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文化常識(套裝共3冊)> 第五十四章 世界大戰後的列強

第五十四章 世界大戰後的列強

2024-10-08 21:02:53 作者: 約翰·梅西

  第一節 法國的復興

  【法國的損失】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之一,但是它的財政和經濟損失很大。就財政上來說,它的內債達到了四十億美元,從英、美諸國借來的外債,亦達十四億美元。它在1914年本來是一個債權國,此時乃變為債務國。另外它在俄國、土耳其、奧匈帝國和巴爾幹半島上諸國所投資的四十億美元,也因為這幾國的瓦解而血本無歸。在經濟方面亦如此。法國東北部的十個省做了四年的戰場,原來是工農各業極繁盛的地帶,在戰爭中,有的受到炮火轟擊,有的受到德國士兵的破壞,幾乎成了瓦礫之地。再加上戰死的人數達一百五十萬,將近全國人口的二十七分之一,受傷殘廢的還不包括在內。而且死傷的都是年富力強的國民,是實業上的中堅分子,損失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在1919年時,法國的農業收成只有戰前的七成,工業和礦產只有戰前的六成而已。

  【復興的努力(一)財政】大戰結束以後,法國政府就著手於經濟恢復的工作。當時政府一方面希望得到德國的賠償,一方面顧及人民已無力負擔,所以戰後恢復的經費不願取諸稅收,只是靠借債來暫時維持。債款和稅收始終覺得不夠用,法國政府乃大發鈔票以謀求救濟。結果鈔票總額從1924年的五十九億法郎,增加到1925年的五百一十億法郎。到1926年時法郎嚴重貶值,每四十九法郎竟然只值一美元。於是龐加萊的混合內閣自世界大戰後,第一次向國會提出了一個收支平衡的預算案,結果法郎的價值逐漸高升。到了1929年,預算的餘款竟然達到了一百億法郎之多。

  【復興的努力(二)實業】同時工業方面的恢復也非常成功,所以有人說法國政府的努力好像是又一次的工業革命。取得洛林鐵礦,足以促進煉鋼業的發展;占領德國的國境,又足以促進其他各地實業的產生。法國北部被毀的工廠,多改用新式的機器,並且實施科學的管理。又由於通貨膨脹,出口產品大增。法國政府和人民合作復興國家的事業,可說是戰後法國史上一個最大的特點。

  【成功的理由】法國在1926年時幾乎有了破產的危險,何以不久就變成了隆盛的國家呢?第一,法國的財源並未因為大戰而告竭,國民多因為愛國而將財產存入國家銀行。1926年後,國民保存在外國的資本大多逐漸收回;自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以後,尤其是德、美、英三國發生財政困難以後,不但本國人的資本大量歸國,就是外國的資本也多把巴黎當作安全的保管庫。第二,法國的國外商業,雖然在1924年到1930年間入超達到十一億五千萬美元,但是同期各國人來法國遊歷的收益亦達二十億美元。德國的賠款又足以支付英、美兩國的債款。因此法國每年的餘款應該可達四億美元,以七年來計算,數量極為可觀。此時的法國因為財力雄厚,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力量都比戰前強了。

  【法國對外的武器】法國國家銀行所藏的黃金數量,除美國外,在世界各國中要算最多的了。同時它向外國短期的放款額,到1931年時,已經達到十二億美元。至於英、德兩國的存金量則為數極少。因此法國政府經常利用收還國外放款的方法作為一種對付別國最有力的手段。1931年夏,英、德兩國的現金幾乎出現被法國提取一空的情況,就是法國使用這種手段造成的。法國擁有這樣一個有力的武器,所以不但國內經濟日趨繁榮,就是在外交上的地位亦足以牽制世界。

  【法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法國的國勢雖然極其隆盛,但是它對於賠償和裁軍兩個問題,始終因為仇恨德國而絲毫不肯放鬆。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述過了。法國戰後的外交政策以自身安全為唯一的準則。俄國在1917年瓦解,英、美兩國於1919年不願再和法國聯盟,義大利亦於戰後和法國在地中海上爭霸,因此多年以來的協約,都因為主要目標——德國被打倒——的消失而完全瓦解。所以法國感覺到了孤立的危險,竭力和比利時、盧森堡以及復興的波蘭交好。後來英、法兩國對於在1921年華盛頓會議中提出的海軍限制問題和1923年魯爾河流域的占領問題,發生了爭論,意見相左。因此法國於1924年和捷克斯洛伐克結盟,到1926年和1927年又分別和羅馬尼亞及南斯拉夫結盟,它的勢力至此已擴展到東歐一帶了。不過法國這種縱橫捭闔的手段,不免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感,1926年之後德、俄兩國間和意、匈兩國間的和解,都是這種反感的結果。

  第二節 英國的困難

  【英國的損失】英國在世界大戰前本來是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可是經過這次大戰之後,無論對內對外,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困難。我們現在先述其內部的變化和困難,再述其現在的處境如何。英國境內雖然不曾做過戰場,但是它的經濟損失卻很大。在1914年時,英國的債息不過兩千四百萬英鎊,到了1921年,竟達到了三億四千九百萬英鎊。英國死傷的士兵亦達三百萬人,船隻被擊沉的達九百萬噸。英國除資本的損失很大外,也失去了許多收入的來源。國外的市場,如俄、德兩國和中歐一帶,都被破壞一空;其他如中南美洲和亞洲的中國、印度各地的市場又被美國和日本所占領。結果導致英國國內的失業人數大增,每年幾乎達到一兩百萬人之多。與法國可以依靠國內的工農各業來自存不同,英國全靠海外的商業來維持國內人民的生活,因此出現了英國人民對於失業和國債不堪重負的情形。

  【政府對於復興的努力】因此英國政府的善後計劃,不是從工業問題入手,而是從財政方面入手,希望保持在世界商業上的霸權。英國政府既於1920年用重稅的方法使得預算收支平衡,又於1925年恢復了金本位使得英國黃金的價格回到戰前原狀,同時用失業保險和移民海外的計劃來救濟國內失業的工人。此外,保守黨人主張放棄一直以來的自由貿易政策,而採取所謂「帝國優先」的保護政策,即帝國各領土間仍然採取自由貿易或關稅較低的政策,對外則仿照其他各國將關稅提高以保護本國的實業。

  

  【關稅問題】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年,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雖然是自由黨人,但也不得不於1921年通過了一種《實業保護議案》,實行一部分保護的稅則。這個議案違背了1846年以來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1922年保守黨當國後,想更進一步地實施這種政策,但是他們的首領鮑德溫(Baldwin)竟因此於1924年遭到國會的反對而辭職。於是英國政治上發生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即首次出現了工黨內閣。內閣總理就是麥唐納,他是工黨的發起人,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組織的內閣雖然只維持了八九個月,但是在外交方面竟然能形成調和的氣氛,功績確實不小。同年10月,工黨內閣因為不肯處罰一個共產黨的報館記者而被迫解散,鮑德溫重起組閣,於是保護政策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實現。這可以說是英國戰後一個很大的變化。

  【煤業的危機】英國的實業除農業外,就以煤業為最大了。英國的煤業是鋼鐵業和造船業的基礎,國內十二分之一的人民專靠煤業為生。世界大戰之後,因為海外市場的縮小和水電事業的發展,1920年輸出的煤量竟然減少到戰前的一半還不到,於是礦主想用減少工資和加長工作時間的方法來維護自身利益。工人為了抵制礦主的剝削,就以罷工作為反抗的手段。英國政府在1925年時本來有補貼煤業的辦法。次年政府派人調查,結果認為補貼的辦法不能持久,應該立即停止,至於減少工資則非立即實行不可,因此引起了1926年5月全國煤礦工人和運輸工人的大罷工。大罷工雖然只有九天,但是雙方交涉卻用了七個月才告結束。工人最終因為忍受不住飢餓而屈服。政府乃於1927年通過了《勞資爭議處理法》,對於罷工和工會嚴加限制,這是英國勞工運動所遭受的一次極大打擊。不過英國實業上和社會上的種種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失業人數的增加】1928年,英國國會通過了邱吉爾的預算案,次年根據這個議案制定了所謂的《地方政府議案》,規定免除農業稅,降低生產的工業稅,提高較富的居住區域稅,希望藉此平均全國的地稅以救濟農工,同時廠主和工人可以進行開誠布公的談判。1928年女子也有了參政權,凡是二十一歲以上的女子皆可以享有選舉權。政府雖然努力救濟,但失業的人數還是有增無減,到1929年時已經達到一百五十萬之多。這一年工黨的麥唐納重組內閣,雖然有了失業保險的辦法,也無濟於事。1931年時失業人數已經增加到三百萬了。

  【國民政府的成立】到了1931年,英國受到兩年來世界百業蕭條的影響,歲收大減,而失業保險的經費又逐漸增加,國內財政已經瀕臨破產。7月間外國政府和商民又陸續從英國提取短期放款或結帳餘款,為數甚巨,英國幾乎無法支撐。麥唐納深知工黨實力不足以應付國難,而且政黨紛爭容易陷國家於險境,於是不惜背上出賣黨的罵名,在10月決意聯合保守、自由兩黨,組成所謂的「國民政府」,期望合力挽救國家於危局之中。麥唐納至此似乎已經脫離工黨,變為保守黨的內閣總理了。工黨中人乃另推亨德森(Henderson)做領袖。

  【國民政府的措施】國民政府既然已經改組成立,於是下令禁止黃金出口,並廢止金本位制,因此輸出驟增。不久又提出預算案,實行減政主義,另外提高國稅以求出入相平衡。至於英國欠美國的戰爭債務,亦由英國和美國商妥而暫停支付一年。1932年時又因為德國賠償的問題而導致戰爭債務的取消或減少。這件事雖然一時不易解決,但英國財政上的危機總算暫時過去了。

  【英國和殖民地的關係】以上所述的是英國戰後產生的變化和困難。至於大不列顛帝國的變化和困難可以從兩方面來敘述,就是英國和殖民地的關係以及一部分領土的獨立運動。英國在世界大戰以後,對於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四處領土更加採取放任的政策。在1925年的帝國會議中,這種政策更是完全實行了。可以看一下在這次會議中貝爾福(Balfour)的報告,其中有幾句是:「大不列顛和其屬地都是大不列顛帝國中自主的團體,資格平等;雖然因為共同忠於皇室,聯合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但是在內政和外交上並無從屬之理。」所以此後英國和這幾處殖民地的聯繫只有一個代表英國國王的總督,各殖民地都可以單獨和別國締結條約或派遣外交代表,不過對外仍須用英國國王的名義,而且簽訂條約時須顧及帝國的利害關係。至於大不列顛帝國中各處民族的自主運動,我們留待後面再述,在此先述一下愛爾蘭問題得到解決的經過。

  【愛爾蘭問題的解決】愛爾蘭的自治問題在1914年時本來有解決的希望,卻因為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止。1916年,愛爾蘭曾發生了暴動,雙方殺戮甚慘。1919年,愛爾蘭的新芬黨人宣布獨立並自建共和國,以表示脫離英國的統治。此後雙方常起殺戮,久無寧日。1921年,英國政府不得已承認愛爾蘭為自由邦,由英國國王派總督一人為行政代表,另設國會。只是國會議員須宣誓效忠於英國國王,北部新教徒所居住的地方除外。從此愛爾蘭的地位乃和加拿大等國家一樣了。19世紀以來的自治問題,總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不過極端的獨立主義者瓦勒拉(Valera)及其追隨者始終把愛爾蘭的絕對獨立作為宗旨,他們雖然於1927年加入新國會成為議員,但是他們的運動始終未曾停止。1933年5月,愛爾蘭國會決議不再效忠於英國國王,以表示獨立之意,只是總督仍然由英國國王任命。

  第三節 德國的政變

  【共和初建時的政黨】德意志帝國自從1918年11月9日瓦解以後,右派的政黨已經喪失信用,左派各政黨——共產黨、獨立社會黨和多數社會黨——乃大起競爭。獨立社會黨人的主張較為溫和,他們要求先設蘇維埃制度,進行社會化的工作,以鞏固社會主義的基礎,再召開國民會議。多數社會黨人則反對俄國的蘇維埃主義,主張儘早召開國民會議,逐步實行社會化的政策,這一派不是革命的社會主義者,他們的領袖就是艾伯特。

  【左派當國時代】當德國皇室讓艾伯特出來組成新政府時,不但共產黨人不肯合作,獨立社會黨的主張也和多數社會黨不盡相同。當柏林共產黨人因為組織蘇維埃未成而作亂時,艾伯特下令皇室軍隊出來鎮壓。獨立社會黨人認為不當,他們的閣員就於12月辭職。德國共和初期的左派政府,只維持了一個多月便告結束。此後的德國政權就轉變方向,由左派手中逐漸傳到右派手中去了。1919年1月,共產黨人由於反對召開國民會議,在柏林舉行了抗議活動。結果他們的領袖李卜克內西(Liebknecht)和盧森堡(Luxemburg)都被殺,黨人死傷達千餘人,抗議活動乃告失敗。德國的共產運動因此遭到了一次極大的打擊。

  【憲法議會的召開】抗議活動失敗後,德國乃舉行國民制憲議會代表的選舉。多數社會黨、舊教徒的中央黨、代表資產階級的民主黨以及代表保守黨的國民黨獲得勝利。2月6日,在文化中心魏瑪召開會議,組成臨時政府,並選舉艾伯特為第一任大總統。8月憲法告成,設民選總統,任期七年,內閣對國會負責。國會設兩院:上院代表各邦,下院代表人民。凡二十歲以上的男女都有選舉權。此外設種種委員會來監督政府,採用創製、複決和罷免的制度。至於社會化的政策亦有新奇的規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職業團體代表所組成的顧問會議。凡工人可以組織工人會議,其代表可以和資方代表共同組織各級經濟會議。政府法規中和社會經濟有關的,必須先提交到全國經濟會議討論後,才能提交到國會。因為這種種規定,所以世人多稱德國的憲法是最富有民主精神和社會主義理想的。此外,各邦的「邦」字亦改為「行政區域」,行政大權集於國民政府手中。

  【內憂(一)政治鬥爭】新政府成立以後,國內政局形成左右兩派夾攻中央的形勢。1919年上半年,巴威略諸地常常發生共產黨的暴動,導致了帝制黨和軍閥的抬頭。又因為巴威略的共產黨領袖是猶太人,故引發了此後右派中人排斥猶太人的運動。不久右派中人又藉口巴黎和約的恥辱,於1920年率兵攻占柏林,最終因為政府下令工人罷工,才告失敗。此後巴威略乃成為極右派的大本營。

  【內憂(二)經濟和財政的困難】共和政府的最大困難,莫過於大戰的賠償和內部的財政。賠償問題的種種經過,我們已經述過,現在說一下德國內部財政的整理。德國的馬克自1919年以後就開始貶值。全國中產階級幾乎被一掃而空,貧苦工人的生活亦弄得無法維持。到1923年魯爾河流域被占領時,德國人曾用不合作的方法來對付法國人,但是損失極大,經濟更加困難。艾伯特於是任命有名的政治家施特雷澤曼(Stresemann)組成「大混合」的內閣,來應付一切困難。先放棄魯爾河流域的消極抵抗,以恢復工業的常態;接著發行新幣來代替貶值的馬克。1924年「道威斯計劃」實行後,德國乃借外債來復興實業。到1928年時,它的國際貿易幾乎恢復到了戰前的狀況。德國人復興的能力著實令人吃驚。

  【德國的復興】1925年艾伯特去世後,興登堡將軍當選為總統。當時很多人以為德國的共和政體或許將從此告終,但是興登堡很能協調左右兩派,從而維持共和的制度。外交部部長施特雷澤曼於1925年締結了《洛迦諾條約》,又於1926年和俄國簽訂了中立的條約。同時德國加入國際聯盟成為常任理事。戰敗以後的德國,此時竟然恢復了在國際上的地位。1929年楊格的賠償計劃實行後,萊茵河流域的協約國軍隊不久就正式撤出。德國受到的制裁和約束至此乃完全放開。

  【法西斯黨的得勢】德國的極右派自共和政府成立以來,就把巴伐利亞作為他們的大本營,其中有和義大利法西斯黨相同的一派,就是希特勒所創立和領導的國民社會黨。希特勒自1920年以後就喊著「修改和約、撲滅共產」的口號,想率領他的黨軍攻入柏林以取得政權。不過直到1930年,國民社會黨才取得選舉上的勝利,希特勒於1933年春擔任內閣總理。他一方面積極撲滅共產黨人,另一方面從國會取得四年獨裁的權力。1920年以來,德國右傾的政局至此乃達到了頂點,這和帝制的復辟也相差不遠了。

  第四節 義大利的獨裁政治

  【法西斯黨的得勢】大戰結束之後,義大利的政治和經濟也有瓦解的趨勢,國內社會黨人的聲勢因此很盛。在1921年時,工人已經取得了實業管理權,而且有進一步成立共產政府的計劃。同年11月,社會黨人墨索里尼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法西斯黨」,專以撲滅共產黨為宗旨。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率領他的黑衫黨人攻入羅馬,向無能的政府示威。義大利國王不得已,乃命他組織內閣。於是他實行出版物的檢查制度,解散所有反對政府的政黨,任命本黨人為大學教師及政府官員,同時全國各地的法西斯黨人用殘忍的手段來對付一切反對黨。1925年以後,他又解散了國會,實行一黨專政,內閣總理可以用命令來代替法律。這是歐洲現代史上對代議制的極大反動。

  【法西斯黨的組織】法西斯黨實行的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把國家當作最高的集團,所有國民都有絕對服從或犧牲的義務。它的最大目的,就是恢復古代羅馬帝國的光榮。法西斯黨正式創立於1921年,但是其「反選舉」的黨規,則制定於1926年。黨中設一中央理事會,由各省黨部的幹事來組成,以本黨總理為主席。各區黨部的幹事則由省黨部的幹事來任命。凡黨中職員不得兼任有俸祿的官員。至於黨員的人選,原本很複雜,自1926年以後,黨章規定必須由黨辦的青年團,即「前衛軍」中的畢業生來補充。凡十四歲至十八歲的青年都可以進入前衛軍接受八至十四年的訓練。

  【黨軍和工團】法西斯黨除黨員外,還有黑衫的志願軍,受本黨總理的指揮,專以破壞罷工或遊行示威為職務。世界大戰之前,義大利的工團主義——主張採取直接行動,成立代表經濟團體的政府,打倒純粹政治的組織——本來很盛行,後來工團主義者傾向於民族主義,放棄了罷工政策,墨索里尼就於1919年時和他們聯絡,主張組成僱主和工人的團體,以調和勞資關係、維持國家生存為宗旨。因此工會和社會黨的勢力就逐漸被法西斯黨的工團所奪走,黨軍和工團可以說是法西斯黨的左右手。1928年政府又將國會的下議院改組,由僱主和工人所組成的團體推選代表來組成,這是一個比德國的經濟會議還要有權力的機關,因為它可以直接立法。

  【法西斯黨的建設工作】法西斯黨專政之後,的確做了許多復興的工作,例如預算的整理、幣制的改革、鐵路費用的節縮、水電事業的發展,都是極顯著的進步。法西斯黨竭力提倡人口的增加,認為這有利於國家的建設和文化的進步。不過義大利的領土有限、糧食不足,因此它對非洲北部、西亞以及法國的東南部都有吞併的野心,引起了法國人的不滿。

  【意、法失和】義大利擴張領土的野心受到了法國的阻礙,義大利的反政府人士又常常受到法國的保護,兩國的關係因此日趨惡化。義大利為了打倒法國,特於1926年和西班牙聯盟,次年又和匈牙利簽訂公斷條約,不久又和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諸國訂約修好,以抵製法國的勢力在東歐發展。自1930年德國的國民社會黨得勢以後,義大利因為意氣相投,更明顯地替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三國打抱不平,要求修改巴黎和約。所以就歐洲大陸上諸國來說,義大利和法國有勢不兩立的形勢。至於義大利政府和羅馬教皇的複雜問題怎樣在1929年和平解決的,我們在前面敘述義大利統一時已經提及,茲不贅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