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之爭

2024-10-13 05:34:35 作者: 朱燕 王曉琪 吳婉絢 劉小健 彭嬌妍

  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都以失敗告終,這讓清朝的一些官員從天朝上國的盲目優越感中清醒過來。他們終於認識到,中國和西方相比已經落後太多了。落後就要挨打,想要不挨打就得迎頭趕上。所以,他們提出了學習西方技術、提升中國軍事戰鬥力的想法。

  這些人被稱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愛新覺羅·奕?,就是那個幫助慈禧太后實現垂簾聽政的恭親王。地方上的支持者主要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人。

  

  奕?當初和洋人簽訂了《北京條約》,他在和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清軍的武器和戰鬥力遠遠落後于洋人。最尷尬的是,他在和洋人談判的時候,居然找不到一個會說洋文的中國人,最後只能找來一個洋人幫自己翻譯,使整個談判過程十分被動。這對他的刺激很大,使他堅定了向西方學習的決心。

  而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則是在和太平軍作戰的過程中,因為清政府採取了向洋人借兵剿匪的策略,所以他們對洋人的槍炮有十分直觀的認識。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建造中國自己的堅船利炮,這和奕?的想法不約而同、遙相呼應。

  但是,當時的清王朝還有另外一種聲音,那就是來自頑固派的堅決反對。奕?倡導主辦京師同文館,主要以培養外語翻譯和洋務人才為目的,卻被頑固派說成引導子弟拜異類為師。奕?排行老六,因此還被送了一個外號,叫鬼子六,以此來諷刺他與洋鬼子走得太近。

  頑固派中反對聲最激烈的是大學士倭仁,他是皇帝的老師。他說,中國也有人才,為什麼非要去向外國人學習?

  奕?立刻反唇相譏:「既然倭仁大學士認為中國有人才,那就請你推薦精通西學的中國老師來京師同文館任教吧!」

  慈禧太后一直對頑固派不滿,打算趁這個機會給他們點教訓,就同意了奕?的建議,讓倭仁來主持同文館。倭仁哪裡懂這些?他幾次辭職都被駁回,最後還是用苦肉計假裝從馬上摔了下來,才擺脫這個任命。

  由于洋務派擁有實力,也很受洋人的賞識,慈禧太后知道,想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只能依靠洋務派的支持,所以她選擇支持洋務派。

  有了統治者的支持,洋務運動的開展就容易多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