的「奉天靖難」,朝廷裡面出現了像黃子澄、齊泰這樣的奸臣了,建文帝被他們蒙蔽了,作為正義的使者朱棣要起兵勤王匡扶正義,道德的制高點必須搶占。
最後朱棣打下南京城了,按照成王敗寇的定律,朱棣說的什麼都是對的,他確實是為了起兵勤王,一心報國,避免老朱家的江山被奸臣禍亂,這些都沒問題。但所有這一切只能說明朱棣的起兵是沒有問題的,但沒有一條理由表明朱棣打下南京城就能做皇帝了。朱棣剛到南京的時候和方孝孺有一段對話,方孝孺問朱棣你是來幹什麼的,朱棣說我是來學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孝孺又問那成王呢,朱棣回道成王自焚了,方孝孺再問那成王的兒子和成王的弟弟呢,朱棣自知沒趣,只好回了一句,這是我們老朱家的家事,先生你就別再問了。方孝孺與朱棣的談話點出了朱棣當皇帝最大的一個問題——合法性。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接班人,正統地位無可撼動,這一點就是朱棣自己也承認的,四年靖難之役其間,朱棣儘管列舉了朝廷的許多過失,但從來沒有否認建文帝是正統皇帝,或許朱棣當時也沒想到自己能贏,想給自己留條後路,要是直接稱呼建文帝是「偽皇帝」,一旦朱棣戰敗,肯定是死路一條。
好,那麼問題就來了,從雙方的身份來看,也就是說靖難之役是皇帝與藩王之間的戰爭,如果皇帝贏了,那就是平定叛亂,如果藩王勝了,那就是清君側。戰爭的結果是第二項,朱棣掌握了解釋權,此事被定義成「清君側」,朱棣給自己的定位是周公,朱允炆是周成王,但周公就是周公,根據歷代以來的包裝宣傳,他可以獨攬大權,甚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從來沒有聽過周公幹掉成王,自己就能登基坐皇帝的,那樣性質就變了,不是周公了,而是王莽了。
朱棣想當皇帝是吧,簡單,承認自己就是造反,什麼誅殺奸臣都是扯淡,反正建文帝現在也死了(朱棣認定),朱棣拳頭最大,誰敢反對就滅了他。但這樣不行,因為皇帝的臉面很重要,說糙一點就是當了那什麼,還得立牌坊。再說了,因為拳頭大就可以當皇帝,那是不是有其他藩王能幹掉朱棣,也能當皇帝啊,所以繼位的合法性很重要,不然會造成皇位的不穩,甚至連明朝的大臣都會看不過去。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