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大不列顛帝國
2024-10-08 21:02:14
作者: 約翰·梅西
第一節 英國的立憲政治
【政黨的政治】英國的憲法雖然不是成文法,但是現代歐洲大陸上各國的憲法多以它為模板。18世紀時,英國國王的權力怎樣被削減,國會的勢力怎樣擴張,我們在前面都已經述過了。現在我們再述英國的政黨怎樣運用政治和內閣對國會怎樣負責。英國的兩大政黨最初出現於17世紀內亂之後:主張君權神授、國教獨尊的「騎士黨」和主張國會獨尊、信仰自由的「圓顱黨」。騎士黨後來蛻化為現代的保守黨,圓顱黨蛻化為現代的自由黨。直到現代才有第三個黨——工黨出現。關於英國政黨政治和責任內閣制度的起源,我們在前面已略述過。英國的政局向來由兩大政黨來主持,各有依據的黨綱,各有實行的計劃。中央政府以內閣為中心,所謂的國王不過是一個高拱無為的元首。至於內閣,則由每屆國會下議院中占有多數的黨人組成,因此多數黨的領袖往往由國王任命為內閣總理,叫他選任同僚組成內閣,擔負起實際上治國的責任。
【責任內閣的制度】英國的內閣制度起源於18世紀前半期喬治一世在位時,這一點我們亦曾述過。當時因為國王成長於德國,不懂英國的語言和政治,亦不常出席國務會議,因此內閣成員往往不等待國王參加就決定一切國家的大事。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就此逐漸形成。英國的國家預算案向來須由國會下議院通過,國會中人倘若對內閣不信任,往往不肯通過預算案。內閣中人既然知道本黨在國會中已失去控制的能力,他們就不得不提出集體辭職,退避讓賢。英國國王於是任命國會中的反對黨人照樣改組內閣。不過若原來的內閣相信全國人民和他們是一致的,內閣總理可以請求國王下令解散國會,舉行改選,希望可以在新的國會中取得多數的同僚。如果國會改選以後,反對黨人仍居多數,那麼當然只有集體辭職這一條路了。照此看來,英國的內閣不但對於代表人民的國會負有責任,而且對於全體國民亦負有責任。至於英國國會下議院的議員,雖然自1911年後規定至少每五年應改選一次,但是實際上的任期並不確定,因為內閣遇到重要的問題和國會相持不下時,為了取得確切的民意,隨時可以把下議院解散,所以英國的國會對於全國民意的感覺,遠比議員任期確定的立法機關靈敏。以上所述的就是現代英國憲政中政黨政治和內閣制度的妙用。
【國會本身的改革】英國的國會到了18世紀時,因為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已經不能完全代表民意了。例如舊時的城市因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而縮小,但是其代表人數並沒有隨之減少;新興的城市因受同樣的影響而產生,但是在國會中沒有選舉議員出席的權利。此外,凡遇國會議員選舉的時候,一班政客夤緣奔走,賄賂橫行,以至於下議院議員的名額多由上議院貴族私人占有。因為這種情形,一班改革家經過長時間的運動,終於1832年通過了一種國會改革案,剝奪了五十六個所謂「腐化的城市」的代表選舉權,另外增設了四十三個新城市;同時將選舉權加以擴充,但是大體上仍以有產階級為限,工人和佃戶依然不能擁有選舉議員的權利。
【憲章運動】當時一班改革家對於這種不徹底的改革當然不滿意,因此他們就提出一種書面的要求,叫作《憲章》,其中重要的條件就是凡公民都應享有選舉權,選舉時應採用不記名的秘密投票法,國會議員應給以公費以便窮人在選舉時可以出席。這班改革家因為提出了這個憲章,所以後人就叫他們為「憲章黨」。他們常常進行公開遊行示威的活動,廣加宣傳,徵求民眾簽名,據說竟達一百萬人以上。但是國會中人始終置之不理。後來歐洲大陸於1848年大起革命,英國憲章黨再次乘機活動,甚至工人方面也曾起騷亂,但是依然毫無結果。直到1867年國會才答應把選民增加一倍,到1884年又增加二百萬人。不過仍然有許多較窮的工人不能擁有選舉的權利。
【普遍選舉的成功】英國人民的選舉權自此直到20世紀初才有更進一步的擴充。因為當時不但男子有這種要求,女子亦起來運動,而且運用種種激進的方式去引起國人的注意。經過十年的爭論和努力之後,英國終於1917年世界大戰正酣時成為一個真正民治的國家,因為國會在這一年通過了一種議案,把選舉權給予全國成年的男子和六百萬「占有」田地或房屋的女子。我們知道現代女子得以享有選舉權本始於1901年的澳大利亞,後來芬蘭、挪威、瑞典、丹麥等國亦於1907年到1915年間照樣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不但英國如此,就是美國、俄國、德國、匈牙利等國亦都仿行了。因為女子參政是20世紀初民權運動上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順便在此述及。
第二節 英國其他的改革
【言論自由】現代英國除國會的改革外也實行了其他擴充人民自由的辦法。人民的自由涉及諸多方面,但還是以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政治集會自由最為重要。18世紀時,英國的法律雖然比歐洲大陸上諸國開明,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人民才得到完全的言論自由。這在民權發達的國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制度,所以現代英國人以享有這種自由而自豪於全世界。
【信仰自由】英國在18世紀時原是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家,但是所有舊教徒和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都不允許擔任政府官吏和取得大學學位。後來經過長期的運動,這種種限制才得以取消。在1828年時,從前種種限制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的法律都被廢止了,不過要以他們擔任公職時宣誓不利用地位危害國教為條件。次年舊教徒亦因為國會通過了所謂的《解放案》而得到解放,此後得以享有擔任國會兩院議員和其他官職的權利,不過他們此後必須不再主張羅馬教皇有干涉世俗事務的權利,而且必須聲明不再存心攻擊新教。從此英國就成為一個真正信仰自由的國家。
【國民教育】19世紀初,英國國內的文盲還是很多的。自從1870年政府方面有國民義務教育的政策施行後,國內設立了許多義務教育學校,因此現代的英國兒童幾乎人人都讀書,人人都識字。英國報紙的定價本極低廉,購買又極便利,因此現代的英國人幾乎人人都閱讀報紙,人人都周知世界的大勢。我們由此可見,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世界上富強的大帝國,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刑法和監獄的改良】英國的刑法在19世紀初原本很嚴酷,單就死刑的罪名而論,就有二百五十種之多。後來幾經改良,直到1861年才把死罪減少到三種。至於監獄,在當時亦很黑暗,後來經國會派人調查之後,才於1835年通過了一種法律,規定全國監獄應由政府常常派人視察,監獄的行政亦應大加改良。現代世界文明各國改良監獄的運動恐怕要以這次為開端。
【工廠的改良】英國自從產生現代的工廠制度以來,工人生活的困苦真是一言難盡。廠房因倉促建成,簡陋不堪,廠主對於工人的福利和衛生更不加注意。工廠的周圍,黑暗狹小的工房排列成行,擠在一處,以供工人和其妻子居住。自從蒸汽機被發明應用以後,女工和童工的人數大大增加。工作的環境極其惡劣,而且工作時間很長,可是辛苦掙來的工資只夠餬口。至於成年男工的生活狀況,除技術工人外亦和童工相同。後來國會中人受到改革家運動的影響,加以調查之後,乃於1833年把棉毛等紡織廠中童工的工作時間減少,並於1842年禁止女子和兒童再在礦場做工。但是直到1847年,英國法律才把棉毛等紡織廠中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時間定為每天十小時。英國的勞工改革運動自這次勝利以後,常有進步,到了現代,除德國外恐怕要以英國政府最能為工人謀福利了。
【自由貿易】歐洲其他各國基本上都採取高關稅率的政策,以限制外國商品的輸入和保護本國實業的發展。不過英國獨以採取自由貿易政策而聞名。英國原本亦深信保護商業的關稅政策,而且在18世紀下半期亦曾頒布過種種航業法和貿易法,以致引起了北美洲殖民地人的反抗。到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製造家以為自己已有實力和外國競爭,此後乃改用自由貿易的政策,先把從前的穀物法律取消,對於外國輸入穀物概不徵稅。1852年到1867年間,所有關於航業的法令和關稅幾乎都被廢止了。
【自由黨的政治綱領】英國從1886年到1906年的二十年間為保守黨當國的時代,這時英國人對於改革的興趣好像很冷淡。到了1906年國會改選之後,自由黨人因為有新興的工黨和愛爾蘭國民黨的援助,代保守黨而起,努力於改革的事業,轟動一時,所以此後到1914年可以稱為英國改革的新時代,自由黨人看到國內多數人的貧窮,認為政府方面非設法救濟不可。於是他們提出種種議案於國會,規定工人殘廢和養老的年金,減少過分勞苦而工資太低的工作,籌劃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改善窮人的居住條件,取消貧民窟等。1908年自由黨的領袖喬治就任財政大臣,更迅速地進行了改良。他於次年提出一個極著名的預算案於國會時,曾說:「我聽見人家說,在太平時代從來沒有一個財政大臣敢徵收這樣重的賦稅。其實我的預算是戰時的預算,籌到的軍費是用來和貧窮作殊死鬥爭的。我不能不希望而且深信在我們這一代人還沒有過去之前,我們已能夠進入一個離開貧窮和困苦很遠的新時代。」
【貴族院的屈服】喬治的預算案因為對於富人來說負擔較重,而且對於不勞而獲的富人來說負擔尤重,所以雖然國會的代表院通過了,但貴族院中人莫不認為該預算案過於革命,不肯同意。因此內閣就下令解散國會,舉行改選。貴族院最終不得不屈服,自由黨人對於這次貴族院的反對非常憤恨,所以於1911年提出國會改革議案。從此以後,貴族院遂失去了干涉民意的權能。不過自由黨改革的努力最終因為1914年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暫告終止。
第三節 愛爾蘭問題
【土地問題】英國國會在19世紀時所遇到的嚴重問題本來很多,愛爾蘭問題就是其中一個。英國人侵略愛爾蘭開始於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在位時(1154年—1189年)。英國人和愛爾蘭人本是異族,所以英國人往往以異族身份奪取愛爾蘭人的土地而坐享其成。愛爾蘭人曾於16世紀後期女王伊莉莎白在位時和17世紀前期克倫威爾在位時屢起民族革命,流血很多,不但沒有成功,而且增加了英國人沒收土地的機會。1688年時愛爾蘭人又想援助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結果和前幾次一樣。
【遙領的地主】那班擁有愛爾蘭土地的英國人大部分住在英格蘭而成為所謂「遙領的地主」(Adsentee Landlords)。在19世紀時他們往往終年不踏足愛爾蘭,對於佃戶除收租外亦毫不關心,而每年英國人坐享的租金卻達幾百萬英鎊之巨。如果佃戶沒有能力繳納田租,他們就有立刻被逐的危險。
【佃戶的苦況】愛爾蘭的農民因為受到英國地主的殘酷剝削,所以常常衣食不周。愛爾蘭人原本有半數以馬鈴薯為主要食糧,一旦遇到年歲不豐,他們就會立刻陷入絕境。他們那種困苦的狀況真的難以用言語形容,例如1847年全國馬鈴薯歉收,餓死的人數以千計。此後愛爾蘭人因為在本國生活艱難,不得不紛紛遷往國外另求生路,其中移往美國的尤多。五十年間移居國外的愛爾蘭人竟達四百萬人之多,他們無不對英國恨得咬牙切齒。
【宗教問題】因為愛爾蘭和英國的民族血統不同,所以英國的地主安然坐享愛爾蘭農民的血汗而不加顧惜,因此引起了土地的問題,產生了民族間極其強烈的惡感。此外還有宗教上的問題,引起了雙方多年的衝突。這兩國原本都是信奉舊教的國家,自從英國人改信新教以後,他們就強迫愛爾蘭人改變信仰。他們建造英國國教的教堂於愛爾蘭,逐出愛爾蘭舊教的教士而代以國教教徒。愛爾蘭的新教徒只占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一,這些英國國教教士的生活仍以窮苦的愛爾蘭人繳納什一的教稅來維持。不過愛爾蘭人始終信奉舊教,不肯屈服。當1829年愛爾蘭的舊教徒因為《解放案》的通過而加入國會為議員時,他們就開始努力於舊制廢除的運動。後來經過長時間的奮鬥,愛爾蘭境內的英國國教和什一的教稅終於1869年正式被撤銷。
【土地問題解決的運動】英國國會中的愛爾蘭議員自從獲得這次成功以後,就在巴涅爾(Parnell)的領導下在國會中提出土地問題要求解決。1881年到1903年間,國會中通過了許多議案,使愛爾蘭的農民可以受到一種公平的待遇;如果農民有意購買所種的田地,可以向政府貸款,將來再分期償還即可。愛爾蘭的土地問題到此好像有了解決的希望。
【政治問題】愛爾蘭和英國因為種族的不同,產生了土地和宗教等困難的問題,不易解決。此外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所謂的「自治問題」。1801年以前愛爾蘭有一個國會,自從1801年英國國會通過《聯合法案》(Act of Union)以後,英國國會的上議院另增愛爾蘭的貴族二十八名,下議院另增人民代表一百名,愛爾蘭的國會就此廢止。但是因為英國的國會中英國人和蘇格蘭人占有很大比例,所以愛爾蘭的愛國志士對於這種辦法竭力反對。此後愛爾蘭人的自治問題就成為愛爾蘭問題中一個重要的爭論點,雙方爭持不下,為時很久,而且毫無結果。
【獨立的運動】後來英國有名的政治家格萊斯頓(1809年—1898年)亦贊成愛爾蘭自治的主張,於1886年和1893年分別提出愛爾蘭的自治案於國會,但是最終因為英國人的反對而沒有結果。到了1914年,英國國會因為愛爾蘭人的長期努力不得不通過自治議案時,又因為愛爾蘭阿爾斯特(Ulster)的新教徒反對而沒有實行。當時世界大戰爆發,這個問題暫告中止。不久喬治也召開過一次愛爾蘭憲法會議來討論自治問題,但是依然沒有結果。愛爾蘭人到此忍無可忍,乃起而暴動,而且組織了一種共和黨,叫作新芬(Sinn Fein),努力於絕對獨立的運動。英國政府就用武力去對付他們,發生了許多流血的慘案。至於愛爾蘭人後來是怎樣自主的,我們將來再去敘述。
第四節 英國治下的印度
【大不列顛帝國的廣大】現代世界上的帝國要以英國人所建立的大不列顛帝國為最大,現代世界上的帝國主義恐怕也要以英國人的大不列顛帝國主義最為成功。關於現代世界上帝國主義的情形,我們在後面會詳加敘述,現在先述大不列顛帝國的情形。英國在中古初年本來以英格蘭島(亦稱不列顛)為發祥地。自從13世紀末吞併威爾斯、18世紀初合併蘇格蘭以後,大不列顛全島(不列顛和蘇格蘭的總稱)才歸入英國人的治下,英國人侵略愛爾蘭雖然開始於12世紀,但正式的合併其實是在1801年愛爾蘭國會被廢止時。此後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合成所謂的大不列顛王國。英國的殖民地雖然自16世紀以來就日有增加,但是大不列顛帝國的名稱恐怕開始於19世紀後半期英國女王維多利亞(Victoria)兼稱印度皇帝之後。20世紀初所謂的大不列顛帝國其實包括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亞和太平洋中所有英國的領土,面積的廣大和人口的眾多真是一時無兩。
【印度】大不列顛帝國中最重要的海外領土莫過於亞洲南部的印度。印度的莫臥兒王朝怎樣興起於16世紀初,怎樣隆盛了二百年之後於18世紀初衰落,最終為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所吞併,種種情形我們在前面都已述及。到了19世紀初,英國人在印度的勢力已擴展到孟加拉一帶,並沿恆河流域而上達於德里城之外。此外,東部沿海一帶狹長的地方、半島的南端和錫蘭島也都在英國人的掌握之中了。至於西部,英國人亦已占有孟買和蘇拉特以北的地方。除上述諸地由英國人直接統治外,印度內地還有許多割據自立的酋長亦仰仗英國人的「保護」。至於法國人和葡萄牙人的領土,此時已縮小為純粹的商站了。但是印度內部還有一個民族的組織起來反抗英國人的侵略,這就是所謂的「馬拉塔聯盟」(Mahratta Confederacy)。
【馬拉塔聯盟】這個聯盟本來是一種土人酋長的集團,位於孟買以東的地方。各土人酋長間常起內戰,英國人乃藉口用武力去征服他們。1816年到1818年間雙方屢起戰事。英國人的武力本來較強,而且聯盟內部未能完全統一,所以聯盟的一部分領土最終為英國人所吞併。其他殘存的小邦雖然仍能苟延殘喘,但實際上已變為英國的屬國了。
【對尼泊爾的征服】同時住在喜馬拉雅山以北的古爾卡斯人(Gurkhas)也常常南下侵略恆河流域,他們曾建立小王國名叫尼泊爾,並曾納貢於中國。英國人於1814年用武力征服了他們,奪取了大部分地方。英國人在印度的領土從此就和我國的西藏接壤了。
【緬甸的滅亡】當英國人正努力征服馬拉塔人和古爾卡斯人時,印度東邊的緬甸人看到國家危在旦夕,所以先發制人,乘機向西侵入孟加拉。英國人乃於1824年到1826年間出兵戰勝了他們,奪取了孟加拉灣東岸的地方。英國人擴充他們的勢力於印度東境之外後,野心更大,經過二十五年的和平局面之後,又於1852年對緬甸發起了第二次戰爭,奪取伊洛瓦底江(Irrawaddy)流域和仰光(Yangon)以下的海岸。1884年和1885年間,英國人進一步征服緬甸全境,千餘年來佛教文化的古國到此乃隨印度之後而滅亡了。
【對信德和旁遮普的征服】印度西北部印度河流域的下游為一肥沃的區域名叫信德(Sindh),本有土人酋長統治。英國人垂涎已久,而且認為此地是印度西北的門戶,所以於1843年藉口土人酋長政治腐敗而出兵奪取了此地。不久英國人又和印度西北部的錫克派教徒(Sikhs)發生衝突,經過1845年到1846年和1848年到1849年兩次戰爭,最終把他們在印度河上游的領土旁遮普完全奪了過來。印度河流域從此都歸入英國的版圖,15世紀後半期那納克(Nanak)所創的一神教所占有的領土此後便失去獨立的資格了。
【土兵的兵變】英國人在印度所實行的侵略主義當然引起了印度人的反感,其中以亡國的土人酋長和反對基督教的穆斯林最為激烈。果然在1857年,印度土兵在英國軍隊中發動了一場極嚴重的叛亂。他們先在德里城起事,殺盡該地的英國人;勒克瑙(Lucknow)的居民亦群起排外;住在坎普爾(Cawnpore)的英國男女孩童亦被殺了千餘人。後來英國人終於以武力平定了亂事,其手段的殘忍和叛兵對待英國人相仿。我們由此可見印度人對於英國具有極其強烈的反抗精神。
【印度政府的更換】英國政府看到印度方面的形勢十分危險,就把印度的政府從根本上加以改良。二百五十餘年來統治印度的東印度公司到了1858年就把政權交出,此後的印度直接由英國國王和國會來統治。英國內閣中設一印度大臣,另外派遣總督進駐印度作為國王的代表。1877年的元旦,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正式宣布兼稱印度的女皇。
【印度的進步】英國人自從征服印度以後,雖然對印度人進行種種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壓迫,但是也做了許多建設性的工作。印度全境的鐵路修建很快,軍隊的運輸和棉花、大米、小麥、靛藍、菸草等土產品的出口都大為便利。境內紗廠林立、城市繁榮,海外商業在最近一百年來幾乎增長了二十倍。此外,用二十餘種方言所編的報紙也有八百種之多,教育機關可容納學生五百萬。所以現代的印度在經濟上和文化上均大有進步。不過近來印度的民族主義者多以為這種種進步實際上還是英國人受益最多,而且印度人在政治上受英國人的支配,始終是一個被壓迫的民族,所以他們發起了民族自治的運動,成為英國政府面臨的一個困難問題,情形與愛爾蘭未獲自主前差不多。關於這種運動的情形,我們留待後面去述。
第五節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加拿大的人口】英國在西半球的領土也很多,以北美洲北部的加拿大最為廣大。當英國人在18世紀中葉從法國人手中奪得加拿大時,加拿大原本只有六萬五千多個法國人。英國人允許法國人繼續信奉原來的舊教,實行以前的法律,不加干涉。後來美國獨立革命時,有許多人逃到加拿大去,其中英國的移民很多,因此英國人在加拿大逐漸增多,慢慢多於法國人了。
【自治政府的成立】當時加拿大的政權多操控在從美國逃過來的英國保王黨手中,他們大多屬於保守黨,因此一部分自由黨人於1837年起來革命。同時加拿大的法國人亦因不願受英國人的統治,乘機作亂。這兩起亂事不久就被英國人平定了下去。不過英國政府隨即派達勒姆勳爵(Lord Durham)前去調查,他於1840年歸國報告,主張應該允許殖民地自治。英國針對殖民地的政策從此發生了變化,此後英國政府對於殖民地總以儘量許其自治為原則。因此,英國的殖民地已和獨立國無異,可以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加拿大版圖的建立】1867年安大略、魁北克、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四省為加拿大的領地。此後,西北諸地因鐵道鋪設之後逐漸被開闢,亦先後設立行省和特區,陸續加入加拿大的版圖,其面積比美國還要大。北方一帶雖然已進入寒帶,但是中部平原產麥甚富,西部高山礦產很多,不失為天然資源很豐富的地方。英國政府對於加拿大也極為放任,雖然加拿大總督由英國國王任命,上議院議員亦由總督指派,實際上上議院議員的選任都由當局的國務總理和多數黨主持。同時下議院由各省人民選舉代表組成,權力很大,完全和英國國會相同。
【澳大利亞】英國在南太平洋中占有澳大利亞(Australia)、塔斯馬尼亞(Tasmania)和紐西蘭及其小島,總面積在三百萬平方英里以上。澳大利亞大部分地方處於南半球溫帶,北部接近赤道,氣候炎熱;中部缺少河道,乾燥不宜居人;東南部氣候最佳,是殖民的中心區域;島上金、銀、煤、錫、銅、鐵等礦產豐富。塔斯馬尼亞和紐西蘭風景優美,土地肥沃,均在澳大利亞之上。
【澳大利亞的殖民】18世紀時,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原來為黑種蠻族的居住地,歐洲人不太注意。1787年英國政府才決定把澳大利亞的植物學灣(Botany Bay)作為流放國內罪犯的地方。此後英國的罪犯不斷來到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人口逐漸增多。19世紀中葉,普通的英國人民遷來的也很多,因此英國政府停止了流放罪犯。1851年澳大利亞的金礦被發現之後,英國人趨之若鶩,使得該地更加繁盛。但是至今澳大利亞仍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產業。
【澳大利亞共和政府的成立】澳大利亞各殖民地既然日有進步,於是效仿加拿大的先例,要求組成聯邦政府。英國國會乃於1900年通過議案,允許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等六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總督由英國任命。國會分兩院,上議院由各州選出六人組成,下議院議員則由全體人民選舉產生。現代世界上通行的「不記名投票制」就開始於澳大利亞,進而風行於英美各國,目的在於消除政客賄選的流弊。
【紐西蘭殖民地】東南方向離澳大利亞一千二百英里的大島為紐西蘭。19世紀初才有英國人移居此島。1840年英國人和土人毛利族(Maoris)簽訂條約,如果毛利族人承認英國為他們的上國,則英國人會保留一部分地方作為其居住之地,同時英國人建立奧克蘭城(Auckland)於北島。二十五年後紐西蘭宣布獨立,以惠靈頓(Wellington)為首都。
【社會事業】近年來,紐西蘭以社會改革事業聞名於世界。19世紀末,紐西蘭的工人很有勢力,因此實施了許多有利於工人的辦法,例如特設法院以處理勞資的爭議,控制私人領地的擴大以及救貧養老等年金的設置等。
第六節 南非
【英國和荷蘭的農民】英國領土中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南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本來是荷蘭的殖民地,19世紀初英國和法國相爭時,英國就藉口荷蘭既然歸屬於法國,那麼荷蘭的殖民地,英國自當以敵國相待,可以盡情攫取,好望角從此就進了英國人之手。當時其地的居民多是荷蘭的農民,英國人占領之後就引進英語,並進行種種改革的事業。荷蘭的農民因為不願屈服,而且不堪虐待,於是在1836年後,大批向北遷移,渡奧蘭治河,另建所謂的「奧蘭治自由邦」。後來又向北渡瓦爾河(Vaal),建立德蘭士瓦(Transvaal)殖民地。當時英國人以為其地還是荒蠻狀態,不值得一顧,所以乾脆承認了這兩地的獨立。
【英國人的北進】在1885年時,德蘭士瓦東部忽然發現了金礦,於是英國人又趨之若鶩,雙方當然不免發生衝突。英國人想於1895年陰謀變更當地的憲法,以便取得政權,但是沒有成功。同時好望角殖民地的首相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唆使商人詹姆森(Jameson)用武力逼迫荷蘭農民答應,不料又因為消息走漏而失敗。雙方惡感既深,德蘭士瓦共和國的總統克魯格(Kruger)乃重整軍備以圖自衛,並與南方的奧蘭治自由邦結盟。
【南非的戰事(1899年)】英國人乃宣稱荷蘭農民想要吞併英國在南非的全部領土,為了自衛,不得不訴諸武力。而荷蘭農民則聲稱英國人所說的理由,無非為攫取荷蘭農民辛苦開墾出來的土地的藉口,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國不得已於1899年對英國宣戰。荷蘭農民因為理直氣壯,竟然屢敗英國人。當時歐洲其他各國雖然大多同情荷蘭農民,但是都不肯出來干涉。最終英國人因為國力雄厚而取得勝利,吞併了這兩個荷蘭農民辛苦建立的國家。
【南非聯邦的成立】英國人獲勝以後,對於荷蘭農民乃採用寬大的政策,准其自治,以安其心。1910年英國國會又仿照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先例通過議案,把從南非陸續奪來的殖民地合併成一個南非洲聯邦(South African Union),包括海角殖民地、納塔爾(Natal)和上述的兩個國家。聯邦亦由英國國王任命總督一人,並設兩院制的國會。
【英國在非洲的其他領土】除南非洲聯邦外,英國在非洲還占有三大處黑人居住地。在海角殖民地的北邊有貝專納蘭(Bechuanaland)。在貝專納蘭和德蘭士瓦兩地的北邊有羅得西亞(Rhodesia),這是英國南非公司於1888年和1898年吞併的,此後日有擴大,最終成為英國的屬地。在非洲東岸,深入尼羅河上游諸大湖所在地的是英屬非洲東部,宜於畜牧業,很是寶貴;同時又是北入蘇丹和埃及的要地,地勢上尤為重要。