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文化常識(套裝共3冊)> 第五十七章 太平洋的現狀

第五十七章 太平洋的現狀

2024-10-08 21:03:03 作者: 約翰·梅西

  第一節 美國的強盛和經濟危機

  【美國和世界大戰】當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正是威爾遜擔任總統的時期。當時因為美國國內民族複雜、想法不同,有同情德國的,也有同情協約諸國的,所以他竭力想保持中立。他有時向英國抗議對於德國的封鎖,有時又向德國抗議對於英國的封鎖。直到1917年,因為德國的潛艇政策妨害了美國的利益,美國才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於是美國一方面派兵到歐洲去參戰,一方面把軍火和巨款借給英法諸國,因此協約國的戰鬥力驟然增強。德國的戰略雖然極其精明,但終究還是無法支撐下去,才有了1918年的停戰。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威爾遜和巴黎和會】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時,威爾遜竟然以總統的身份作為代表出席,當時人頗以為異。他最初提出了所謂的「十四點」原則,滿心希望實現他國際聯盟的計劃,因此才決定親自出席,成為和會中的三巨頭之一。不過威爾遜是大學教授出身,理想雖然很高,終究敵不過歐洲老練的外交家,克里孟梭和勞合·喬治等手腕都特別厲害,因此巴黎和會的結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只有國際聯盟的盟約經各國同意,才勉強加在對德和約的前面,藉以照顧他的面子。沒想到他回國後,美國國會由於國際聯盟允許英國自主的領土也可以加入,不肯批准,威爾遜因此得病而死。

  【美國的強盛】不過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國勢頓時強盛起來,幾乎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了。原來在大戰期間,美國乘歐洲各國自顧不暇,先於1915年和西印度群島中的海地簽訂條約,收歸保護;次年在海地的東鄰聖多明各成立軍政府,這個由兩共和國分治的大島就此落入了美國人之手。1916年美國又干涉中美洲尼加拉瓜和墨西哥的內政,或者資助叛黨以軍火,或者資助政府以軍隊,尼加拉瓜實際上已成為美國的附屬國,美國在尼加拉瓜開鑿第二條運河的野心不久也可以實現了,墨西哥的油礦在1928年後被美國的資本家所占有。1917年美國向丹麥購得西印度群島中的維京群島(The Virgin Islands)。美國的勢力到此已經擴展到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了。

  【太平洋會議的召開】美國在巴黎和會上取得了各國對於門羅主義的正式承認,而且取得了加勒比海上的霸權,於是轉而圖謀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原來太平洋上的國際形勢,自俄德兩國瓦解、法國專心於歐洲大陸無暇東顧以後,只留下英、美、日三國相持。而英日兩國聯盟又足以增加日本在東亞的勢力,美國不免被孤立。再加上日本自1914年以後,顯然在積極地推行其大陸政策,美國乃於1921年以討論裁減海軍軍備問題為理由,在華盛頓召開世界各國代表大會。

  【美國海軍軍力的增強】這次會議使得美國海軍的軍力和在太平洋上的地位均大有提高。各國決定英美兩國海軍主力艦的噸數應該相等,各得五十三萬餘噸;日本次之,得三十二萬餘噸;法意兩國又次之,各得十七萬餘噸。航空母艦的噸數,亦以英美兩國相等為原則,而日本次之。從此美國的海軍驟然和英國擁有相等的地位了。

  【太平洋霸權的取得】同時英日兩國多年的同盟亦由英、美、法、日四國訂立協約來代替。各國相約此後只要太平洋上各國間發生問題時,都應該開會討論來解決。如果受到別國侵略時,各簽字國應該採取一致的行動。同時美國聲明,此約雖然適用於日英諸國受委託代為管理的諸島,但是美國不會就此承認委託管理的辦法。關於中國問題,則由英、美、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國另外簽訂一個公約,以下四個原則是針對中國問題的標準:(一)各國相約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上及行政上的完整;(二)各國應該給予中國發展的機會;(三)各國應該盡力維持中國境內工商各業的機會均等;(四)各國不得利用中國的現狀取得特殊的權利。這種紙上的空談對於中國來說沒有任何實際的好處,不過美國自從19世紀末以來所提倡的利益均沾主義,至此總算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承認。

  【美國經濟的繁榮】美國在世界大戰後,除外交上大獲勝利外,其經濟在1923年後也非常繁榮。美國雖然是參戰的國家,但是離戰場很遠。因為大戰,歐洲各國的工商業無不瓦解,不得不向美國大借戰爭債務和購買軍用品及其他製造品,美國的各種實業因此大為發展。世界的黃金大量流入美國,於是紐約就代替倫敦成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美國的航海業和海外商業亦因此大大擴展。大戰後的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主,進而有「黃金國」之稱。1927年,它又和法國發起了所謂的非戰公約,大有領袖世界列強之氣勢。

  【經濟危機】到了1929年,歐洲各國因為財政困難而無力還債,各國人民又因為經濟困難而無力消費,再加上大戰之後各國的關稅壁壘無不大為提高,美國因此大受影響,導致資金周轉不靈,發生了金融恐慌、證券暴落的情況。國外貿易驟然減少,國內百業無不蕭條,失業人數增加到八百餘萬人之多。胡佛總統一方面想用工程建設來救濟失業的工人,並於1931年宣布各國停付外債一年以提高各國人民的購買力;另一方面於1932年設立善後財政公司以救濟金融周轉不靈的情況。1933年新總統羅斯福就職時,不但百業蕭條的狀況絲毫沒有改善,而且全國的銀行也開始紛紛倒閉。因此美國召集世界各國的代表到華盛頓,討論戰爭債務和關稅問題以圖恢復世界的繁榮,並決定於1933年6月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

  第二節 日本的發展

  【日本的強盛】日本所受世界大戰的影響和美國所受的差不多。一方面日本國內的實業非常隆盛,一方面對外的發展亦大有進步,所以日本人多稱世界大戰期間是現代日本的黃金時代。日本自日俄戰爭以來,國內財政本來極困難,國民負擔亦極繁重。大戰爆發後,歐洲實業發達的國家迅速瓦解,日本的工商業卻因之快速發展,不但東亞市場被其壟斷,就是在世界其他各地的貿易中也占有相當的位置。1915年到1918年間,日本輸出的總值大大超過輸入的總值,國家財政和國民經濟莫不綽綽有餘,和歐美各強國差不多。

  【海外的發展】日本於1914年對德宣戰而取得中國山東省方面的利益;又於次年向中國政府提出所謂的「二十一條」,取得東三省南滿鐵路區域以外的特權。1918年和中國政府簽訂了種種借款的密約,得到了許多東三省鐵路方面的權利。當時日本向西北方向的海外發展,和美國向東南方向的海外發展一樣,都因為歐洲各國自顧不暇,進行得極為順利。1919年的巴黎和會又把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德屬諸島委託日本代為管理。同時它的軍隊又和協約諸國聯合侵入西伯利亞,占領了海參崴。

  【1920年以後的經濟困難】日本在大戰期間的經濟繁榮,原本是一種非常時期的現象。因此大戰結束後,國內的經濟驟然發生了變化,從而有了1920年的金融危機,銀行停業,債券暴落,工商各業無不大受影響。再加上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損失慘重。人民生活極其困苦,國內自1916年以來常常發生大罷工,1925年以後又出現了無產階級政黨。因此整理財政、扶助農工就成了日本政府最大的問題。

  【日美的關係】19世紀末以前,美國對於東亞的中國和日本,原本採取的是一樣的態度。自從1895年日本戰勝中國、1898年美國戰勝西班牙以後,兩國逐漸有了在太平洋上爭霸的想法。此後兩國關係日趨破裂,但始終以兩件事為中心:一是日本勢力的發展常受美國的阻礙;二是日本人移民到美國常受美國政府的禁止。

  【日本帝國主義被阻止】原來日本蓄謀侵略中國的東三省,開始於中日戰爭之時,因此美國政府在1899年時,提出了東三省鐵路中立計劃。自1902年英國和日本締結盟約之後,美國更加猜忌,所以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雙方在美國議和時,美國暗中幫助俄國而壓制日本。此後美國常表同情於朝鮮的獨立運動,也常想插足東三省修築鐵路和借款。所謂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幾乎成為美國阻止日本發展的口號。當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時,美國就大表不滿,華盛頓會議也顯然由美國發起,意圖把英日同盟取消,把山東省的權利交還給中國,並把日本的海軍軍力加以限制。不久日本占領海參崴的軍隊又受到美國的壓力,不得不於1923年全部撤回。1931年日本強占東三省後,美國又公開宣稱不能承認以武力占領的土地。所以美國和日本由於在太平洋上爭霸的關係,隨時有發生衝突的可能。

  【美國禁止亞洲人入境的問題】美國對於日本人屢有禁止入境的限制。原來美國為了維持白種人的勢力,並救濟白種的失業工人,自19世紀末以來,就有禁止亞洲黃種人入境的條例。因為日本是一個文明強國,所以於1901年和美國簽訂了所謂的「紳士條約」,由日本政府限制工人赴美。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政府為了示好工人、排斥異族,於1913年和1920年多次通過日本人不得占有田產的法案。日本政府曾於巴黎和會上提出所謂的人種平等案,雖然沒能通過,但其目的就在於對付美國偏袒中國收回山東省的權利。到了1924年,美國中央政府又通過了禁止亞洲人入境的條例,限制更嚴,日本人對於美國的反感因此更深了。

  第三節 中日關係的惡化

  【中日交惡的起源】在世界大戰以前,中日兩國為了爭奪朝鮮而爆發了中日戰爭,後來日本和俄國又為了爭奪中國的東三省而爆發了日俄戰爭。從此中國台灣、東三省南部的鐵路和朝鮮都被日本奪取,兩國的關係當然會很壞。到1911年中國發生革命改建共和以後,日本認為中國的革新於己不利,因此先蓄意使中國分為南北兩部分,然後又加入美國人所發起的國際銀團,想把中國的經濟利益加以瓜分。但是,這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

  【日本對中國的政策】中國的革命和日本的維新不同,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忽然由帝制改為共和,當然不免會有許多困難。中國的政治情況雖然非常混亂,但發生革命以後卻產生了一種新力量,是此前未有過的,就是民族精神的發展。日本以為如果聽任中國的民族精神發展,那麼將來在東亞爭霸時,不知鹿死誰手。因此日本就以破壞中國統一、摧殘民族精神為其對付中國的準則。

  【「二十一條」到五四運動】中國能夠倖存,在國民革命以前,主要靠列強的分贓難均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1911年以後,中國得到了民族主義的新武器,所以當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時,中國新興的民族主義就有了一定的回應。不過當時正逢世界大戰,各國無暇東顧,日本最終奪得了東三省除鐵路以外的許多權利。後來日本又用金錢取得了東三省和中國內部的種種特權,終於引發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民族運動,就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北洋政府的失敗、巴黎和會上山東問題的保留以及華盛頓會議對於山東問題的解決,都是這次運動的結果。

  【五卅慘案】1922年以後,日本因為國內不安定且有地震災害發生,所以暫時對中國採取和平態度。不過它對東三省卻始終不肯放手,並於1925年暗助中國東三省政府引兵入關。同年5月30日,因為上海的日本紗廠工人被殺,學生舉行抗議遊行,被英國巡捕逮捕一百餘人,下午萬餘群眾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閘巡捕房門前,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打死十三人,重傷數十人,逮捕一百五十餘人,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濟南慘案的發生】中國的國民革命成功在望、有可能實現全國統一的時候,日本的態度又為之一變。當時日本正在田中義一主政時代,他是一個純粹的帝國主義者,對內竭力壓制左傾的新思想,對外則盡力破壞中國的國民革命。當中國的國民革命軍於1928年抵達山東濟南時,日本軍隊藉故保護僑民,無端和中國起釁,炮轟濟南城,殺死了很多中國的官員和民眾。中國政府只能忍辱負重,國民革命軍最終到達北京,宣布全國統一。中國民眾從此更加抵制日貨,使得日本財政和經濟雪上加霜。

  【九一八事變】日本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統一,於是轉向東三省去阻止其和中央政府聯合。當時發生了張作霖在奉天附近被日本用炸藥炸死的事件,沒想到中國當局處置得當,使得日本不能藉故而有所行動,而且東三省和中央政府的聯繫更加密切起來。不過在1931年時,中國發生了極大的水災,而且有內部的紛亂,歐洲各國又因為財政和經濟上的困難而出現了金融危機和戰爭債務停付事件。日本認為有機可乘,於1931年9月18日夜間以武力奪取了中國的東三省。

  【國際聯盟調停無效】當時中國政府因為力量不夠,不想抵抗,於是把這件事提請國際聯盟處理。日本知道國際聯盟因為英法諸強國的態度消極,不會有所作為;而且日本受到中國抵制日貨的影響,損失很大,乃於1932年1月28日夜間又用武力占領了上海租界北邊的閘北。不料遭到了中國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路軍的抵抗,雙方均損失慘重,相持一個多月後終於相約停戰。中國人對日本更加反感了。同時國際聯盟派調查團前來調查,形成報告,認為日本對於東三省的起釁是毫無理由的,而且認為日本於1932年在東三省擁戴清末皇帝溥儀為「滿洲國」的執政者並非東三省的民意。國際聯盟據此議決日本應該退還東三省,另行籌劃國際共同管理的辦法。然而日本不但於1933年聲明退出國際聯盟,而且進一步攻占了中國的熱河省和河北省的北部。中國現在雖然無力抵抗,但是四萬萬人可以團結起來,開展抵制日貨的運動。日本目前所受的打擊已然很大,如果中國將來成為統一強盛的國家,那麼不但這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且世界各帝國主義在亞洲爭持的局面,亦要從根本上動搖。所以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成功,對世界前途的影響確實是非常重大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